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全史(套装上下册)

武装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全史(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星波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武装党卫军
  • 希特勒青年团
  • 军事史
  • 欧洲战争
  • 德国
  • 套装
  • 历史
  • 战争
  • 党卫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12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194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560
套装数量:2
字数:8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的悲哀不过如此,许多鲜活的生命,完全只是别人野心的陪衬。
  青春、梦想,什么都不是。
  看着这些年轻帅气的脸庞(书中多图、超帅),
  小编的一颗圣母心不住难过,
  是谁家的帅儿郎,想要赴沙场??
  是谁家的慈母心(少女心),
  碎成一地豆浆……
  Ps:普鲁士军事贵族的那股帅气,真是隔着纸也铺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可叹!可怜!可惜!

内容简介

  武装党卫军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精锐的武装力量,其中的党卫军第12师是“希特勒青年团”师,该师除少数军官外,基本上都是由“希特勒青年团”成员也就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组成,从组建训练开始,党卫军就向这些年轻人灌输“我们是一支精锐部队”的思想,并且派出骨干和教官大多来自武装党卫军头号**主力第1“希特勒警卫旗队”师,所以“希特勒青年团”师堪称“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影子。刚刚才一年,“希特勒青年团”师就在诺曼底和盟军展开了血战,给盟军以重大损失,让盟军对这支娃娃部队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这些年轻人长期受到纳粹的影响和教育,头脑里只有为纳粹而战的思想,从而具备了坚强的战斗意志,从小参加的各种集体和体育运动,又让他们具备了良好的服从性和体能。这也许就是他们能够在惨烈的战斗中坚持下来的原因,也让对阵的盟军更加感受到了纳粹的可怕和凶残。当然*后他们还是和所效忠的纳粹一样遭到了彻底的覆灭,这何尝不是历史的可悲?
  本书详尽介绍了“希特勒青年团”师组建、训练和所参加的历次战役,对这支特别的部队整个发展过程进行了特全面的描述。

作者简介

  陈星波,1980年出生,江苏人,自幼喜欢军事和历史,后来专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德国精锐部队。2006年起陆续在军事刊物上发表过多篇与二战相关内容的文章。2011年起,出版过原创、编译或与他人合译过《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战史》、《哈尔科夫之战图集》、《黑天鹅之死》(原创)、《二战德国503重装甲营全史》、《虎之传奇——二战德国SS第502重装甲营全史》、黑色闪电——党卫军第2“帝国”师战史》、《钢铁、鲜血、神话——库尔斯克南线之战》、《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最后一战》等书籍,在国内二战军事历史领域广获好评。

精彩书评

  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一般人都以为是由深受纳粹思想影响的娃娃兵,其实当这支由希特勒青年团团员组成的部队**次次投入战场是在1944年6月的诺曼底,那是这些年轻人的平均年龄都已经18岁,再称之为“娃娃兵”显然不太合适了。但是他们自幼接受纳粹思想的教育,作战时的凶悍和顽强,绝对是亡命徒无异。本书从这支部队的组建到参加诺曼底战役、法莱斯突围、阿登反击战、“春醒”作战一直到战争结束的整个过程。对于这样将一群刚刚成年的年轻人投入血腥的残酷战场,是时代的悲哀,回顾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生活在和平之中的国人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微信公众号深度军事主笔光亭

