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心理治疗系列丛书:心理危机干预》突出实践。实践出真知。通过对来自临床实践的第一手资料的整理、总结、推广和应用,以及在应用中的检验和积累,使之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不仅为心理治疗在理论上的升华提供了佐证,也为促进本土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心理治疗系列丛书: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内容在于“治疗”二字,实用性强。针对来访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详尽地介绍了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便于读者操作。《心理治疗系列丛书:心理危机干预》根据我国心理治疗的实际情况,对以往书刊中未涉及的内容以及较薄弱的环节,都作出了必要的有益的填补。拾遗补阙,兼收并蓄。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地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信息,力图使《心理治疗系列丛书:心理危机干预》臻于全面和完善。尽量打开更多的窗口,让学生看到一个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和充满人性光辉的心理学世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第一节 心理危机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二、危机的种类
三、心理危机的原因
四、心理危机的特征
五、危机的历程
六、危机转移状态
第二节 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三、危机干预的目标
四、危机干预的对象
五、成功的危机干预工作者的特征
第三节 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及发展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应用
二、国内外危机干预现状
三、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危机理论
一、基本危机理论
二、扩展危机理论
三、危机人格论
四、应用危机理论
第二节 危机干预理论
一、认知干预理论
二、行为干预理论
三、生态系统理论
四、折中的危机干预理论
第三章 常见的身心反应和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常见的应激反应
一、危机个体反应阶段
二、常见的应激反应
第二节 应激相关障碍
一、适应障碍
二、急性应激障碍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常见症状
二、分类
三、影响因素
第四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和步骤
第一节 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一、经典危机干预模式
二、建构主义干预模式
三、新兴危机干预模式
第二节 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
二、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的应用
第三节 危机干预的工作环节
第四节 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注意点
……
第五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技术
第六章 心理危机团体干预的基本技术
第七章 心理危机的评估
第八章 心理救援
第九章 自杀与凶杀危机的干预
第十章 虐待性危机的干预
第十一章 成瘾性危机的干预
第十二章 居丧危机干预
第十三章 替代性创伤人群的危机干预
精彩书摘
(一)主观原因
1.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影响着个体对心理社会刺激物的认知评价,决定了个体应对危机的方式和危机反应的类型和强度。敏感、内向的人格特征在面对危机事件时比他人更容易导致心理危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内向性格者不容易及时地得到和利用社会支持,其二是内向性格的人往往把注意力指向自身,特别是自己所作出的无效应对反应上。这会加剧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使应对行为更加无效,增加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
2.认知评价人们对事物的心理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世界的知觉和解释,即认知评价。如果事件本身可能对大多数人具有威胁性,但未被当事人觉察,或被理解为是积极的或没有危险的,那么就不会产生危机反应。相反,如果事件不具有威胁性或者属于积极意义的,由于错误判断为具有威胁性,也会使个体产生危机反应。正如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所说:“困扰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Hans Selye)有着相似的看法:“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例如,怀孕是否是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应激源,取决于夫妻对孩子期望与否以及为照料孩子所作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充分与否。
3.躯体疾病脑血栓、心脏病等急性疾病以及糖尿病、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当事人由于受到疾病病情、进展状况及预后的影响,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问题格外突出。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或行为。同时,长期的疾病状态也可能会导致性格的改变,如总是迁怒别人,指责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造成患者的主观痛苦及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的紧张或恶化,甚至导致患者及周边人群的心理危机。
