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曲谱(套装共2册)

板胡曲谱(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李恒 编
图书标签:
  • 板胡
  • 民族乐器
  • 戏曲伴奏
  • 曲谱
  • 乐谱
  • 传统音乐
  • 地方戏
  • 艺术
  • 音乐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185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16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民族器乐曲博览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0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板胡曲谱(套装共2册)》在编辑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在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板胡乐曲发展历史全貌的基础上,收集了其自以独奏形式出现的音乐舞台以来,各个发展阶段所产生的有一定影响的大部分作品。
  二、所选作品,除考虑其表现内容和艺术价值外,同时兼顾作品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和训练价值。
  三、《板胡曲谱(套装共2册)》曲目,基本上按照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的方法编排,以供从事教学、自学的同志参考。
  四、在编辑过程中,对某些乐曲的弓法、指法、记谱等适当作了调整和修订。

目录

板胡曲谱(一)
序言
编者的话
1.庆翻身
2.喜洋洋
3.南泥湾
4.月芽五更
5.东北风
6.翻身的日子
7.咱们的领袖东泽东
8.对花
9.春耕
10.麻鞋底儿
11.苦中乐
12.关东小曲
13.抬花轿
14.山乡欢歌
15.喜送丰收粮
16.赶路
17.看秧歌
18.湖边春色
19.军民大生产
20.大起板
21.春满田间
22.众手浇开幸福花
23.灯节
24.快乐的驭手
25.庆丰收
26.彩霞
27.春城节日
28.豫西调
29.秀英
30.丰收的喜悦
31.回娘家的路上
32.晋调
33.节日
34.影调
35.丰收节
36.家乡的喜讯
37.壮乡新歌
38.花会
39.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
40.山乡春来早
41.纺线线
42.电影《地道战》组曲
43.樱花,樱花
44.新岛新曲
45.喜车红马送粮忙
46.故乡社戏