目录

上册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希特勒青年团
第二章 组建与训练
第三章 盟军登陆
第四章 “希特勒青年团”师首战
第五章 反击失利
第六章 相持阶段
第七章 死斗!112高地
第八章 卡昂的最后一战
附录一 SS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的编制与装备
附录二 “希特勒青年团”师老兵回忆录节选
附录三 武装党卫军和陆军军衔对照表
写真图集 第一辑 装甲师的组建及训练
写真图集 第二辑 要员检阅
写真图集 第三辑 最后的训练
下册目录
序 言 一
序 言 二
第九章 “古德伍德”行动
第十章 从“总计”到“温顺”行动
第十一章 血腥的法莱斯包围圈
第十二章 重返本土
第十三章 阿登攻势
第十四章 “春醒”作战
第十五章 大战结束
写真图集 第三辑 最后的训练写真图集 第四辑 鏖战诺曼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引 子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照耀在卡昂城中心的圣皮埃尔大教堂(Saint—Pierre Church)的时候,一些虔诚的居民们已经开始以礼拜作为他们一天的开始。这个在过去1000多年里一直平静无比的港口城市,和其他诺曼底地区的各个城镇一样,本以为新的一天也会和那已经逝去的无数个日子一样普通而平凡。但仅仅在24小时后,就在1944年6月5日的夜间,这里就会因为英军第6空降师在该城周边地区的空降(标志着盟军正式反攻欧洲本土)以及稍后英国蒙哥马利上将和他的老对手隆美尔元帅在这里的再次角力,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围绕该城的惨烈战斗而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
  卓有声望并在北非战功赫赫的蒙哥马利上将,在盟军登陆的分配大会上顺利地“分到了”夺取下诺曼底大区(Basse—Normandie)的明珠—卡昂城的任务。一旦顺利拿下该城,英军可以直驱巴黎,解放法国。这将在蒙哥马利个人的军事生涯上再添上辉煌的一笔,更能获得法国人民的感恩膜拜,让全世界知道大英帝国仍然是欧洲大陆的救世主。
  诺曼底,这片土地肥沃、果园密布,盛产上等奶酪和香醇苹果酒的富庶之地,一夜之间将会变成残酷血腥的沙场,成百上千的士兵将为了一个村落,一间房屋,甚至是一道田埂而无所不用其极地厮杀着。那么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普通人,那些不管政治变迁只知道埋头种地的善良淳朴的农民们,那些在纳粹统治下已经超过4年的法国人,他们是怎样看待身边的这场战争的呢?
  在相关的情报收集工作中,OSS(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战略情报局,即后来的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曾将一份绝密文件从伦敦直送到了罗斯福总统在白宫的办公室桌上,文件标注的时间是6月14日,其内容所引述的全是“根据绝对可靠的情报来源撰写的”。在文中记述了一名未提及姓名的法国人在诺曼底乡村进行了数天的采访和访问的全过程:在军事方面,燃料短缺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德军并极大地限制了德军的机动能力,为此德国占领政府下达了严格的油料限制命令,对此广大农民颇有微词。但总体上看,在诺曼底乃至整个法国长达4年的占领中,德国占领军的表现是非常的有组织和纪律性的,基本上没有任何滋事扰民的严重事件发生,该地区的农民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衣食无忧。在较大城市的餐厅中食品敞开供应(尽管价格不菲),文件中甚至还提到位于巴约的雄狮酒店(Lion d'Or)的地下酒窖中所储存的红酒醇香无比。在政治方面,文章表述了如下观点:“戴高乐将军被法国众多地下抵抗组织所尊敬和崇拜,但作为单体的个人而言,贝当元帅也并不为广大民众所痛恨,人们认为他(贝当)只是一个可怜的穷老头而已。在当地一市镇的镇长办公室里,在登陆后也不过是将他(贝当)的照片换成了福煦元帅的而已。”
