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曲牌实用教程(附光盘)

京胡曲牌实用教程(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宝荣 著
图书标签:
  • 京胡
  • 民族乐器
  • 戏曲伴奏
  • 曲牌
  • 实用教程
  • 音乐教学
  • 附光盘
  • 演奏技巧
  • 乐谱
  • 京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61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55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3
字数:2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京胡曲牌主要用于京剧舞台伴奏,近年来诞生了由京胡曲牌改编而成的民族器乐曲如:【夜深沉】【万年欢】等。京胡演奏员由边幕伴奏走上表演舞台,与民族乐队和西洋交响乐队的合作给京胡演奏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京胡演奏员的定弦和指位音准、音量、音色、换把、快弓、音乐表现力、服从指挥、领协得体到位、整理配合等诸多方面提出了高的要求。
  这种压力和训练促进了京胡演奏员全面素质的提高,故近年来我们将此类乐曲纳入了教学和乐队训练。
  《京胡曲牌实用教程》在讲解京胡常用传统曲牌的前提下,收录了部分民族器乐曲,与京胡传统曲牌同作教材使用。

目录

一 【小开门】
二黄【小开门】
1. 二黄【小开门】
2. 加花变奏快速二黄【小开门】
3. 《醉酒》一剧宫女上场【小开门】
4. 二黄【小开门】入头
5. 二黄【小开门】收头
反二黄【小开门】
1. 反二黄【小开门】
2. 加花变奏快速反二黄【小开门】
3. 唱腔接转反二黄【小开门】
西皮【小开门】
1. 西皮【小开门】
2. 加花变奏快速西皮【小开门】
3. 西皮【小开门】收头
反西皮【小开门】
1. 反西皮【小开门】
2. 加花变奏反西皮【小开门】
西皮【小开门】转反西皮【小开门】

二 【八板】
二黄【八板】
西皮【八板】
快【八板】
【八板】收头

三 【八岔】
二黄【八岔】
反二黄【八岔】
西皮【八岔】
【八岔】人头
【八岔】收头

四 【新八岔】
二黄【新八岔】
反二黄【新八岔】

五 【万年欢】
二黄【万年欢】
反二黄【万年欢】
西皮【万年欢】
【万年欢】人头
【万年欢】收头

六 【哭皇天】
二黄【哭皇天】
加花变奏二黄【哭皇天】
反二黄【哭皇天】
西皮【哭皇天】
反西皮【哭皇天】
【哭皇天】人头
【哭皇天】收头

七 【回回曲】
西皮【回回曲】
反二黄【回回曲】
二黄【回回曲】
《贵妃醉酒》【四平调】转二黄【回回曲】
西皮【小开门】【回回曲】转接
【回回曲】收头

八 【春日景和】
二黄【春日景和】
西皮【春日景和】
【春日景和】收头
二黄【春日景和】(另一演奏方案)

九 【大拜门】(又名【楼外楼】)
反二黄【大拜门】
西皮【大拜门】
西皮【小开门】【大拜门】转接

十 【柳青娘】
西皮【柳青娘】
反西皮【柳青娘】
【柳青娘】收头
西皮【柳青娘】转反西皮【柳青娘】
反西皮【柳青娘】转西皮【柳青娘】

十一 【海青歌】
西皮【海青歌】
反西皮【海青歌】
【海青歌】收头
西皮【海青歌】转反西皮【海青歌】
反西皮【海青歌】转西皮【海青歌】
西皮【柳青娘】【海青歌】曲牌转接
【海青歌】转【柳青娘】
西皮【柳青娘】转反西皮【海青歌】

十二 【山坡羊】
西皮【山坡羊】
【山坡羊】人头
【山坡羊】(紧缩版)