(二)客观原因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无法克服的自然条件的限制,是那些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失的自然状况的突变,包括雨量的变化(干旱、大水泛滥、山洪爆发等)、地震、台风或龙卷风、流行性传染病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这些自然环境中的突变不仅会危及生命,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也会引发危机的产生,如遭遇到政治动荡、金融危机、人际关系紧张、才能发挥受挫、恋爱婚姻失败、家庭矛盾等,这些社会性危机事件往往都是心理危机产生的外部诱因。
……
前言/序言
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在“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的论述中,就倡导“正心”、“诚意”的心理教育思想,同时,强调心理健康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极端重要性。尤其引以为豪的是在炎黄祖先留下的中医学典籍宝库中,不乏诸如有华佗“怒胜忧思”的经典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历史的车轮步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囿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种种原因,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明显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心理危机干预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咨询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的国家,心理危机干预甚至形成了一门正式的职业,从事危机干预的心理服务工作者不仅帮助个体应对心理危机,而且参与社区、政府对社会性危机的干预、控制和预防工作。无疑,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发展中国自己的心理危机干预事业,是我国心理服务工作者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
我国是一个灾害多发国家,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空难、海难、火灾、地震、袭击、疾病,一桩桩随时可能发生的灾难带来了亲人亡故、骨肉分离等悲剧。它告诉人们,生活不仅仅是喜悦,更有着深深的伤痛和长流不止的泪水,对有些不幸的人来说,生活甚至就是灾难本身。
2002年5月7日晚,我国北方航空公司一架麦道82飞机,在大连附近海域坠毁,机上乘客103人,机组人员7人全部遇难。当时,我国一些精神卫生学专家就受政府的邀请,进行了心理干预。这是我国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第一次主动干预集体性心理危机事件。
专业人员在灾难的急性心理应激干预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首先为危机处理机构提供意见和建议;其次是确定那些需要干预的人,针对个人的干预措施,如解释支持、心理治疗,甚至药物治疗。在我国的克拉玛依大火、包头空难、北大山难、“非典”、2004年的“云娜台风”、“三峡移民事件”、“印尼海啸”、2006年的“云南地震”、2006年的“桑美”台风、2008年的“4·28山东胶济铁路事故”、富士康事件、韶关事件等事件中,有关心理救援专家也应用了“心理危机干预”。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心理学界不分南北与东西,无论基础与应用,全力开展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震后两个多月时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相比较医学救援,灾区民众对心理援助的需求要更高一些:但同一个调查也显示,灾区民众对医学救援的实际效果肯定程度又远高于心理援助。这一对比结果表明,心理援助具有受众面广大而庞杂、需求量强烈而持久、影响力深入而细微的特点,但其效果则绝非短期而直观的。因此,心理学家的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思维和手段,研究和探讨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呈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心理援助措施展示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当地文化特色。我们的心理学家也不辱使命,在深入帐篷和板房的灾民安置点、受灾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安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震后第一手科学数据。
心理治疗系列丛书·心理危机干预 导论:在动荡中寻觅安宁,在绝境中重拾希望 人生之路,并非总是坦途。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生命的长河中遭遇意想不到的暗流与漩涡,那便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如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能够瞬间颠覆个体的生活秩序,带来巨大的痛苦、失落与无助。它可能源于重大的生活变故,如亲人离世、失业、关系破裂、疾病打击,也可能来自长期的压力积累,最终压垮心灵的堤坝。在这些时刻,个体往往感到被孤立、无力改变现状,甚至对未来产生绝望。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法逾越的困境,也孕育着转机。心理危机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可能促使个体深刻成长与转化的契机。