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是一本能够教你读懂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潜台词的书。大哭大闹,十足的破坏狂,和妈妈对着干,突然变得没礼貌……当你读完《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后,你会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是一本能够让你把话说得像螺号一样动听的书。真实案例、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易于操作的方法,作家舒童告诉你如何才能抚平孩子的情绪,做一个会沟通的好父母。
相关品类图书推荐:
》
内容简介
《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是作家舒童为突然发现自己的“天使宝贝”成为“小魔头”后,手足无措的父母们写的一本书。
《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将告诉你,在你的“天使宝贝”们那倔得足以气死人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学秘密。
也许就在昨天,你不知道为什么,你的宝贝开始把你的话当成“耳边风”,以“听不见”应对你的指令;他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更令你担心的是你发现他学会撒谎了;他的情绪变得像一头横冲直撞的小牛,激动不安……也许这些糟糕的状况已经让你苦恼多时,你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的作者舒童,运用国内外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来解读孩子的坏情绪和怪异行为背后的潜台词,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心理特征及其问题,给出了科学而且行之有效的沟通建议,让你能够及时抓住孩子3—12岁间两个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水泥期”。相信当你真正读懂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潜台词后,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
作者简介
舒童,心理学硕士,专注于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和解读。从事图书撰写工作多年,曾参与编写多本指导父母以儿童心理为依据教育孩子的书籍,出版作品有《妈妈如何看穿孩子的小九九》《上班族妈妈教出好孩子》等。
目录
◎第一章
宝贝心思知多少——爱他要先了解他
1.了解孩子性格类型,量身打造教育方案/ 002
2.童年时期必经的那些心理体验/ 005
3.父母不可不知的3~12岁“水泥期”/ 009
4.“反抗期”到了,需要“压迫”吗/ 012
5.你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吗/ 015
◎第二章
打造优质环境,培养一个优秀小孩
1.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心理的大魔术师/ 020
2.父母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023
3.强势父母背后的“无个性”孩子/ 026
4.“三高家庭”阻碍孩子心理发育/ 029
5.家庭战火,“劫后余生”的孩子不好过/ 032
6.抚平“单飞”给孩子带来的伤痛/ 035
7.让孩子学会适应,轻松搞定各种处境/ 039
◎第三章
雕塑品格,给孩子打好心理底子
1.一定要培养出受益一生的自信/ 044
2.让孩子有主宰自我的能力/ 047
3.给孩子一副勇于承担的肩膀/ 050
4.给孩子一支“避雷针”,教他疏导坏情绪/ 053
5.培育一个专心做事的小孩/ 056
6.乐观是孩子必须掌握的能力/ 059
7.谦虚是孩子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 062
8.教孩子拥有好人缘,让他快乐一生/ 065
9.诚信——孩子一生受用的品质/ 068
◎第四章
拨开怪异行为的迷雾,认清孩子的心理本质
1.撕书、拆玩具——破坏并非孩子本意/ 074
2.虐待小动物的孩子心里有一颗定时炸弹/ 077
3.“匹诺曹”附身——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080
4.和妈妈对着干——孩子陷入了“禁果效应”/ 083
5.有恋物情结——孩子需要情感寄托/ 086
6.沉默不是金——孩子或有社交恐惧症/ 089
7.小小“人来疯”——背后心思知多少/ 092
8.戒不掉撒娇——孩子的真实目的何在/ 095
◎第五章
言为心声,聪明父母这样听孩子说话
1.“只能我自己吃”——孩子的占有欲在作祟/ 100
2.“妈妈,我给你讲故事”——孩子有沟通的渴望/ 103