  6月5日午夜前,盟军以伞兵为先导,正式拉开了反攻西欧的帷幕。美军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降师首批伞兵在科唐坦半岛两侧着陆,英军第6空降师在卡昂地区空降。其中,英军第6空降师的任务是夺取横跨奥恩河及位于卡昂东北9公里的贝努维尔(Benouville)附近奥恩运河附近所有的桥梁,并将特罗阿恩(Troarn)、比尔(Bures)、罗贝姆(Robehomme)以及瓦拉维尔(Varaville)附近的所有公路桥炸毁。达成任务后,英军伞兵将占领奥恩河与迪沃河(Dives)之间,以及特罗阿恩—科隆贝勒(Colombelles)一线以北地带,阻滞由内地进入滩头的德军装甲部队。为了将德军从真正的着陆区吸引开来,盟军甚至在实施大规模伞降前出动大批运输机群向非着陆区空投了大量的玩具伞兵。
  6月6日午夜0点15分,英军第6空降师伞兵引导中队搭乘滑翔机从3000米到1500米不等的高度和母机C—47“达科塔”和“史特林”运输机分离,开始了在卡昂地区的首轮空降。在贝利维尔跨越卡昂运河的大桥上,一个放哨的年轻德国兵—二等兵赫尔穆特·勒默尔听到了卡昂城方向炸弹的爆炸声和特罗阿恩地区猛烈的防空炮火的轰鸣声。突然,他发现一架飞机的模糊轮廓,飞机正在树顶的高度朝他的方向悄然降落。开始他以为是一架发动机出了故障的轰炸机,但是随后的一幕让他看呆了:飞机接触地面发出巨大的撞击声,滑过运河那一边的小块田野,撞翻了一头母牛,进而停了下来,其扭曲的头部扎进了距大桥一端不足45米的一条带刺的铁丝网屏障。它不是一架轰炸机,而是一架滑翔机,有一会儿它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后来勒默尔听到有人用英语发出集合信号:“埃博—埃博。”几乎同时,另一架滑翔机在第一架后9米远的地方紧急迫降,然后是第三架在仅距第一架13米的地方紧急迫降。“贝克—贝克,”第二架滑翔机上的英国人喊道,进而第三架滑翔机上的士兵答道,“查理—查理”。英国兵从他们所乘的滑翔机里冲了出来,其中的一个猛地向桥上的碉堡扔了一颗手榴弹。碉堡上的一挺德军机枪开了火,但很快被另一名英军士兵从飞机中抛出的手榴弹炸得没有声音了。勒默尔没时间通知其他人员,甚至自己排的人。一些德军士兵出现了,他们开始进入运河这一侧的战壕,但是却无法阻止边跑边开火的英军士兵越过大桥向他们发起的冲锋。勒默尔自己冲进了大桥西侧的战壕。英军迅速占领了战壕,包括勒默尔在内的德国兵都逃跑了。由于滑翔机驾驶员的精确着陆,由英军少校霍华德率领的3个排在第一架滑翔机着陆后不足10分钟内夺取了卡昂大桥。霍华德的另外3架滑翔机主攻奥恩河大桥,它们没能如此准确地着陆,但是同样取胜—第一排迅速出击,发现德国守军已经逃跑。这样,在数分钟内由滑翔机运载的第6空降师突击队夺取了进攻的首要目标—支撑主要公路的两座大桥,这条公路是从前沿东侧的滩头阵地通往内地的干线,长约95公里。这支部队的无线电报务员使用两个大桥的代码—“火腿和果酱”发送宣告占领的暗号。这一些尖兵在防御阵地安顿下来以等待增援。不远处,空降引导组正在为第6空降师布置导航灯和雷达信标以标明大桥东部和朗维尔村(Ranville)北部的伞兵降落区。
  第6空降师的第二轮空降于0点50分到达海岸上空,大约2000名第5空降旅的伞兵开始在空降引导组在朗维尔边缘标明的着陆区降落。就在这个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强风将从空中下降的伞兵吹向了着陆区东面。伞兵在猛烈的风中降落,他们中的许多人飘离了空降兵降落区。分散的伞兵很快通过英国风笛特有的声音被聚集起来,集合后的英军伞兵毫不延迟地开始执行分配的任务。1个营匆匆赶去支援桥上的士兵。第2个营去夺取通往大桥东面的道路。第3营为预期在凌晨3点20分降落的第6空降师的第三波空降清理着陆区,这次滑翔机载有总指挥部和第5空降旅的重型装备—至关重要的反坦克炮、重型迫击炮、机枪和吉普车。