它迫使我们审视生命中的脆弱之处,但也可能激发出内在的韧性与力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治疗系列丛书·心理危机干预”应运而生,旨在为经历心理危机的人们提供专业、系统、人性化的支持与指导,为他们点亮前行的道路,帮助他们穿越黑暗,重拾生活的掌控感与希望。 本丛书的编写,集合了国内外资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以及社会工作者的智慧与经验。我们深知,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高度专业且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要求干预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情感共情能力以及娴熟的实践技巧。因此,本丛书力求以一种既严谨求实又不失温情的方式,深入剖析心理危机的本质、表现、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套全面、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体系。 第一篇:洞悉危机——理解心理危机发生的根源与表现 要有效干预心理危机,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其发生的根源与多样的表现形式。本篇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 心理危机的定义与特征: 详细阐述心理危机的概念,区分其与一般心理困扰的界限,明确危机的突发性、短暂性、高风险性以及潜在的转折性特征。我们将探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心理危机可能呈现出的独特表现,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与触发机制: 深入分析导致心理危机发生的内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重大生活应激事件(如丧亲、失业、重大疾病、自然灾害、家庭暴力等)、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经济压力、社会歧视等。内部因素则涉及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人格特质、过往的创伤经历、应对方式的局限性、负面认知模式以及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等。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剖析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将个体推向危机边缘。 心理危机的不同类型与临床表现: 针对现实中常见的心理危机类型,如丧亲之痛、失落与哀伤、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初期、自杀意念与行为、急性应激反应、重大变故后的适应不良、家庭关系破裂后的情绪失调等,进行详尽的分类阐述。我们将详细描述每种危机类型在情绪、认知、行为、生理等层面的典型表现,帮助读者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危机状态。例如,对于丧亲之痛,我们会分析其可能经历的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纳等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具体症状。 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以及特殊群体面临的心理危机: 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和特殊群体在心理发展、社会角色、身心健康方面的差异,本篇将专门探讨他们在面对心理危机时可能出现的特有挑战和表现。例如,儿童可能表现为退行行为、分离焦虑;青少年可能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冲突;老年人可能经历身体衰退、社会角色丧失、孤独感等。对于经历创伤(如灾难、性侵犯)的个体,其危机表现可能更为复杂和隐匿。 第二篇:危机干预的核心原则与技术——拨开迷雾,指引方向 理解了危机的本质,便进入了如何有效干预的关键环节。本篇将系统介绍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干预技术。 危机干预的哲学理念与伦理考量: 危机干预并非简单的“救火”,而是基于尊重生命、赋权个体、促进成长的深层人文关怀。我们将探讨危机干预的“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即时性”、“短期性”、“聚焦性”等核心理念。同时,我们将强调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如保密原则、知情同意、避免伤害、专业界限等,确保干预的公正性与安全性。 建立信任关系与有效沟通: 在危机状态下,个体极度脆弱,信任是展开一切干预的基础。本篇将详细讲解如何快速、有效地与危机中的个体建立起信任关系,包括运用积极倾听、情感回应、非语言沟通技巧、展现真诚的关怀等。我们将教授如何通过共情理解来疏导其负面情绪,如何避免评判性语言,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沟通环境。 危机评估与风险评估: 准确的评估是有效干预的前提。我们将介绍一套系统性的危机评估模型,包括了解个体的当前状况、生活史、社会支持系统、应对能力、过往精神病史等。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将详细阐述自杀风险评估、暴力风险评估以及其他严重伤害风险评估的工具和方法,并教授如何在评估过程中识别危险信号、判断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安全计划。 急性心理支持与情绪疏导: 针对急性期的情绪激荡,我们将介绍一系列快速有效的心理支持技术。这包括帮助个体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学习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引导个体重拾对当下情境的感知,以及通过认知重构来挑战负面或灾难化的想法。我们将强调在这一阶段,稳定情绪、提供安全感的重要性远大于深入探究原因。 问题解决与资源整合: 危机往往与具体的生活问题紧密相连。