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学者郦波教授引经据典,解读张居正的双重面孔!透过张居正在亲情与理想之间痛苦挣扎,在世俗与操守之间艰难取舍,来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千古名相张居正!
阎崇年、王立群、钱文忠、鲍鹏山等著名文化学者联袂诚意推荐!
本书内附精美插图和郦波教授精彩点评。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张居正,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矛盾体。有人褒扬他说,为官当如张居正,在其位谋其政,是他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整个大明王朝。也有人评价他是一个独断专行、表里不一的弄权小人。
世人点评张居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截然相反的争议?张居正跟太监冯宝有没有暗中勾结?万历皇帝为何要对张居正秋后算帐?千古名相,还是官场小人?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学者郦波教授通过多年研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张居正是大明王朝不世出的奇才!
作者简介
郦波,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教师,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出版有《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等作品。
2009年10月初,他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后一炮走红,被誉为百家讲坛"学术小生";2010年8月,《百家讲坛》连续播出他主讲"大明名臣"系列;2011年4月,在百家讲坛主讲《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部》;2015年暑假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主讲“千古爱情之相聚在星空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最失败的教育
万历皇帝爷儿俩的老师 / 003 四个和尚没水吃 / 005 大明王朝最大的
遗憾 / 011 家长式教育 / 014
第二章 天才“落榜”之谜
家族里的军功血液 / 021 “白龟”时代 / 025 落榜的天才 / 028
第三章 少年时的恩怨
鸿门宴里的杀机 / 034 天才的第二次落榜 / 038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043
第四章 直面奸相严嵩
官场菜鸟的“岗前培训” / 050 “大老板”的脾气有点儿怪 / 052
扳倒首辅分两步 / 056 不怕没能力,就怕没立场 / 059
第五章 向左走向右走
俺答来“串门”了 / 062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 065 徐阶的“拖刀计” / 068 站队的艺术 / 070
第六章 决胜三字真经
走钢丝的“旁听生” / 076 忍字心头一把刀 / 078 藏锋不露是高手 / 081
大智慧胜过小聪明 / 083
第七章 谁是谁的朋友
朋友要交到里子上 / 090 天下英雄吾与汝 / 095 三位能臣一台戏 / 099
第八章 妙计初安天下
中国人的老毛病 / 104 三娘子引发的血案 / 108 内阁里的“自己人” / 114
第九章 宰相打架事件
“宰相公斤级”决斗 / 120 性格决定命运 / 126
第十章 是谁勾结了谁
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 / 135 太监里的“千年老二” / 139
第十一章 荒谬的阴谋论
一句话吓坏孤儿寡母 / 146 朝会上的惊天大逆转 / 150 史书背后的真相 / 152
第十二章 精神之恋之谜
生命中第二个最重要的男人 / 158 小万历真正的监护人 / 161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 165
第十三章 铁三角的一角
站在皇帝和太后身边的人物 / 174 这位“大臣”不简单 / 176
按先生说的办 / 179 孤独者方为真英雄 / 183 政坛“铁三角” / 185
第十四章 治国用人之道
既让新人笑,又不让旧人哭 / 191 用干事的人,不用说话
的人 / 197 用稳重的人,不用极端的人 / 200
第十五章 神奇的“考成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09 太祖皇帝曰过 / 214 通则
不痛,痛则不通 / 217
第十六章 背后来的冷箭
有决心,有勇气,更要有杀气 / 226 拍马屁拍到了马脚上 / 229
学生告老师 / 233 “坑爹”的老爹 / 237 改革是场有进无退
的战争 / 242
第十七章 施行一条鞭法
海瑞罢官 / 247 清丈出半个荷兰 / 254 开辟“经济特区” / 257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259
第十八章 左继光右成梁
高高秋月照长城 / 264 大明王朝最后一位“伯乐” / 269 这
位将军有点儿“狠”/ 274
第十九章 父与子的麻烦
人生得意须谨慎 / 280 老爹最后带来的麻烦 / 283 自古忠孝
难两全 / 285 不能放他走 / 288
第二十章 夺情伦理风暴
又一位骂老师的学生 / 296 呐喊与彷徨 / 302 廷杖与
理想 / 308
第二十一章 国家利益至上
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于自身求利益 / 312 回乡葬父 / 315
“长定堡大捷”疑案 / 320
第二十二章 成长中的烦恼
父与子 / 329 改革接班人 / 333 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 337
005
第二十三章 误判去留之间
张居正的政治智慧 / 344 大明首辅的操切风格 / 347 万历
皇帝的“约拿情结” / 353 误判去留 / 356
第二十四章 人亡政息之叹
死于痔疮的大明首辅 / 363 急于抄家的大明皇帝 / 368 人亡
政息的一声叹息 / 375
第二十五章 生前身后名
两个疑问 / 378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 380 精诚留此,
国无江陵 / 384 属于整个民族的期望 / 389
精彩书摘
第十五章 神奇的“考成法”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太相信自己。
这个不相信自己并不是不自信,而是不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但凡有个什么事要做,或者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我都不敢把它们完全交给自己的脑子,而是非要把它们写下来不可。所以,我身边一直有这样一个本子,上面写着所有马上和即将要做的事,大到几月几日要给学生开一场讲座,小到下班回家按老婆交代要到超市买瓶酱油,我都会把它们记下来,再照着本子上记的事情和日程逐条去做、去完成。
这样的本子我用过很多个了,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考成簿”。有人会笑我,说你看上去也没那么老啊,怎么记忆力就变得那么差了?买个酱油这种事儿还非得写下来,难道这你都记不住吗?
