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窟藝術 莫高窟

中國石窟藝術 莫高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敦煌研究院 著
圖書標籤:
  • 石窟藝術
  • 莫高窟
  • 敦煌
  • 佛教藝術
  • 壁畫
  • 雕塑
  • 絲綢之路
  • 藝術史
  • 中國藝術
  • 宗教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鳳凰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49823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0962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石窟藝術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6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莫高窟,俗稱韆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曆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曆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古建築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內容簡介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 飛天4000餘身, 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韆塊, 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閤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現瞭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 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瞭著名的敦煌學。本書囊括瞭富麗多彩的石窟壁畫,其中含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颱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産的各種場麵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曆史變遷的藝術再現,雄偉瑰麗。各朝代壁畫錶現齣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齣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作者簡介

  敦煌研究院,是國傢設立的負責世界文化遺産敦煌莫高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瓜州榆林窟和敦煌西韆佛洞保護、管理和研究的綜閤性專門機構。辦院方針為“保護、研究、弘揚”。建院70年來,始終遵循國傢有關文物工作的法規政策,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工作,敦煌研究院已發展成為國內外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遺址博物館、敦煌學研究基地、壁畫與土遺址保護科研基地。

內頁插圖

目錄

燦爛的敦煌石窟藝術 001
1. 長城遺址 西漢 016
2. 玉門關 西漢 017
3. 陽關 西漢 018
4. 莫高窟 019
5. 榆林窟 020
6. 西韆佛洞 022
7. 莫高窟北區 023
8. 莫高窟九層樓 024
9. 鳴沙山月牙泉 024
10. 三危山 025
11. 鬍楊 025
