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意大利的政治哲学家、音乐家、诗人、和浪漫喜剧剧作家,也是佛罗伦萨的爱国者、公务员,以及政治理论家。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重要人物,多年的政治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外交经验,为人类留下了《君主论》这部巨著。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还有《论李维》、《兵法》(一译《战争的艺术》)、《佛罗伦萨史》等。
译者简介:
袁坚,中共中央编译局资深翻译家,除本书外,还有《兵法简述》([古罗马]弗拉维乌斯.韦格蒂乌斯.雷纳图斯 著,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1月)、《元帅和总书记》([俄]尼·亚·津科维奇著,东方出版社,2000年6月)、《谋略》([古罗马]塞·尤·弗龙蒂努斯 著, 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1月)等译作。
一直以来,我对“兵法”的概念都有些模糊,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过遥远,是那些战场上的将军们才需要研究的学问。然而,当我拿起这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兵法》时,我才真正领略到,原来这些古老的智慧,蕴含着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并且能够如此贴切地应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这本书的文字,虽然古朴,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进行对话。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谋略”的阐述,它并非简单地教导如何去欺骗或算计,而是强调了一种审慎思考、周密计划的能力。它让我明白,在很多情况下,一次成功的行动,并非依靠蛮力,而是源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对手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于“时势”的把握,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去识别和利用有利的时机,如何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保持灵活,以及如何通过创造有利的“势”,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这本书的阅读,不仅仅是对军事理论的探索,更是一次对自我思维的重塑。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为辩证和宏观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解。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军事理论一直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遥远,充满了神秘感。然而,当我开始阅读这本《兵法》时,我才意识到,原来那些古老的军事智慧,竟然如此贴近我们生活的本质。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辩证的思辨和深刻的洞察。作者并没有给我灌输一套死的军事规则,而是引导我思考战争背后的逻辑和原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计谋”的论述,它并不是教你如何去欺骗别人,而是教会你如何通过周密的计划和策略,去化解危机,实现目标。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一次成功的决策,并非源于强大的力量,而是源于精准的算计和灵活的应变。书中对“时机”的把握,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在恰当的时机采取行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去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思维的训练,它不断地挑战我的固有观念,引导我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我发现,书中的很多思想,对于我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军事策略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现代战争的案例过于复杂,难以从中提炼出普适性的原则。当我翻开这本《兵法》时,我才发现,原来那些流传千古的智慧,依然能为当今的决策者提供深刻的启示。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的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人性、如何洞察局势、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最优选择的哲学著作。书中的论述,时而深刻,时而精炼,总能恰到好处地点醒我那些模糊的认识。比如,关于“知己知彼”的论述,我之前一直以为就是了解对方的兵力部署,但书中将其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强调了对自身优势劣势的清醒认知,以及对对手心理、文化、社会结构的深入洞察。这让我开始反思,在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不知彼”而错失良机,或者因为“不知己”而盲目自信?书中对“势”的运用,更是让我体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正含义,它教会我如何通过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态势,让对手主动屈服,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武力对抗。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对话,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对“兵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充满了信心。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事件和军事策略都怀有好奇心的人,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清晰阐释古代军事思想精髓的书籍。而《兵法》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它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力量,每一句话都仿佛蕴含着千钧的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以弱胜强”的论述所吸引,这并非鼓吹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教导如何在实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通过策略和智慧,创造出获胜的可能。