十三 【寄生草】(又名【梦景】)
西皮【寄生草】
二黄【寄生草】
【寄生草】人头
【寄生草】收头

十四 【香柳娘】
西皮【香柳娘】
反西皮【香柳娘】

十五 【洞房赞】(又名【东方栈】)
西皮【洞房赞】
【洞房赞】转“花梆子”
【洞房赞】转“花梆子”“行弦”
【洞房赞】收头

十六 【工尺上】
西皮【工尺上】
【工尺上】人头
【工尺上】收头

十七 【鹧鸪天】
反二黄【鹧鸪天】
二黄【鹧鸪天】
二黄【鹧鸪天】转反二黄【鹧鸪天】
反二黄【鹧鸪天】转二黄【鹧鸪天】
【鹧鸪天】收头

十八 【乐景曲】
反二黄【乐景曲】
【乐景曲】收头

十九 【斗蛐蛐】
二黄【斗蛐蛐】
【斗蛐蛐】人头
【斗蛐蛐】收头

二十 【鬼扯腿】
【鬼扯腿】第一段
【鬼扯腿】第二段
【鬼扯腿】第三段

二十一 【朝天子】
二黄【朝天子】
反二黄【朝天子】
二十二 【汉东山】

二黄【汉东山】
反二黄【汉东山】
二黄【撼动山】(原名【汉东山】)

二十三 【劈破玉】
【劈破玉】

二十四 【碎葫芦】
二黄【碎葫芦】

二十五 【跃龙门】
【跃龙门】

二十六 【梆子行弦】
【梆子行弦】

二十七 【叠落金钱】
【叠落金钱】

二十八 【油葫芦】
【油葫芦】

二十九 晋律【寄生草】
晋律【寄生草】

三十 【傍妆台】
反二黄【傍妆台】
西皮【傍妆台】
【傍妆台】人头
【傍妆台】收头
“去工添凡”【傍妆台】
“去工添凡”【傍妆台】人头
“去工添凡”【傍妆台】收头

三十一 【柳摇金】
二黄【柳摇金】
【柳摇金】合头(又名【节节高】)
补【节节高】合头
【柳摇金】人头
【柳摇金】收头
转调【柳摇金】

三十二 【四来】
【到春来】(又名【满庭芳】)
【到夏来】(又名【锦庭乐】)
【到秋来】(又名【后庭花】【望吾乡】)
【到冬来】(又名【节节高】【百花落】)
【续冬来】

三十三 【哪吒令】
西皮【哪吒令】
【哪吒令】(附1)
【哪吒令】(附2)

