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概论/全国高等院校土木与建筑专业十二五创新规划教材

土木工程概论/全国高等院校土木与建筑专业十二五创新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家欢,于群 编
图书标签: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概论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二五规划教材
  • 建筑工程
  • 土建
  • 工程教育
  • 专业教材
  • 学科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288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0307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院校土木与建筑专业十二五创新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颖充实、结构清晰、图文并茂,展示了土木工程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前景,并结合国内外土木工程的具体案例展现我国土木工程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土木工程涉及的相关学科和对从事土木工程的相关人员的知识与实践要求。本书共分16章,包括绪论、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设计理论、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机场工程、水利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港口码头工程、防震与减灾工程、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本书尽可能从学科入门的角度全面清晰地介绍土木工程包含的主要内容。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道路与铁道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以及下属的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震减灾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土木工程的内涵 2

1.2 土木工程专业简介 3

1.3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任务 7

思考题 8

第2章 土木工程材料 9

2.1 土木工程材料概述 10

2.2 木材 11

2.3 钢材 13

2.4 混凝土 21

2.5 砌体材料 26

2.6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 29

2.7 建筑功能材料 30

思考题 37

第3章 土木工程设计理论 39

3.1 作用及作用效应 40

3.2 基本构件 44

3.3 基本力学概念 49

3.4 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简介 52

思考题 54

第4章 工程测量 55

4.1 工程测量的概念和测量基准 56

4.2 水准测量 57

4.3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62

4.4 建筑工程测量 64

思考题 69

第5章 房屋建筑工程 71

5.1 建筑物的分类及组成 72

5.2 工业建筑 76

5.3 民用建筑 77

5.4 大跨结构 86

5.5 特种结构 89

思考题 91

第6章 道路工程 93

6.1 综述 94

6.2 道路的功能和分类 98

6.3 道路的组成和设计 106

6.4 高速公路 112

知识拓展 115

思考题 117

第7章 铁道工程 119

7.1 综述 120

7.2 铁路选线设计 124

7.3 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 127

7.4 磁悬浮铁路 131

思考题 135

第8章 桥梁工程 137

8.1 桥梁的发展 138

8.2 桥梁的组成和分类 150

8.3 桥梁工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要点 155

8.4 桥面构造 157

8.5 桥墩与桥台 159

8.6 桥梁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 161

思考题 162

第9章 地下工程 163

9.1 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164

9.2 地下工程的种类 165

9.3 隧道工程 167

思考题 184

第10章 机场工程 185

10.1 概述 186

10.2 机场的划分及组成 186

10.3 机场工程的主要构筑物 189

10.4 现代化机场工程 196

思考题 198

第11章 水利工程 199

11.1 水利工程概述 200

11.2 水利枢纽和水工建筑物 204

思考题 218

第12章 给水排水工程 219

12.1 给水排水工程的发展 220

12.2 城市给水工程 222

12.3 建筑给水工程 227

12.4 城市排水工程 231

12.5 建筑排水工程 235

思考题 245

第13章 港口码头工程 247

13.1 港口码头工程概述 248

13.2 港口水工构筑物 250

思考题 257

第14章 防震与减灾工程 259

14.1 地震灾害及其防治 260

14.2 风灾及其防治 263

14.3 火灾及其防治 267

14.4 其他灾害 268

思考题 274

第15章 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 275

15.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276

15.2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 286

15.3 建设工程监理 287

思考题 288

第16章 先进技术的应用 289

16.1 计算机辅助设计 290

16.2 计算机仿真系统 292

16.3 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294

16.4 先进的施工机械 295

思考题 299

参考文献 301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  论

  

  

【学习重点】

* 土木工程的定义和内涵。

* 土木工程涵盖的范围。

* 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

*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基本任务。

  

【学习目标】

* 掌握土木工程的定义和范围。

* 熟悉土木工程的内涵。

* 熟悉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

* 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


1.1 土木工程的内涵

1.1.1 土木工程的定义

1. 土木工程的定义和理解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学研究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土木工程是一门工程分科,它是指用石材、砖、砂浆、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建筑塑料、合金等建筑材料修建房屋、铁路、道路、隧道、运河、堤坝、港口等工程的生产活动和工程技术。

  土木工程也是一门学科,它是指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力学、材料等技术科学知识以及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来研究、设计、修建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一门学科。

  土木工程是开发和吸纳劳动力资源的重要平台,对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土木工程的投入大,可带动的行业多,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土建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达到1/3,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土建行业有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一趋势还将呈现增长的势头。

