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

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纾 著
图书标签:
  • 决策心理学
  • 行为经济学
  • 齐当别
  • 心理学
  • 思维模式
  • 判断与决策
  • 认知偏差
  • 影响力
  • 自我提升
  • 商业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45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76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672
字数:8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决策,小至选择转基因食品、接种疫苗,大至选择医疗保险、养老计划。“人类如何进行决策”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学、行为科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极为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决策是美国心理协会(APA)列出的21个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之一。心理学史上仅有的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Herbert Simon和Daniel Kahneman,均出自决策领域。
这本书凝聚了李纾先生二十多年来对人类决策的探索、灵感、创意、心血和智慧。这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的学术著作,不仅能让学者体会到学术的奥妙和趣味,而且能让社会实践者和企业管理者学习到无数可以巧妙运用的决策心理学原理,比如“吃亏是福”,比如“难得糊涂”,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妙趣横生,精神和心灵更加充实幸福。
看一看某些小节的题目,相信你就希望马上翻开书读起来。比如“亲情-父子冷战;友情-同伴拒斥;爱情-第三性(女博士)”。再比如“折射在文化遗产上的齐当别之道:以一念代万念;不自由毋宁死;澳门赌场箴言《劝世文》;财主进天国-难!”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用推理和理性研究人类决策行为过程中不符合理性、不符合“规则”的书。而那些不符合理性又不符合规则的决策行为,通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大胆的假设和小心的求证,却又存在着相当一致的规律性,那就是齐当别决策法则。齐当别决策法则指的是一种“决策表征系统,认为决策者在诸多决策中趋于采用单一策略,即对于二择一决策问题,决策者会‘齐同’掉选项在某一维度的差别,并以另一维度的差别作为最终决策依据,即选择在另一维度上效用更大的选项”。本书以此齐当别决策法则作为一条红线,串落起四大决策领域(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跨期决策,空间决策)中存在的多种与现有决策理论预测不相符合的异象(Anomaly),然后将它们之间的共性一一展现出来,表现出齐当别决策法则强大的解释力。
作者从现实生活和个人体验中寻找养分,研究既简单又复杂的各种决策情境,将齐当别决策法则用来解释各种有趣的现象。这本书内容丰富,文字简练老到,既有清晰的科学逻辑,又含深刻的哲学理念。

作者简介

李纾,博士(新南威尔士大学)。福州人,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创会主任,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期刊顾问编辑,《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副主编。在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Thinking and Reasoning等期刊发表与行为决策相关论文约200篇。