三十四 【夜深沉】
传统曲牌【夜深沉】
鼓乐【夜深沉】
器乐曲【夜深沉】

三十五 器乐曲【万年欢】
【万年欢】
后记
琵琶演奏技法精要与曲目赏析 作者: 张玉兰 出版社: 华夏音乐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高清教学视频光盘一张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广大琵琶学习者、演奏者及音乐爱好者精心打造的一部集理论深度、演奏实践与曲目鉴赏于一体的权威性教程。在浩瀚的民族音乐宝库中,琵琶以其独特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琵琶艺术的精髓,引导读者从入门到精通,逐步建立起扎实的演奏基础和高远的艺术审美。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琵琶学习的各个核心环节。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脉络清晰,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琵琶基础构建与乐器认知 本部分详尽介绍了中国传统乐器——琵琶的历史沿革、结构构造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地位。我们将带领读者认识不同形制的琵琶(如唐制、元制、演奏用琵琶等),理解其木材选择、音窗设计对音色产生的影响。 在基础技法方面,本书着重强调了“手型与坐姿”的规范性。正确的坐姿是稳定演奏的基石,而对手指的精细控制则是高难度技巧得以实现的前提。我们详细图解了“正、侧、仰、覆”四种基本手型,并配以大量高清照片和线条图,确保学习者能够精准模仿。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深入讲解了最核心的二十四种基本指法。每一个指法,无论是单指的“擘、托、抹、挑”,还是复合指法的“扫、轮、扣、摘”,都提供了详尽的指位图、力度控制要点以及不同速度下的效果对比。我们特别设置了“指法规范性自查清单”,帮助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偏差。 第二部分:基础练习曲与音阶琶音训练 理论指导必须落实到实践操作。本部分精选了一系列针对初、中级学习者的分级练习曲,这些练习曲大多改编自传统乐曲的精华片段,目的在于巩固第一部分所学的指法。 训练重点集中在轮指(绞弦)和扫弦的均匀性与持久性上。我们设计了递增难度级别的琶音练习系统,从基础的三音、四音交替,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连续琶音组合。对于轮指,本书提出了“小幅度、高频率、放松手腕”的训练口诀,并引入了节拍器辅助的定量练习法,确保音色的连贯与晶莹剔透。 此外,本书对推、拉、吟、揉这四种最具表现力的揉弦技巧进行了细致的解析。通过对比“近轮揉弦”与“远轮揉弦”在不同音高上的应用,帮助学习者掌握如何通过指腹、指尖的微妙变化来丰富乐句的色彩。 第三部分:传统演奏技巧的深入解析 进入中高级阶段,技巧的复杂性和音乐性的要求大幅提升。本部分聚焦于几个具有挑战性的传统技艺: 1. 摇指的层次感构建: 不仅要求摇得快,更要求摇得“有呼吸”。我们分析了慢速抒情段落中“慢摇”的厚重感与快速炫技段落中“急摇”的颗粒感之间的平衡艺术。 2. 左手技法的综合运用: 重点剖析了“上”、“下”进退指的流畅衔接,以及“按音”与“颤音”在旋律线条中的作用。例如,如何通过精准的“上挑”和“下抹”来处理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使其不失清晰度。 3. 装饰音的处理与风格化: 详细区分了不同流派对装饰音(如小撮、大撮、擞音)的不同处理方式,强调装饰音在不干扰主旋律清晰度下的合理运用。 第四部分:经典曲目风格与演绎探讨 本书精选了十首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琵琶曲目,并对每一首曲目进行了深入的风格分析和演奏要点指导。这些曲目涵盖了文曲(抒情叙事)和武曲(技巧展示)两大类: 文曲代表:《月儿高》、《昭君出塞》: 探讨如何在慢板中展现“歌唱性”,以及如何通过“吟揉”来模拟人声的婉转与哀叹。 武曲代表:《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重点解析了“散板—渐紧—急促—收束”的结构布局,并详细标注了《十面埋伏》中模拟战场声响(如金鼓声、马蹄声)的特定指法组合。 对于每一首曲目,我们不仅提供乐谱,更附带了演奏历史背景和不同大师的演奏特色对比分析,拓宽学习者的音乐视野。 第五部分:现代琵琶作品与改编技法 随着时代发展,琵琶艺术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本部分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涌现的优秀现代琵琶作品,如受西方和声学影响的作品。 我们探讨了琵琶在与管弦乐队合作时的“平衡艺术”,以及在独奏作品中如何利用新的演奏技法(如使用指甲刮弦、增加共鸣)来扩展音域和表现力。此外,还简要介绍了琵琶的记谱法变化和现代排练中的注意事项。 第六部分:录音棚与舞台实践指南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用补充,旨在帮助演奏者将练习成果有效地展现在舞台或录音环境中。内容包括: 舞台礼仪与乐器保护: 从调音、上台到谢幕的完整流程规范。 舞台麦克风拾音基础: 如何与音响工程师沟通,确保琵琶独特的音色在扩音环境下得到最佳还原。 心理调适: 针对演出紧张感的缓解技巧,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稳定发挥。 附赠光盘内容说明: 随书附赠一张DVD光盘,收录了本书所有基础指法及核心练习曲的示范视频。视频由国家级演奏家亲力示范,涵盖: 1. 慢速指法分解教学: 对轮指、扫弦等难点提供慢速、多角度的特写镜头。 2. 经典曲目演奏参考: 选取了《十面埋伏》与《月儿高》的完整演奏版本,供学习者参照学习音乐的整体处理。 3. 节拍器同步练习音轨: 针对书中练习曲目提供的不同速度(慢速、中速、快速)的纯音频伴奏音轨,方便学习者进行对练。 本书文字深入浅出,图示清晰详尽,是琵琶学习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亦是专业院校师生进行深入研究的参考资料。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全面掌握琵琶的演奏精髓,真正领略这件“弹拨乐器之王”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购买任何教程,最担心的就是内容陈旧或光盘质量低下。《京胡曲牌实用教程(附光盘)》在这两方面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光盘的音质非常纯净,没有电流声或杂音,这对于学习者模仿音准和节奏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配套的示范曲目不仅仅是简单的单线旋律演示,很多段落还加入了鼓板的伴奏,甚至模拟了完整的乐队背景,这让听者能够更真实地感受京胡在实际演出中的位置和作用。我尝试跟着光盘中的慢速示范进行练习,发现即使是那些看似简单的过门,在慢速播放下,也能清晰地听到演奏者是如何处理那些细微的滑音和颤音的。这种清晰度,对于我这种自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系统且高度实用的学习闭环,从理论基础到听觉示范,再到技巧解析,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让人对自己的京胡学习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

