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LP(神经语言程式学)领域世界级专家,畅销十年佳作,经典收藏版。
2.你是否总感到事事不如意,内心充满疲倦、无力感、焦虑、无奈,甚至厌恶生活?心理学家都知道,这其实是你自身一些限制性的信念造成的
3.你是否常说:“竞争这么激烈,生意没法做。”“这事,实在太难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学习?”“没有办法,只能这样。”……这些限制性信念就是让你心理失衡、生活糟糕的罪魁祸首!
4.NLP罗伯特?迪尔茨说:改变语言模式,就能转变信念,转变信念就能转变心情!“在竞争这么激烈的市场中,有没有一些做得很好的公司呢?”“要想把这事做成,我该怎样做?”“来看看,我有哪些时间可以用到学习上。”……面对同样的状况,只是换一种语言,你的心情是否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5.作为实战心理学经典,本书讲解了很多技巧去破除限制性的语言框架,比如换框法、顺序法、替代法、假设法……纠正你原有的语言模式,让你自省,看清自己思维上的盲点!
你是否总感到事事不如意,内心充满疲倦、无力感、焦虑、无奈,甚至厌恶生活?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你自身一些限制性的信念造成的,比如:“竞争这么激烈,生意没法做。”“这事,实在太难了。”这类限制性信念会阻碍人的思考,限制人的行动!
若想人生有更好效果出现,必须先改变限制性信念。对于同一种状况,只需换一种语言方式去描述它,就能对你的思维和行动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比如,如果你改说:“在竞争这么激烈的市场中,有没有一些做得很好的公司呢?”限制你做出积极改变的信念就不攻自破了。
作为NLP(神经语言程式学)领域的大师级专家,罗伯特?迪尔茨在本书中,力图通过独特的语言模式,让你自省,看清自己思维上的盲点。更重要的是,他还讲解了很多技巧去破除限制性的语言框架,比如换框法、顺序法、替代法、假设法……推动你自动自发地采取行动,做出转变,从而提升你的人生品质。
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NLP(神经语言程式学)大师,被公认为现今对NLP贡献诸多的人。整理和开发了系统NLP、理解层次、重塑印记法、矛盾整合等许多著名的心理学技巧。
自197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把NLP等心理学发现应用于组织发展、教育、创造力开发和领导力培养。
以顾问身份,长期受聘于迪斯尼、IBM、汉莎航空等世界500强。
著有《归属感》《从教练到唤醒者》《天才的策略》等在业内影响巨大的作品。
再版译序 / 001
献 辞 / 001
致 谢 / 002
前 言 / 001
Part 1
语言与经验
神奇的语言 / 002
语言和身心语言程序学 / 005
地图和实景 / 007
经验(体验) / 010
语言如何框架体验 / 013
“虽然”换框法 / 015
Part 2
框架和换框
框架 / 018
转移结果 / 021
换框 / 024
改变框架大小 / 027
情境换框 / 030
意义换框 / 032
批评与批评者换框 / 034
回应术模式之“意图”与“重新定义”/ 038
一字换框法练习 / 041
以“第二人称”的另一世界观看事情 / 043
Part 3
归类
归类的形式 / 048
向下分类 / 050
向上归类 / 052
横向归类(找出比喻) / 054
练习:找到同类(Isomorphism) / 056
标记和重新标记 / 057
Part 4
价值观与准则
意义的结构 / 062
价值观与动机 / 064
准则和判断 / 066
以重新定义链接准则与价值观 / 068
向下分类以界定“关键等同性”/ 070
现实检验策略 / 072
现实检验策略练习 / 075
向上归类以识别和应用价值观与准则层次 / 078
准则层次技术 / 082
Part 5
信念和预期
信念和信念系统 / 086
信念的力量 / 088
限制性信念 / 090
转换限制性信念 / 092
预期 / 094
预期与回应术模式之后果法 / 098
描绘关键信念和预期 / 101
评估改变的动机 / 103
信念评估单 / 105
用“就像”框架强化信念和预期 / 106
“就像”练习 / 108
Part 6
