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文集·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

贡布里希文集·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E.H.贡布里希 著,范景中,杨思梁 编,曾四凯,徐一维 等 译,杨思梁 校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贡布里希
  • 文化研究
  • 西方艺术
  • 审美学
  • 艺术哲学
  • 艺术批评
  • 视觉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12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97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贡布里希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木马沉思录》初版于1963年,是作者多部优秀的论文集中的第一部,与作者的另一部著作《艺术的故事》具有相同的特点和相同的意趣,但在这里作者却是以别出心裁且同样有价值的方式发展了这些意趣。

内容简介

  

  《木马沉思录》初版于1963年,是作者多部优秀的论文集中的第一部。在本书中,贡布里希提出了许多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在与书名同题的知名论文里,他探究了图像创作与儿童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然后,借用我们日常描述自己情感反应的隐喻,他转向了成人的艺术体验。其他论文则讨论了弗洛伊德、马尔罗、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世纪艺术的传统、静物画的传统、漫画、浪漫主义意象以及抽象画等等。这些论文处处闪耀着真正的学术力量,为读者辨惑释疑,提供了新颖而持久的深刻洞见。

作者简介

  贡布里希教授,恩斯特爵士,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6年进入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任教职,从1959年起,担任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及院长,直至1976年退休。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等。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思梁,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博士。


  曾四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徐一维,浙江大学外语系硕士,现居加拿大。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言 / 7

木马沉思录:论艺术形式的根源 / 13

艺术中价值的视觉隐喻 / 30

心理分析与艺术史 / 50

论面相知觉 / 66

表现与交流 / 77

中世纪艺术的成就 / 90

马尔罗与表现主义的危机 / 99

艺术社会史 / 108

西方静物画的传统与表现 / 118

艺术与学术 / 129

浪漫主义时期的意象与艺术 / 143

漫画家的武库 / 150

抽象艺术的流行 / 167

错觉与视觉僵局 / 176

注 释 / 186

本书所收论文出处 / 195

图版目录 / 196

索 引 / 198

后 记 / 205

图 版 / 207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部图书的详细简介,不包含《贡布里希文集·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的内容。 --- 《光影的史诗:西方绘画中的视觉革命与叙事变迁(1400-1900)》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文艺复兴早期至19世纪末近五百年间,西方绘画艺术领域所经历的结构性变革与核心主题的演变。它不仅仅是一部绘画史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观看方式”如何被重塑、艺术如何介入社会认知、以及图像叙事如何适应时代精神的深度研究。 第一部分:透视法则的构建与人性的回归(15世纪至文艺复兴盛期) 本部分聚焦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艺术家们如何从哥特式的平面化表现中解放出来,重新发现并系统化了古典美学原则。重点讨论了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在建筑学中对线性透视的奠基性工作,以及马萨乔(Masaccio)如何将其引入绘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空间深度和三维幻觉。 我们详细考察了乔托(Giotto)对情感表达的早期突破,以及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如何将数学的严谨性融入对光线和几何的精确描绘中。盛期文艺复兴(High Renaissance)部分,则着重分析了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对“晕染法”(Sfumato)的精妙运用,它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对对象内在精神状态的捕捉。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对人体解剖学和英雄主义的推崇,以及拉斐尔(Raphael)对和谐、平衡与理想化美的追求,被置于当时教廷赞助体系的语境下进行审视。 第二部分:风格的分野与宗教的张力(16世纪:矫饰主义与北方复兴) 16世纪的艺术不再是统一的“文艺复兴理想”的延续,而是出现了更为复杂和对抗性的趋势。本部分首先探讨了矫饰主义(Mannerism)的兴起,如丁托列托(Tintoretto)和帕尔米贾尼诺(Parmigianino)的作品中,对拉长形体、非自然色彩和紧张不安的构图的偏好,这被视为对文艺复兴盛期完美主义的内在反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不安感。 同时,我们将目光投向北方,详细分析了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在德国,如何通过版画这一媒介,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尼德兰地区对细节的痴迷相结合。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开创的油画技法在北方得到完善,使得表面纹理的描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逼真程度。威尼斯画派,特别是提香(Titian),如何通过对色彩(Colorito)的强调而非素描(Disegno),确立了色彩在绘画本体中的独立地位。 第三部分:巴洛克的戏剧性与光影的掌控(17世纪:对情感和运动的追求) 17世纪是艺术史上最具戏剧张力、最富情感冲击力的时期之一。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巴洛克”(Baroque)风格的形成及其在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推波助澜作用。 卡拉瓦乔(Caravaggio)被视为这一变革的中心人物。他对极端明暗对比法(Tenebrism)的运用,将神圣主题带入了日常的、充满戏剧性的光照之下,赋予人物前所未有的现实感和紧迫性。贝尼尼(Bernini)的雕塑与绘画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动态且参与式的艺术体验。 在荷兰,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艺术赞助的重心从教会和贵族转向了私人藏家。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的作品是这一转变的典范,他通过对光线和阴影的心理化处理,深刻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维米尔(Vermeer)则以其对室内光线、静谧氛围和日常场景的精准捕捉,展现了世俗生活的诗意。 第四部分:启蒙的清晰与情感的复苏(18世纪:洛可可、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锋) 18世纪是思想和艺术风格剧烈冲突的时代。洛可可风格(Rococo),以其轻盈、精致、偏爱宫廷享乐主题的特点,如华托(Watteau)和弗拉戈纳尔(Fragonard)的作品,是贵族文化最后的绚烂。 然而,对理性、道德和古典共和精神的回归催生了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以其清晰的线条、坚实的形体和强烈的政治道德感,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视觉语言。 紧随其后的是浪漫主义(Romanticism)对新古典主义理性秩序的反叛。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和戈雅(Goya)的作品,强调想象力、异域风情、激情、以及对宏大或恐怖主题的直面,标志着艺术家个人主观体验在创作中的地位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五部分:现代性的黎明与视觉的解构(19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本部分关注艺术如何开始疏离传统叙事和学院派标准,转向对“当下”和“视觉经验本身”的探索。 现实主义(Realism)的兴起,以库尔贝(Courbet)为代表,拒绝历史题材和理想化处理,坚持描绘普通劳动者和未加修饰的现实。 印象派(Impressionism)是摄影技术挑战下,绘画对时间性、瞬间光影的终极回应。莫奈(Monet)等人通过并置色点和对户外光线的捕捉,探讨了“看见”的过程而非“描绘”的对象。 最后,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的艺术家们开始寻找新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塞尚(Cézanne)试图重建稳定的结构,为立体主义埋下伏笔;梵高(Van Gogh)通过强烈的笔触和象征性的色彩,将内在情感注入风景;高更(Gauguin)则转向原始主题和装饰性的平面化处理,完成了对西方绘画传统的一次深刻的结构性审视,为20世纪艺术的全面突破铺平了道路。 全书通过对这些关键转折点的详细分析,构建了一幅连贯而富有洞察力的西方绘画发展全景图,揭示了艺术如何作为时代精神的忠实记录者与批判者的复杂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发现,因为它的文字密度极高,信息量丰富得惊人。它不像那些轻快的畅销书那样追求即时满足感,而是像一块需要时间去品味的陈年佳酿,需要读者投入专注力去细细咂摸那些精妙的措辞和深藏的暗喻。特别赞赏它在讨论“审美经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心理描摹,它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介于愉悦与不安、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复杂情感状态——这也是艺术最迷人之处。它没有给出一个最终的、全盘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具洞察力的工具箱,鼓励每一位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审美哲学。对于任何严肃对待艺术思考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