  然后,呼喊完他们的战斗口号—“呔嗬”,伞兵们离开滑翔机着陆区,将德军第21装甲师的装甲掷弹兵驱逐出朗维尔,朗维尔成了第一座从德军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法国村庄。按照计划,第5空降旅的68架滑翔机在3点30分抵达位于朗维尔的滑翔机着陆区。其中,部分飞机撞到了德军为阻止类似着陆而埋设的粗桩子而坠毁。2架滑翔机相撞而解体。1架飞机猛然撞穿了一座小屋,结果带着一张床出现于小屋的另一端。但是,50架滑翔机基本都按时、准确着陆,只有轻微伤亡。英军士兵们有的诅咒,有的欢呼,奋力地从所乘滑翔机中走到被翻动的土地上。之后,在清理了进入破损滑翔机机舱的泥土和杂物后,士兵们取出了许多吉普车以及他们事先装载的18门反坦克炮中的10门。他们三五成群地向着集合点—位于朗维尔的有着方形塔楼的诺曼底教堂的黑色轮廓悄然出发。在着陆区的边缘,士兵们被预设的岗哨拦住,哨兵以“V”的意思是什么的喊话来盘问他们,并在他们给出“胜利”的口令时才让他们通过。
  与此同时,向东大约9公里的地方,盖尔的第3空降旅也遇到了麻烦。该旅的3个营奉命去炸毁横跨德维尔河的5座桥梁并占领德维尔河与奥恩河之间的高地,从而在登陆场的东侧形成防御阵地。他们预计在这里阻击来自卡昂方向的德国装甲部队的反击。但是他们的几个着陆场由于空降引导组标示得不够准确,许多运输机飞行员发现很难把德维尔河与奥恩河区分开来,而且飞机飞得太快又距地面太高。经验不足的飞行员违背命令并试图避开防空火力,推迟了跳伞时间,结果伞兵被分散于一个广阔的区域,甚至那些成功地在着陆区上空跳伞的人也被大风吹得偏离了预定方向。数百名伞兵降落在德维尔河的沼泽中,许多人葬身于此。尽管如此,英国人还是毫不费力地炸毁了横跨德维尔河作为攻击目标的5座桥梁中的4座。但是第5座,也是最重要的一座—支撑从卡昂到鲁昂的主干道的大桥(位于最南边的特罗阿恩)。如果不是一个英军9人爆破小组有魄力的行动,仍将完好如初。这个爆破组在距离大桥8公里处着陆后,征用了1辆救护队的吉普车和拖车,呼啸着赶往特罗阿恩,英国人只是在小村边缘碰到了带刺铁丝网路障。20分钟后,他们抵达了大桥并迅速炸毁了它,然后他们抛弃了吉普车,穿越村庄向指挥部前进。这座桥梁及其他4座桥梁的损毁,加上突然出现的英军伞兵,使卡昂地区的德军后方陷入了一片慌乱,甚至连驻扎内陆的“希特勒青年团”师也受到了波及。
  6月5日傍晚,心神不安的“希特勒青年团”师师长弗里茨·维特于一线视察结束后领着师部参谋们来到阿夫尔河畔蒂利耶尔的一个临时指挥部,就当前局势进行仔细商讨。午夜时,在阿孔(位于蒂利耶尔以东2公里)的师部留守的参谋打来电话。这名参谋告诉维特,师部附近的一个德国空军野战指挥部报告盟军在其机场附近投下玩具伞兵,真正的伞兵正在诺曼底海滩后方着陆。不久,德国空军战情中心又向“希特勒青年团”师临时指挥部打来电话,声称盟国空军轰炸机群当夜活动极为频繁。为了查明状况,维特师长接通了第711步兵师师部和第21装甲师师部电话。在电话的另一端,711步兵师留守参谋声称在该师防区内发现大量玩具伞兵,但并无真实伞兵着陆。第21装甲师师部则干脆声称防区内没有任何敌对行动。维特师长和手下的参谋就上述报告进行了分析。大部分参谋认为盟军此举目的不过是试探德军在盟军实施空降时会采取何种反制措施,行动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最后除了师长维特外,其他参谋纷纷就寝。但仅过片刻,维特师长就摇醒了参谋长胡伯特·迈尔:“迈尔,他们(盟军)来了!”此刻的时针指在了1944年6月6日凌晨的1点30分。
  从最初的惊讶中清醒过来后,迈尔迅速起身,披了件衣服后奔向电话,试图向前线的第711步兵师和第21装甲师核实情况。第711步兵师报告,该师于午夜后发现一股数量不明的敌军伞兵在防区西面降落。接着,第21装甲师也发来报告,特罗阿恩地区发现英军伞兵出没,但具体位置不明。各种零星的报告不断,迈尔感到事态严重。为了弄清整体形势,他又给SS第1装甲军指挥部打了个电话,但军部留守参谋却告之迄今为止都没有接到下属各部的报告,而且上级也没有下达任何新的作战命令。尽管如此,维特还是于凌晨2点下令全师进入战备状态。
  SS第12装甲侦察营1连的三级小队副奥古斯特·青斯梅斯特(August Zinssmeister)负责指挥1个装甲侦察排,他在日记里写道:
  1944年6月6日,星期二,凌晨3点,警报!敌人来了!口令“Blücher”。4点15分,各装甲车开始向营部集结。
  SS第12装甲侦察营营部的一级突击队中队长格尔德·冯·赖岑施泰因(Gerd von Reitzenstein)回忆道:
  1944年6月6日,我师所属各部于大约2点接到必须立即作好出发准备的命令。当我部从师出发阵地向前开进时,天空仍然一片乌黑。大约凌晨4点,我营机动车辆在高射炮群的掩护下于交叉路口附近占据阵位。
  ……