信念的基本结构
信念的语言结构 / 110
复合等同 / 111
因果 / 112
原因的类型 / 115
形式原因的影响 / 118
回应术与信念结构 / 120
价值观审视 / 123
价值观审视工作表 / 127
信念审视 / 128
用反例重新评估限制性信念 / 131
引起限制性信念陈述的言语框架 / 134
产生反例 / 136
Part7
内在状态与自然发生的信念改变
信念改变的自然过程 / 140
信念改变循环 / 142
信念改变与内在状态 / 146
识别和影响内在状态 / 148
练习:启动状态和下锚 / 150
指导和内在指导者 / 151
信念改变循环的程序 / 152
执行信念改变循环 / 154
信念链接 / 156
非言语沟通的影响 / 160
Part 8
思想病毒与信念的后设结构
信念的后设结构 / 164
思想病毒 / 167
前提假设 / 174
自我参考 / 178
逻辑类型理论 / 181
对信念或归纳总结反击其身 / 183
超越框架 / 187
逻辑层次 / 189
改变逻辑层次 / 194
Part 9
系统应用各种模式
回应术模式的定义和举例 / 198
用回应术模式做系统干预 / 207
将回应术用作系统模式 / 208
用回应术创立和维持“思想病毒”/ 217
回应术与必需的多样性法则 / 223
用回应术换框和“破框”思想病毒 / 225
练习回应术 / 230
Part 10
结论
结论 / 235
后记 / 238
预期与回应术模式之后果法
回应术模式的后果法用预期来强化或挑战归纳、总结与信念。这种模式将注意力指向信念或由信念而来的总结所造成的潜在效果(正面的或负面的)。期待正面的后果会加强和强化信念与判断——虽然判断本身是负面的或限制性的(“结局证明手段”这一原理的应用)。多少次我们听到有人说:“我是为你好才说这个(或做这个)。”
当然,负面的后果会挑战概括化的总结,使之产生疑问。
回应术模式的后果法与NLP的下述前提假设有关:
回应、经验或行为,没有独立于情境之外的意义,这里的情境指它所发生的情境或它所引发的后续情境。任何行为、经验或回应都可以是资源也可以是限制,这取决于它与系统的其他部分如何匹配。
这样,期待的后果成为经验的一种框架。识别正面后果是为限制性或负面的判断/总结重建结果框架的一种方式。
这一模式如何应用的一个好例子可能是本章前面引用过的:精神科医生与自称“尸体”的病人。医生用针刺病人来证明他仍会流血,想这样从逻辑上说服病人他不是尸体。然而,医生的努力白费了,病人迷惑地喘息说:“岂有此理!尸体居然流血!”
如果那位精神科医生熟悉回应术模式的后果法和本书中迄今为止所探讨过的原理,那么他就不会强行说服病人,而是能够运用病人自己的想法来治疗病人。例如,医生可以说:“那好,既然尸体可以流血,我很想知道他们还可以做什么?也许尸体可以唱歌、跳舞、大笑、消化食物,甚至学东西。咱们试试吧。你看,你兴许会发现作为尸体也可以过得不错(有些人就是),同时你还能保留作为尸体能得到的好处。”与其攻击和挑战病人的信念,不如将这信念从问题换框为利益(就像爱因斯坦所指出的:你不能用产生问题的同一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我自己曾经对一位被诊断为“强迫症”的女性成功地运用这个特殊模式。她相信身上有小虫子。她管它们叫“真实想象的跳蚤”。说它“想象”是因为其他人无人相信有这些虫子存在。但说它“真实”,因为她感觉到它们在她身上,她无法忽略这个,它们带给她“被侵害”的可怕感觉。
她花了非常多非常多时间试图保护自己免受“跳蚤”侵扰。她有七十二双不同的手套,分别用来开车、做饭、穿衣服,等等。她总是买袖子长过手臂的衣服,这样就不会露出皮肤。她不断地擦洗皮肤来洗掉那些“跳蚤”。她擦洗得这么厉害,以至于皮肤总是又红又粗糙。
跳蚤出于“想象”这一事实,使它们有若干有趣的特性。例如,每个人都有这些跳蚤,有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多一点,尤其是她父母。她当然深爱她的父母,但由于他们的跳蚤太多,她无法花太多时间与他们相处。由于跳蚤来自幻想,它们甚至可以从电话里出来。所以当她父母来电话时,跳蚤会从话筒里飞出来,于是她不得不挂断电话。
这位女性三十出头,挣扎于这种强迫症已经超过十五年。当然,人们试过很多次想说服她整个想法都很荒唐,但都不奏效。我花了一些时间来跟她建立亲和感,找出她的“关键等同性”和现实检验策略。到了某一节点上,我说道:“你看,你一直试图除掉这些跳蚤。你总想洗掉它们,让它们消失,这可能不是对付它们的有效办法。有人治疗过你对这些‘真实想象的’跳蚤的‘真实想象的’过敏吗?”