这本《木马沉思录》简直是为那些在艺术殿堂门口徘徊,却又对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望而却步的普通读者量身定制的“破冰船”。它没有那种学院派的故作高深,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坐在你身边,呷着茶,慢慢给你揭开那些艺术家们在创作时脑海里翻滚的那些光怪陆离的想法。我尤其喜欢它探讨“观看”这个行为的篇章,作者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看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如何看”,以及我们的目光是如何被时代、文化乃至我们自身的生理结构所塑造的。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一直以来对艺术的理解,都是在某些既定的框架下运作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找到了通往内心深处某个秘密花园的钥匙,从此看任何画作,都有了更深一层的对话基础。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批评家,而是教你如何更诚实、更自由地与艺术交流,这种“解放感”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类理论文集,我总担心会陷入那种枯燥的文字迷宫,但《木马沉思录》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富有画面感和一种微妙的幽默感。它仿佛在对读者进行一场精彩的“思想漫步”,带领我们穿梭于不同时代艺术家的工作室和他们留下的草图之间。书里对某些经典作品的分析角度极其刁钻,常常能提出一些让人拍案叫绝的观察点,打破了许多教科书里固化的解读。比如,它对某个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中眼神处理的分析,就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当时社会阶层对“自我呈现”的焦虑感,这种跨学科的触类旁通,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这感觉就像是得到了一副高倍望远镜,让你能看清远方风景的细节,同时又不失对整体格局的把握。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艺术本体论”的追问,这绝不是一本停留在介绍流派和风格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诘问”: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被某些早已过时的定义所束缚?作者将哲学思辨与艺术批评无缝结合,探讨了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巨大跨度中,艺术“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读到关于“阐释权”归属的论述时,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过去所有对艺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是否都是“被授予”的。这种由内而外的颠覆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需要花时间去消化和重建自己心中的艺术坐标系。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和冷静。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艺术史流派和理论思潮时,展现了一种令人敬佩的克制力,不流于煽情,也不沉溺于晦涩的术语堆砌。每一章节的论证逻辑都如同严密的钟表齿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形式与内容”辩证关系的那一部分,它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二者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让我想起很多现代艺术作品,它们往往因为过分强调概念的“新颖性”而显得空洞,而这本书恰恰用扎实的理论工具,教会我们如何穿透那层刻意的“形式外衣”,去探寻创作者最初的冲动与深意。对于希望系统性梳理自身艺术认知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套坚实的骨架。

评分

顺便说一下,这本书的封面不是不错的,不过只是金玉其外而已。

评分

我爱的作者!这个作者的书可以全部端了。

评分

活动购买,就是实惠,速度也快

评分

是非常不错 印刷很好 非常清晰。学以致用 希望有用。

评分

贡布里希作品,值得慢慢阅读。

评分

贡布里希的书,趁优惠收的,超赞

评分

本书是我社《贡布里希文集》的第七本,介绍了黑格尔、博厄斯、瑞恰慈、耶茨夫人、克里斯、库尔茨等十一位世界著名学者的艺术思想,并以期通过对他们的介绍达到振兴目前处于衰退的人文学科的目的。作者认为,人文学科是人类的记忆官能,人文学科需要受控的想象力,人文学科不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客观标准为标准,因为这会导致它的非人性化。人文科学者必须掌握外语、把握史料的艺术诀窍,培养感受力和理解力,并且尊重价值。这说明振兴人文学科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取决于今天的人文学者以及有志于人文学科的年轻读者。如果我们克服自卑自傲情绪,以前辈大师为榜样,发奋努力,复兴人文学科就成为可能。本书有很高学术价值。

评分

对于学美术史的人来说,贡布里希的书还是必读的。

评分

一如既往的靠谱。书很赞,送货及时,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