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似乎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传统的京剧范畴内。在教程的后半部分,我发现了一些关于“京胡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的可能性”的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前瞻性值得称赞。它探讨了在不破坏京胡核心韵味的前提下,如何运用更现代的录音技术和编曲理念来提升曲牌的听觉冲击力,这对于希望将京剧音乐推向更广阔舞台的年轻一代演奏者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此外,书中的一些注释非常人性化,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和行话(比如“打板子”、“走弓”、“抱弦”等),作者不仅做了清晰的解释,还特别标注了它们在不同流派中的细微差别。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知识的完整性追求,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拉什么”的书,更是一本“教你理解京剧音乐是什么”的深度指南。

评分

作为一个多年来一直在业余时间摸索京剧伴奏的朋友,我深知“曲牌”在京剧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旋律的堆砌,更是行腔、气口、韵味的集中体现。很多教程往往止步于介绍几个常用的“四大件”曲牌,讲得浅尝辄止,听感上总觉得少了点“京味儿”。然而,我翻阅这本书的目录时,看到它对不同流派、不同剧目的曲牌都有深入的挖掘和拆解,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比如,它对“西皮流水”的“一字腔”处理,不仅仅是告诉你要拉慢,而是结合了京剧声腔的口型和气息来解释京胡的“以声带腔”的技巧,这一点是极其高明的。光盘的配置更是如虎添翼,我立刻试着播放了其中一段示范曲目。那个音色,饱满而不失灵动,节奏的把握精准到位,完全是专业演员的录音水准。对我来说,听觉的输入远比纯粹的视觉阅读来得更有效率,它能立刻纠正我平时练习中那些不易察觉的节奏错位和腔调的僵硬,让我有了一个可以参照的“金标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得到了几何级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和对京剧艺术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从易到难排列曲谱,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式。初期奠定坚实的基本功后,便开始穿插介绍一些相对复杂但又极具代表性的过门和垫板。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武场”和“文场”如何配合的章节。京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乐队与台上的完美契合,京胡作为“文场之首”,其“领腔”和“应和”的艺术处理是衡量演奏者水平的关键。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来讲解在不同板式下,京胡如何通过力度的变化来烘托人物情绪的转折,例如在“悲科”中京胡如何用极弱的处理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挣扎,而在“欢场”中则要如何用“脆响”的音色来烘托气氛。这些细腻的描述,绝非新手可以轻易写出,它透露着作者多年舞台实践的沉淀。读起来,就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身边,耐心地指点迷津,让你领悟到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戏剧内涵。

评分

这本《京胡曲牌实用教程(附光盘)》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透着典雅的气质,似乎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那个咿呀婉转的京剧世界。我是一个京剧爱好者,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对胡琴的声音情有独钟,尤其是京胡那略带沙哑却又穿透力极强的音色。市面上关于京剧理论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系统地、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拉”出来的教材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的装帧质感非常好,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前几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京胡基本功的细致讲解,从持弓的力度到按弦的指法,图文并茂,每一个细节都标注得非常到位,不像有些教程只是简单地罗列音符和指法位置,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要这样演奏,这对于初学者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技术基础至关重要。那种对传统技艺的敬畏感,在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中就初露端倪。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基础练习曲时,除了传统的工尺谱外,还辅以简谱和更直观的指位图,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人士学习的门槛,让更多有志于此的票友也能找到入门的阶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