我向她解释她的状况符合所有过敏症的症状。例如,有些人对空气里的花粉过敏,他们看不见花粉,但能够闻到,并感觉很糟糕。然而,这些人不是试图躲开花粉,洗掉花粉,让花粉消失,而是服药来治疗自己的免疫系统,减少过敏症状。
而后我取出一瓶“安慰剂”,对她说:“这是‘真实想象’药。它们是‘想象’,因为里面没有任何真的药物成分;它们又是‘真实’的,因为它能治愈你的过敏,改变你的感觉。”我用所了解到的她的关键等同性和现实检验策略,向她描述安慰剂如何工作,如何令她感觉不同。我小心地解释了“安慰剂效应”的力量,引用了一组安慰剂有效治疗过敏反应的研究。这一解释与她自己信念系统的后果如此匹配,她找不出任何逻辑漏洞,于是同意试用药丸。
有趣的是,下一周她回来时,她真的吓坏了。因为这些“真实想象”药丸起了作用,所以她吓着了。她坐下来说:“我怎么知道买哪种衣服?我怎么知道如何跟父母相处?我怎么知道可以让谁碰我?我怎么知道在我所在的世界中,该做什么?该去哪里?”她在说,这些信念已经取代了她从未有过的决策策略。像我在前面指出的,限制性信念通常是未回答的“如何/怎样”式问题的结果。为了整体改变她的信念,她需要适当找出所有这些未回答的“如何/怎样”问题。
一旦这位女士相信她有可能脱离“跳蚤”的困扰,她就要面对她关于自身能力的信念。新的“结果预期”令她重新评估自己的“自我效能预期”。被教导后,她能够学会若干有效的决策策略,并从此不再为强迫症所苦。
识别一个限制性信念或总结,它阻碍了你或其他人像你所知道的那样有效行动,以此来自己探索一下后果模式。考虑下述问题来丰富你对此情景或经历的观点:“这个信念或它所说明的总结,其正面效用是什么?”(这样做的方法之一是从一个以上的时间框架来考虑问题或困难。例如,从一小时、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很多年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情景。)
……
为了写这本书,我已经酝酿了很多年。这是一本关于语言的神奇的书,基于身心语言程序学(NLP)的原理与特点。我第一次接触NLP是在二十五年前,当时我在参加加州大学圣克鲁兹(Santa Cruz)分校的语言学课程。那门课的授课者就是NLP的创始人之一——约翰?葛瑞德,他和理查德?班德勒刚刚合作完成了他们的开创性著作《神奇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Magic)第一卷。在《神奇的结构》一书中,他们两人模仿了三位世界顶级心理治疗师(弗瑞兹?皮尔斯Fritz Perls、弗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的语言模式和直觉能力。这套模式(被称为后设模型)使得像我这样主修政治、没有任何治疗经验的大三学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治疗师一样提问。
后设模型和模仿的过程,两者所带来的可能性都令我震撼。对我来说,在人类努力的所有领域,模仿都有着重要意义,这些领域包括:政治、艺术、管理、科学、教学,等等。令我震撼的是,模仿的方法论在远远超出心理治疗以外的许多其他领域,包括人际沟通,都可以带来广泛的创新。作为主修政治哲学的学生,我的第一个“模仿项目”,是把葛瑞德和班德勒用来分析治疗师的语言过滤器,用于研究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对话》。
这项研究既令人着迷,又富有启发性,我感觉苏格拉底的说服能力远远超出后设模型所能解释的。NLP所展现的其他言语特点也是如此,例如表象系统中的谓语(显示某一感官感元的描述性词语:“看见”“看”“听见”“听起来”“感觉”“触摸”等)。这些特点会带来洞察,但还不足以把握苏格拉底说服力的所有维度。
当我继续研究那些塑造和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人们的文章和演讲时——这些伟人包括卡尔?马克思、亚伯拉罕?林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甘地、马丁?路德?金,等等,我开始信服,这些人在用一些共通的基本模式来影响周围其他人的信念。甚至在这些人身后多年,他们言词中所含的模式仍在塑造和影响历史。回应术模式是我的一个尝试,尝试解码这些人用来有效地说服他人、影响社会信念和信念系统的一些关键语言机制。
与NLP创始人之一理查德?班德勒共处的一段经历,让我能够在1980年有意识地识别和形成这些模式。在一次研讨会上,以口若悬河闻名的班德勒,建立了一个风趣而“偏执”的信念系统,并挑战全班来说服他改变信念(见第9章)。整个班用尽全力,仍丝毫无法撼动班德勒所建立的看似铁板一块、不可动摇的信念系统(这个系统建立在我后来称之为“思想病毒”的基础上)。
我是在听班德勒自发创造的各种语言“换框法”时,才得以辨别出他所用的一些结构。虽然班德勒是用这些模式来“反面示范”他的观念,我仍然意识到这是相同的结构,是林肯、甘地、耶稣等人用来推动积极而有力的社会变革的相同结构。
基本上,这些回应术模式由言语类别和特征所组成,关键信念就通过这些言语类别和特征而建立、转移和转换。它们可以刻画为影响信念的“言语换框法”和信念由此而形成的心灵地图。从回应术出现以来的近二十年中,它被证明是NLP所提供的最为有力的有效说服方式之一。与NLP的其他特点相比,回应术模式提供了谈笑间转换信念的有效工具。
然而,要有效地传授这些模式,有很大挑战,因为它是关于言词的,而言词基本上是抽象的。有如NLP所承认的,语言是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它试图代表或者表达深层结构(deeper structure)的含义。为了真正理解和活用某种语言模式,我们必须内化它的深层结构。否则,我们只是在就所给的例子做肤浅模仿或“依葫芦画瓢”。为此,要学习和练习回应术,重要的是分辨“小伎俩”与真正的神奇。神奇的改变来自于触碰到那些超越言词本身的东西。
迄今为止,回应术模式的典型传授方式是给学习者提供定义和证明不同语言结构的若干示例,而后让学习者运用直觉,摸索产生他们自己的模式所需要的深层结构。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我们在孩提时学习母语方式的借镜,它也同样会带来一些限制。
例如,人们(尤其是并非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体验到回应术模式的有力和有效,但他们有时也会感到复杂和迷惑。虽然NLP咨询师(包括那些有多年经验的)有时也搞不清楚,这些模式怎么跟其他的NLP特点结合使用。
而且,这些模式经常用于对立性的架构:主要用作争论或辩论的工具。这给它带来了夸大其词的坏名声。