3.“我就不原谅他”——孩子心胸过于狭窄/ 106
4.“山区的小朋友真可怜”——激发孩子的同理心/ 109
5.“妈妈我不让你走”——警惕儿童分离性焦虑/ 112
6.“你只能夸我一个人”——极具破坏力的嫉妒心理/ 115
7.“我的功劳最大”——缺乏团队意识的孩子不受欢迎/ 118
8.“他长得太丑了”——以貌取人是必须改变的价值观/ 121
9.“我不好意思说不”——不会拒绝的人生最累/ 125
◎第六章
踢开心灵绊脚石,排除孩子成长的心理障碍
1.孩子请走出来,角落不是你的天堂/ 130
2.缺乏热情,孩子难有美好的未来/ 133
3.爱哭的孩子,眼泪不是你的武器/ 136
4.有礼貌才能成为有素养的人/ 139
5.优柔寡断让孩子远离成功/ 142
6.让怕黑的孩子爱上夜晚/ 145
7.强化定律让孩子形成勤奋的好习惯/ 149
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52
◎第七章
坚守尊重原则,给孩子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1.温和的话语似春风,吹开孩子的心房/ 158
2.蹲下来跟孩子交流,做孩子的“自己人”/ 161
3.对孩子放手,给他百分百的信任/ 164
4.父母统一言行,给孩子明晰的概念/ 167
5.孩子的人生,交给他自己做选择/ 171
6.转个弯,让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 174
7.孩子也有隐私,需用心呵护/ 177
8.“南风法则”,惩罚他不如宽容他/ 180
◎第八章
因势利导,让孩子打心眼儿里爱上学习
1.用“椰壳效应”克服孩子的厌学心理/ 186
2.培养孩子主动埋头学习的动机/ 189
3.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的学习助力/ 192
4.爱孩子应该胜过爱分数/ 196
5.“感官协同效应”助力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199
6.掌握遗忘曲线规律,让孩子“记忆犹新”/ 202
7.“7±2效应”,巧妙的学习模式/ 206
8.孩子学习出现“高原现象”,妈妈别赶鸭子上架/ 209
9.倒U形假说,轻松将孩子的压力变动力/ 213
◎第九章
子不教,父母之过——不可不避的心理教育误区
1.剥夺孩子独立权的爱是最盲目的爱/ 218
2.“零”挫折,孩子的人生可能“零”作为/ 221
3.父母态度不一,孩子左右为难/ 224
4.贬低孩子,当心他品尝“习得性无助”的恶果/ 227
5.言语打击,当心扼杀孩子的小小梦想/ 230
6.与“丑陋”隔绝,孩子只能生活在童话中/ 233
7.不正当奖励,孩子的路会越走越歪/ 236
8.超限效应,你的孩子听了太多相同的话语/ 240
目录
◎第一章
宝贝心思知多少——爱他要先了解他
1.了解孩子性格类型,量身打造教育方案/ 002
2.童年时期必经的那些心理体验/ 005
3.父母不可不知的3~12岁“水泥期”/ 009
4.“反抗期”到了,需要“压迫”吗/ 012
5.你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吗/ 015
◎第二章
打造优质环境,培养一个优秀小孩
1.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心理的大魔术师/ 020
2.父母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023
3.强势父母背后的“无个性”孩子/ 026
4.“三高家庭”阻碍孩子心理发育/ 029
5.家庭战火,“劫后余生”的孩子不好过/ 032
6.抚平“单飞”给孩子带来的伤痛/ 035
7.让孩子学会适应,轻松搞定各种处境/ 039
◎第三章
雕塑品格,给孩子打好心理底子
1.一定要培养出受益一生的自信/ 044
2.让孩子有主宰自我的能力/ 047
3.给孩子一副勇于承担的肩膀/ 050
4.给孩子一支“避雷针”,教他疏导坏情绪/ 053
5.培育一个专心做事的小孩/ 056
6.乐观是孩子必须掌握的能力/ 059
7.谦虚是孩子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 062
8.教孩子拥有好人缘,让他快乐一生/ 065
9.诚信——孩子一生受用的品质/ 068
◎第四章
拨开怪异行为的迷雾,认清孩子的心理本质
1.撕书、拆玩具——破坏并非孩子本意/ 074
2.虐待小动物的孩子心里有一颗定时炸弹/ 077
3.“匹诺曹”附身——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080
4.和妈妈对着干——孩子陷入了“禁果效应”/ 083
5.有恋物情结——孩子需要情感寄托/ 086
6.沉默不是金——孩子或有社交恐惧症/ 089
7.小小“人来疯”——背后心思知多少/ 092
8.戒不掉撒娇——孩子的真实目的何在/ 095
◎第五章
言为心声,聪明父母这样听孩子说话
1.“只能我自己吃”——孩子的占有欲在作祟/ 100
2.“妈妈,我给你讲故事”——孩子有沟通的渴望/ 103
3.“我就不原谅他”——孩子心胸过于狭窄/ 106
4.“山区的小朋友真可怜”——激发孩子的同理心/ 109
5.“妈妈我不让你走”——警惕儿童分离性焦虑/ 112