前言/序言

  说到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国内以前有种说法是“这是一群深受纳粹思想灌输的亡命徒般的娃娃兵”。似是而非的说法流传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人陆续写了一些介绍这支部队的文章,才让国内的读者多多少少对其有了些了解。然而,笼罩在这支部队身上的迷雾并没有就此消散,反而激发起更多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直到陈星波纂写的该师全史的最初版本出版。
  这支部队初次投入战场是在1944年夏天的诺曼底,兵员的平均年龄已然是18岁,虽然很年轻但绝不能被称为“娃娃兵”了。德国的青少年自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后,要接受各种准军事项目的训练,后期甚至还有射击训练,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大多数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的体能、执行力、组织能力、服从性和荣誉感一点不比普通的军人差。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训练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人而言是利大于弊的,历史本身是严肃的。
  作为一支“党军”,对全体成员灌输纳粹党的思想和宗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说宣传口号空洞无物的话,那么《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带来的伤害和耻辱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德意志民族和祖国母亲而战的荣誉感也是无可厚非,那么这样的一支年轻部队为何会成为所谓的“亡命徒”呢?每个年轻人都是一张白纸,在白纸上进行书写的是国家政府,白纸是无错的,历史本身是无奈的。
  近年来,随着资料的增加,陈星波决定重新纂写“希特勒青年团”师的全史,这对广大军事爱好者来说是个福音。上册主要写的是希特勒青年团的成立、组建和训练过程,以及“希特勒青年团”师在诺曼底战役初期围绕卡昂展开的战斗历程,下册则从“古德伍德”作战开始,历经法莱斯突围、阿登反击战、春醒作战一直到大战结束。“希特勒青年团”师虽然从投入战场到战争结束还不到1年时间,但经历的却是德国在二战中最痛苦最狼狈的阶段,战争初期的辉煌胜利和荣耀注定与他们无缘。而他们的表现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战场上的对手惊讶于他们的年轻和无畏,后方的宣传部门在民众面前将他们吹嘘成了救世主一般的存在,仿佛如果没有这支部队的话,纳粹德国在1944年就会被灭亡了。短短数月之内,这支部队就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在纳粹党的宣传下,好似整个西线的德国军队只剩下武装党卫军和“希特勒青年团”师在战斗。这一切是可笑?可悲?还是可叹?历史本身是不偏不倚的。
  上百万字的内容,数以百计的照片和地图,以如此鸿篇巨著讲述的一段历史或者战史很有可看之处,能够解开诸多先前模糊不清的谜团。如果将着眼点继续放大,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国家政权将一群尚未成年或者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从他们的父母身边夺走,投入血肉横飞的绞杀中去,即便有着保卫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大义,也是一件非常残酷和残忍的行为。
  年轻人都没有了,一个民族的未来就永远失去了。
  董旻杰
  2015年8月4日