这些困难有的只是反映了这些模式的发展历史。我先鉴别出并形成了回应术模式,之后才有机会深入探索信念与信念改变的深层结构及其与学习和改变的其他层次的关系。自从初次识别出回应术模式,我已经发展了若干信念改变技术,例如重新烙印(Reimprinting),从失败到反馈模式(the Failure into Feedback Pattern),信念植入过程(the Belief Installation process),后设镜映(Meta Mirror)和整合冲突信念(Integrating Conflicting Beliefs)——详见《用NLP改变信念系统》和《信念:通往健康幸福之路》。直到最近几年,我才对认知和神经学上信念是如何形成和保持有了长足的领悟和理解,我可以令回应术底下的深层结构足够清晰准确。
这本书的目标是呈现一些上述的领悟和理解,以提供使用回应术模式的基础。本书中我的目的是呈现那些回应术模式的潜在原理与“深层结构”的根据。除了定义和举例外,我也提供一些可用来练习和使用每种模式的简单结构,并阐明它们与其他的NLP前提假设、原理、技术、特点如何结合。
我也计划了下一本书,题名为《领导力与社会变革的语言技术》,它会探索和阐明苏格拉底、马克思、林肯、甘地等伟人,如何用这些模式来建立、影响和转换那些构成现代社会基础的关键信念。
回应术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主题。了解回应术的力量和价值在于,它可以帮你在正确的时间说正确的话——不需要了解正规技术或特殊情境(典型的像跟治疗或辩论有关的那些)。希望你能享受进入神奇的语言和用言语转变信念的旅程。
阅读《语言的魔力》,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迷宫,每一步都引导我发现新的洞见。我一直认为,沟通的核心在于“说什么”,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更重要的是“怎么说”,以及“如何听”。作者用引人入胜的笔触,阐述了语言的“微调”如何能够带来巨大的改变。我深有体会的是书中关于“积极框架”的应用。我过去常常习惯于用负面或消极的语言来描述问题,比如“这个项目困难重重”,这很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但这本书教会我,如何用积极的语言来构建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已经识别出一些挑战,并且正在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这种语言的转变,能够极大地提升团队的士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语言的“影响力”。我一直觉得我的话语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一句恰当的鼓励,一个真诚的肯定,都能够成为他人前进的动力。我开始有意识地在与身边的人交流时,运用这些积极的影响力,我惊喜地发现,我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大家也更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喜悦和烦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沟通技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语言去温暖他人,去激励他人,去连接彼此的指南。它让我明白,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传递情感,传递希望,传递力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思维的另一扇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在沟通上总是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明明说了很多话,对方却还是不理解,或者我们之间的误会层出不穷。我以为是对方的问题,或者只是运气不好,但读完《语言的魔力》后,我才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我自己的语言使用方式。作者并没有上来就讲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看到语言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我们的认知,甚至改变我们的行为。比如,书里讲到一个关于“限制性信念”的例子,我过去常常无意识地说“我做不到”、“这太难了”,这些话语像一层无形的枷锁,真的让我不敢去尝试,即使有成功的可能性。但这本书教会我,如何用积极、赋能的语言来替换这些负面想法,比如将“我做不到”变成“我还没找到做到这件事的方法”,或者将“这太难了”变成“这需要一些时间和努力”。这种微小的语言转变,带来的却是巨大的心理能量提升,让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这真的太神奇了。而且,作者并没有鼓励我们使用虚伪的奉承话术,而是强调真诚与同理心,教我们如何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能够充分顾及对方的感受,从而建立更深的连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提问的力量”那一章,过去我总习惯于给出建议,却很少去引导对方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好的问题,远比一百句说教式的建议更能激发对方的内在智慧。当我开始尝试用开放式的问题去和朋友、家人沟通时,我发现他们变得更愿意分享内心的想法,也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从“告知者”到“引导者”的转变,让我的人际关系得到了质的飞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沟通技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觉察和个人成长的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与世界互动的,以及语言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我必须说,《语言的魔力》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沟通宝典”。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擅长表达的人,总是感觉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说出来就变了味,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语言的强大之处,它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思想的传递,情感的桥梁,甚至是现实的塑造者。