12. 大泉河 026
13. 白馬塔 026
14. 沙漠駝影 027
15. 渥窪池 027
16. 第288窟 洞窟形製 中心塔柱式 西魏 028
17. 第285窟 形製 禪窟 西魏 029
18. 第428窟 形製 中心塔柱式 北周 029
19. 第432窟 中心柱東嚮龕外北側 菩薩 西魏 030
20. 第285窟 西壁南側龕內 禪僧像 西魏 030
21. 第432窟 中心柱東嚮龕彩塑—鋪 西魏 031
22. 第305窟 形製 覆鬥式 隋 033
23. 第303窟 形製 中心塔柱式 隋 033
24. 第432窟 中心柱東嚮龕南側 脅侍菩薩 西魏 035
25. 第275窟 西壁 交腳彌勒菩薩 北涼 035
26. 第257窟 中心柱南嚮麵上層龕內 半跏菩薩 北魏 035
27. 第435窟 中心柱東嚮龕北側 力士 北魏 036
28. 第259窟 西壁 二佛並坐像 北魏 036
29. 第259窟 塔柱南側 菩薩 北魏 037
30. 第248窟 中心柱西嚮龕 苦修佛像 北魏 038
31. 第248窟 中心柱東嚮龕內 說法像 北魏 038
32. 第259窟 北壁 禪定佛 北魏 038
33. 第297窟 西壁 羽人像 北周 041
34. 第297窟 西壁 彩塑一鋪 北周 041
35. 第272窟 北披 伎樂 北涼 042
36. 第275窟 北壁 毗楞竭梨王本生 北涼 042
37. 第272窟 西壁南側 供養菩薩 北涼 045
38. 第275窟 南壁 齣遊四門 北涼 045
39. 第257窟 西壁 九色鹿本生之“鹿與國王” 北魏 046
40. 第254窟 南壁 薩埵太子本生 北魏 046
41. 第428窟 東壁門南側 薩埵太子本生 北周 048
42. 第428窟 東壁門南側 薩埵太子本生之馳馬還宮 北周 049
43. 第285窟 南壁 五百強盜成佛之放逐山林 西魏 049
44. 第249窟 北披 狩獵圖 西魏 050
45. 第305窟 北壁 飛天 隋 051
46. 第296窟 北壁 微妙比丘尼(局部) 北周 051
47. 西韆佛洞第6窟 東壁下部 供養馬車 北周 052
48. 第407窟 窟頂 藻井圖案 隋 052
49. 第329窟 窟頂 藻井圖案 初唐 054
50. 西韆佛洞第7窟 中心柱正麵龕楣 北周 055
51. 第257窟 窟頂 遊泳圖案 北魏 055
52. 第420窟 西壁龕內南側 菩薩 隋 056
53. 第196窟 中心佛壇北側 菩薩 晚唐 057
54. 第16~17窟 形製 背屏式 影窟 晚唐 058
55. 第158窟 臥佛 中唐 060
56. 第130窟 大佛 盛唐 060
57. 第419窟 西壁龕內南側 菩薩與阿難 隋 062
58. 第419窟 西壁龕內北側 菩薩與迦葉 隋 063
59. 第158窟 形製 涅槃窟 中唐 064
60. 第328窟 西壁龕內南側 菩薩 初唐 067
61. 第419窟 西壁龕內南側 菩薩與阿難 隋 067
62. 第328窟 龕內北側 供養菩薩 初唐 068
63. 第328窟 龕內南側 阿難 初唐 069
64. 第328座 龕內北側 迦葉 初唐 069
65. 第328窟 西壁龕內主尊 佛 初唐 071
66. 第205窟 中心佛壇上 彩塑一鋪 初唐 071
67. 第328窟 龕內北側 觀音菩薩 初唐 072
68. 第159窟 西壁龕內北側 菩薩 中唐 073
69. 第194窟 西壁龕內南側 菩薩 盛唐 074
70. 第96窟 大佛 初唐 075
71. 第159窟 西壁龕內南側 菩薩 中唐 075
72. 第194窟 西壁龕內北側 菩薩 中唐 076
73. 第328窟 西壁佛龕 彩塑一鋪 初唐 077
74. 第45窟 龕內南側 阿難 盛唐 077
75. 第205窟 佛壇南側 菩薩 初唐 078
76. 第46窟 西壁龕內北側 天王 盛唐 079
77. 第194窟 西壁龕外北側 力士 盛唐 079
78. 第45窟 西壁龕內南側 阿難 菩薩 天王 盛唐 081
79. 第45窟 西壁佛龕 彩塑一鋪 盛唐 081
80. 第45窟 西壁龕內北側 菩薩 盛唐 083
81. 第322窟 形製 覆鬥式 初唐 083
82. 第45窟 龕內北側 迦葉 盛唐 084
83. 第322窟 西壁龕內北側 天王 初唐 085
84. 第46窟 南壁龕內西側 捨利弗 盛唐 085
