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

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晓燕 著
图书标签:
  • 法国大革命
  • 女性服饰
  • 时尚史
  • 文化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18世纪
  • 性别研究
  • 服饰文化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48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19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记述了:女性与服饰,看似与革命、政治相去甚远,但不论是法国旧制度晚期的汹涌暗流,还是大革命时代梢纵即变的政治局势,法国女性服饰无不被卷入历史的洪流,记载着非同寻常的时代里人们的情感与心态。

作者简介

  汤晓燕,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曾在法国里昂人文高等师范学校、巴黎政治学院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女性史及18世纪法国史。

目录

导论
大革命前夕——反奢话语与“时尚王后”
奢侈讨论中的女性
“奢侈”之意及18世纪之前的“禁奢令”
奢侈与女性的联系
18世纪的“奢侈之争”
18世界的“奢侈之争”中的女性
负面的“奢侈女性”产生之缘由
摇摇欲坠的社会等级与性别焦虑
“时尚王后”
王后的奢侈与权威
凡尔赛与巴黎的风尚
针对王后的批评?抑或针对王室的批评?
王后的另一面——自然之爱的王后
18世纪下半叶的新风尚
新的女性美观点
革命高潮时期的女性服饰及相关争议
革命时期的“亚马逊女战士”服饰
“三色徽之争”与大革命中的女性
“白衣少女”与美德的具象化
革命退潮时期女性服饰的嬗变
“热月”之后的法国社会及“绝美女人”
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性别外观的确立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
索引
致谢