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充满智慧的方式,揭示了语言如何在我们潜意识层面影响我们的信念和行为。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提问的力量”的章节,我过去总是习惯于给出答案,却很少去引导别人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恰当的问题,远比一百句答案更能激发对方的潜能。我开始在与孩子交流时,尝试用开放式的问题代替封闭式的问题,比如“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而不是“是不是因为你没听话?”这种改变,不仅让孩子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让我更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且,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语言在自我激励中的重要性。我过去常常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垂头丧气,但我现在知道,如何用积极的语言来重塑我的心态,比如将“我失败了”转化为“我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宝贵的经验”。这种语言上的微调,带来的却是巨大的心理能量提升,让我能够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本书不仅仅教会我如何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与自己对话,如何用语言来创造一个更积极、更充实的人生。
评分在我眼中,《语言的魔力》这本书,就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受欢迎、更有影响力的人”的实用指南。我一直觉得,有些人天生就很有魅力,很会说话,而我总是显得有些笨拙。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所谓的“魅力”和“会说话”,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作者以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语言的“潜规则”,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则来提升我们的沟通效果。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赞美”的章节,我过去总是觉得,赞美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微小的、发自真诚的赞美,也能够极大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好感。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并用真诚的语言去表达我的赞赏。我发现,周围的人对我更加热情,更加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而且,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语言在“说服”中的强大作用。我过去总是觉得,说服就是要讲道理,用事实说话,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情感的连接和信任的建立,才是说服的关键。作者分享了许多关于“同理心”和“镜像语言”的应用技巧,让我学到了如何用对方的语言去回应他们,如何去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情绪。这种技巧的运用,让我与他人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也更容易达成共识。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说话,更是教我如何去理解他人,如何去连接他人,如何去用语言构建更美好的人际关系。
评分我感觉自己像一位探险家,在《语言的魔力》这本书的引领下,进行了一场关于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深度探索。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语言的理解非常片面,认为它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却忽略了它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作者通过丰富的理论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将语言的“魔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的“故事化表达”理论所吸引。我过去常常觉得,要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只要把事实和道理讲明白就行了。但这本书告诉我,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对方产生共鸣。我开始尝试在与同事和朋友分享我的想法时,加入一些故事的元素,我发现大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理解和接受我的观点,甚至会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说”,更是关于如何“听”。作者强调了“积极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一些技巧,比如复述、提问和共情,来真正理解对方内心的需求和想法。我过去常常在听别人说话时,脑子里就已经在思考如何回应,却忽略了去真正倾听对方。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的预设,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方的世界中去。