本篇将教授如何与个体一同分析面临的现实困境,分解复杂问题,引导其思考和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将强调识别和调动个体及外部资源的重要性,包括家庭支持、朋友、社区机构、专业医疗资源等,帮助个体构建一个更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 创伤知情干预初步: 对于由创伤事件引发的危机,我们将初步介绍创伤知情干预的理念,强调在干预过程中避免二次创伤,尊重个体的节奏,关注其安全感和控制感。虽然详细的创伤治疗将在后续章节展开,但本篇将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原则和技巧,帮助干预者在危机初期安全地处理与创伤相关的反应。 危机后的心理复建与成长促进: 危机干预并非止步于平息风暴,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体从危机中恢复,甚至实现个人成长。本篇将探讨如何引导个体反思危机经历,从中学习经验,识别自身的优势和韧性。我们将介绍促进个人成长的策略,如培养积极心态、发展更健康的应对机制、重建生活目标和意义感等。 第三篇:特定危机情境的干预实践——应对各种挑战 心理危机的情境千差万别,本篇将聚焦于几种常见且极具挑战性的危机情境,并提供具体的干预策略与技巧。 丧亲与失落的哀伤辅导: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丧亲事件(如意外、长期疾病、自杀)对哀伤过程的影响。我们将教授如何支持经历剧烈哀伤的个体,如何应对异常哀伤(如延迟性哀伤、慢性哀伤),并提供关于丧葬仪式、回忆珍藏、意义寻找等方面的指导。 自杀危机干预: 这是心理危机干预中最紧急、最敏感的部分。本篇将深入讲解如何识别自杀信号,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制定严密的自杀预防计划(包括安全计划、联系人网络),并介绍在自杀危机发生时的即时干预措施,以及危机解除后的持续支持。强调与精神科医生、危机热线等机构的协作。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早期干预: 针对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如车祸、自然灾害、暴力袭击、性侵犯)的个体,本篇将介绍创伤后可能出现的早期反应,如闪回、噩梦、回避、警觉性增高等。我们将提供基于创伤知情的初步干预方法,如稳定化技术、创伤叙事前的准备、安全感的重建等,并指明何时需要转介至更专业的创伤治疗。 家庭暴力与虐待幸存者的危机应对: 探讨家庭暴力对个体造成的深层心理创伤,以及幸存者可能面临的复杂情感(如羞耻、内疚、恐惧、依恋)。本篇将介绍如何提供安全、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幸存者识别和确认自身经历,获得必要的法律、医疗和社会援助,并启动创伤治疗过程。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心理援助: 结合近年来的全球性公共事件(如疫情、地震),本篇将探讨在群体性危机中,如何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援助工作。包括心理援助的原则、团队协作、心理筛查、情绪疏导、信息传播、社会动员等,并重点关注如何应对集体性恐慌、失落与不确定感。 成瘾与物质滥用相关的心理危机: 分析成瘾行为如何引发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机,以及物质滥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篇将介绍与成瘾相关的危机干预策略,包括动机性访谈、短期干预、转介戒瘾机构等。 特定职业群体(如医护人员、警察、消防员)的危机干预: 针对长期暴露在高压、高风险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群体,本篇将探讨他们可能面临的职业倦怠、创伤积累和心理危机。我们将介绍针对这些群体的预防性支持、即时干预和长期康复方案。 第四篇:危机干预者的自我关怀与专业成长——守护者也需要庇护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高度消耗心力的工作,干预者自身也可能在工作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本篇将关注干预者的自我保护与专业发展。 干预者的职业倦怠与创伤: 详细分析干预者可能面临的职业倦怠、移情创伤(vicarious trauma)、边界模糊等问题。我们将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表现以及对干预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 自我关怀与压力管理: 提供一系列实用的自我关怀策略,包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的压力释放方法(如运动、冥想、兴趣爱好)、心理界限的设置与维护、寻求个人支持系统(包括家人、朋友、伴侣)的重要性。 专业督导与同行支持: 强调专业督导在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不可或缺性。我们将阐述督导的意义、形式以及如何从督导中获益。同时,我们将鼓励建立同行支持小组,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持续学习与专业发展: 心理危机干预领域不断发展,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本篇将鼓励干预者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阅读相关文献,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危机挑战。 结语:点亮希望,同行前行 “心理治疗系列丛书·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承诺为每一个在黑暗中挣扎的灵魂提供支持与指引。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一次对人类韧性与希望的深刻探索。我们相信,通过理解、同情与专业的介入,我们能够帮助那些濒临绝境的人们找到重新站起来的力量,重拾对生命的热爱与掌控。 愿这套丛书能成为所有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专业人士、热心助人者以及需要帮助的个体的宝贵资源。愿它能帮助更多人在动荡中寻觅安宁,在绝境中重拾希望,最终走向一个更健康、更积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