目录

序 1
聚万念于一念的决策法则:齐当别之道 1
英文序 3
德文序 3
意大利文序 3
自序 生逢其时研究行为决策 5
引言:准确了解人类决策 9
参考文献 12
第一篇 聪明决策 - 在给定的表征空间内做决策 13
第1章 备择选项的表征维度、选择策略及齐当别规则 13
1.1 备择选项的表征维度 13
1.2 选择策略 16
1.3 什么是齐当别规则? 17
1.4 为什么偏是齐当别规则? 21
参考文献 23
第2章 不变性原则与框架效应(上) 27
2.1 框架效应的概念 27
2.2 框架效应的解释机制 28
第3章 不变性原则与框架效应(下) 36
3.1 框架效应研究领域的转变 — 从风险决策到跨期决策 36
3.2 框架效应类型的转变 - 言语框架效应到图形框架效应 38
参考文献 40
第4章 独立性原则与艾勒(Allais)悖论(上) 45
4.1 艾勒(Allais)悖论的解释机制 46
4.2 讨论与启示 51
第5章 独立性原则与艾勒(Allais)悖论(下) 53
5.1 落花悖论:跨期版的艾勒悖论 54
5.2 讨论与启示 55
参考文献 56
第6章 遵期望法则而诱导出的权重函数π(上) 59
6.1 权重函数的由来 59
6.2 Li对权重函数的质疑及Tversky的阐释 62
6.3 没有定论的结论 67
附录 Amos Tversky不匿名的审稿信 68
第7章 遵期望法则而诱导出的权重函数π(下) 70
7.1 俄罗斯轮盘赌(Russian roulette)阐释的主观概率感受 70
7.2 1992年版的权重函数公式对概率变化的推算 70
7.3 推算出的权重之差与直接测量出的概率之差感受 72
7.4 对预期理论权重函数的再质疑 73
参考文献 75
第8章 被得失金钱的“程数”所整形的价值函数v 78
8.1 预期理论中的S型价值函数 78
8.2 探讨损失规避的新视角 - 程数 80
8.3 如何看待程数 83
参考文献 85
第9章 当价值函数与权重函数无法精确赋值时:被遗忘的4折风险倾向 87
9.1 缺客观概率的不确定决策 87
9.2 讨论与启示 93
参考文献 93
第10章 确定事件原则与分离效应 96
10.1 产生分离效应的原因及其检验 97
10.2 对分离效应的质疑 99
10.3 应用:分离效应能否消除? 101
10.4 扩展:情绪版分离效应 102
10.5 启示与展望 103
参考文献 103
第11章 联合独立性原则与维度差别 105
11.1 多属性决策中违背联合独立性原则的现象 105
11.2 讨论与启示 109
参考文献 110
第12章 剔除原则与共享特征 111
12.1 剔除原则(cancellation) 111
12.2 研究一:选择任务中的共享特征 112
12.3 研究二:判断任务中的共享特征 114
12.4 研究三:眼动追踪所揭示的共享特征 119
12.5 讨论与启示 123
参考文献 124
第13章 传递性原则与偏好反转 126
13.1 偏好反转的解释机制 126
13.2 讨论与启示 134
参考文献 135
第14章 随机性原则与选择反转 139
14.1 选择反转及其解释机制 139
14.2 选择的不可传递性(intransitivity) 144
14.3 讨论与启示 147
参考文献 148
第15章 占优原则与相似性判断 150
15.1 占优原则 150
15.2 相似性判断 152
15.3 “一国两制”的心理学视角 — 相似性判断 158
15.4 讨论与启示 160
参考文献 161
第16章 选项间独立原则与信息模糊 163
16.1 选项间独立原则 163
16.2 违背选项间独立原则-概率未知vs.结果未知 163
16.3 齐当别模型的解释 165
16.4 讨论与启示 166
参考文献 167
第17章 囚徒困境的“齐当别”解释 169
17.1 增加共同收益的影响 171
17.2 对收益结果的操纵 175
17.3 对效用曲率的操纵 176
17.4 意外获得的影响 177
17.5 单一或多元投资的影响 177
17.6 博弈者身份的影响 178
17.7 讨论与启示 179
参考文献 180
第18章 跨期选择众异象的“齐当别”解 182
18.1 异象 183
18.2 齐当别模型对跨期选择的解释 184
18.3 齐当别模型对跨期选择众异象的解释 188
18.4 讨论与展望 190
参考文献 191
第19章 空间决策的“齐当别”解 194
19.1由空间决策所派生的“共同差异效应”及其过程检验 195
19.2由空间决策所派生的“数量效应”及其过程检验 196
19.3讨论与启示 198
参考文献 198
第二篇 智慧决策 - 在经过改造的表征空间里做决策 199
第20章 不限于给定空间所做的决策 202
20.1 谁将小梨子看成是“小”梨子? 202
20.2 是什么未知/非现实的因素致使成年人选“小梨”? 204
20.3 是什么已知/现实的因素致使成年人选“小梨”? 205
20.4 给定“价”vs. 生成“值”:齐当别的视角 207
20.5 给定“价”vs. 生成“值”:齐当别视角的再检验 208
20.6 选大(小)梨子的后果 210
20.7 讨论与展望 212
参考文献 212
第21章 改造空间后生成的潜在维度群 216