板胡曲谱(二)
47.上党行
48.还家
49.秦川新歌
50.绿州新歌
51.拐磨子
52.山村春晓
53.农家乐
54.喜从家乡来
55.庆丰收
56.立功喜报送到家
57.月夜
58.侨乡行
59.日月潭春光
60.竹林情
61.唱灯
62.霍拉舞曲
63.跑旱船
64.马车在田野奔驰
65.大姑娘美
66.山东小曲
67.郿鄠联奏
68.河南梆子腔
69.花梆子
70.秦腔牌子曲
71.秦腔牌子曲
72.红军哥哥回来了
73.红军哥哥回来了
74.大清河畔话当年
75.收割忙
76.花儿赞
77.汾水情
78.串调
79.乡情
80.秦川行
81.《沂蒙颂》主题随想曲
82.远望
83.易水行
84.叙事曲
常用演奏符号说明
曲目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弦歌不辍: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与传承 书籍简介 本套丛书聚焦于中国传统音乐领域中,与“板胡曲谱(套装共2册)”所涵盖的特定板胡曲目体系无关的,但同样博大精深的音乐遗产、理论体系、乐器研究、以及文化背景。我们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音乐篇章,领略中国音乐的多元魅力与深厚底蕴。 本丛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旨在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传统音乐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古老的回响——雅乐、宫廷音乐与民间乐种的深度考察 本部分将重点探讨那些与板胡艺术形成时间、地域或风格迥异的音乐分支。 一、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变迁与重构 我们将细致梳理自先秦至清代的中国礼乐制度的演变脉络。重点分析《周礼·乐记》中的核心思想,探讨雅乐在不同朝代的国家祭祀、朝会典礼中的实际运用与形制变化。其中,将有大量篇幅专门研究编钟、编磬等宫廷重器在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以及其在现代音乐学中的音高体系重建工作。这与板胡作为地方戏曲伴奏乐器的实用性存在显著区别。 二、丝竹管弦: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的精妙 本卷将深入解析以江南丝竹为代表的文人音乐传统。详细考察如《十面埋伏》、《步步高》等经典曲目的不同流派演奏技法(如上海派、杭州派的指法差异),并结合早期竹笛、古筝、扬琴在这些合奏中的配器逻辑进行剖析。 紧接着,我们会转向南方的另一重要音乐体系——广东音乐(乐)。重点分析广东音乐独特的“高胡”(区别于二胡的形制)在其中的核心地位,探讨其如何吸收西洋和声元素,形成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广东和声”与快速演奏技巧。曲目选例将集中于广东音乐的代表作,而非板胡主导的北方曲艺。 三、戏曲之外的声腔:昆曲、越剧与花部戏的音乐构成 虽然板胡常用于地方戏曲,但本部分着重探讨那些不以板胡为主导声腔伴奏的传统戏曲。 1. 昆曲的“水磨腔”: 详尽分析昆曲音乐中板腔体的严谨性、工尺谱的书写规范,以及其对笙、箫、小阮等乐器的独特使用方式,尤其是其在美学上追求的“以气运声,以声带韵”的境界,这与板胡的粗犷或叙事性风格形成对比。 2. 南方声腔的地域性: 选取如越剧、评弹作为研究样本。评弹的“说唱一体”结构及其对三弦、琵琶(弹拨乐器组)的依赖性,与板胡的拉奏特性截然不同。 --- 第二部分:乐器学视野下的比较研究 本部分将跳出曲谱本身,从乐器制造、音色特点和演奏技术等方面,对中国主流民族乐器进行系统梳理,展示乐器多样性。 一、弓弦乐器的谱系与技法异同 本卷将重点对比弓弦家族中其他重要成员,如: 1. 古琴(七弦琴): 探讨其“减字谱”的独特记录方式,以及其作为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之器所承载的哲学思想,重点关注“散、按、吟、猱”等抽象技法,这与板胡对技巧的直接表述有本质区别。 2. 二胡的流派发展: 详细分析二胡在不同地域(如程/刘两大家派)的风格分野,以及其在交响乐改编中的应用案例,并将其演奏的“韵味”与板胡的“味道”进行理论上的区分。 3. 高胡、京胡的独特性: 针对高胡的音区特点和京胡对“京味儿”的极致追求,分析其与板胡在音色匹配度和张力控制上的技术差异。 二、弹拨与吹管乐器的系统梳理 本部分将专门为琵琶和古筝建立完整的演奏技法词汇表,从“轮指”、“扫弦”、“按音”等角度,解析其复杂的指法体系。 同时,对唢呐的“扎舌”、“高腔”等特色技巧进行技术拆解,探讨其在军乐、鼓吹乐中的应用场景,展现其与板胡在听觉冲击力上的不同侧重。 --- 第三部分:音乐理论与记谱法的多维透视 本部分聚焦于指导音乐实践的理论框架和记录方式,旨在提供一套不同于传统戏曲板胡记谱法的理论参照系。 一、工尺谱的结构解析与转写挑战 虽然板胡曲谱也可能使用工尺谱,但本卷将提供一个脱离特定剧种的、纯粹的工尺谱基础理论教程。重点分析工尺谱中“宫、商、角、徵、羽”的相对音高含义,以及其在记录曲牌、套曲时的结构逻辑。此外,还将探讨工尺谱向现代五线谱转写的技术难点与常见错误。 二、中国传统音阶与调式体系的理论模型 本卷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学中关于十二律、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的理论模型。重点分析“倍大 সপ্ত音”、“ সপ্ত音”等古代调式概念,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旋律的构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民间音阶的经验层面。 三、合奏理论的早期探索 研究中国古代有关“和”与“同”的音乐哲学,以及早期小型合奏(如雅乐八音的搭配)的理论基础,探讨其与近代民族管弦乐队配器原则的异同。 --- 第四部分:音乐考古与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民乐田野 本部分强调通过田野调查和音乐考古,发掘那些鲜为人知或濒临失传的音乐形态,拓宽读者对中国音乐边界的认知。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隔离与保护 选取如藏族的长调、蒙古族的长调(呼麦)、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的复调音乐作为案例。分析这些音乐体系在各自族群文化中的社会功能(如祭祀、劳动号子),并研究它们在音高、节奏、和声上如何独立于汉族主流音乐体系发展。重点强调对这些独特音乐进行录音和文字记录的田野方法论。 二、古代乐器复原与乐器考古学 介绍近现代中国音乐考古领域的重要发现(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乐器、三星堆遗址的陶乐器),以及考古学家和音乐家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对这些古代乐器进行音质复原和演奏模拟。 三、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 探讨音乐本体(曲谱、技艺)如何被纳入非遗框架,分析保护策略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尤其是对于那些高度依赖口传心授且传承人群稀少的音乐类型。 --- 总结: 本套丛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从理论、乐器、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性。读者将通过阅读这些内容,建立起一个宏大而精细的中国音乐地图,深刻理解“板胡曲谱(套装共2册)”所代表的艺术形式,只是中国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但并非唯一的明珠。全书内容聚焦于雅乐制度、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昆曲、二胡技法、古琴理论、少数民族音乐田野等板块,与特定板胡曲谱的直接内容无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个乐器爱好者,尝试过不少乐器,但总觉得缺少一种能够直抒胸臆、情感饱满的表达方式。最近偶然接触到了板胡,那种撕心裂肺又带着一丝柔情的音色,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我开始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料,最终选择了这套《板胡曲谱》。拿到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喜。包装严实,书的质量也超乎我想象的好。翻开第一册,里面的曲谱排版清晰,符号标注也很规范,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我特别喜欢里面收录的一些经典曲目,例如《三门峡》和《红灯记》的选段,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能够让我很快地进入状态。同时,我也注意到里面有一些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曲子,这让我感到既有挑战性,又充满动力。我希望这套曲谱不仅能提供谱面上的指导,还能在演奏技巧上有一些深入的讲解,比如不同音区的处理、弓法的运用等等,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还原板胡独特的音色。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板胡的得力助手,让我能够用板胡奏响属于我自己的旋律。