  土木工程名称的由来与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组成的,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是五行中的“土”(包括岩石、砂、泥土、石灰,以及由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陶、瓷等)和“木”(包括木材、茅草、竹子、藤条、芦苇等植物材料)用于房屋、桥梁、道路、寺庙、宫殿等的建设,因此,古代常将“大兴土木”作为大搞工程项目建设的代名词,并由此演化为现在的土木工程一词。

2. 土木工程的范围

  土木工程在英文中为“Civil Engineering”,其直译成中文为“民用工程”,原义是想与军事工程“Military Engineering”相对应,即除了服务于战争的工程设施外,所有用于生活、生产需要的工程设施均为民用工程,即土木工程,后来这个界限也日益模糊。现在已经把军用的战壕、掩体、碉堡、防空洞等工程也归入土木工程的范畴。

  土木工程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房屋建筑工程(Building Engineering)、道路工程(Road Engineering)、铁道工程(Railway Engineering)、桥梁工程(Bridge Engineering)、隧道及地下工程(Tunne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飞机场工程(Airport Engineering)、给水排水工程(Water Supply and Wastewater Engineering)、港口工程(Harbor Engineering)等。国际上,运河、水库、大坝、水渠等水利工程(Hydraulic Engineering)也包含在土木工程之中。


1.1.2 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

  土木工程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和技术、经济、艺术上的统一性这四个基本属性。

  (1) 综合性:建造一项工程设施一般要经过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需要运用工程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设计、土木工程材料、设备和工程机械、建筑经济等学科和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领域的知识,还要用到电子计算机和结构测试、试验等技术,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门范围宽广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人们对工程设施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木工程学科也已经发展成为内涵广泛、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综合体系,这就要求土木工程综合运用各种物质条件,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

  (2) 社会性: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土木工程的各种工程设施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之一。

  从原始社会简陋的房舍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金字塔、故宫,以至于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地下铁路,土木工程无不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许多伟大的工程项目成为某一国家、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标志性成果,土木工程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实践性: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人类社会早期,土木工程是通过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以伽利略和牛顿为先导的近代力学同土木工程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体力学,并成为土木工程的基础理论,这样土木工程才从经验发展成为科学。在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工程实践常先行于理论。工程灾害和事故显示出未来能预见的新因素,从而触发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至今,不少工程问题的处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实践经验。

  (4) 技术、经济、艺术的统一性:人们对工程设施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使用功能和审美要求两个方面,符合功能要求的工程设施是一种空间艺术,它通过总体布局、体量、体型、各部分的尺寸比例、线条、色彩、阴影和工程设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来表现工程的艺术性,反映出地方风格、民族风格、时代特点和政治、宗教等特点,人们总是期望功能上十分良好、艺术上十分优美的工程。

  在实际工程中,人们力求最经济地建造一项工程设施,用以满足使用者的特定需要。工程的经济性首先表现在工程选址、总体规划上,其次表现在设计和施工技术上。工程建设的总投资、经济效益、维修费用等指标都是衡量工程经济性的重要方面,而一项工程的经济性又和各项技术活动密切相关。

1.2 土木工程专业简介

1.2.1 土木工程专业发展沿革

  19世纪下半叶,为了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我国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创办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学堂,其中包括培养土木工程人才的学校。1895年创办的天津北洋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培养土木工程人才的学校。到1949年,中国已有20多所公立和私立的高等院校设有土木工程专业,专业内容设置主要是学习英国、美国等国家,实行学年学分制,即需读满四年修够学分方可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土木工程没有明确的专业,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更没有教学大纲,各学校开课也不一致,开设的课程很广泛,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英国、美国的教材,内容比较浅。

  1952年我国对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并学习了苏联的模式,土木工程系科的设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设立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攻房屋建筑,道路工程专业专攻道路,并采用学年学时制,即学习四年(1955年后普遍改为五年制)并满足一定学时后方可毕业。当时的课程科目多、学时多,很少开设选修课程。“文化大革命”后国家恢复高考,学制改为四年制。由于学科的发展,各学科的内容不断更新、深化和扩大,课程内容也随着不断充实、更新。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门类之间专业重复设置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我国在1982年、1993年、1997年进行了三次专业目录调整,坚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原则,专业主要按学科划分,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自1993年起改为建筑工程专业,紧接着自1997年起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地下工程等近十个专业合并成为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体现了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2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1年11月,国家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和课程框架,反映了现阶段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1.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

  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

2. 业务范围

  能在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矿山建筑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3. 毕业生基本要求

  1) 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具有基本的和高尚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精神,能体现哲理、情趣、品位、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

  保持心理健康,努力做到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乐观、积极、向上。

  2) 知识结构

  (1)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

  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21世纪发展趋势,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等进行一定的修习。