21.1 研究一:四因素(惠、善、义、法)的“值”量表 216
21.2 研究二:基于成功人士吃亏轶事的测量 — 吃亏似然性量表 219
21.3 讨论与展望 221
参考文献 222
第22章 在改造后空间里做决策的福报 224
22.1 研究一:四因素(惠、善、义、法)“值”与物质或精神福报的关系 224
22.2 研究二:吃亏似然性与当前物质或精神福报的关系 226
22.3 研究三:吃亏似然性对今后物质或精神福报的回溯效应 227
22.4 讨论与启示 229
参考文献 230
第23章 潜在的维度:深植于人脑之中的迷信观念 232
23.1 支撑迷信观念的神经基础 233
23.2 思考与展望 235
参考文献 236
第24章 潜在的维度:导致负折扣现象的解释 238
24.1 负折扣现象:折扣家族模型的命门 238
24.2 解开死结的可能心理机制 239
24.3 验证“潜在维度”的心理机制 240
24.4 讨论与展望 244
参考文献 245
第25章 潜在的维度:齐当别眼中的心理咨询 247
25.1 亲情:父子冷战 247
25.2 友情:同伴拒斥 248
25.3 爱情:第三性(女博士) 248
25.4 死亡:预测自杀 250
25.5 阿Q精神:诡异的潜在的维度 250
参考文献 251
第三篇 理解并改进决策(上) - 折射在文化遗产上的齐当别之道 252
第26章 以一念代万念 253
26.1 多念(杂念)中守一念 253
26.2 靠一念达成决策 255
26.3 讨论与启示 257
参考文献 257
第27章 不自由毋宁死 259
27.1 对“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的实证检验 262
27.2 讨论与启示 267
参考文献 268
第28章 澳门赌场箴言析 269
28.1 《劝世文》能起到什么劝导作用? 269
28.2 《劝世文》诠释的齐当别要义 269
28.3 讨论与启示 272
参考文献 272
第29章 财主进天国 - 难! 274
29.1 分析式决策:“帕斯卡的赌注” 274
29.2 启发式决策: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 275
29.3 讨论与启示 279
参考文献 280
第30章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282
30.1 平常人不遵循期望价值理论-St. Petersburg悖论 282
30.2 多次博弈比单次博弈更遵循期望价值理论 - 数学系学生的证据 283
30.3 多次博弈比单次博弈更遵循期望价值理论 - 应急预案的证据 286
30.4 多次博弈比单次博弈更遵循期望价值理论-眼动追踪的证据 289
30.5 讨论与启示 291
参考文献 292
第31章 “难得糊涂”诠释的齐当别哲理 294
31.1 聪明难,糊涂难 294
31.2 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294
31.3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295
参考文献 296
第三篇 理解并改进决策(中) - 生存的决策法则 297
第32章 趋利避害: 厌而避额外之“利”;喜而趋额外之“害” 297
32.1 “趋害”的实验证据 297
32.2 “避利”的实验证据 298
32.3 风险决策中“趋害避利”的实验证据 299
32.4 跨期决策中“趋害避利”的实验证据 300
32.5 讨论与启示 301
参考文献 301
第33章 客观危险与主观害怕:心理台风眼效应 303
33.1 “心理台风眼”效应的提出与界定 303
33.2 “心理台风眼”效应的发展与变式 309
33.3 支持“心理台风眼”效应的媒体报道和生活观察 312
33.4 “心理台风眼”效应背后的机制 312
33.5 意义与启示 313
参考文献 314
第34章 患得之?患失之?- 反应方式中的容斥原理 317
34.1 认知偏差:既黑又白? 317
34.2 性骚扰:欲拒还迎? 318
34.3 审判:非授权即剥夺? 320
34.4 投资:非冒险即保守? 321
34.5 两难选择:非“鱼”即“熊掌”? 323
34.6 讨论与展望 325
参考文献 326
第35章 缺陷的保留与进化: 过分自信的优势 328
35.1 过分自信、情感体验与绩效 329
35.2 研究假设与总的实验程序 329
35.3 结果 330
35.4 讨论 332
参考文献 333
第36章 弱势导致亲社会行为 335
36.1 地域研究一:实验室研究 336
36.2 地域研究二:现场研究 338
36.3 讨论与展望 339
参考文献 340
第37章 生存的行为标志物: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 345
37.1 潜在的行为标志物探索 345
37.2 行为标志物的效标检验 349
37.3 讨论与展望 350
参考文献 350
第38章 英雄不问出处 - 身世效应 352
38.1 赚钱时机的影响 353
38.2 兑钱路径的影响 353
