茶具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

茶具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建旗 著
图书标签:
  • 茶具
  • 古玩
  • 鉴藏
  • 收藏
  • 陶瓷
  • 紫砂
  • 古董
  • 文玩
  • 茶文化
  • 工艺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2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058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中国茶具作为孕育、盛载茶的器具,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均高,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茶具的种类、形态和内涵都有了新发展,带给人们的不仅有美味的茶汤,还有养眼养心的精神享受。

本书的关键点在于将茶具的挑选、保养、搭配、鉴赏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中又不乏文人墨客的茶文化记载,更增加了本书的茶文化和茶具学问的气息。


  

资深茶具收藏鉴赏专家多年实践之大成,紧跟市场脉搏,观点新颖实用,藏家必备茶具收藏指南!

本书作为“零基础玩收藏”系列图书之一,全书不是高深的、枯涩的理论描述,而是作者多年的实践总结,一招一式皆真知,一看就明白,一学就会用,是茶具收藏爱好者值得拥有的入门级工具书,一书在手,即可真正做到明明白白学知识,轻轻松松玩茶具。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茶具的选配。本书全面介绍了茶具的选择、搭配、保养、鉴赏以及收藏等,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可谓是茶具使用和学习的参考大全。书中甄选的经典茶具和名家之作,对每款茶具的规格、材质、特色,以及可供鉴别的底款、身款做以详细介绍,图片精细入微,具有很高的实用及欣赏价值。此外,本书完全标注当前市场参考价格,绝对是投资、购买茶具的*佳指南。

作者简介

赵建旗

1972年6月出生,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硕士研究生学历,中级职称。现为中国紫砂文化专业委员会专职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中国紫砂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传统工艺大师。

1983年随父学习古董行业;1988年正式从事古董行业;2003年至今任中国民间文物博物馆紫砂壶馆馆长;2008年至今任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常务理事,中国紫砂壶研究会会长。2010年4月至今任中国博物馆学会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古玩文化研究院研究员。2010年8月当选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2012年11月26号当选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常务理事。现为中国紫砂壶研究会会长。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章

茶具概述

一、茶具的起源/002

二、陶瓷与茶具/014

三、饮品与茶具/027

第二章

茶具选择与使用

一、茶具的选择/042

1.实用第一/043

2.工艺技巧/046

3.切忌冲动/050

4.价格合理/053

二、茶具的使用/056

1.整修内部/056

2.去蜡醒壶/058

第三章

茶具的功能分类

一、茶具之主茶具/064

二、茶具之辅助用具/077

三、茶具之备水器具/082

四、茶具之备茶器具/086

五、茶具之盛运器具/087

六、泡茶席/087

第四章

茶具的质地分类

一、金属茶具/091

二、瓷器茶具及瓷窑/099

1.青瓷茶具/100

2.白瓷茶具/112

3.黑瓷茶具/117

4.青花瓷茶具/121

5.古代茶具名窑/127

三、紫砂茶具/164

四、其他茶具/171

1.琉璃茶具/171

2.竹木茶具/173

3.漆器茶具/173

第五章

古代茶具的识别

一、古代茶具的识别方法/178

1.古代茶具造型的识别技巧/179

2.纹饰的识别/181

3.工艺的识别/184

4.款识的鉴赏/186

二、古代茶具赝品的一般识别/188

第六章

古代茶具的修复

一、古代茶具的清洁技巧/198

二、古代茶具的修补与加固/202

1.古茶具的修补/202

2.古茶具的加固/206

第七章

古代茶具的做色与做旧

一、古代茶具的做色/210

二、古代茶具的做旧/216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唯一没有出现过中断的国家,在人类发展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尽管这些文化遗产经历了难以计数的天灾和人祸,历尽了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但仍旧遗留下来无数的古玩珍品。这些珍品都是我国古代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是中华民族高度文明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承载。

中国历代的古玩,是世界文化的精髓,是人类历史的宝贵的物质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光辉传统、精湛工艺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对后人有极大的感召力,并能够使我们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俗话说:“乱世多饥民,盛世多收藏。”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全面振兴,更使中国古玩收藏投资市场日见红火,且急遽升温,如今可以说火爆异常!