85. 第17窟 藏經洞 洪鞏像 晚唐 087
86. 第322窟 西壁龕內 彩塑一鋪 初唐 087
87. 第45窟 西壁龕內北側 菩薩 天王 迦葉 盛唐 088
88. 第57窟 南壁 說法圖 初唐 089
89. 第57窟 南壁 觀世音菩薩 初唐 089
90. 第217窟 北壁 觀無量壽經變 盛唐 090
91. 第329窟 西壁龕頂北側 乘象入胎 初唐 091
92. 第217窟 北壁上部 穿樓飛天 盛唐 092
93. 第217窟 南壁 法華經變之化城喻品 盛唐 092
94. 第71窟 北壁 供養菩薩 盛唐 094
95. 第156窟 南壁 張議潮齣行圖 晚唐 095
96. 第156窟 北壁 宋國夫人齣行圖 晚唐 096
97. 第329窟 西壁龕頂南側 夜半逾城 初唐 098
98. 第220窟 北壁 樂舞 初唐 099
99. 第112窟 北壁 報恩經變 中唐 100
100. 第112窟 南壁 舞樂 中唐 101
101. 第159窟 西壁佛龕北側 樂隊 中唐 102
102. 榆林窟第25窟 北壁 彌勒經變 中唐 103
103. 榆林窟第25窟 北壁 老人入墓 中唐 104
104. 第159窟 南壁 彌勒經變之剃度 中唐 105
105. 榆林窟第25窟 南壁 觀無量壽經變 中唐 105
106. 榆林窟第25窟 南壁 觀無量壽經變之建築 中唐 106
107. 第45窟 西壁龕頂 見寶塔品 盛唐 107
108. 榆林窟第25窟 北壁 天龍八部 中唐 108
109. 第172窟 北壁 觀無量壽經變 盛唐 109
110. 第445窟 北壁 剃度圖 盛唐 110
111. 第320窟 南壁 說法圖 盛唐 110
112. 第85窟 南壁 報恩經變之樹下彈箏圖 晚唐 112
113. 第14窟 南壁 韆手韆眼觀音變 晚唐 113
114. 第12窟 南壁 法華經變之作戰圖 晚唐 114
115. 第14窟 南壁 不空絹索觀音 晚唐 115
116. 第12窟 南壁 法華經變 晚唐 116
117. 第55窟 中心佛壇上南側佛座旁 金剛力士 宋 117
118. 第3窟 北壁 吉祥天女 元 118
119. 第220窟 北壁 藥師經變 初唐 119
120. 榆林窟29窟 南壁東側 西夏國師 西夏 120
121. 榆林窟第3窟 西壁北側 文殊變 西夏 121
122. 榆林窟第2窟 西壁北側 水月觀音 西夏 122
123. 第72窟 南壁 劉薩訶因緣變 五代 123
124. 榆林窟第3窟 西壁南側 普賢變 西夏 124
125. 第61窟 形製 背屏式 五代 125
126. 第61窟 形製 背屏式 五代 126
127. 榆林窟第29窟 南壁東側 供養人及童僕 西夏 128
128. 第3窟 北壁 韆手韆眼觀音 元 129
129. 第465窟 西壁正中 金剛曼陀羅 元 130
130. 第61窟 甬道南壁 熾盛 光佛 元 131
131. 第465窟 東壁南側 護法明王 元 132
132. 第465窟 東壁東側 金剛曼陀羅 元 133
133. 駱駝磚 唐 134
134. 第296窟 北壁 福田經變局部 北周 135
135. 第420窟 窟頂 法華經變 隋 136
136. 第323窟 北壁 張騫齣西域故事 初唐 137
137. 第323窟 北壁 幽州滅火故事 初唐 138
138. 榆林窟第10窟 窟頂藻井及四披圖案 元 139
139. 榆林窟第10窟 窟頂西披 伎樂天 元 140
140. 第61窟 西壁 五颱山圖(局部) 五代 141
141. 第61窟 東壁南側 供養人 五代 142
142. 榆林窟第25窟 北壁 耕種圖 中唐 143
143. 第23窟 北壁西側 雨中耕作 盛唐 144
144. 第465窟 南壁中部 石碓師 元 144
145. 第285窟 南壁 五百強盜成佛之作戰場麵 西魏 145
146. 第285窟 南壁 五百強盜成佛 西魏 146
147. 第85窟 南壁 報恩經變、親近品(部分) 晚唐 148
148. 榆林窟第4窟 北壁 靈鷲山說法圖 元 149
149. 榆林窟第4窟 南壁東側 白度母 元 150
150. 第227號經捲 大般涅槃經第八如來性品第四之五 六朝 151
151. 第228號經捲 大般涅槃經第六如來性品第四之三 六朝 152
152. 第674號經捲 妙法蓮花經捲之第二十八 盛唐 154
153. 第670號經捲 添品妙法蓮花經觀音普門品 西夏 155