38.3 讨论与启示 354
参考文献 355
第39章 人格倾向不移? - 灰发灰云效应 357
39.1 风险偏好与反应模式 358
39.2 信息加工类型及其稳定性差异 360
39.3 灰发-灰云效应 361
39.4 展望 364
参考文献 364
第40章 既能“吃掉”又能“持有”蛋糕?- 信息不灭定律 367
40.1 大千信息知多少 367
40.2 信息不灭定律的违背:“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 368
40.3 讨论与展望 372
参考文献 372
第三篇 理解并改进决策(下) -决策的跨文化差异 374
第41章 判断和决策的跨文化差异 374
41.1 风险寻求 374
41.2 过分自信 378
41.3 合作竞争 382
41.4 风险沟通 384
41.5 欺骗-腐败 389
41.6 讨论与展望 391
参考文献 392
第四篇 选择与情绪 396
第42章 买彩票不为钱、为心境好 396
42.1 极小概率事件 396
42.2 购彩前后心境变化:网络调查的证据 397
42.3 购彩前后心境变化:行为实验的证据 398
42.4 心境对购彩行为的影响:启动行为实验的证据 401
42.5 意义与启示 402
参考文献 402
第43章 损失规避与正负情感 404
43.1 损失规避 404
43.2 研究1:虚拟的赌博游戏任务 406
43.3 研究2:真实的金钱得失情境 407
43.4 研究3:特质性与情境性情感强度 408
43.5 研究4:真实赌博情境下的真实赌博者 408
43.6 讨论与启示 409
43.7 意义与展望 410
参考文献 411
第44章 冷计算与热情绪 414
44.1 重大损失决策的神经机制 414
44.2 意义与启示 418
参考文献 418
第45章 后悔与风险决策 423
45.1 后悔的影响因素 423
45.2 后悔规避与风险倾向 424
45.3 失望、后悔与“迫选规则体验法” 426
45.4 讨论与展望 428
参考文献 429
第46章 “作为”与后悔 431
46.1 作为/不作为对后悔的影响 431
46.2 接近的调节作用 432
46.3 展望 435
参考文献 435
第47章 冤:逻辑错误的情绪 437
47.1 冤的操作定义 437
47.2 散见于非研究记载的“冤” 438
47.3 住地依恋投射出的“冤” 439
47.4 展望 440
参考文献 441
第五篇 权变的研究方法 442
第48章 投射技术:住地依恋 443
48.1 应用于研究的问题 444
48.2 讨论与启示 449
参考文献 449
第49章 实验室实验法:浪漫音乐激活文化意蕴 451
49.1 启动及文化启动 451
49.2 应用于研究的问题 452
49.3 实验设计与结果 452
49.4 讨论与启示 456
参考文献 456
第50章 准实验设计法:用可见的距离测不可见的隐私 459
50.1 应用于研究的问题 — 隐私测量 459
50.2 讨论与启示 463
参考文献 463
第51章 拜“同谋者”所托的实验:心理浪费效应 465
51.1 应用于研究的问题 466
51.2 讨论与小结 469
参考文献 469
第52章 内隐测验:文字概率的变化特征 471
52.1 应用于研究的问题 471
52.2 判断字体优美的内隐测验 472
52.3 讨论与启示 475
参考文献 475
第53章 眼动记录法:基于维度与基于选项 478
53.1 过程追踪技术与眼动 478
53.2 应用于研究的问题 478
53.3 眼动技术检验风险决策模型 479
53.4 讨论与启示 484
参考文献 484
第54章 事件相关电位(ERP):风险决策中概率信息加工 488
54.1 应用于研究的问题 488
54.2 讨论与启示 493
参考文献 493
第55章 fMRI功能连接:报酬被概率加权(相乘) 495
55.1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功能连接分析 495
55.2 应用于研究的问题 496
55.3 用fMRI功能连接来检验“加权”过程 496
55.4 讨论与启示 498
参考文献 498
第56章 双生子研究:风险倾向领域特异性的形成 500
56.1 应用于研究的问题 501
56.2 风险倾向的遗传度研究:单变量模型 501
56.3 风险倾向不同领域间的相关研究:多变量模型 502
56.4 风险倾向领域特异性的双生子元分析研究 503
56.5 讨论与启示 504
参考文献 505
第六篇 超越实证(What is beyond) 507
第57章 基于“价”与基于“值”的文化划分 507
57.1 聪明乎?智慧乎? 507
57.2 好决策?坏决策? 508
57.3 存于两类空间的习俗和文化 509
57.4 结语 515
参考文献 515
第58章 决策理论与社会制度实践 516
58.1 描述性、规范性和指导性决策理论 516
58.2 规范性与描述性理论的检验 517
58.3 社会制度实践 518
58.4 理论与实践的契合 518
58.5 展望未来 523
参考文献 524
术语索引 526
后记 守得云开见月明 537
作者简介 539