您还别说,我这人的缺点还就是容易忘事儿,但这并不是我要用这个考成簿的主要原因。我之所以这么多年来喜欢用考成簿来记事儿,是因为这是我向一位古人学习的一个绝招。这一招用过之后,我发现,这样做对我的生活确实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与改变。
这个传授我这一绝招的古人是谁呢?他就是明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被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称为明朝历史上唯一的大政治家的张居正。
有人会说我这是故弄玄虚,说什么张居正传授,那本子还叫什么“考成簿”,其实不过就是记事簿呗,这种方法我们老早就在用了。
这说的也倒不假,其实我这个考成簿,它本质上也算是个记事簿,但运用记事簿这一方法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它的源头倒确实起自张居正。
这就要说到我为什么把那个记事的本子叫作“考成簿”而不叫“记事簿”了,那是因为这个颇具创意的工作方法,在张居正创立它的时候,它的原名叫“考成法”。
当然,张居正创造的这个“考成法”,说起来就不是记事簿这么简单了。
那么,这个“考成法”到底不简单在哪些地方呢?
……
前言/序言
千古风流人物: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的权力与谋略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而是将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探寻自先秦至宋代,那些在华夏文明的演进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治国方略与个人命运的交织。我们将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遴选出不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群像,深入剖析他们的决策逻辑、权谋手腕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开创气象——秦汉的雄主与开国谋臣 这一部分将笔触聚焦于中国早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者和巩固者。 秦始皇:功业的极端与暴力的代价 我们首先审视秦始皇嬴政。他一统六合,书同文、车同轨,建立了空前绝后的郡县制。本书将细致梳理其如何运用法家思想,在短短十数年间,将战国七雄的历史归于一统。重点分析其焚书坑儒背后的深层动机——是维护统一的必要之恶,还是个人独裁欲望的膨胀?通过对秦长城、秦直道等宏大工程的考察,探讨集权体制下,国家机器对个体生命的碾压与消耗,解析秦朝“二世而亡”的必然性。 汉高祖刘邦与“无赖”的胜利 刘邦的成功,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经典悖论。他出身布衣,却能战胜出身名门的西楚霸王项羽。本书将从“人治”的角度切入,分析刘邦的“用人哲学”。他深知自己军事才能的不足,却懂得如何驾驭韩信、张良、萧何这样的顶级人才。深入探讨鸿门宴的机变,以及楚汉相争中,刘邦如何在战略层面(如对后方的经营)上持续超越项羽,最终建立大汉王朝。 汉武帝与卫青、霍去病:帝国的扩张与边疆的构建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史上的转折点,而其“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军事政策,则彻底塑造了东亚的地理格局。我们重点描绘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传奇将领。不再将他们视为单纯的军事天才,而是分析他们在面对匈奴这一游牧帝国时,所采取的“主动出击、远距离奔袭”的战略,以及这种战略对汉朝财政和政治稳定带来的长期压力。 王莽的“新朝”:理想主义的破产 王莽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改革家之一。他试图通过周礼复古的理想来解决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本书将详细解析他推行的“九布制度”、“王田制”等一系列激进改革的理论基础、具体操作流程,以及最终导致社会结构崩塌的连锁反应。王莽的失败,是理想主义在复杂现实面前无力回天的典型案例。 第二部分:鼎盛与分裂——魏晋风骨与隋唐气象 本阶段侧重于制度的重构与文化的张力。 曹操:乱世之奸雄与法家之治 曹操,一个被文学作品严重脸谱化的人物。本书旨在还原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复杂性。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推行屯田制以解决军粮问题,并以法家思想治理北方。探讨其“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如何突破了传统的门阀限制,为后世的选官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司马光与王安石:改革的永恒张力 从北宋的两位巨擘的论战中,我们探讨制度改革的难度。司马光的守旧与王安石的变法,不仅是政策之争,更是对国家资源分配、社会公平性认知的根本分歧。深入分析新法的具体内容(如青苗法、市易法),以及其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偏离初衷,最终引发了激烈的党争,折射出体制内改革的巨大阻力。 唐太宗李世民与房玄龄、杜如晦:贞观之治的制度基础 “贞观之治”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的黄金时代之一。本书不着墨于李世民的个人武功,而是聚焦于其如何通过“以人为镜”的政治智慧,建立一套有效制约皇权、保证决策质量的辅政体系。重点解析房谋杜断的合作模式,以及唐初三省六部制的精妙运行机制,分析其如何平衡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关系,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 第三部分:制度的精妙与帝国的黄昏 诸葛亮:智慧的极限与蜀汉的悲剧 诸葛亮是“智者”的代名词。我们剖析其《隆中对》的战略远见,以及其后期的“事必躬亲”带来的后果。重点分析他在后勤、文化融合(南中平定)以及法制建设上的成就,同时探讨为何再高明的智慧,也无法弥补地缘政治、人口与资源上的根本性劣势。 韩愈与柳宗元:思想的革新与“道统”的重塑 在唐代中后期,儒家思想遭遇挑战。本书将分析韩愈和柳宗元如何力挽狂澜,推动古文运动,重塑儒家“道统”的权威性。他们的思想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复古,更是对社会道德秩序重建的努力,为宋代理学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总结:历史的镜像 本书通过对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关键人物的深入考察,揭示出一个核心主题:权力如何被获取、被维系以及最终如何消亡。从秦始皇的铁腕,到汉武帝的雄才,再到唐太宗的谦逊,直至宋代文官集团的崛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更是制度适应性、文化韧性与资源禀赋之间复杂博弈的结果。历史并非简单的循环,而是不同时代“人”与“制”的动态平衡的记录。读者将在阅读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