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战争的胜负,并非仅仅取决于数量和装备,更在于能否有效地运用资源,以及是否拥有能够洞察全局的战略眼光。书中对于“避敌锋芒,击其虚处”的强调,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它并非是鼓励懦弱,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下,找到最聪明的突破口,避免不必要的消耗,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接受一次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它迫使我去思考,去分析,去辩证地看待问题。我发现,书中传递的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知识,更是关于人生哲理的深刻启示,教我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如何成为一个更加成熟和睿智的人。
评分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阅读体验,我本以为“兵法”这类书籍会充斥着冰冷的军事术语和硝烟弥漫的战场描述,结果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古朴凝重,时而又如行云流水,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描述战术层面的技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观的层面,探讨了战争背后的哲学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道”的阐述,它将战争的根本归结为一种“道”的较量,而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这让我联想到,其实很多冲突的解决,也并非是简单粗暴的手段就能奏效,而是需要找到那个解决问题的“道”。书中对“虚实”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并非指代简单的军事欺骗,而是更深层次的对战场态势、对手心理以及自身优势的灵活运用。每一次的阅读,都会在某个章节获得新的感悟,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邃智慧的大门。我发现,书中的很多思想,其实可以延伸到商业竞争、人际关系,甚至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它教会我如何审时度势,如何以柔克刚,如何在看似不利的局面中找到突破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悟的经典之作。
评分我们中间最勇敢的人没有勇气对待自己知道的东西……某人留下或还不留下,某人作出“这是真理”这样的判断,对上述作出辨别取决于他的勇敢程度和力度;还要看他有怎样的精确或迟钝的眼光和精神。
评分佛罗伦萨是意大利半岛上最大的手工业城市,也是资本主义关系最早萌芽的地方。但是这个共和国正如《佛罗伦萨史》书中所说那样,长期以来“受到公民内部接连不断的分裂的折磨。”(第二卷,第二章)1378年的梳毛工起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手工工人起义。至于平民贵族间、政治党派间和世家大族间的斗争更是错综交织,史不绝书。从十五世纪初期起,共和国政权归入美第奇家族之手,实行僭主政治,这个长期从事银行业和商业的家族①成了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马基雅维里描写这个家族最早的代表人乔万尼时说:“他从来都不追求政府中的名位,但却享有一切。”(第四卷,第三章)1494年,法国军队侵入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投降,佛罗伦萨人民在萨伏那罗拉领导下举行起义,重建共和国。1498年萨伏那罗拉遇害后,共和国继续存在了十四年,到1512年美第奇家族恢复僭主政治为止。这段时间构成了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生命的黄金时代。
评分好书
评分佛罗伦萨是意大利半岛上最大的手工业城市,也是资本主义关系最早萌芽的地方。但是这个共和国正如《佛罗伦萨史》书中所说那样,长期以来“受到公民内部接连不断的分裂的折磨。”(第二卷,第二章)1378年的梳毛工起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手工工人起义。至于平民贵族间、政治党派间和世家大族间的斗争更是错综交织,史不绝书。从十五世纪初期起,共和国政权归入美第奇家族之手,实行僭主政治,这个长期从事银行业和商业的家族①成了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马基雅维里描写这个家族最早的代表人乔万尼时说:“他从来都不追求政府中的名位,但却享有一切。”(第四卷,第三章)1494年,法国军队侵入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投降,佛罗伦萨人民在萨伏那罗拉领导下举行起义,重建共和国。1498年萨伏那罗拉遇害后,共和国继续存在了十四年,到1512年美第奇家族恢复僭主政治为止。这段时间构成了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生命的黄金时代。
评分以前读日本历史小说的时候,常常震惊于参展规模,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的战争,都能说得好像气势得不得了,好像全宇宙都参战,所以,有人说,日本古代的战争史,其实就是村长战争。《用兵之道》主要讲述的是冷兵器作战时代,兵种的配置,战术的运用,书是好书,但是参战规模不大,让我对那个时代战争的想象大打折扣。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我最喜欢的汉译系列
评分焚书秦始皇于西历前二三〇年灭韩,二二八年灭赵,二二五年灭魏,二二三年灭楚,明年灭燕,又明年灭齐。二二一年,六国都亡,秦一统中国,始皇称皇帝,用李斯的计策,废封建制度,分中国为三十六郡;又收天下兵器,改铸钟锯铁人;于是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为中国有历史以来第一次造成统一的帝国(此语人或不以为然。但古代所谓一统,不是真一统,至秦始皇真成一统耳。当日李斯等所言“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并非妄言)。李斯曾做荀卿的弟子,荀卿本是主张专制政体的人(看他的《正名篇》),以为国家对于一切奇辞邪说,应该用命令刑罚去禁止他们。
评分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是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诗人、和喜剧作家。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重要 人物,尤其是他所写下的《君主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