精彩书摘

聚万念于一念的决策法则:齐当别之道
- 为李纾的新书作序

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决策的著作。人类作为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灵长类生物,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做选择、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以及在做选择、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理性思考和感性知觉。人类可以在确定情形下做出使个人和整体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选择(确定性决策),也可以在具有风险的情况下推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结果的好坏(风险决策)。人类可以在当前推知未来发生事件可能带来的后果大小(跨期决策),也可以判断由于空间的转移可能对结果产生的影响(空间决策)。理性常常表现在人类能够为了整体的利益牺牲一点个人利益,为了未来的利益放弃一点眼前的利益;而感性的表现则是如此理性行为的出现常常并不稳定。
自从诺贝尔奖得主司马贺先生(Herbert Simon)提出人类决策的满意原则(satisficing principle)之后,卡尔曼(Daniel Kahneman)和图孚斯基(Amos Tversky)先生又发现了众多人类决策中的感性表现。他们以决策的理性模型(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原则)作为对照基础,将人类决策中出现的不符合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方式一一挖掘出来,从而勾画出了一幅人类究竟是凭着什么启发式原则或者直觉(heuristics)做决策的细腻图像,为研究人类的实际决策行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也因此分别获得了诺贝尔奖和格劳梅耶心理学奖。
而现在放在我眼前的这本书,是李纾先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追究卡尔曼和图孚斯基发现的现象,不仅对这些现象发生的边界条件(boundary condition)加以更精确地界定,而且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更深入地追朔的结果。比如,就基于“亚洲疾病”发现的著名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作者进行了进一步剖析。他发现如果(1)改变实际可以救活的人数以及相应的概率,或者(2)用图形代替语言来陈述问题,或者(3)变化达到终极得失状态的程式数量,都可能避免卡尔曼和图夫斯基发现的框架效应;而且因此原先用来解释框架效应的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也会失效。如此从多个角度挑战框架效应和预期理论,在目前的决策研究领域恐怕还无第二人。这本原创著作,每读完一节,就会让人产生一点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一节一节读下去,到最后就有醍醐灌顶的效果。
这是一本用推理和理性研究人类决策行为过程中不符合理性、不符合“规则”的书。而那些不符合理性又不符合规则的决策行为,通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大胆的假设、和小心的求证,却又存在着相当一致的规律性,那就是:齐当别决策法则。齐当别决策法则指的是一种“决策表征系统,认为决策者在诸多决策中趋于采用单一策略,即对于二择一决策问题,决策者会‘齐同’掉选项在某一维度的差别,并以另一维度的差别作为最终决策依据,即选择在另一维度上效用更大的选项” (p. 9)。本书以此齐当别决策法则作为一条红线,串落起四大决策领域(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跨期决策,空间决策)中存在的多种与现有决策理论预测不相符合的异象(Anomaly),然后将它们之间的共性一一展现出来,表现出齐当别决策法则强大的解释力。
这是一本厚重却又轻松的书。厚重的物理表现是全书的总长超过600页,印刷出来够厚够重;厚重的实质表现是内容既全面又细致,从人如何做聪明决策,到做智慧决策,再到理解并改进决策,一直到变换不同的研究方法并寻找决策理论与社会制度实践的关系,作者从现实生活和个人体验中寻找养分,研究既简单又复杂的各种决策情境,将齐当别决策法则用来解释各种有趣的现象。说本书轻松,则是因为作者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还常常用妙趣横生的字眼来描述或解释某些现象。看一看某些小节的题目,相信你就希望马上翻开书读起来。比如“齐当别严重的心理咨询:亲情-父子冷战;友情-同伴拒斥;爱情-第三性(女博士)”。再比如“折射在文化遗产上的齐当别之道:以一念代万念;不自由毋宁死;澳门赌场箴言《劝世文》;财主进天国-难!”等等。所以,看似厚重的书读起来却轻松有趣,而且能让我们对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从全新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
这是一本作者积毕生的思考、研究、实证而写就的书。它凝聚了李纾先生二十多年来对人类决策的探索、灵感、创意、心血、和智慧。我和李纾相识已经有三十年(说起来真不敢相信!)。我们曾经都是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心理系的硕士研究生,不过他在人机工效学领域,而我在管理心理学领域,所以当时并不知道他对决策科学的热爱。毕业之后我们各奔东西,他去了澳洲,我去了美国。直到我博士毕业去了香港科技大学工作之后才了解到李纾在《组织行为和人类决策过程》(OBHDP)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因为我自己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发表在OBHDP上,因此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1997年全球社会困境研究双年会(International Social Dilemma Conference)在澳洲举行,我们得以在悉尼重逢。记得那次在Coogee 海滩散步的时候,我们自然地谈到了可以合作的研究课题,于是就有了我们后来联合在《国际商学》(JIBS)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中国人和澳洲人在与同胞和非同胞做生意时竞争行为的异同有了全新的发现和解释。
收到李纾的邀请为此书作序,让我感到莫大的荣幸。这本书内容丰富、文字简练老道、既有清晰的科学逻辑、又含深刻的哲学理念。而且当你细读作者设计的每一个实验情景时,又会发现其无所不在的机智幽默,以及对中西文化的到位解读。这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不仅能让学者体会到学术的奥妙和趣味,而且能让社会实践者和企业管理者学习到无数可以巧妙运用的决策心理学原理,比如“吃亏是福”,比如“难得糊涂”,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妙趣横生,精神和心灵更加充实幸福。

