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相:郦波评说张居正

千古名相:郦波评说张居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郦波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人物传记
  • 张居正
  • 郦波
  • 明朝
  • 政治
  • 改革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39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44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学者郦波教授引经据典,解读张居正的双重面孔!透过张居正在亲情与理想之间痛苦挣扎,在世俗与操守之间艰难取舍,来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千古名相张居正!
  阎崇年、王立群、钱文忠、鲍鹏山等著名文化学者联袂诚意推荐!
  本书内附精美插图和郦波教授精彩点评。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张居正,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矛盾体。有人褒扬他说,为官当如张居正,在其位谋其政,是他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整个大明王朝。也有人评价他是一个独断专行、表里不一的弄权小人。
  世人点评张居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截然相反的争议?张居正跟太监冯宝有没有暗中勾结?万历皇帝为何要对张居正秋后算帐?千古名相,还是官场小人?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学者郦波教授通过多年研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张居正是大明王朝不世出的奇才!

作者简介

  郦波,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教师,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出版有《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等作品。
  2009年10月初,他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后一炮走红,被誉为百家讲坛"学术小生";2010年8月,《百家讲坛》连续播出他主讲"大明名臣"系列;2011年4月,在百家讲坛主讲《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部》;2015年暑假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主讲“千古爱情之相聚在星空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最失败的教育
万历皇帝爷儿俩的老师 / 003 四个和尚没水吃 / 005 大明王朝最大的
遗憾 / 011 家长式教育 / 014
第二章 天才“落榜”之谜
家族里的军功血液 / 021 “白龟”时代 / 025 落榜的天才 / 028
第三章 少年时的恩怨
鸿门宴里的杀机 / 034 天才的第二次落榜 / 038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043
第四章 直面奸相严嵩
官场菜鸟的“岗前培训” / 050 “大老板”的脾气有点儿怪 / 052
扳倒首辅分两步 / 056 不怕没能力,就怕没立场 / 059
第五章 向左走向右走
俺答来“串门”了 / 062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 065 徐阶的“拖刀计” / 068 站队的艺术 / 070
第六章 决胜三字真经
走钢丝的“旁听生” / 076 忍字心头一把刀 / 078 藏锋不露是高手 / 081
大智慧胜过小聪明 / 083
第七章 谁是谁的朋友
朋友要交到里子上 / 090 天下英雄吾与汝 / 095 三位能臣一台戏 / 099
第八章 妙计初安天下
中国人的老毛病 / 104 三娘子引发的血案 / 108 内阁里的“自己人” / 114
第九章 宰相打架事件
“宰相公斤级”决斗 / 120 性格决定命运 / 126
第十章 是谁勾结了谁
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 / 135 太监里的“千年老二” / 139
第十一章 荒谬的阴谋论
一句话吓坏孤儿寡母 / 146 朝会上的惊天大逆转 / 150 史书背后的真相 / 152
第十二章 精神之恋之谜
生命中第二个最重要的男人 / 158 小万历真正的监护人 / 161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 165
第十三章 铁三角的一角
站在皇帝和太后身边的人物 / 174 这位“大臣”不简单 / 176
按先生说的办 / 179 孤独者方为真英雄 / 183 政坛“铁三角” / 185
第十四章 治国用人之道
既让新人笑,又不让旧人哭 / 191 用干事的人,不用说话
的人 / 197 用稳重的人,不用极端的人 / 200
第十五章 神奇的“考成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09 太祖皇帝曰过 / 214 通则
不痛,痛则不通 / 217
第十六章 背后来的冷箭
有决心,有勇气,更要有杀气 / 226 拍马屁拍到了马脚上 / 229
学生告老师 / 233 “坑爹”的老爹 / 237 改革是场有进无退
的战争 / 242
第十七章 施行一条鞭法
海瑞罢官 / 247 清丈出半个荷兰 / 254 开辟“经济特区” / 257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259
第十八章 左继光右成梁
高高秋月照长城 / 264 大明王朝最后一位“伯乐” / 269 这
位将军有点儿“狠”/ 274
第十九章 父与子的麻烦
人生得意须谨慎 / 280 老爹最后带来的麻烦 / 283 自古忠孝
难两全 / 285 不能放他走 / 288
第二十章 夺情伦理风暴
又一位骂老师的学生 / 296 呐喊与彷徨 / 302 廷杖与
理想 / 308
第二十一章 国家利益至上
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于自身求利益 / 312 回乡葬父 / 315
“长定堡大捷”疑案 / 320
第二十二章 成长中的烦恼
父与子 / 329 改革接班人 / 333 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 337
005
第二十三章 误判去留之间
张居正的政治智慧 / 344 大明首辅的操切风格 / 347 万历
皇帝的“约拿情结” / 353 误判去留 / 356
第二十四章 人亡政息之叹
死于痔疮的大明首辅 / 363 急于抄家的大明皇帝 / 368 人亡
政息的一声叹息 / 375
第二十五章 生前身后名
两个疑问 / 378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 380 精诚留此,
国无江陵 / 384 属于整个民族的期望 / 389

