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双料得主蒂姆·韦纳新震撼力作,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战,是关于FBI沧桑沉浮、忠诚与背叛的百年历史传奇
◎资深媒体人曹景行、香港首席军事评论员马鼎盛、反恐专家岳刚 、知名军旅作家梅国云联合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倾力推荐
◎专访200多位与胡佛共事过的特工,参考新解密的70000页绝密档案,马丁·路德金被杀、肯尼迪遇刺、古巴导弹危机、抓捕卡扎菲、本·拉登遇袭......真相到底是什么?《FBI罪与罚:联邦调查局的百年忠诚与背叛》将为你一一揭开!
内容简介
曾经屡破大案、神探辈出的FBI是否还能延续百年传奇?
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双料得主蒂姆·韦纳震撼力作
70 000多页绝密档案,200多位特工口头记录,美国全面的间谍史年鉴
再现百年惊心动魄的谍报大战,是迄今为止FBI作为情报机构全面的一部历史巨著
资深媒体人曹景行、香港首席军事评论员马鼎盛、反恐专家岳刚 、知名军旅作家梅国云联合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倾力推荐
FBI究竟是捍卫国家安全的斗士,还是扼杀民主的元凶?
百年的忠诚与背叛,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纠葛
★为何同属美国情报机构,CIA和FBI竟会如此水火不容?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深仇大恨?
★FBI是怎样打入苏共高层?苏联解体是否为FBI一手策划?FBI与克格勃到底展行过怎样的生死交锋?
★伊朗人质事件是否为FBI一手操控?不可一世的美国人为何会接受伊朗导弹换人质的要求?穆斯林的怒火又是怎样被FBI点燃?
★卡扎菲真的策划了洛克比空难?狂人之死到底与联邦调查局有何干系?
★胡佛为什么能在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宝座上长达48年?他凭什么权倾朝野,令8届美国总统、16任司法部长都对他忌惮三分?
★肯尼迪遇刺到底谁是幕后黑手?里根遇刺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惊天内幕?为何FBI与CIA强强联手也难查出背后真凶?
★尼克松是怎样下台的?“水门事件”是否早已注定?FBI为何甘愿充当替罪羔羊?
★本·拉登真的死了?为何FBI早已得知情报却还是未能阻止“9·11”惨剧的发生?时至今日,为何恐怖主义的阴影仍然笼罩着美国?
精彩简介:
首度揭开FBI不为人知的惊天内幕
再现间谍、情报与权力的艺术
作为联邦调查局的缔造者,胡佛将情报、间谍与权力的艺术发挥到更好。纵然它践踏了民主,纵然它危害了自由,但联邦调查局仍然毫无忌惮的以秘密情报作为利器,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张牙舞爪。
作为世界历史上成功的情报机构之一,FBI一直毁誉参半,它是维护和平的斗士还是扼杀民主的元凶,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纽约时报首席记者蒂姆·韦纳经过缜密调查,参阅了一份解密的的70 000多页的机密文件,汇集了胡佛的绝密档案以及200多位长期与胡佛共事的特工人员口头记录,以客观真实的角度描述了胡佛跌宕起伏的一生。曾经覆雨翻云的联邦调查局光环为何渐渐远去,展望未来,FBI将在美国的世界布局中扮演何种角色,胡佛时代会否再现,《FBI罪与罚:联邦调查局的百年忠诚与背叛》将会为你一一揭开这些谜底。
作者简介
蒂姆·韦纳,《纽约时报》首席记者。
◆普利策奖兼美国国家图书奖双料得主
◆畅销书《中情局罪与罚》作者