- 陈晓萍
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Philip M Condit讲席教授
《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主编
2015年9月于美国西雅图

前言/序言



《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 洞察人性深处,解锁最优选择的艺术 在浩瀚的信息洪流与错综复杂的人生选择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如同航行在无垠海洋中的孤舟,时常面临着迷雾弥漫的航道。每一次决定,无论大小,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轨迹,塑造着我们的未来。从早餐的选择到职业的晋升,从人际关系的经营到财务的规划,决策如影随形,构成了我们存在的基石。《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关于人类决策机制的深度探索,一次关于如何更理性、更有效地做出选择的实用指南。它将引领您走进决策的内心世界,揭示那些潜藏在我们思维深处的规律,帮助您拨开迷雾,抵达清晰明智的彼岸。 本书的核心并非提供一套万能的决策公式,因为人生本就充满变数,没有哪一种智慧可以适用于所有情境。相反,它致力于赋能读者,使其拥有洞察决策本质的能力,理解自身及他人在决策过程中所遵循的心理机制,从而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能够运用更精妙的策略,做出更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判断。我们并非要成为冰冷的逻辑机器,而是要在情感、直觉与理性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驾驭人性的“双刃剑”,将其转化为我们做出卓越决策的有力助手。 破除认知盲区:理解决策背后的心理陷阱 人类的思维并非总是遵循完美的理性模型。相反,我们的大脑为了在海量信息中快速做出判断,发展出了一系列“启发式”思维捷径。这些捷径在很多时候是高效的,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却可能将我们引入认知偏差的泥沼。《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将细致剖析这些常见的心理陷阱,例如: 锚定效应(Anchoring Bias):我们是如何被第一个接收到的信息牢牢“锚定”,即便它可能并不准确?在谈判、价格比较中,这种现象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判断?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示锚定效应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挣脱其束缚,进行更客观的评估。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我们倾向于搜寻、解释和记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相悖的证据。这种“选择性失明”如何在个人观点、投资决策甚至社会群体认同中扮演推手?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意识地挑战自己的固有看法,拥抱多元视角。 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生动、近期或容易回忆的事件,往往被我们赋予更高的权重,从而影响我们对概率的判断。媒体报道的灾难性事件是否会让我们过分担忧小概率的风险?本书将教您如何区分“容易想起”与“实际发生”的差距。 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我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收益的喜爱程度。这种对“失去”的恐惧,如何让我们在面对风险时表现得过于保守,错失良机?我们将深入研究这种非理性行为,并探索如何平衡风险与回报。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同样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决策结果。手术的“存活率”和“死亡率”,哪种表述更能引发人们的接受?本书将剖析语言和情境如何悄悄操纵我们的选择。 理解这些认知陷阱,如同为自己的思维装上了“防火墙”,能够有效识别并规避那些可能将我们引入歧途的思维模式。这并非鼓励过度怀疑,而是培养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种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自觉反思。 洞察“齐当别”的智慧:多维度决策的艺术 “齐当别”之道,取自古老智慧,蕴含着一种超越狭隘、兼顾多方的决策哲学。它并非要求我们成为一个优柔寡断的“墙头草”,而是倡导一种更加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本书将从以下几个维度,为您展开“齐当别”决策的精髓: 情境感知与适应性(Contextual Awareness and Adaptability):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决策。成功的决策者能够敏锐地感知当前的情境,理解其独特性,并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我们将探讨如何提升对情境的洞察力,避免套用过时的模式,做到“审时度势”。 目标导向与价值衡量(Goal Orientation and Value Measurement):清晰的目标是决策的北极星。然而,在纷繁的目标中,如何进行价值排序,优先追求那些真正符合我们长远利益和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本书将引导您厘清个人、团队乃至组织的核心价值,并将其融入决策流程。 风险评估与概率思维(Risk Assessment and Probabilistic Thinking):决策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学习如何科学地评估风险,理解概率的含义,而不是被恐惧或乐观情绪所左右,是做出理性决策的关键。《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将为您提供理解和应用概率思维的框架。 情感与理性的融合(Integration of Emotion and Reason):情感并非决策的敌人,而是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情绪,并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符合情感期望的决策,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满意度。