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饰录析解

髹饰录析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长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工艺
  • 髹漆技艺
  • 家具
  • 木工
  • 传统工艺
  • 工艺美术
  • 文化遗产
  • 古籍
  • 修复
  • 装饰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0171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88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世界目前流传《髹饰录》不同版本的共同祖本——蒹葭堂钞本为依据,以图为例,对漆器髹饰工艺经典著作《髹饰录》作一字不漏的完整解说,文字*大限度简明,图片*大限度简当,所选作品尽可能经典,以适应广层面受众学习和了解漆器髹饰工艺的需要,适应网络时代读者快速读懂《髹饰录》的需要。按漆器髹饰工艺的实际程序,对《髹饰录》章节条目进行微调并加以逐条解说,故名《析解》。书后附蒹葭堂抄本《髹饰录》原文及扬明注并加以整体意译。解说每条条首编号与书末所附蒹葭堂抄本《髹饰录》原文及扬明注每条条首编号完全一致,以利读者比照阅读。

作者简介

长北,本名张燕(1944-),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博物馆聘任专家,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史纲》(商务06版、高教16版)、《中国艺术论著导读》《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髹饰录>与东亚漆艺》《<髹饰录>图说》《中国手工艺?漆艺》《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苏卷?漆艺》《扬州漆器史》《南京民国建筑艺术》《扬州建筑雕饰艺术》《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南京卷》及《飞出八咏园》等。专著《中国艺术史纲》初版获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2006年~2009年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其他成果获1994、1997、2006江苏省政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江苏省教育厅“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南京市政府“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南京市政府“市文艺奖银奖”,并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委员会“突出贡献奖”、江苏省文联“艺术贡献奖”等。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髹饰录析解》以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内容,避免提及您指定的书籍,并力求自然流畅。 --- 书籍名称:《万象归藏:中国传统工艺的流变与精粹》 简介: 《万象归藏:中国传统工艺的流变与精粹》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华民族数千年工艺文明的恢弘巨著。本书超越了对单一技艺的表层介绍,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工艺图景,探讨了从新石器时代萌芽到近现代转型的漫长历程中,不同工艺门类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中华文明独特的审美体系和技术高峰。 本书的架构分为“溯源”、“分流”、“合璧”三大板块,力求在历史的纵深感和技术的横向联系中,展现中国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与演变规律。 第一部分:溯源——文明的胎动与早期技艺的定型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工艺的“轴心时代”,即先秦至汉代,探讨早期技术如何与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政治权力紧密结合。 1. 玉器与礼制:权力与精神的载体 我们将详细考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的演变,分析“玉德”观念的形成,以及从实用工具到政治符号的转化过程。重点剖析了钻孔技术、砣具的演进,以及玉器纹饰中蕴含的早期宇宙观。这不是简单的器物罗列,而是对礼制权力如何塑造技术规范的深入研究。 2. 青铜的熔铸与神话的具象化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是古代冶金技术与神学思想结合的巅峰。本书着重分析了范铸法的成熟,特别是复杂的多范合铸技术。通过对司母戊鼎、毛公鼎等重器纹饰的细致考辨,揭示了饕餮纹、云雷纹等母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以及青铜器在祭祀、战争、宴饮等社会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探讨了铸造过程中对矿源选择、合金配比的经验积累。 3. 陶与漆的早期应用:生活哲学的基石 陶器技术在仰韶、龙山时期的彩绘与黑陶的出现,标志着对材料物理特性的初步掌握。本书将探讨轮制技术的引进及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在漆器方面,重点还原了战国至秦汉时期,漆料的采集、提炼、髹涂工艺的复杂性,以及在木胎、革胎上构建多层色彩和图案的艰辛过程。 第二部分:分流——高峰、转型与地域的烙印 进入魏晋南北朝至明清,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经济重心的转移,各项工艺技术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各自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1. 陶瓷的“唐宋变革”与“明清集大成” 本章深入剖析了瓷器从陶器中独立出来的技术飞跃,即高温烧成、石灰釉的突破。重点解析了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釉色奥秘,尤其是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随机与可控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球制瓷中心,书中详述了青花、釉里红、斗彩的复杂多色釉技术,以及对“火法”的精细控制,这涉及对窑炉气氛、温度曲线的近乎苛刻的掌握。 2. 丝织与印染:流动的色彩史诗 本书详细考察了汉唐以来丝绸的织造技术,从平纹到绫罗绸缎的组织结构变化。尤其侧重于提花技术的发展,从简单的“提花提花”到宋代复杂的多综提花机(如“直棂机”或类似机构的改进)。在印染方面,系统梳理了植物染料(如靛蓝、茜草、栀子)的提取方法、媒染剂的使用,以及“绞缬”、“蜡缬”、“夹缬”等防染技术的地域性差异及其艺术表现。 3. 金属工艺的精微化:金银错与錾刻艺术 唐宋以后,金银器的制作愈发精细。本书详细分析了錾刻、镂空、花丝等技术在首饰和陈设器上的应用。花丝工艺,特别是“累丝”、“渣斗”等技法的难度,要求工匠具备极强的耐心和对金属塑性的深刻理解。对“金银错嵌”工艺的复原研究,揭示了古代如何通过嵌入细小的金丝或银丝来描绘复杂图景。 第三部分:合璧——技术融合与当代视野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不同工艺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交融,以及它们在近代遭遇的挑战与当代复兴的努力。 1. 建筑装饰中的综合运用:木雕、石刻与彩绘的对话 本书将分析传统建筑(如宫殿、园林、寺庙)如何成为工艺的集成展示平台。例如,在宋代营造体系中,木构架的榫卯结构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工艺,而其上的彩绘(如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则依赖于对颜料稳定性和附着力的深刻理解。石雕(如汉白玉栏杆、须弥座)的精细度,体现了对凿刻工具的几何学运用。 2. 文人趣味与匠人精神的张力 明清时期,工艺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宫廷的威严转向文人的雅致。本书分析了文玩杂项(如竹木牙雕、鼻烟壶雕刻)的兴起,探讨了这种“去实用化”趋势对工艺精度的极致追求,以及“鬼斧神工”的评价背后,是对匠人近乎宗教般虔诚的技艺打磨的认可。 3. 工业化冲击下的传承与再造 本书最后展望了自晚清以来,传统工艺面对西学东渐和工业化的冲击所经历的阵痛。分析了“失传”的技艺(如某些特定釉料的配方、复杂织机的操作习惯)是如何在现代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被重新认识、记录和传承。核心在于探讨“手工性”的价值在工业时代如何重新定义,而非简单地复制历史。 《万象归藏》以其严谨的考据和宏大的叙事,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理解中国传统工艺体系复杂性、精妙性与内在逻辑的权威读本。它不仅是工艺史的记录,更是中华民族审美哲学演变的重要侧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展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专业精神。无论是对引文的标注方式,还是在插图的选取和绘制上,都体现出极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我注意到,每当涉及到重要的历史节点或关键文本的引用时,作者都会给出非常详尽的注释,这不仅方便了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进行二次查证,也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这种对“小节”的重视,正是区分优秀作品和平庸之作的关键所在。它传达出一种信息:作者对所涉猎的领域怀有最崇高的敬意,不愿意留下任何含糊不清的角落。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人感到安心,也让阅读体验变得愈发踏实可靠。