蒂姆·韦纳钻研美国情报25年,曾因对五角大楼神秘经费的报道而荣获普利策奖,也曾亲历阿富汗战场报导阿富汗战争,并因此再次获得普利策奖。《FBI罪与罚》是他的第四本著作。本书出版后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主流媒体盛赞。历史学家、《肯尼迪传》作者罗伯特·达莱克称其为“迄今为止FBI作为情报机构zui全面的一部历史”。
蒂姆·韦纳的《背叛》被华尔街日报奉为“关于谍报qian所未有的佳作”,他的《中情局罪与罚》更曾荣获国家图书奖及多项重量级奖项。《FBI罪与罚》一经面世便在全美引起轰动,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对本书更是“爱恨交加”。
精彩书评
《FBI 罪与罚》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穿透迷雾,深入到这个神秘机构的各个角落,探究历史上的众多谜团。
——资深媒体人 时事评论员 曹景行
《孙子兵法》说“上国伐谋”,几千年前就指出信息决定战争胜负,美国联邦调查局( FBI ) 是情报战的功臣,但它滥用公权又侵蚀了国民的自由和国家的民主。古今中外的政权也面临这两难局面。《FBI 罪与罚》关于此点的描述更是深入肺腑,动魄惊心。
——著名香港军事评论员 凤凰卫视主播 马鼎盛
FBI 的任务是保护美国,捍卫宪法。它既伸张正义,又凌驾规约;既功绩卓著,又丑闻迭出,是一个恩怨交织须臾不离的复合体。在FBI 内部,每个人都让自己尽可能隐蔽起来或沉默不语,不动声色,用FBI 特有的方式,干着世界上神秘的事情。日出日落,FBI 沉浸于罪恶和阴谋、高贵与谦逊、睿智和善良其间不能自拔。
——知名军事评论员 前总参谋部上校 反恐专家 岳刚
FBI 的存在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是维护和平的斗士,也是扼杀民主的元凶。作为它的缔造者,胡佛更是将间谍、权利与情报的艺术发挥到更好。《FBI 罪与罚》以独特的视角、真实的笔触再现联邦调查局百年历史,是描写间谍方面一本难得的好书。
——军旅作家 海南省作协秘书长 著有《第39天》 梅国云
目录
引 言
第一部分 美国特务机关的诞生
威尔逊、哈定、柯立芝、胡佛时期的FBI:1917 ~ 1933
20 世纪初,美国风云变幻,无政府主义盛行、恐怖主义笼罩、法西斯主义蔓延、共产主义革命浪潮席卷……联邦调查局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运而生,胡佛更是以其卓越的能力、辛辣的手腕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并最终控制了美国最重要的情报特务机构。
第1 章 无政府主义盛行
第2 章 革命浪潮席卷全美
第3 章 卑劣的叛国者
第4 章 美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5 章 胡佛先生是谁?
第6 章 光天化日下的“地下活动”
第7 章 监视从未停止
第8 章 任何人都可以挥舞红旗
第二部分 在世界大战中壮大
罗斯福时期的FBI:1934 ~ 1944
当社会主义苏联逐渐崛起之时,罗斯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苏联间谍盛行、纳粹间谍无孔不入、国内共产主义势力发展,甚至同性恋泛滥……此时的联邦调查局俨然成了美国的“盖世太保”,大权独揽的胡佛更是将窃听发挥到极致。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美国特务机关的诞生(威尔逊、哈定、柯立芝、胡佛时期的FBI:1917 ~ 1933)
20 世纪初,美国风云变幻,无政府主义盛行、恐怖主义笼罩、法西斯主义蔓延、共产主义革命浪潮席卷……联邦调查局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运而生,胡佛更是以其卓越的能力、辛辣的手腕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并最终控制了美国最重要的情报特务机构。