  掌握一门外语。

  (2)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和本专业所必需的工程数学,掌握普通物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化学原理和分析方法。

  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掌握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

  (3) 学科和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流体力学(主要为水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适用条件,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画法几何的基本原理。

  掌握工程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计算原理,掌握一般基础的设计原理。

  掌握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的一般过程,了解项目策划、管理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4) 专业知识。

  掌握土木工程项目的勘测、规划、选线或选型、构造的基本知识。

  掌握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CAD和其他软件应用技术。

  掌握土木工程基础的设计方法,了解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

  掌握土木工程现代施工技术、工程检测与试验的基本方法。

  了解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的基本原理及一般设计方法。

  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

  (5) 相邻学科知识。

  了解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了解建筑与交通的基本知识。

  了解给水排水的一般知识,了解供热通风与空调、电气等建筑设备、土木工程机械等的一般知识。

  了解土木工程智能化的一般知识。

  3) 能力结构

  (1) 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查阅文献或其他资料、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并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2) 运用知识的能力。

  具有根据使用要求、地质地形条件、材料与施工的实际情况,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进行土木工程勘测和设计的能力。

  具有解决施工技术问题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及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

  具有工程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

  具有进行工程监测、检测、工程质量可靠性评价的初步能力。

  具有一般土木工程项目规划或策划的初步能力。

  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辅助管理的初步能力。

  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技术资料和听说写译的初步能力。

  (3) 创新能力。

  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具有科技开发、技术革新的初步能力。

  (4) 表达能力和管理、公关能力。

  具有文字、图纸、口头表达的能力。

  具有与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日常使用等工作相关的组织管理的初步能力。

  具有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和公关的能力。

  4) 身体素质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前言/序言

土木工程概论/全国高等院校土木与建筑专业十二五创新规划教材
《建筑的基石:现代工程的脉络与智慧》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学术教材,而是旨在勾勒出整个现代建筑工程宏大而迷人的全景图。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从巍峨入云的摩天大楼,到横跨江河湖海的宏伟桥梁,再到连接城镇乡村的坚固道路,以及守护我们家园的堤坝与地下管道,无一不是土木工程智慧的结晶。这本书,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理解这些伟大工程背后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 第一章:文明的尺度——工程的起源与演进 工程的痕迹,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黎明。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引水渠,到中国古代的都江堰,这些不朽的建筑无不展现了人类早期工程师的非凡创造力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本章将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顾那些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里程碑式的工程成就,探究不同文明时期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我们将看到,工程的进步往往与社会需求的演进、科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材料科学的突破紧密相连。从最初的简单堆砌到复杂的计算与设计,工程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挑战自然、改造环境、创造更美好生活空间的壮丽史诗。 第二章:大地之语——地质与土壤的奥秘 任何一项伟大的建筑,都必须根植于坚实的大地。地质学和土壤力学是土木工程的基础,它们揭示了土地的性格与力量。本章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岩石的特性以及土壤的形成与性质。我们将学习如何认识岩石的强度、稳定性和变形特性,理解土壤的密实度、含水量、渗透性等关键参数对工程设计的重要性。从勘探与选址,到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对地质与土壤的深入理解,是确保工程安全、经济、可靠的关键。我们将了解地震、滑坡、沉降等自然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工程师如何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设计来规避或减轻这些风险,守护工程的生命线。 第三章:力与美的融合——结构力学与材料科学 建筑的宏伟与稳固,离不开结构力学的精确计算和先进材料的支撑。本章将解析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力的传递、应力与应变、材料的强度与刚度等。我们将了解梁、柱、板、拱等基本结构构件如何承受各种荷载,以及工程师如何通过结构分析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本章也将聚焦于现代建筑材料的革新与应用,从传统的砖石、木材,到钢筋混凝土、高强度钢、复合材料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材料的性能特点、应用范围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现代工程的面貌。材料科学的进步,是建筑技术不断突破的驱动力,它赋予了工程师更多的可能性去实现前所未有的设计。 第四章:流动的生命线——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涵盖了从防洪抗旱到水力发电,从城市供水到污水处理的广泛领域。本章将探讨水流的规律、水库的设计与运行、大坝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河流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将理解水利工程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中的关键作用。同时,随着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可持续性原则已成为水利工程设计的核心。本章也将关注如何通过绿色设计、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工程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五章:脉络的延伸——交通工程与城市基础设施 现代社会的运转,离不开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本章将聚焦于道路、桥梁、隧道、机场、轨道交通等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交通流量分析,如何设计不同类型的道路断面,如何处理复杂的隧道施工难题,以及如何建设能够适应未来需求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还包括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系统。本章将探讨这些隐形的“血管”如何支撑着城市的正常运转,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绿色化的技术来提升基础设施的效率与服务水平。 第六章:大地之下——地下工程与空间利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神秘的地下世界,探索地铁、地下隧道、地下停车场、地下管廊等地下工程的特点与挑战。我们将了解地下空间的勘察、设计与施工技术,包括盾构法、明挖法等施工工艺,以及如何处理地下水的涌入、地层稳定性等问题。同时,本章也将探讨地下空间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如何将其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第七章:创新与未来——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工程的未来,在于创新与可持续。本章将着眼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前沿趋势与发展方向。我们将探讨绿色建筑、低碳工程、智能化建造等新兴技术。绿色工程强调在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智能化建造则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工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优化设计、施工与运维管理。