评分

在章节的组织结构上,我观察到作者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初读时或许会觉得某些概念铺垫得略显冗长,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种布局的精妙之处——它确保了你在接触更深层次分析之前,已经对基础知识点进行了充分的巩固和内化。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避免了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理解的弊端。特别是当我回过头去复习前几章的内容时,先前那些看似平淡的描述,突然间闪耀出了新的光芒,它们是为后面更复杂论证搭建的坚实地基。这种结构上的深思熟虑,体现了作者对读者学习路径的深刻体察,绝非随性而就的产物。

评分

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写得非常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文人的那种细腻和洞察力。他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先为你勾勒出宏大的背景图景,让你对接下来要探索的领域有一个初步的框架认知。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初步阐释,用词精准,逻辑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关键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中提到的那种“对传统敬畏又敢于质疑”的态度,这在我看来,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探索所必需的品质。读完导读,我感觉自己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对即将展开的旅程充满了信心和好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厚重的氛围。翻开扉页,那排版的水准也是相当考究的,行距和字号的搭配,看得出来设计者是下了不少心思的,读起来非常舒服,不会有眼睛疲劳的感觉。而且,书脊的做工也很扎实,感觉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我个人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幅小小的插图,虽然画面内容我还需要时间去深入理解,但它作为一种视觉引导,确实成功地勾起了我对这本书深层次内容的期待。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外观,就像一个精心准备的礼盒,让人忍不住想要打开看看里面究竟装着怎样的珍宝。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匠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可以说是将学术的深度和散文的流畅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让人望而生畏;反而是娓娓道来,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长者促膝长谈。在论述一些复杂问题时,作者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来辅助说明,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非常抽象的理论,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这种叙事的力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同时也保证了思想的锐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教材,而是在享受一场思想的漫游,每翻过一页,都能感受到思维被拓宽的愉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