第1章 无政府主义盛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胡佛少年时代是在华盛顿特区的家中度过的,现在他将进入司法部,作为执法队伍中的一名排头兵,去打击美国境内的外国间谍、阴谋破坏者、共产党和无政府主义者,揭开他人生中崭新的一页。
黑汤姆岛爆炸事件
1917 年4 月,美国宣布参战。当美军第一支劲旅在法国登陆时,眼前的恐怖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在后方,对于德国特务的大肆破坏,美国民众感到极度惊恐。一年前,敌人袭击了美国的一个大型军火库,当时仓库中的弹药即将被运往前线,这一事件引起了国内巨大的恐慌。时值仲夏,夜深人静之时,在纽约港的黑汤姆岛,2000 吨炸药突然被人引爆,造成7 人当场死亡。爆炸的冲击波震碎了曼哈顿千家万户的窗户,弹片在自由女神像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胡佛在司法部战争应急司任职,负责防范敌人的下一次突袭。他不仅斗志昂扬,而且能力极强,善于为上级提出建设性意见,所以深受该司的司长约翰·洛德·奥布莱恩的赏识。“胡佛经常在星期天和夜间工作,就像我一样。” 奥布莱恩回忆道,“正是因为他宵衣旰食,我才屡次提拔他。”
胡佛很快就晋升为敌侨局局长,负责搜捕并监禁美国境内的外国政治嫌疑犯。当时胡佛年仅23 岁,在他的监督下,有6200 名德国人遭到羁押,45 万名德国人处于联邦的监控之下。24 岁时,胡佛就担任刚刚成立的司法部反激进司的主管,开展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恐怖主义行动,对境内数以千计的激进嫌犯进行全力围剿。他没有枪支弹药,秘密情报就是他的武器。
胡佛出生于1895 年元旦,是4 个孩子中最小的。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公务员。父亲迪克森有严重的抑郁症,这不仅让他失去了政府制图员的工作,而且导致英年早逝。母亲安妮虽然不苟言笑,对儿子却格外宠溺。直到母亲去世后,胡佛才离开家门。他曾经告诉几位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助理,考虑到糟糕的婚姻有可能会毁掉一个人,他担心自己也会选错伴侣,所以才一直保持着单身,所以他才一直维持单身。
胡佛对人异常冷漠,即使是他的至亲和仅有的几位好友,也摸不清胡佛的内心世界。他的侄女玛格丽特·芬内尔从小就跟着他长大,在长达60 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即便如此亲近,芬内尔对胡佛的了解也并不比别人多。“有时候我觉得他真的不愿意与任何人亲近。”芬内尔回忆说。除了对上帝的虔诚和对祖国的忠贞以外,没有人知道他是否对别的事物产生过爱。
胡佛不仅懂得如何列队行军,而且擅长辩论。在华盛顿特区中央学校军训队和辩论队的经历是他青少年时期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中央学校的辩论队在华盛顿特区首屈一指,而胡佛则是这支辩论队中的佼佼者。该校校报对他的竞争精神以及“冷酷无情的逻辑”大加赞赏。在险胜另一所大学的辩论队后,胡佛曾告诉校报:“辩论是人与人之间智慧的较量,为我树立了现实且有益的人生榜样。”
高中毕业后,胡佛就开始为美国政府工作。在这里不得不提及他周围的环境。胡佛家位于国会山东南,其间仅隔6 个街区。山顶上矗立着参众两院装饰有枝形吊灯的会议厅,巍峨森严的最高法院,以及带有拱形天花板和彩色玻璃的国会图书馆。对青少年时期的胡佛来说,国会图书馆就是他世俗生活中的神圣领地。那里收藏了美国所有的出版物,阅览室里总是一片静谧,置身其中总会让人觉得所有的知识都触手可及。胡佛在国会图书馆谋了一份图书管理员的职务,白天在图书馆里工作,傍晚时分和夏天的早晨就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由于馆中图书的分类制度错综复杂,长期从事分门别类和检索信息的工作让胡佛获益匪浅;不仅如此,还让他赚取了学费。
1917 年6 月,他获得了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法学硕士学位。随后他报