这种转变,让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我不再因为误解而与他人产生隔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传授了一套沟通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沟通哲学,一种以理解和连接为核心的沟通方式。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关于“心想事成”的秘密手册,只不过它将“心想事成”的秘诀藏在了最日常、最容易被忽视的“语言”之中。我过去总是羡慕那些似乎拥有“魔力”般能让事情变得顺利的人,总觉得他们运气好,或者有什么特别的际遇。读了《语言的魔力》之后,我才明白,那所谓的“魔力”并非虚幻,而是来自于他们对语言力量的深刻洞察和巧妙运用。作者以极其生动的方式,揭示了语言是如何像一把无形的刻刀,在我们内心、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甚至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刻下深刻的印记。我一直认为自己说话很直接,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的“直接”很多时候只是缺乏圆融和同理心的表达。比如,我过去习惯于直接指出他人的错误,但这本书教会我,如何用“建设性反馈”的方式,先肯定对方的优点,再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不仅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更能激发他们主动去改进。书里关于“积极语言”的阐述,对我启发尤其大。我过去常常陷入“负面循环”,比如因为一件小事不顺心,就开始抱怨连连,越说越沮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感恩”和“积极肯定”的语言是如何像阳光一样,驱散内心的阴霾,点亮生活的色彩。我开始刻意去留意和记录生活中值得感恩的小事,并在日常对话中加入更多积极的词语,我惊喜地发现,即使是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其带给我的感受也截然不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说话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运用语言去创造更美好人生的指南。
评分《语言的魔力》这本书,真的彻底改变了我对“交流”的看法。我一直以为,交流就是你一言我一语,把想说的说出来就行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交流,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艺术,一种连接,一种在思想和情感上的深度互动。作者以极其生动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阐释了语言如何在我们不经意间塑造我们的信念,并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我特别对书里关于“积极反馈”的论述印象深刻。我过去总是习惯于关注事情的不足,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一句真诚的肯定,一个及时的鼓励,能够极大地提升他人的信心和积极性。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并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达我的认可。我惊喜地发现,我与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大家也更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喜悦。而且,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语言在“化解冲突”中的重要作用。我过去总是容易在争执中失去理智,用伤人的话语去表达我的愤怒。但这本书教我,如何用“冷静、客观、表达感受”的方式来沟通,如何去倾听对方的需求,如何去寻找共同点。这种技巧的运用,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处理人际间的矛盾,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说”,更是关于如何“听”,如何“感受”,如何用一种更加深刻、更加人性化的方式与世界互动。它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我,改善关系,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宝贵指南。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说服”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为说服就是靠强词夺理,或者利用一些技巧让对方屈服,但《语言的魔力》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并没有教我们如何去操纵别人,而是着重于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信任,激发共鸣,最终引导对方自发地去接受你的观点。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脑海里闪过好多过去的经历,比如在工作场合,我明明觉得自己的方案很好,但就是很难说服领导和同事。我当时总是纠结于方案本身的逻辑和数据,却忽略了如何将这些信息以对方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连接思想的桥梁。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探讨“同理心”在语言沟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积极倾听”来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和顾虑。当我开始尝试在与人交流时,先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再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发现事情变得容易多了。对方不再把我视为一个“挑战者”,而是把我当成一个“合作伙伴”,更愿意倾听我的建议,也更愿意与我一起寻找最佳解决方案。这本书里有很多关于“框架效应”的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同一个信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与其说“这个项目可能会面临很多风险”,不如说“我们已经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种语言上的微妙调整,能够极大地影响听者的情绪和认知,从而影响他们最终的决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一种更加深刻、更加人性化的沟通方式。