我们将探讨如何驾驭情绪,使其成为我们决策的助力而非阻碍。 信息处理与证据权衡(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Evidence Weighing):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高效地筛选、评估和整合信息,并对不同证据赋予恰当的权重,是做出明智决策的基础。本书将分享有效的学习和信息分析方法,帮助您在杂乱的信息中提炼出真知灼见。 视角转换与同理心(Perspective Shifting and Empathy):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立场和需求,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全面、更公正的决策,尤其是在涉及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时。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同理心,打破固有的思维局限。 延迟满足与长期规划(Delayed Gratification and Long-term Planning):许多关键决策的结果并非立竿见影。学会延迟满足,为了长远的利益而牺牲眼前的诱惑,是成就非凡事业的重要品质。本书将探讨培养这种能力的方法。 赋能实践:将心理洞察转化为行动 《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注重将深刻的心理洞察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技巧。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工具和方法,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在关键决策时刻,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智慧: 情境分析框架:学习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快速分析决策情境的关键要素,识别潜在的风险和机遇。 决策日志与反思:建立个人决策日志,记录每一次重要的决策过程、考量因素以及最终结果,并进行定期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决策模式。 “头脑风暴”与“红队演练”:在团队决策中,如何运用创新的头脑风暴技术,以及设置“红队”进行批判性评估,以期发现潜在的漏洞。 情绪管理技巧:掌握实用的情绪识别和调节方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做出清晰的判断。 提问的艺术:学习如何提出更深刻、更有效的问题,以获取关键信息,挑战固有假设。 “后悔评估”与“预演未来”:在做出重大决定前,尝试“后悔评估”,设想若做出相反决定可能产生的后果;或进行“预演未来”,想象决定执行后的可能情景,从而做出更审慎的选择。 谁适合阅读《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 无论您是: 职场人士:希望在晋升、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升职业竞争力。 创业者:需要在市场竞争、战略规划、资源分配等环节做出关键选择,以驱动企业发展。 投资者:希望在金融市场中规避情绪干扰,进行理性分析,做出更具回报的投资决策。 学生:在学业选择、未来规划方面面临重要决定,希望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做出适合的道路。 家庭管理者:在家庭开支、子女教育、人际关系等问题上,希望能够做出更和谐、更明智的决定。 任何渴望提升自我,活出更精彩人生的人:希望能够摆脱犹豫不决,不再后悔,用更清晰、更主动的方式掌控自己的人生。 《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将是一本您案头的常备之书,它将陪伴您走过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它不是关于“做什么”,而是关于“如何想”,如何以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它邀请您踏上这场自我发现与能力提升的旅程,解锁您内心深处的决策潜能,最终,活出那个更理性、更从容、更成功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行为经济学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相关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通俗而失去了深度。这本书的平衡感做得非常好,它既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又不失对现实生活场景的细腻描摹。特别是关于“群体决策”的章节,书中分析了“羊群效应”是如何在商业谈判和日常社交中发挥作用的,这让我联想到很多职场上的情景。书中提到,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往往会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即使内心存有疑虑。这种对社会性压力如何影响个体判断的剖析,让我对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开会时,主动提出不同意见,即使这让我感到些许不适,但至少保证了讨论的全面性。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也很有趣,它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自己的立场。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心理学”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觉得很多都是在故弄玄虚。但这本书的逻辑严密性和论证的充分性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没有给我“你错了”的指责感,而是用一种近乎导师般的口吻,引导我去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盲区。书中关于“决策疲劳”的研究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理解了为什么那些高层管理者总是将重要的决定放在一天开始时处理,因为精力有限,疲劳会显著降低决策质量。我试着在每天早上处理最棘手的任务,确实感觉效率和准确性都有所提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洁有力,没有冗长拖沓的形容词,直击问题核心,非常适合快节奏的现代人阅读。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架,让我看待问题的方式从“应该怎么做”转变为“我是如何思考的”。