名参军,后来却进入了司法部,在国内战场上抗击敌人。
1917 年4 月6 日,即美国参加一战的当天,伍德罗·W. 威尔逊总统签署行政命令,授权司法部可以未经审判就逮捕和监禁任何被认为不忠于美国的外国人。他警告美国民众:“德国派出的间谍已经混进了我们的社区乃至政府部门,这些人正在暗中兴风作浪。”总统的这番言论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恐慌,这种恐慌让司法部的工作变得更加沉重不堪。奥布莱恩说:“当美国宣战后,有人就是希望看到全国上下一片恐慌。”
在奥布莱恩的监督下,胡佛及其同事在战争应急司和敌侨局狭窄闷热的房间里挥汗如雨忙得昏天暗地,对一份份支离破碎的报告进行严密筛查,以便从中发现针对美国的阴谋。就像消防员一样,他们听到的警报绝大多数都是虚惊一场。随之而来的还有“巨大的压力”,据奥布莱恩回忆,政客和民众纷纷指责他们,动不动就“因为一些不负责任的传闻”而“随意起诉”和“公然镇压”美国及外国嫌疑人。在黑汤姆岛爆炸事件之前,“美国人没有遭遇过任何颠覆性活动,”他说,“政府部门同样疏于防范。”但是,在这起事件发生后,当局接到了成千上万份关于潜在威胁的报告。美国领导人担心,敌人可能随时随地发动袭击。
黑汤姆岛爆炸案的幕后主使是德国人。1914 年夏,一战在欧洲爆发后,德国人就开始蠢蠢欲动。他们阴谋策划渗入华盛顿内部,并对华尔街进行暗中破坏。他们秘密招募爱尔兰和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准备在美国境内发动袭击。他们将墨西哥和加拿大作为反美地下活动的避风港。1915 年初,那时胡佛还在夜校攻读法律,德国驻美国大使馆的武官弗朗茨·冯·帕彭上尉接到来自柏林的密令——动摇美国参战的决心。随后,冯·帕彭开始在美国展开宣传攻势。德国人暗中掌控了纽约的一家大型报社——《晚间邮报》。他们还派出爪牙,企图收购《华盛顿邮报》和《纽约太阳报》。政界掮客、腐败记者和黑心侦探成了德国人物色的目标。
1915 年5 月7 日,德国一艘U 形潜艇的鱼雷击中了英国客轮“露西塔尼亚号”,导致1119 人丧生,其中包括274 名美国人。事后,德国大使忧心忡忡地拍电报给柏林:“无可否认,我们的宣传攻势可能已经彻底失败。”对这次袭击平民的行为,美国感到异常愤怒,德国在美国的政治和外交地位随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威尔逊总统下令对德国驻美国大使馆的所有人员进行密切监视。国务卿罗伯特·兰辛派遣秘密特工对德国外交官实施窃听。1915 年年底,美国将帕彭及其随员驱逐出境。
当胡佛来到司法部后,奥布莱恩刚刚审讯并判处了一名德国间谍——弗朗茨·冯·林特伦上尉,这起案件在当时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在“露西塔尼亚号”沉没前数周,林特伦携带伪造的瑞士护照来到纽约。按照德国高级指挥官的命令,他招募了一群纽约码头的闲散海员、激进的爱尔兰民族主义分子、华尔街的一个高级骗子和芝加哥一名酗酒成性的国会议员,妄图利用骗术和燃烧弹破坏美国的军事工业。由于担心自己的阴谋败露,林特伦逃离了美国。当他到了英国后,被英国负责监听德国电报的情报官员抓获,并且在伦敦塔里对他严加审问,最后交由美国司法部起诉判决。
“美国从未经历过类似事件,”林特伦被捕后,威尔逊总统在国会陈词,“在此之前,这种事情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正因为如此,我们事先才毫无防范。”
“恐怖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是对国家的和平与安全最为严重的威胁,” 威尔逊总统说,“我们必须清除这些丧心病狂、背信弃义和无法无天的势力……利用我们手中的力量迅速将其一网打尽。”
而这种力量的操纵者正是胡佛和联邦调查局。
第2章 革命浪潮席卷全美