评分读完《语言的魔力》,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门新的“超能力”。我一直以为沟通就是把话说清楚,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沟通的本质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种连接,一种理解,一种影响力。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看到了语言在人际关系、职业发展乃至个人成长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欣赏书里关于“积极反馈”的章节,我过去常常只关注事情的不足之处,而忽略了对他人努力和进步的肯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够极大地提升对方的积极性和归属感。当我开始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给予团队成员积极的反馈时,我发现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大家不再害怕犯错,而是更愿意去尝试和创新,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会被看到和认可。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的沟通方式。我过去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和家人发生争执,我总是习惯于用指责性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却忽略了去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一句温柔的话语,一个包容的姿态,比激烈的争辩更能化解矛盾,更能增进感情。我开始尝试用“我感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你总是……”来指责对方。这种微小的语言转变,却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家里的氛围变得更加和谐融洽。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用一种更加深刻、更加人性化的方式与世界互动。
评分我想说,《语言的魔力》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常常陷在自己的思维定式里,觉得很多事情就是“应该”是这样的,或者“注定”是那样的。我很少去质疑这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更别说去改变它们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语言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作者通过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清晰地阐释了“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语言在其中扮演的强大角色。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自我对话”的部分,我过去常常对自己说一些很苛刻的话,比如“你真是太笨了”,或者“你永远也做不到”。这些负面的自我对话,就像在我的内心播下了怀疑的种子,让我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也不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本书教会我,如何通过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内在语言,来重塑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释放内心的潜能。当我开始练习用更温和、更支持性的语言与自己对话时,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勇气去面对挑战。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改变自己,它也教我们如何通过语言去影响和启发他人。作者强调了“赋能式语言”的力量,即用能够激发他人潜能、增强他人信心的语言去交流。当我开始尝试用这种方式与我的团队成员沟通时,我发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执行任务,而是积极地思考和贡献自己的想法。这本书真的让我明白,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组合,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能够创造现实的力量。
评分买书首选京东,一如既往的便捷,物流很让人满意。
评分京东今年双十一的活动不如去年的力度大,但可贵的是书是正品比什么都强,很赞。
评分书的质量还不错,印刷清晰,纸张也挺好
评分好,真的不错,切实很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京东自营,习惯性好评。
评分更深层的灵性利益,包括增加控制心意的力量,令内心平和,增加理解力、记忆力,最终打开灵性领悟的大门。
评分好,真的不错,切实很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东西很不错,质量好,快递速度快,像飞一样。当天早上下单,下午就到了。
评分看来有点复杂对于我们头脑简单就理解有点困难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