评分

这本关于“决策心理”的书,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一直以为自己的选择都是基于理性分析,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潜意识里的那些偏见和情绪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操纵着我们的判断。作者对认知偏差的阐述非常深入,比如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通过生动的案例,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在面对不同表述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损失厌恶”的部分,书中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宁愿选择一个确定的损失,也不愿意冒着获得更大收益的风险,这在我的投资决策中有着非常直接的体现。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更像是一个实用的“心理工具箱”,教会我如何识别这些陷阱,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重大决定,发现很多时候,我只是在无意识地迎合了某种心理定势。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虽然有些刺痛,但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情感”在决策中角色的重新定位。过去总被教导要排除情感干扰,但这本书却阐述了某些强烈的情感,如直觉或恐惧,在特定情境下实际上是高效的捷径。作者深入探讨了情绪的生物学基础及其对判断的影响,这为我理解自己的冲动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后悔最小化”策略的讨论,它引导我们关注决策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这极大地减轻了我对失败的恐惧。这本书的见解深刻,结构清晰,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启发,是那种可以常年摆在案头,时不时翻阅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对“完美决策者”的幻想。我过去总认为,只要信息足够多,就能做出最佳选择,但这本书告诉我,有限理性是人类的宿命,我们必须学会与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性共存。书中对“过度自信”的剖析非常犀利,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的准确性。通过书中提供的量化工具和思维练习,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评估自己的把握程度,不再轻易下断言。特别是关于“后见之明偏见”的解释,让我意识到,事后诸葛亮是多么容易且没有建设性。这本书教会了我接受“足够好”的决策,而不是执着于那个可能并不存在的“最好”。它让我变得更加谦逊和务实,减少了不必要的焦虑。

评分

评分

好评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老师写的书,指定教材

评分

物流速度快,印刷清晰,不错不错。

评分

商品不错,发货速度快,质量有保障。

评分

包装很好!配送速度很快!小哥的态度也很好!很满意!

评分

不错买了回来慢慢读嘿嘿

评分

发货很及时,隔天就收到了

评分

买了好多想买的图书,京东活动这次非常给力,开心。

评分

喜欢看书,不错,合适使用,速度就是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