6.“你只能夸我一个人”——极具破坏力的嫉妒心理/ 115
7.“我的功劳最大”——缺乏团队意识的孩子不受欢迎/ 118
8.“他长得太丑了”——以貌取人是必须改变的价值观/ 121
9.“我不好意思说不”——不会拒绝的人生最累/ 125
◎第六章
踢开心灵绊脚石,排除孩子成长的心理障碍
1.孩子请走出来,角落不是你的天堂/ 130
2.缺乏热情,孩子难有美好的未来/ 133
3.爱哭的孩子,眼泪不是你的武器/ 136
4.有礼貌才能成为有素养的人/ 139
5.优柔寡断让孩子远离成功/ 142
6.让怕黑的孩子爱上夜晚/ 145
7.强化定律让孩子形成勤奋的好习惯/ 149
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52
◎第七章
坚守尊重原则,给孩子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1.温和的话语似春风,吹开孩子的心房/ 158
2.蹲下来跟孩子交流,做孩子的“自己人”/ 161
3.对孩子放手,给他百分百的信任/ 164
4.父母统一言行,给孩子明晰的概念/ 167
5.孩子的人生,交给他自己做选择/ 171
6.转个弯,让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 174
7.孩子也有隐私,需用心呵护/ 177
8.“南风法则”,惩罚他不如宽容他/ 180
◎第八章
因势利导,让孩子打心眼儿里爱上学习
1.用“椰壳效应”克服孩子的厌学心理/ 186
2.培养孩子主动埋头学习的动机/ 189
3.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的学习助力/ 192
4.爱孩子应该胜过爱分数/ 196
5.“感官协同效应”助力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199
6.掌握遗忘曲线规律,让孩子“记忆犹新”/ 202
7.“7±2效应”,巧妙的学习模式/ 206
8.孩子学习出现“高原现象”,妈妈别赶鸭子上架/ 209
9.倒U形假说,轻松将孩子的压力变动力/ 213
◎第九章
子不教,父母之过——不可不避的心理教育误区
1.剥夺孩子独立权的爱是最盲目的爱/ 218
2.“零”挫折,孩子的人生可能“零”作为/ 221
3.父母态度不一,孩子左右为难/ 224
4.贬低孩子,当心他品尝“习得性无助”的恶果/ 227
5.言语打击,当心扼杀孩子的小小梦想/ 230
6.与“丑陋”隔绝,孩子只能生活在童话中/ 233
7.不正当奖励,孩子的路会越走越歪/ 236
8.超限效应,你的孩子听了太多相同的话语/ 240
精彩书摘
曾经嗷嗷待哺、完全依赖父母、乖巧可爱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举起了“反抗”的旗帜,气鼓鼓地说出了“不”,事事都要和父母对着干,是否让正在享受天伦之乐的你感觉很不适应呢?这时,你要做的不是生气和郁闷,而是要做好准备,去迎接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了。
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本来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的依靠,是孩子绝对服从、听从、顺从的“权威”,自己每说一句话,孩子都会用稚嫩的赞同声音响应,然后乖乖地奉行。但孩子到了两三岁的时候,这种“理想”的状态突然被打破,孩子开始频繁地说出那个以前基本用不到的“不”字,开始专门去做父母不允许的事情,开始顶嘴、说反话、发脾气……总之,就像沉寂了许久的小老虎,突然变成了森林里的小霸王一样,开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且总是“与众不同”的想法。
参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说法,父母可能会很迷惑:自己并没有“压迫”孩子,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如从前,他何以突然要“反抗”呢?其实,与父母的态度基本无关,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叫作“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3岁左右,会持续半年至一年的时间。
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来看,1岁之前,孩子会认为他和妈妈是一体的,直到1岁之后才会慢慢发展出自我概念,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时,他首先会产生一种焦虑情绪,害怕与妈妈分离,因而在1~2岁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得非常黏人、非常听妈妈的话,这也就是妈妈感觉非常良好的时候。但到了2岁多,至3岁的时候,随着孩子安全感的逐渐增强,他会产生一种自豪的心理,觉得自己具备了掌控自我的权利。于是,他便急于用语言和行动“昭告”父母:我是自由的,是不从属于你们的!