钢铁洪流中的血色青春:一段硝烟弥漫的征程 本书并非要描绘一个宏大的帝国兴衰,也不是要歌颂一场扭曲的意识形态的辉煌。它聚焦于一段在历史洪流中被卷入极端漩涡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命运与一个时代紧密相连,他们的青春在战火的洗礼中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军事分析,更不是一部为任何过往罪行开脱的辩护词。相反,它是一次沉重的凝视,一次试图去理解,去呈现,去触及那段复杂、血腥,且极具争议的历史片段的尝试。 这套上下两卷的巨著,将带您深入探究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几乎被推向战争前沿,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最后防线的特殊军事单位——武装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这里的“全史”并非意指其在战场上的每一次冲锋陷阵,也不是对所有战斗细节的流水账式记录。它所要呈现的,是一幅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画卷,一幅关于这支部队的起源、组建、训练、作战历程,以及其最终命运的详细描绘。 上册:从理想的苗圃到战场的雏鹰 上册将首先回溯这支部队的孕育与诞生。我们将目光投向“希特勒青年团”这一庞大的青年组织,它是如何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在战争后期,尤其是当常规兵源枯竭时,一个重要的兵源补充库。我们会探讨其思想意识的灌输过程,探讨那些在青少年时期就接受了特定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年轻人,他们是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被推向战场。这并非对集体洗脑的简单谴责,而是试图呈现一种历史的肌理,一种极端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并影响个体生命轨迹的复杂过程。 本书将详细介绍第12师的组建背景。当战争的阴影越来越浓重,盟军的压力越来越大,纳粹德国不惜一切代价试图维持其统治。将“希特勒青年团”成员,这些在纳粹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编入武装党卫军,成为一支具备一定战斗力的部队,成为纳粹宣传中“忠诚”、“勇敢”的象征,是其政治和军事考量的结果。我们将审视其初期的训练模式,那些在严格、甚至残酷的纪律下进行的军事操练,以及在理论灌输中被不断强化的“国家社会主义”信念。 随后,上册将聚焦于这支部队在二战后期,特别是1943年至1944年期间的早期作战经历。当西线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第12师作为一支新组建但被寄予厚望的部队,被迅速投入到最激烈的战场。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作战记录、回忆录以及幸存者的口述,还原其在诺曼底战役、法莱斯口袋战役等关键战役中的表现。这不是对所谓“英勇”的赞美,而是对战争残酷性的真实呈现。我们会看到,这些年轻的士兵,在缺乏真正实战经验的情况下,被置于怎样的死亡旋涡之中。他们面对的是强大的盟军炮火、空中优势和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他们的战斗往往是绝望的抵抗,是生存的挣扎。 我们将细致地剖析他们在这些战役中的战术部署、遇到的困难、遭受的损失,以及他们在战场上的个体反应。通过对战役细节的梳理,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这些年轻生命在极端环境下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上册的叙述将力求客观,不回避其参与的一些极端事件,但重点在于呈现,而不是评判。它将是关于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中,一支特殊部队的挣扎与陨落的开端。 下册:血与火的洗礼,以及无尽的回响 下册将继续追踪这支部队的命运,尤其是在其战争后期,当纳粹德国的溃败已成定局,而它却被不断投入到更艰苦、更绝望的战斗中。我们将关注其在东线和西线的进一步作战,包括在阿登战役中的短暂出现,以及在德国本土防守战中的最后挣扎。 在下册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支部队的内部构成和士兵们的真实境遇。除了那些狂热的纳粹支持者,也存在着许多被时代洪流裹挟、或是在特定环境下被迫接受命运的年轻人。我们会尝试去理解,在漫长而艰苦的战役中,他们的信仰是否动摇,他们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他们在面对死亡和残忍时,内心深处的挣扎。通过对幸存者回忆录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他们战后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战后的世界中,去理解和面对自己曾经的经历。 本书不会回避这支部队在历史上所牵涉的一些黑暗面。我们会以严谨的态度,呈现他们在某些场合下所参与的一些暴行和战争罪行。但这并非是本书的重点,也不是要进行任何形式的辩解。而是作为历史事实的一部分,在更宏大的叙事中,如实地记录。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全面的历史视角,让读者能够理解,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各种复杂因素如何交织,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下册还将重点关注这支部队的最终结局。随着纳粹德国的崩溃,第12师也走向了其生命的终点。我们会描绘其在战争末期的溃散、投降,以及一些士兵的战后命运。从被俘到遣返,从重返社会到在历史的审视下生活,这些都是他们复杂人生轨迹的延续。 “全史”的视角,也意味着对这支部队的整体性呈现。它不仅仅关注战场上的杀戮与被杀戮,更关注其作为那个时代产物的存在。它所反映的,是战争对个体灵魂的摧残,是极端意识形态对青年一代的塑造,是历史的沉重教训。 这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力求呈现一段真实的历史。它将避免煽情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叙述,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去还原那段复杂而沉重的岁月。它旨在提供一个深入的了解,一个对战争,对历史,以及对那些在其中扮演了特定角色的个体,进行深刻反思的机会。它不是要歌颂,也不是要谴责,而是要呈现,让历史的真相,以其最原始、最深刻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这两卷巨著,读者将有机会触及那段硝烟弥漫的征程,理解那钢铁洪流中,一段段血色青春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沧桑。