古玩收藏投资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这个空间让所有人闻之而心动不已。于是乎,许多有投资远见的实体与个体(无论财富多寡)纷纷加盟古玩收藏投资市场,成为古玩收藏的强劲之旅,古玩投资市场也因此而充满了勃勃生机。

艺术有价,且利润空间巨大,古玩确实值得投资。然而,造假最凶的、伪品泛滥最严重的领域也当属古玩投资市场。可以这样说,古玩收藏投资的首要问题不是古玩目前的价格与未来利益问题,而应该说是它们的真伪问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如何识别真伪的问题!如果真伪问题确定不了,古玩的价值与价格便无从谈起。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更为了在古玩收藏投资领域仍然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广大投资者的实际收藏投资需要,我们特邀国内既研究古玩投资市场,又在古玩本身研究上颇有见地的专家编写了这本《茶具鉴藏全书》,以介绍茶具专题的形式图文并茂,详细阐述了茶具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茶具的分类和时代特征、收藏技巧、鉴别要点、保养技巧等。希望钟情于茶具收藏的广大收藏爱好者能够多一点理性思维,把握沙里淘金的技巧,进而缩短购买真品的过程,减少购买假货的数量,降低损失。

本书在总结和吸收目前同类图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撰稿,内容丰富,分类科学,装帧精美,价格合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书适用于广大茶具收藏爱好者、国内外各类型拍卖公司的从业人员,可供广大中学、大学历史教师和学生学习参考,也是各级各类图书馆和拍卖公司以及相关院校的图书馆装备首选。