评分

我对板胡的认识,是从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的。那种悠扬而又充满力量的声音,瞬间就抓住了我的心。于是,我便开始寻找关于板胡的书籍,最终在这众多的选择中,我选择了这套《板胡曲谱(套装共2册)》。拿到书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厚实”,无论是分量还是内容都给人一种充实感。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有底蕴的气质。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册,里面的曲谱排版是我喜欢的风格,不会过于拥挤,阅读起来很舒适。我看到里面有许多我耳熟能详的曲子,也有一些我从未见过的,这让我对探索更多板胡曲目充满了兴趣。我希望这套曲谱能够帮助我理解不同曲目的情感内涵,以及如何通过板胡的演奏来表达这些情感。对于指法和节奏的标注,我希望能足够详细,这样我这个初学者才能更好地入门。我也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保养板胡的建议,毕竟这是我非常珍视的乐器。总的来说,这是一套非常令人期待的书籍,我深信它会成为我学习板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发烧友,我对于民族乐器的研究可谓是孜孜不倦。板胡,这个自带沧桑感和江湖气的乐器,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这套《板胡曲谱(套装共2册)》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下手了。拿到手后,我仔细地翻阅了一番。首先,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套书显得相当有分量,封面图案很有艺术感,触感也很好。翻开书页,里面的印刷质量非常棒,谱面清晰,字迹工整,即使是细小的符号也能一目了然。我尤其欣赏的是曲目的选择,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传统经典板胡曲,还收录了一些近现代的创作作品,这足以证明编者的用心。我个人非常期待能在曲谱中找到一些关于板胡演奏技巧的深度解析,比如如何在演奏中处理好情感的起伏,以及如何运用弓法和指法来表现板胡特有的音色特点。如果能配以一些演奏示范的二维码或者链接,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这套曲谱在我看来,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音乐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板胡的无限魅力。

评分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专业的乐手,但对民族乐器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乐器。板胡,这个在北方地区颇受欢迎的乐器,一直以来都给我一种粗犷又不失细腻的印象。当我看到这套《板胡曲谱(套装共2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我想要的东西了”。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这似乎预示着里面内容的丰富。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很有年代感,让我对即将翻开的曲谱充满了好奇。我认真地浏览了一下目录,感觉曲目的选择非常广泛,涵盖了从经典民乐到戏曲选段,这让我对板胡的表现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特别希望能在这套曲谱中找到一些关于演奏速度、力度和情感处理的详细说明,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些曲子。我设想,如果书里能附带一些板胡演奏的入门技巧,比如弓法的变化、按弦的技巧等等,那就更棒了。我期待这套书能够成为我探索板胡世界的一扇窗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板胡音乐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古朴的色调加上一些传统的纹饰,让我第一时间就想翻开看看。我一直对民族乐器很感兴趣,尤其是一些比较小众但韵味十足的乐器,板胡就是其中之一。之前听过板胡演奏的曲子,那种高亢激昂又不失婉转缠绵的声音,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次看到有这么一套专门的板胡曲谱,还是套装,价格也算合理,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纸张的质感不错,印刷也很清晰。虽然我还没开始仔细研究曲谱,但从目录上来看,收录的曲目种类还挺丰富的,有经典的传统曲目,也有一些现代创作的作品,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套曲谱能够提供详细的指法、节奏和演奏技巧上的指导,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板胡的演奏精髓。我尤其期待里面能有一些关于板胡的演奏历史和发展演变的内容,这会让我在学习曲谱的同时,也能对这门艺术有更全面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令人满意的购书体验,无论是从外观设计还是内容编排上,都给我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