从孩子的活动能力来看,孩子3岁以前,自己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各方面都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所以这时孩子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感。但到了3岁左右,孩子的身体活动能力已经比较强了,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动手做。而随着好奇心的增强,他们会渴望扩大自己独立活动的范围,并且必须是独立行动——这才能证明自己是有“主权”的。这时,父母往往出于安全考虑,阻拦和限制孩子的行动,而刚刚尝到“独立”甜头的孩子当然会反抗,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孩子喜欢跟自己对着干、不喜欢和自己亲近,自己的待遇“一落千丈”,父母心中必然备感失落。但父母若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考虑的话,那么,孩子的反抗并不是一件坏事。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2~5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然后请工作人员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的人长大以后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的人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
专家由此得出结论: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想法,这是他发展判断力和独立自主的好时机,应该得到父母的重视。如果要求孩子事事听话,反而会阻碍孩子判断力的发展。
这个结论相信能使很多父母放下心来:孩子反抗实在不是什么大毛病,父母无须大惊小怪,也无须对孩子采取大规模的“镇压”。假如父母能够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并且支持他们那些“无伤大雅”的做法,相信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教导。
不过,假如孩子叛逆得有些过分,父母当然不能听之任之。比如,孩子不懂最基本的礼貌,经常对大人无礼顶撞;孩子将家里当作自己争取“独立”的战场,不停地破坏家里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孩子已经有暴力倾向,总是欺负别的小朋友……当孩子以“小霸王”的作风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时,父母就不能袖手旁观了,而是要采取一定的“管制”手段。
对付孩子的叛逆、反抗,一定要懂得相应的技巧,不要采用强硬的手段。比如,不要以否定、批评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因为孩子正处于反抗期,你越是要改变他,他越是要坚持自己的做法。对于一些原则性的事情或者有危险的事情,父母不妨先做出示范,让孩子知道怎样做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对于摆在家里的鱼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轻轻地摸是可以的,但敲打鱼缸是会出危险的。对于一些虽然无关原则,但父母认为有必要纠正的行为,则可以给孩子讲解或模拟出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的不同后果,让孩子有机会选择,这样孩子会更易于接受。比如,孩子喜欢摔玩具,每件玩具都难逃被“毁灭”的厄运。这时,妈妈就可以告诉孩子:“不玩之后,如果把玩具收起来,下一次就可以有完整的玩具玩;如果把玩具往地上摔,那么就只会让自己的玩具越来越少。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通常情况下,孩子都会静心考虑,权衡轻重。
每个孩子都有反抗期,对于父母来说,“压迫”不是目的,而是要引导孩子改正反抗期中的毛病,培养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孩子的反抗期虽然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但如果父母能够打好“这一仗”,那么孩子和父母都将是最后的赢家。
……
前言/序言
人们常用“孩子的脸,六月的天”来形容孩子情绪的多变和难测。实际上,孩子的情绪难测,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变化规律常常无法被大人所掌握——孩子的心不仅隔着他们的小肚皮,还隔着他们往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言语,纯真无邪、与成人迥异的稚嫩思想,以及他们相对狭窄的生活范围。这一切,使得孩子的心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面纱一般,让人难懂又难猜。
然而,孩子的心理又是父母不得不了解的。很多教育界名人都呼吁:“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了解孩子的心理,一方面能让父母知晓孩子当下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能洞察孩子的心理是否朝着健康、健全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个人来说,童年的经历对其一生都会具有“蝴蝶效应”,也就是说,童年时期的每一种心理感受,都有可能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品质、性格,等等。在这期间,如果孩子的优秀品质得到强化,可能他的一生都会拥有这种宝贵的品质;如果孩子的劣势心理和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化解和改善,就有可能根深蒂固,成为孩子性情中不可改变的一部分。可见,人在儿童时期的心理状态,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可不重视儿童的心理活动。
我们都知道,人的心理会通过一系列外在活动表现出来,思想单纯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为直接一些,但也更加混乱一些。他们的行为经常让大人摸不清门道,不知是哪种心理在起作用。比如,原本听话的乖宝宝,突然变成了专门跟妈妈对着干的“拧巴人儿”;总是和妈妈亲密无间的女儿,突然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纯真无邪的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撒谎;活泼爱笑的他,发起脾气来毫不收敛,如一头横冲直撞的小牛;上了学之后,孩子那股聪明劲儿不知哪去了,怎么都学不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无数的大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似乎每一种都很奇特,但又好像都与孩子的年龄,以及最近的心情、想法有些许联系……
为了不让父母在猜测孩子心理的路上迷茫、困惑、无助,我们
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