前言/序言


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9年)女性服饰的演变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与复杂的政治角力。我们跳脱出单纯的时尚史叙事,将服饰视为一种动态的、具有强烈社会指示性的符号系统,考察它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被重塑、被利用,并反过来塑造着人们对女性角色、公民身份乃至革命精神的理解。 大革命的洪流不仅颠覆了旧制度的政治结构,也对根深蒂固的社会规范发起了挑战,其中,女性的着装便是最直接、最引人注目的战场之一。从洛可可式的奢华繁复,到新古典主义的素雅简洁,服饰风格的转变绝非偶然,而是社会思潮、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冲突的直观体现。 第一部分:从凡尔赛的浮华到理性之光——旧制度的终结与着装的嬗变 本部分着重考察大革命爆发前夕,法国宫廷与贵族女性服饰的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旧制度”的文化内核。我们将详细分析“庞巴杜夫人式”和“玛丽·安托瓦内特式”服装的结构、材质、色彩偏好以及它们在维护等级制度中的作用。例如,通过对“法式衬裙”(Robe à la française)的褶皱、“紧身胸衣”的束缚以及高耸“假发”的解析,揭示其如何象征着贵族的闲散、道德的腐朽以及与劳动人民的疏离。 随后,我们将探讨启蒙思想对服饰审美的初步冲击。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和对古希腊罗马“共和美德”的推崇,开始在知识分子圈层中引发对过度装饰的反思。然而,这一时期的转变是缓慢且矛盾的。我们细致描绘在1780年代末期,“新古典主义”风格如何在先锋贵族和富裕资产阶级女性中悄然兴起,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 第二部分:革命的制服——新身份的构建与服饰的政治化 大革命爆发后,服饰的政治化进程骤然加速。本书将重点分析“穿戴即表态”的现象。女性不再仅仅是时尚的被动消费者,而是积极的政治参与者,她们的着装成为向公众宣告其政治立场的清晰信号。 我们详细考察“共和式服装”(Toilette républicaine)的诞生与传播。这一风格的标志是放弃了鲸骨束缚,转而采用高腰线、低领口、轻薄面料的“安提克式长裙”(Robe à la grecque)。这种形制在物质上解放了女性的身体,更在象征意义上回归到被雅典民主和罗马共和视为理想的“自然状态”。通过分析1790年代初期对“塔博拉长裙”(Robe en tablier)的流行,探讨资产阶级女性如何通过模仿古典雕塑的线条,宣称自己继承了“自由”的遗产。 同时,本书不会忽略革命内部的派系斗争如何通过服饰区分敌我。雅各宾派(激进派)倾向于提倡更朴素、更具“平民”色彩的装束,而温和派和保王派则面临着被贴上“反革命”标签的危险。我们研究了“无套裤汉”(Sans-culottes)的象征——如戴“红帽子”(Bonnet rouge)——如何被女性采纳,以及这种采纳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和政治权力。 第三部分:身体的战场——从裙摆高度到公共领域的边界 大革命不仅关乎政治口号,也关乎对女性身体和公共空间的重新定义。本部分聚焦于“暴露”与“遮蔽”之间的紧张关系。新古典主义的服饰设计,尤其是那几近透明的“穆斯林布”(Mousseline de coton)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教会对女性贞洁和遮盖的伦理要求,引发了巨大的道德恐慌。 我们探讨了公众舆论和革命政府如何试图规范女性的着装。在“恐怖统治”时期,对奢侈和“贵族做派”的打击,使得服饰的“革命纯洁性”成为衡量个人忠诚度的标准。女性的衣着被视为其政治品德的晴雨表。我们分析了《共和历法》推行后,与节日庆典相关的特定服装要求,以及这些要求如何将女性强行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之中。 第四部分:女性的抵抗与创新——霓裳之下的个体意志 尽管面临着强大的政治压力,女性服饰在革命时期也展现了惊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本部分关注那些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同时又试图在服饰中表达个人主张的女性群体。 我们深入研究了“墨登斯”(Merveilleuses)和“无畏者”(Incroyables)群体(尽管后者主要指男性,但他们的着装风格对女性有连锁反应)。这些后恐怖统治时期的“新潮人士”将新古典主义推向了极致的放荡和夸张,以一种反叛和享乐主义的方式回应了前一个时期的压抑。他们的着装——极度暴露的肩颈、夸张的配饰(如罗马式头冠、巨大的羽毛)——既是对传统道德的蔑视,也是对政治僵化的消极抵抗。 本书还将考察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奥兰普·德·古日等女权主义者如何使用特定的服饰元素来支持她们的政治诉求,以及普通市民女性在日常着装中如何巧妙地利用颜色、面料和配饰的细微变化来表达对地方政府或中央政权的微妙态度。 结论:从霓裳到历史记忆 本书最终总结,大革命时代的女性服饰是理解法国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文本。服饰的每一次更迭,都折射出国家权力与个体自由、男性化政治话语与女性能动性之间的持续拉锯。从奢华到简朴,再到后来的过度装饰,这些“霓裳”不仅仅是布料和剪裁,它们是那个动荡时代中,法国女性试图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为自己争取话语权和存在感的无声宣言。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大革命的遗产及其对现代社会观念的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前几章后,我发现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服饰史梳理,更像是一部用布料和针线编织的社会史侧写。她没有停留在描述裙摆的长度或帽子的样式,而是将每一次时尚浪潮都置于具体的政治风暴眼中进行剖析。比如,她对“无套裤汉”风格的兴起与共和主义思潮的暗合,那种将贵族化的精致蕾丝直接替换为朴素粗呢的举动,其政治意义远超御寒保暖的范畴。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选择巧妙结合的笔法,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一个人如何通过最私密的身体覆盖物——也就是衣着——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这本身就是一场无声的宣言。作者的文笔是那种带着学术深度的优雅,既有历史学家的洞察力,又不失文学评论家的敏锐,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物质性”的强调。我一直好奇,大革命期间物资匮乏,资源紧张,但奢华的服饰需求和实用主义的政治呼声之间是如何拉扯和平衡的?作者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生动的案例,比如对丝绸禁令、对进口布料的抵制,以及后来新兴的、以“自然”和“公民”为名的极简风格。她似乎在追问:当一个社会推翻了旧的等级制度,新的权力阶层是如何通过“穿着”来定义自己,又是如何试图通过规定他人的穿着来巩固权力的?这不仅仅是关于“穿什么”的问题,更是关于“谁有权定义美与正义”的深层博弈。这种对服饰作为权力符号的解构,远比单纯描述流行趋势要深刻得多,让人感觉到作者真正触及了那个时代的灵魂深处,那份在华丽与粗粝之间的剧烈震荡。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相当有匠心,它似乎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推进,而更像是在几个关键的文化断裂点上反复审视。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处理不同阶层女性的服饰差异,贵族流亡者在异国的“怀旧时尚”,以及工匠阶层女性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模仿或颠覆主流风格。这让历史的画面立体了起来,不再是单一的革命者群像,而是充满了复杂张力的多声部合唱。读到一些关于“革命制服”和“美德的新衣”的章节时,我甚至能联想到现代社会中对特定着装规范的无形要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它提供的不是冰冷的史实罗列,而是一种让你能“感同身受”的文化沉浸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冲击力,那种深沉的红与华丽的金色交织在一起,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住了,厚重感十足,让人感觉里面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分量。光是翻阅前言和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个主题时的严谨与热情。那种试图在看似柔弱的“霓裳”中挖掘出坚硬的“革命”肌理的企图心,简直让人迫不及待想一头扎进去。从排版上看,对细节的关注度很高,字体选择古典又不失现代的易读性,而且能看出在插图和图注的选取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希望能从中一窥那个时代服饰的真实风貌,理解那些剪裁、面料和颜色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密码。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如何将巴黎街头的时尚变迁,与断头台上的政治清洗联系起来,这无疑是一条充满张力的叙事线索。

评分

总体而言,这本书成功地将时尚史的轻盈感,与政治史的沉重感融为一炉,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有力,她没有将服饰视为政治的附庸,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主动参与历史进程的介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服装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是一场持续的、关于身份、忠诚与反抗的公开表演。尤其在讨论到恐怖统治时期,服饰的“去装饰化”如何迅速演变成一种政治审判标准时,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法国大革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深度的切入角度,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

评分

商品名称:强生牛奶沐浴露商品编号:612101品牌: 强生(Johnson)商品毛重:2.32kg商品产地:上海分类:沐浴露/乳

评分

大开本,包装精美

评分

好书………………………………

评分

商品名称:强生牛奶沐浴露商品编号:612101品牌: 强生(Johnson)商品毛重:2.32kg商品产地:上海分类:沐浴露/乳

评分

很好的图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评分

浙大的青年才俊的专著,值得研究学习,开本很大,不太容易放进书架。《孩子王》——1987年陈凯歌在“第五代电影”的发祥地──西安电影制片厂执导的第三部影片,诞生于80年代“文化热”的全盛时期。它在北京的某些文化圈子里赢得了评论家的喝彩,但日渐大众化的电影文化市场却对它反响寥寥,即使不是彻底否定,也可以说是漠然视之。与《黄土地》相比,它在国际上的接受极为糟糕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