本章还将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全球性挑战,如何在工程设计与建设中融入更多的生态智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第八章: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 土木工程不仅是技术的实践,更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本章将探讨工程的伦理道德与社会价值。工程师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我们将审视工程事故的教训,强调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探讨工程师在利益冲突中的职业操守。同时,本章也将强调工程的普惠性与公平性,如何让工程的成果惠及更多人群,如何通过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结语 《建筑的基石:现代工程的脉络与智慧》是一次对塑造我们世界的工程力量的深度凝视。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现土木工程的魅力与价值。从古老的智慧到现代的创新,从宏伟的建筑到精密的系统,土木工程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坚实基石。通过了解这些工程背后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更能激发我们对未来工程的想象与创造。这本书,希望成为您开启土木工程世界大门的钥匙,引导您发现其中蕴含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土木工程概论》的整体感受是,它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教材。作为一名对土木工程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我原以为会读得非常吃力,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易懂,即使是一些复杂的技术概念,作者也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解释,让我能够轻松理解。比如,在讲到地基处理的时候,它会用盖房子打地基的比喻,让我瞬间明白地基的重要性;在讲到桥梁设计时,它会用拱桥、悬索桥的结构特点来分析,让我感觉仿佛在亲身体验建造的过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土木工程并非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科学。它不仅介绍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和“怎么做”,让我对土木工程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土木工程师是遥不可及的神秘职业,反而觉得他们是默默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贡献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拉近普通读者与土木工程之间的距离,激发人们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和关注。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土木工程概论》在体系构建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它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和递进关系。从宏观的学科概览,到微观的工程细分,再到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入解读,整个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能够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建立起对土木工程的认知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各个分支领域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会穿插相关的历史背景、技术演进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例如,在介绍交通工程时,它不仅会讲到道路的设计和施工,还会提及不同时代交通工具的演变以及道路网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于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比如BIM技术、物联网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等,也让我看到了这个古老行业在科技浪潮下的蓬勃生命力。对于一名希望对土木工程有一个全面、系统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平台,它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牢固的知识基础,并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产生积极的启示。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大二学生,之前学习过程中,一直感觉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很多课本上的概念,我能背诵,但却不知道它们究竟是如何体现在实际工程中的。这本《土木工程概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土木工程百科全书”,将各个细分领域的知识做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结构工程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讲解了梁、柱、板等基本构件的受力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示和工程实例,比如某座大桥是如何在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建成,某栋摩天大楼又是如何抵御风力和地震的。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茅塞顿开,将抽象的力学理论具象化,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此外,书中对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土木工程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社会担当。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对土木工程这一学科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的决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即将步入大学的土木工程新生,我之前对这个专业一知半解,只知道它听起来“高大上”,但具体是做什么的,又有哪些分支,我完全没有概念。拿到这本《土木工程概论》,简直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工程、什么是土木工程,然后循序渐进地介绍了这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我最喜欢的是它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把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名词变得易于理解。比如,讲到建筑材料的时候,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材料的名称和性质,还会穿插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案例,介绍这些材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让我直观地感受到材料的魅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对土木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比如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这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以前我总觉得土木工程离我生活很遥远,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们身边的每一栋高楼、每一座桥梁、每一条道路,都离不开土木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这让我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向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没有过于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读起来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聊天,让人感觉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评分

作为一个已经毕业多年、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偶然翻阅到这本《土木工程概论》,虽然我对土木工程的各个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这本书依然给了我不少启发。它并没有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层面,而是对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以及行业前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韧性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等前沿理念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摸索的工程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列举的一些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在未来的项目设计和施工中更好地融入这些环保理念,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此外,这本书的编排也很有特点,将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够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去了解整个土木工程体系的联动性。对于年轻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入门和拓展视野的工具;而对于我这样的“老兵”,它则是一次很好的知识更新和理念巩固。它让我再次审视了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对这个不断发展的行业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