“我相信权力。”西奥多·罗斯福在1908 年6 月写道。从那个时候起,罗斯福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建立起一个类似今天联邦调查局的机构。在他的总统任期内,罗斯福拥有的权力“比所有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国家中任何一个部门的权力还要大”,他不无自豪地写道,“而我将这种权力发挥到了极致”。在20 世纪初,由于威廉·麦金莱遭无政府主义者刺杀,罗斯福一跃成为美国总统。为了推行民主制度、加强政治秩序、建立法治国家,他一路披荆斩棘。
在独立战争中诞生、崇尚自由的美利坚合众国由于内战而变得四分五裂,随着大批追寻自由的外国移民涌入,统一后的美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9 和20 世纪之交,最后几片无人管理的西部领土即将并入联邦,对山区和沙漠边疆的开拓也已经接近尾声。当时美国的人口约为7600 万,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小城镇和乡村。虽然美国对新边疆推行了文明化进程,但仍有许多地区毫无法纪可言。司法部的执行官同时兼任治安官,他们不得不第一时间建立起地方武装力量,因为他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里到处都是亡命之徒。
在美国,城市是金钱和权力的中心,新发明层出不穷,各种信息络绎不绝。与此同时,贫民窟里也充斥着大批前来“新世界”寻找自由与财富的外国移民。截至1900 年,美国工业及其劳工成了世界上最雄厚资本的创造者,全球1/4 的工业产品在这里制造。随着美国的日渐强大,企业财富越积越多,工厂主们开始试图控制创造了这些财富的数百万工人。在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之后,来自旧世界的每一批移民都会触动他们“担心遭到外国颠覆”的神经。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的革命者不断向美国输入危险的思想。他们带来的小册子以及极端言论猛烈地冲击着美国的政治经济秩序。在矿井、工厂和血汗作坊中,到处都是那些曾经生活在国王和沙皇压迫之下的臣民,他们梦想着建造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其中的激进分子甚至设想打破旧秩序,建立一座政治乌托邦,让穷人翻身做主。
“社会大革命的时机已经来到,”罗斯福在1895 年写道,同年,他出任纽约市警察局局长,而当时胡佛才刚刚出生。“在本世纪,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形成了一股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的庞大力量。当放眼未来时,我们想要预测,接下来他们会采取哪些行动。然而,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处理大量失业人口、城镇不断扩张以及群众躁动不满的情绪。”
在这支缺乏政治发言权的队伍中,无政府主义者破坏力最强。他们的目标是颠覆权力本身和摧毁西方文明的核心。1894 年,无政府主义者暗杀了法国总统。1897 年,他们杀害了西班牙首相。1898 年,他们谋害了奥地利女皇。1900 年,他们刺杀了意大利国王。1901 年,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遇刺后,42 岁的罗斯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1901 年12 月,在首次对国会发表正式演说时,罗斯福宣布:“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危害全人类的罪行。”他呼吁制定新的法律,禁止革命者和颠覆分子进入美国境内。
FBI 在反对声中诞生
罗斯福总统尝到了独揽大权的滋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力排众议,在巴拿马丛林间开凿了一条大运河;他独断专行,派遣美国海军在全球到处耀武扬威。罗斯福深知,美国在向世界各地投射武力的同时,必然遭到其他国家的还击,所以他必须防范来自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危害。但是,在担任总统的最初几年,对于打击美国境内的违法犯罪活动罗斯福显得力不从心。因为那时,司法部才刚刚懂得什么是依法治国。