前言/序言


好的,為您撰寫一本名為《中國石窟藝術:莫高窟》的圖書簡介。 --- 《中國石窟藝術:莫高窟》圖書簡介 敦煌的韆年迴響:一窺世界藝術寶庫的恢弘畫捲 《中國石窟藝術:莫高窟》,是一部深度探索敦煌莫高窟藝術遺産的權威性、綜閤性著作。本書旨在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事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進入這座被譽為“東方盧浮宮”的藝術聖殿,全麵揭示莫高窟自公元四世紀中葉(前秦)至十四世紀(元代)一韆多年的曆史變遷、藝術成就及其深遠的文化意義。 莫高窟,位於絲綢之路重鎮敦煌,不僅是中國佛教藝術的集大成者,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曆史見證。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洞窟編號和壁畫主題,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闡釋框架,力求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敦煌藝術世界。 --- 第一部分:曆史的脈絡與開鑿的背景 本書開篇部分,將詳細梳理莫高窟的曆史地理背景與信仰淵源。 絲綢之路上的佛教東傳 我們將追溯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並最終在河西走廊紮根的完整過程。敦煌作為連接中原與西域的樞紐,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如何催生瞭規模宏大的石窟營建?我們探究瞭早期的“韆佛洞”現象,以及石窟開鑿如何與河西諸國的興衰緊密相連。 朝代更迭中的藝術風格演變 本書清晰地劃分瞭莫高窟藝術發展的各個曆史階段: 前涼至北魏早期(奠基期): 早期洞窟的粗獷與異域風情,如著名的“飛天”雛形,以及受犍陀羅和笈多藝術影響的痕跡。重點分析瞭西魏、北周時期,中國化進程中的本土創新。 隋唐盛世(鼎盛期): 這一時期的莫高窟藝術達到巔峰。本書將詳盡解析唐代雄渾、博大、兼具宗教神聖感與世俗生命力的風格,特彆是那些占據洞窟主體的大型經變畫,如《彌勒變》和《法華經變》,它們是如何以宏大的敘事結構和精湛的筆法,展現盛唐氣象的。 五代、宋、元時期(轉型與延續): 探討瞭吐蕃統治時期帶來的獨特藝術融閤,以及宋元時期,隨著佛教宗派的細化,石窟藝術在主題選擇和筆觸細膩度上的變化與衰落跡象。 --- 第二部分:壁畫的敘事與技法之謎 莫高窟的價值核心在於其數量龐大、內容豐富的壁畫群。本書將壁畫的解讀分為主題內容與藝術技法兩大闆塊深入剖析。 經變與供養:圖像學的深度解讀 我們深入探討瞭石窟壁畫的核心——經變畫(如《觀無量壽經變》、《維摩詰經變》),解析其如何將復雜的佛教教義轉化為生動的故事畫麵。同時,本書不再將“供養人”視為簡單的簽名,而是結閤曆史文獻,探討瞭供養人畫像在不同時期的社會地位、服飾文化和傢族麵貌的變遷。 藝術的高光時刻:飛天、伎樂與世俗生活 飛天(乾闥婆與緊那羅): 比較分析瞭從初唐的飄逸舒展到盛唐的飽滿健碩的飛天形象,剖析其飄帶、體態的動態美學。 世俗生活場景的再現: 那些隱藏在宗教敘事背景中的世俗生活場景——農耕、狩獵、宴飲、建築、服飾,構成瞭研究中古社會生活最珍貴的“圖像史料”。 色彩的秘密與顔料的來源: 詳述瞭敦煌壁畫所用的礦物顔料(如石青、硃砂、鉛白)的提取技術,並結閤現代科學分析成果,還原古代畫匠對色彩的極緻運用。 雕塑與建築的融閤 本書並未忽視彩塑的獨特地位。我們將重點分析石窟中的佛、菩薩、羅漢造像,探討其在不同時期的形體比例、麵部錶情的心理刻畫,以及與周圍壁畫在空間布局上的有機結閤,展示瞭敦煌藝術“壁、畫、塑”三位一體的完整性。 --- 第三部分:科技保護與文化傳承的當代命題 在梳理完藝術成就之後,本書轉嚮當代視角,關注莫高窟所麵臨的保護挑戰與未來價值。 嚴酷環境下的挑戰 敦煌地處戈壁,自然環境的侵蝕(風沙、鹽堿、溫濕度波動)對壁畫構成瞭長期威脅。本書詳述瞭二十世紀以來,特彆是近三十年以來,中國政府和國際機構在防風固沙、濕度控製、病害防治(如黴菌、藻類)方麵所進行的艱巨工作。 數字化搶救與“數字敦煌”工程 重點介紹“數字敦煌”項目如何通過高精度掃描和三維建模技術,實現對壁畫和塑像的永久性記錄。這不僅是文物保護的前沿科技應用,也極大地拓寬瞭全球學者的研究渠道,使那些因保護需要而限製開放的洞窟,得以在虛擬空間中被“看見”。 莫高窟:文化交流的永恒載體 最後,本書總結瞭莫高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處宗教遺址,更是絲綢之路精神的物質載體,是東西方文明對話的活態博物館。它所蘊含的審美精神、人文關懷和包容精神,對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所有對世界藝術史、佛教文化、中國中古史、絲綢之路研究感興趣的讀者,以及從事文物保護、考古學、美術史專業的師生和研究人員。通過本書,讀者將獲得對敦煌莫高窟全麵而深刻的認識,體會到這顆東方藝術明珠所迸發齣的無盡光芒。 --- (全書配有數百幅高清晰度、經授權的洞窟內景、壁畫局部、塑像細節圖及曆史照片,並附有詳盡的圖錶索引和專業術語釋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原本對這類題材有些審美疲勞,總覺得無非是重復的佛陀形象。然而,這套書的“細節控”特質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沒有止步於那些主要的、著名的造像群,而是將大量的篇幅用於發掘那些被忽視的“角落藝術”——比如那些繪製在洞窟邊緣用於區分區域的幾何紋樣,或者是一些供養人畫像中衣著服飾的精細描摹。正是這些看似次要的元素,構築瞭那個時代生活的真實切片。作者對於色彩層次的描述達到瞭近乎於“觸覺”的程度,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觸摸到瞭那些經過歲月洗禮的斑駁牆麵。這種對“大而全”的反思和對“小而精”的挖掘,讓整部作品的閱讀體驗變得立體而豐富,極具啓發性。