用户评价

评分

《武装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全史(套装上下册)》这部巨著,我拿到手时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震撼。翻开第一页,立刻就被作者严谨的考证和详实的史料所吸引。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审视和推敲,从部队的组建、训练,到每一次战役的部署、伤亡,都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历史面貌。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基层士兵的描绘所打动,他们并非冷冰冰的战争机器,而是有着各自的青春、热血和对战争的迷茫。作者并没有回避这段历史的残酷与黑暗,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了战争的全部,包括那些令人不忍卒读的画面。阅读的过程中,我数次停下脚步,反复回味那些文字,试图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去触摸那些年轻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更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坚韧,以及历史的沉重与警示。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解这段历史,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是为了更深刻地反思战争的根源与代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是难以言喻的。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来消化其中的内容,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洗礼。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史学素养,他不仅罗列了大量的官方记录和军事报告,还穿插了大量来自参战士兵的个人回忆、书信和日记。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战史,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我被那些年轻的面孔所吸引,他们怀揣着怎样的理想走上战场?又经历了怎样的幻灭?书中对“希特勒青年团”师这个特殊建制的分析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纳粹意识形态的产物,更折射出那个年代德国社会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与疯狂。作者冷静客观的态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有机会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这段被标签化的历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走出预设的框架,去探究那些被掩盖或被忽略的细节,去理解那些个体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个体命运。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对战争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史学巨著。作者以极其扎实的功底,为我们勾勒出了武装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这支特殊部队的完整画像。全书上下两册,内容翔实,考证严谨,几乎囊括了该师从组建到最终覆灭的所有重要事件和细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平衡,既有宏观的战役态势分析,又有微观的士兵个体经历描绘,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史诗般的宏大感,又不失人性的温度。书中对于战术部署、武器装备的描述,以及对每一次战役的深入剖析,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军事史功底。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这段历史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方面,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呈现了战争的残酷、意识形态的狂热以及年轻一代在其中的迷失。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书中描绘的战场景象所震撼,也对那些年轻士兵的命运感到唏嘘。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一段历史,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反思战争、反思人性的契机,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并从中汲取力量,走向更加和平与理性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重而又引人深思的。作者对于“希特勒青年团”师历史的梳理,堪称学术界的典范。他不仅查阅了海量的第一手资料,还将这些零散的史料整合成了一部逻辑严谨、脉络清晰的宏大叙事。从部队的起源、训练,到其在二战中的主要战场表现,无不细致入微。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描述战争场景时,并没有一味追求戏剧性,而是力求客观呈现,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硝烟与血雨。书中对于士兵个体命运的刻画,也打破了以往对纳粹士兵刻板的印象,展现了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的青春、迷茫与挣扎。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以一种更复杂、更人性化的视角去理解这段历史。我多次被书中一些细节所触动,比如士兵们写给家人的信件,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在战场上面临生死抉择时的恐惧与无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段复杂历史的窗口,让我们能够以更成熟、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过去,从而汲取教训,警惕历史的重演。

评分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极其震撼人心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支部队的战斗历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一群年轻人的命运。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希特勒青年团”师从组建到覆灭的完整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详尽入微。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战役细节的刻画,从战前准备到战场厮杀,再到战后的惨烈收场,都写得淋漓尽致。那些年轻士兵,他们被裹挟进战争的漩涡,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难和牺牲。作者并没有美化战争,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写实主义手法,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我读到了一些让人心痛的段落,关于年轻生命的凋零,关于理想的破灭,关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不再是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物、动机和命运。它让我反思,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什么样的宣传机器,能够将如此多的年轻人推向战争的深渊?这本书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历史的黑暗,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作为一支“党军”,对全体成员灌输纳粹党的思想和宗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说宣传口号空洞无物的话,那么《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带来的伤害和耻辱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德意志民族和祖国母亲而战的荣誉感也是无可厚非,那么这样的一支年轻部队为何会成为所谓的“亡命徒”呢?每个年轻人都是一张白纸,在白纸上进行书写的是国家政府,白纸是无错的,历史本身是无奈的。

评分

优惠入手,质优价廉。

评分

印刷、纸张、内容各方面都很好,,很喜欢!京东这次活动真心划算

评分

书本印刷还可以,没想象的好,对于战争历史有兴趣的值得购买

评分

快递很给力

评分

比出大本的时候贵多了

评分

不错的书,武装党卫军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精锐的武装力量,其中的党卫军第12师是“希特勒青年团”师,该师除少数军官外,基本上都是由“希特勒青年团”成员也就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组成,

评分

帮先生买的,他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