好的,这是一本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不涉及《茶具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的内容: --- 《中华陶瓷艺术史: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 图书简介 导言:文明的陶土与艺术的蜕变 陶器和瓷器,作为人类文明史的早期载体,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技术发展、审美变迁和社会变迁的无声见证者。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度,其陶瓷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脉络清晰,内涵丰富。本书《中华陶瓷艺术史: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中国数千年陶瓷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技术革新、风格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力求为读者呈现一部既具专业深度又富可读性的陶瓷艺术通史。 第一编:远古的萌芽——陶器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约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本编聚焦于史前时期,探讨中国制陶技术的起源。从华南地区的彩陶文化,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为代表)的朱绘与黑绘纹饰,到马家窑文化的旋涡状、网格状几何图案,展示了早期先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朴素认知。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龙山文化所代表的黑陶的极致工艺——“蛋壳黑陶”的制作技艺,其薄胎、高火候的成就,预示了后世瓷器对硬度和光洁度的追求。本部分强调的是原始陶器的实用性、宗教性表达以及地域文化差异的初步显现。 第二编:青铜时代的曙光——夏商周至秦汉的釉陶与原始瓷 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制陶工艺并未停滞,而是开始向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商周时期,印纹硬陶的出现标志着胎土的淘洗和烧成温度的提高。本编的重点是釉陶的兴起,特别是低温铅釉的应用,使得陶器表面开始出现色彩和光泽。秦汉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过渡阶段。一方面,厚重的汉代陶俑展现了强大的写实能力和丧葬文化;另一方面,浙江发现的原始瓷,虽然质地尚不完全成熟,但其青釉的运用和相对坚硬的胎体,被学界公认为瓷器诞生的前奏。本章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技术如何开始服务于礼制与权力的表达。 第三编:瓷器的诞生与魏晋南北朝的奠基 瓷器,这一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正式确立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本编将详述瓷器诞生的核心要素:高岭土的发现与使用、施釉技术(特别是石灰釉)的成熟以及烧制温度(超过1200°C)的稳定控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文化中心南移,使得越窑青瓷开始崭露头角。本部分重点剖析越窑青瓷的“类玉”质感和刻划花卉纹饰,探讨佛教艺术对这一时期陶瓷造型和装饰的影响,以及南北方制瓷技术的交流与融合。 第四编:盛世的辉煌——唐宋元三代的巅峰对决 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三个世纪。 唐代的陶瓷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特征。唐三彩的低温铅釉技术达到了顶峰,其斑斓的色彩和恢宏的造型,反映了大唐盛世的自信与开放。同时,南方的越窑青瓷愈发成熟,而以北方邢窑白瓷为代表的“类雪似玉”的白瓷,则开始与越窑青瓷并驾齐驱,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宋代被公认为是中国陶瓷美学的最高境界。本编将花费大量篇幅介绍宋代“五大名窑”:汝窑的雨过天青、温润内敛;官窑的紫口铁足、追求内省的意趣;哥窑的自然开片、天人合一的哲学;定窑的覆烧法和精美的覆烧印花技术;以及钧窑绚烂的窑变釉色,如同宇宙星辰。宋瓷的审美,体现了文人雅士追求的含蓄、简朴与自然之美。 元代是制瓷技术发生飞跃的时期。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业整合了南北方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对高白泥的成功应用,为彩瓷的绘制奠定了基础。本编着重分析了元青花(钴蓝釉下彩)的成熟,这种将绘画艺术与烧制技术完美结合的品类,如何通过海上传播,影响了西亚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审美,奠定了景德镇日后数百年世界瓷都的地位。 第五编:集大成与创新——明清的官窑体系与民窑的勃发 明代,景德镇的御窑制度正式确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官办体系。本编详细解读了永乐、宣德年间雄浑典雅的官窑风格,以及成化斗彩的精巧细腻,特别是“斗彩鸡缸杯”所代表的工艺复杂性。明代民窑的活力同样不容忽视,如德化窑的纯白象牙般釉色。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将中国制瓷工艺推向了极致的繁缛与精细。本编将重点阐述粉彩技术的引入与发展,其柔和的色调和逼真的绘画效果;以及珐琅彩(或称“洋彩”)这种集国画、玻璃彩绘技艺于一身的宫廷艺术品。同时,民窑的创新,如青花缠枝莲纹、各式仿古釉色的恢复与再创造,共同构筑了清代陶瓷的繁盛景象,但也探讨了晚清时期过度追求工艺和市场化对艺术精神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六编:近现代的转型与国际视野(晚清至今) 晚清至民国时期,传统制瓷业面临西方工业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本编分析了民国时期,如“珠山八友”等艺术家群体,如何将文人画的笔墨精神融入到陶瓷装饰中,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出路。新中国成立后,陶瓷艺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重新走向复兴与创新,形成了新的艺术流派和技术规范,反映了时代精神面貌和民族自信的回归。 结语:永恒的泥土与流动的时光 本书通过对中国陶瓷艺术史的全面梳理,力图展现的不仅是器物的形制与技术,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社会经济的变迁史。每一件陶器、每一件瓷器,都是定格了特定时代气候、匠人情感与文明脉动的“时间容器”。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这对于一本鉴藏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手里这本的纸张厚实,色彩还原度极高,尤其是对那些釉色变幻莫测的茶碗和紫砂泥色的表现力,堪称一流。我对比了好几家出版社的版本,就认准了这一本,因为它在图片细节的处理上最为到位。比如观察到清代景德镇官窑粉彩描金的细微笔触,或者古代漆器上螺钿的精巧镶嵌,如果没有如此精良的印刷,很多细节都会被模糊掉。而且,书中对器物的年代、尺寸、重量、款识的标注都非常规范、清晰。我个人比较偏爱书中的“器物档案”部分,那里把每件重点藏品的信息点罗列得井井有条,便于我们对照和学习。可以说,光是看着这本书,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茶具鉴藏全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光是翻开这本书的封面,那种厚重与典雅就让人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厚底蕴。我一直对宋代定窑的白瓷情有独钟,尤其是那种温润如玉的手感和那标志性的泪痕,简直是茶具中的极品。这本书对不同历史时期瓷器烧制的工艺特点,从胎土的选择到釉面的施彩,都做了极其详尽的考证和图解。我特别喜欢它对汝窑天青色的描述,那种雨过天晴般的淡雅,在书里通过高清的图片和精准的文字描述,简直是跃然纸上。特别是关于宋代建盏油滴、兔毫纹的形成原理分析,作者似乎花了大工夫去研究古代的窑址和配方,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能领略到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读完后,我对市场上那些仿品和真品的鉴别,心里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框架。这本书不只是图录,更像是一部技术手册,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茶具精髓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人性化,即便是一个完全的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断代标准,而是从最基础的“茶具的基本形制与功能”讲起,比如盖碗、茶壶、茶盏的演变,非常直观。随后才逐步深入到材质分析,陶瓷、紫砂、金属、竹木等不同门类都有独立的章节进行详细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不同地域茶具特色时的那种广阔视野,比如云南的建水紫陶、闽南的工夫茶具,甚至涵盖了部分少数民族的饮茶器具,这使得整本书的知识面非常全面,避免了以往很多鉴藏书只偏重于主流汉族文人系统的局限性。读起来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茶文化之旅,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买的这本书,没想到它彻底刷新了我对“鉴赏”二字的理解。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器物本身的审美层面,更深挖了茶具背后的文化符号和使用场景。比如,它花了大量篇幅讨论明代紫砂壶的“文人化”进程,从供春的质朴到时大彬的精细,每一阶段的风格转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紧密相连。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茶道精神”如何融入茶具设计的探讨,如何从一个单纯的饮具,演变成承载文人雅士情感寄托的载体。读到关于文震亨《长物志》中对茶具品级的记载时,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讲究格调与意境的年代。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行文流畅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鉴藏,是鉴赏历史、鉴赏工艺、鉴赏生活美学。

评分

我收藏古董有些年头了,市场上那些泛泛而谈的鉴宝书籍我看得太多了,大多是些皮毛之论。但这本《茶具鉴藏全书》的深度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回避那些极具争议的鉴定难题,反而开辟了专门的章节来讨论“疑难杂症”。比如,关于康熙、雍正时期景德镇某些特定款识的笔锋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氧化皮层的微观结构来辅助判断年代,这些都是非常前沿和专业的讨论点。作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去研究那些只有在专业机构内部才能接触到的实物样本。对我这种老藏家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藏品的机会,很多以前模棱两可的判断,现在都有了更扎实的理论支撑。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鉴赏视角,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是真的”或者“这是假的”,而是教你“为什么”是真的或假的,这种治学态度令人敬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