南北战争结束5 年后,即1870 年,美国成立了司法部,职责是维持这个仍然支离破碎的国家的社会秩序。在与白宫仅一街之隔的弗里德曼储蓄银行最上面的三层楼中,司法部部长及其下属建立了办公地点。这里肮脏不堪,还能时不时地闻到下面的污水管散发出的阵阵恶臭。直到20 世纪初,他们才从此地搬离。国会授权他们侦察和起诉所有反美活动,并每年为他们拨款5 万美元,但却没有制定如何规范执法的联邦律令。
在19 世纪,先后有4 位总统借助美国最大的私人警察力量“平克顿国家侦探社”,作为他们的执法武器、秘密情报的来源以及从事政治斗争的工具。“我一向反对任用侦探并为他们支付薪水。”1884 年,司法部部长本杰明·布鲁斯特写道。尽管如此,他仍然不得不做此违心之举。这家侦探社的创始人阿伦·平克顿曾经协助林肯总统建立了联邦经济情报局,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展间谍行动。他们服务的对象是铁路和钢铁业巨头,通过监视、破坏罢工和武力恫吓等手段打击工会成员。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可以公然违法,甚至打着维持秩序的幌子使用暴力。1892 年,宾夕法尼亚州的霍姆斯特德卡内基钢铁公司与侦探社发生冲突,导致该公司5 名工人及侦探社3 名人员死亡后,国会禁止政府部门雇佣该侦探社,白宫因此丧失了玩弄手段与进行监视的能力。在麦金莱遇刺后,平克顿国家侦探社的一名人员提出,美国应当建立一个清剿极端势力的政府机构。“我们应该对这些人进行密切关注和长期监视。”罗伯特·A. 平克顿写道。
1903 年,新的法律出台,禁止无政府主义者在美国定居。司法部和劳工部开始为外国极端分子建立秘密档案。
作为共和党人,罗斯福不仅要打击无政府主义者,也要与财阀作斗争。他是美国国家公园的创始人,但财阀却在联邦土地上掠夺石油、煤炭、矿石和木材资源,罗斯福对此十分愤怒。这些财阀不仅损公肥私,集体违法,而且贿赂政客,以保护他们在政府土地上从事的非法行为。他们用手中成千上万的美钞作武器,大肆劫掠美国边疆最后的数百万英亩土地。
1905 年,联邦经济情报局的一名素以手段卑鄙著称的特工威廉·J. 彭斯通过调查,控诉两名共和党员——俄勒冈州参议员约翰·H. 米切尔和众议员约翰·H. 威廉姆森,参与了对喀斯喀特山脉大片林地的掠夺开发。随后,俄勒冈州的一家报纸在社论中指出,彭斯及其他联邦调查员采用了“俄国间谍和侦探的伎俩”。参议员米切尔在上诉过程中死亡,众议员威廉姆森的案子被美国最高法院推翻,理由是彭斯“粗暴执法”,其中包括公然贿赂陪审团成员和有关证人。离开政府部门后,彭斯成了赫赫有名的私家侦探。由于他掌握着娴熟的电话监听和宾馆窃听技巧,在胡佛接管联邦调查局后,彭斯得以进入局中谋得一份差事。
但是,诈骗犯和投机者对美国处女地的强暴行为却丝毫未见收敛。罗斯福总统为此感到震怒不已。
“一向雷厉风行的罗斯福宣布,必须对公有土地的掠夺者提出控告,并依法对他们进行严惩。”1911 年加入调查局的特工路易斯·芬德利在1943 年给胡佛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这份备忘录记载了联邦调查局成立的过程,它的前身被称作“调查局”,但其缔造者在这一点上却语焉不详,其中的原因可想而知。
“罗斯福在白宫召见司法部部长查尔斯·J. 波拿巴,告诉他自己希望对这种土地诈骗行为提起公诉,并指示他招募一批调查人员。”波拿巴具有美国人罕有的贵族血统,他不仅是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的侄孙和威斯特伐利亚国王的外孙,而且还是罗斯福总统数年来的密友和顾问。罗斯福和波拿巴都是贵族政治的倡导者、进步人士、改革论者和道德主义者,他们支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谨慎地使用武力。罗斯福赞成对罢工者使用警棍,波拿巴也认为应该允许自卫队诉诸武力来维持社会秩序。
……
前言/序言
引 言
是恶毒诅咒,还是忠诚的捍卫者?