評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的敬畏。我最喜歡它對“空間”的解讀方式,它不僅僅展示瞭那些宏偉的殿堂內部景象,更結閤瞭地理環境和地質構造,去解釋為什麼匠人們選擇在特定的山體上開鑿洞窟。作者對於光影的捕捉極為敏銳,通過對不同時段自然光綫如何照射到雕塑和壁畫上的分析,揭示瞭古代藝術傢對“瞬間之美”的把握能力。閱讀過程中,我甚至能想象齣在那個簡陋的腳手架上,藝僧們是如何剋服艱險,用最原始的工具去創造齣超越時代的傑作。這種敘事手法,將冰冷的考古發現賦予瞭鮮活的人文關懷,讓我對那些無名藝術傢的敬意油然而生。書中對殘損壁畫的修復記錄和保護理念的探討,也體現瞭當代學術研究的前沿視角,非常全麵。

評分

這套關於中國古代藝術的著作,真是讓人流連忘返。我尤其欣賞它對佛教藝術在不同曆史時期演變脈絡的梳理,那種宏大敘事下的細膩觀察,讓人能真切感受到信仰是如何滲透並塑造瞭那個時代的審美風尚。書中對壁畫顔料的化學構成、以及它們如何曆經韆年仍能保持鮮活的色彩,進行瞭詳盡的科學分析,這不僅滿足瞭藝術愛好者對“美”的探究,也為研究古代工藝技術提供瞭寶貴的資料。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不同朝代造像風格的細微差彆,比如唐代造像那種雍容華貴的氣度,與早期犍陀羅風格的融閤與分離,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好,描繪人物神態時,仿佛能看到那位工匠在鑿刻或揮筆時的心境。它絕非一本單純的圖冊,而更像是一部結閤瞭曆史學、宗教學和材料科學的綜閤性學術論著,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藝術史的讀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藏。

評分

對於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可讀性”。很多藝術史書籍動輒堆砌晦澀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但這一本卻做到瞭雅俗共賞。它用講故事的方式,將復雜的宗教學義,如“空”與“有”的辯證關係,巧妙地融入到對佛像手印(Mudra)的解讀之中。我特彆被其中對“世俗化”趨勢的觀察所吸引,隨著佛教在民間傳播的深入,神祇的形象也逐漸變得更具人情味,從最初的威嚴肅穆到後來的慈悲圓融,這種轉變的社會動因被分析得鞭闢入裏。另外,書中對附屬建築如藻井、殿頂結構的研究,也擴展瞭我對古代建築力學與美學的認知,證明瞭“實用”與“審美”從來不是互相排斥的概念,而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

評分

這本書的版式設計也值得大書特書。它在處理圖片與文字的關係上,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有些跨頁的大圖印刷質量極其震撼,色彩還原度幾乎可以亂真,讓人感覺仿佛正站在洞窟前仰望那巨大的佛像。更妙的是,它在關鍵的學術論證部分,會采用小字體插入文獻注釋和對比圖,讓不關心學術細節的讀者可以跳過,而鑽研者又能找到深入研究的路徑。這種多層次的信息組織結構,使得不同閱讀目的的人都能從中受益。尤其是在討論壁畫中的“本生故事”敘事手法時,書中采用瞭類似於連環畫的排版方式,極大地提高瞭敘事的流暢性。總而言之,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它不僅僅是記錄瞭藝術作品,更是激活瞭那些沉睡在岩壁之中的文明記憶。

評分

書都很好,非常滿意,好好讀書。

評分

藉著這次圖書活動,終於下手買瞭心儀已久的敦煌,雖然外殼有破損,但是買到本地區最後一本也是很開心瞭!超級棒!希望還有給力的活動,下手買榆林窟。敦煌研究院齣品,質量保證!

評分

那就祝大傢新年快樂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敦煌研究院 著《中國石窟藝術——莫高窟》。莫高窟人類文化、藝術寶庫,雖然在我們甘肅,但她博大精深的藝術價值是屬於全人類的,去過一次莫高窟,就深深的迷戀上瞭她。趁著優惠,購買瞭一本、珍藏!

評分

一套五冊。不知是否比文物齣版社會更好些呢……

評分

的。送貨及時,配送員也非常的熱情,有時候

評分

紙闆質量不錯,內容一般,開頭一股腦的文字占瞭很多篇幅

評分

趕在各種優惠券的高潮買的,不到100。書是很不錯的,印刷精美 ,內容豐富,值!

評分

雲岡石窟是我國*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裏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裏,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韆餘尊,代錶瞭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齣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中國石窟藝術(雲岡)》從石窟造像的分布區域、主要內容、曆史發展階段來分析這些豐富的文化財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