《FBI 罪与罚》讲述的是联邦调查局作为秘密情报机构的全部历史。我们通常认为,联邦调查局是一个逮捕罪犯和维持法治的警察机关。然而,无论是今天还是在过去的数百年中,打击恐怖势力与间谍活动并获取秘密情报才是联邦调查局的第一要务。
早在200 多年前,《美国宪法》的缔造者就已经预见到联邦调查局的这一职责可能带来的冲突。一个不受羁绊的民族必须同时拥有安全和自由,这二者既相辅相成,又势同水火。在过去几十年中,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联邦调查局甚至不惜违法,监视、窃听和入室行窃等手段屡见不鲜。这些行为是对民主制度的诅咒,然而联邦调查局却拥有这样的特权,这让它成了自由美利坚如影随形的对立面。
《FBI 罪与罚》记载了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民主体制与秘密情报活动之间的持久冲突、国家安全与公民自由之间的激烈斗争以及人们为了两者兼得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本书不包含任何捕风捉影的消息与道听途说的引言,书中涉及的所有事实都有据可查。最近刚刚解密了70000 多页的文件, 其中包括J. 埃德加·胡佛卷帙浩繁的情报档案汇编,以及在胡佛长达48 年任职期间及其后联邦调查局特工人员的200 多份口头记录,而《FBI 罪与罚》就是基于这些资料完成的。
在这个美国世纪的中心,胡佛就像一尊浑身包裹着污垢的雕像。拥趸将他视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天才,反对者却将其斥作“一个该死的小人”,这也是肯尼迪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对他的评价。时至今日,数百万美国人对他的了解仍然仅限于这样一幅漫画: 一个穿着芭蕾舞裙的暴君和有异装癖的怪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数年来解密的文件逐渐揭开了胡佛的神秘面纱,传奇色彩褪去,他的形象日益明朗。他实施了一系列在当时看起来似乎匪夷所思的秘密行动;在冷战时期最黑暗的岁月里,直接对前苏联和中国领导人进行暗中监视;对纽约和华盛顿发出了内容详尽的自杀式空袭预警;阴谋策划政变,推翻外国民选领导人的统治;采取狡诈手段,削弱美国总统的地位。
胡佛不是一个恶魔,而是美国的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 1461 ~ 1527 年,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君主论》外交家和历史学家, 的作者。他所主张的一套统治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成了不择手段、无视道德和侧重权谋的现实政治的代名词。——译者注)。他诡计多端,刁滑奸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自己的敌人。他是美国情报工作的开山鼻祖,也是现代国家监视体系的始作俑者。政府部门计算机库卷宗上的每一枚指纹、个人资料和生物识别数据中的每一个字节都可以追溯到胡佛身上。
胡佛是操纵舆论的高手。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施展政治权术, 他常常置道德准则于不顾。在长达55 年的时间里,他始终热衷于打击共产主义和恐怖主义。从20 世纪40 年代起,他就预见到了我们今天面临的灾难性威胁。但是,胡佛建立起来的制度在他死后几乎消失殆尽,直至3 年前,国家安全行动才开始按照法律规定卷土重来。
除了总统表示“要确保严格执法”的宣誓以外,联邦调查局始终没有一个法定纲领。然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许多总统都偏离了这一神圣的誓言。在他们的指使下,胡佛打击的对象既有恐怖分子,也有和平主义者;既有三K 党徒,也有民权运动领袖。
按照他们的命令,联邦调查局公然违背《人权法案》的自由精神,行使总统作为国家元首的权力。“任何处于战时的总统都不会对美国宪法产生太多顾虑”,富兰克林·D. 罗斯福的司法部部长曾经这样写道。从那以后,每一位总统都会认为,美国正处于交战状态。
《FBI罪与罚》记录了总统授权下的非法拘捕、强行入室、暗中盗窃和监视窃听活动。在本书中,对于某些著名的刑事司法案件,比如大萧条时期的反黑帮斗争以及警方与大卫教派展开的血腥激战,作者只是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了联邦调查局的秘密情报活动上,因为后者才是美国一个世纪以来与恐怖分子、外国间谍、无政府主义者和刺客进行斗争的核心所在。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这场战争的指挥官们,即总统、首席检察官和联邦调查局局长等,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也滥用了手中的职权。然而,在民主社会中,他们还做不到只手遮天。胡佛在晚年曾经拒绝执行尼克松总统的非法命令。2001 年9 月4 日,罗伯特·米勒出任联邦调查局局长。为了抵制布什总统要求实施非法监视的命令,米勒递交辞呈以示抗议。他说,如果人们在反恐战争中失去自由, 美国就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对于联邦调查局的领导者来说,这一冲突贯穿始终。美国民众需要了解这场斗争的历史,否则当下一次危机袭来时,他们就会为了安全的承诺而拱手交出自由的保障。他们的安全也许加强了,但是他们的自由却减少了。
第一部分 美国特务机关的诞生(威尔逊、哈定、柯立芝、胡佛时期的FBI:1917 ~ 1933)
20 世纪初,美国风云变幻,无政府主义盛行、恐怖主义笼罩、法西斯主义蔓延、共产主义革命浪潮席卷……联邦调查局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运而生,胡佛更是以其卓越的能力、辛辣的手腕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并最终控制了美国最重要的情报特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