精彩书摘

  第十五章 神奇的“考成法”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太相信自己。
  这个不相信自己并不是不自信,而是不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但凡有个什么事要做,或者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我都不敢把它们完全交给自己的脑子,而是非要把它们写下来不可。所以,我身边一直有这样一个本子,上面写着所有马上和即将要做的事,大到几月几日要给学生开一场讲座,小到下班回家按老婆交代要到超市买瓶酱油,我都会把它们记下来,再照着本子上记的事情和日程逐条去做、去完成。
  这样的本子我用过很多个了,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考成簿”。有人会笑我,说你看上去也没那么老啊,怎么记忆力就变得那么差了?买个酱油这种事儿还非得写下来,难道这你都记不住吗?
  您还别说,我这人的缺点还就是容易忘事儿,但这并不是我要用这个考成簿的主要原因。我之所以这么多年来喜欢用考成簿来记事儿,是因为这是我向一位古人学习的一个绝招。这一招用过之后,我发现,这样做对我的生活确实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与改变。
  这个传授我这一绝招的古人是谁呢?他就是明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被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称为明朝历史上唯一的大政治家的张居正。
  有人会说我这是故弄玄虚,说什么张居正传授,那本子还叫什么“考成簿”,其实不过就是记事簿呗,这种方法我们老早就在用了。
  这说的也倒不假,其实我这个考成簿,它本质上也算是个记事簿,但运用记事簿这一方法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它的源头倒确实起自张居正。
  这就要说到我为什么把那个记事的本子叫作“考成簿”而不叫“记事簿”了,那是因为这个颇具创意的工作方法,在张居正创立它的时候,它的原名叫“考成法”。
  当然,张居正创造的这个“考成法”,说起来就不是记事簿这么简单了。
  那么,这个“考成法”到底不简单在哪些地方呢?
  ……

前言/序言


千古风流人物: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的权力与谋略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而是将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探寻自先秦至宋代,那些在华夏文明的演进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治国方略与个人命运的交织。我们将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遴选出不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群像,深入剖析他们的决策逻辑、权谋手腕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开创气象——秦汉的雄主与开国谋臣 这一部分将笔触聚焦于中国早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者和巩固者。 秦始皇:功业的极端与暴力的代价 我们首先审视秦始皇嬴政。他一统六合,书同文、车同轨,建立了空前绝后的郡县制。本书将细致梳理其如何运用法家思想,在短短十数年间,将战国七雄的历史归于一统。重点分析其焚书坑儒背后的深层动机——是维护统一的必要之恶,还是个人独裁欲望的膨胀?通过对秦长城、秦直道等宏大工程的考察,探讨集权体制下,国家机器对个体生命的碾压与消耗,解析秦朝“二世而亡”的必然性。 汉高祖刘邦与“无赖”的胜利 刘邦的成功,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经典悖论。他出身布衣,却能战胜出身名门的西楚霸王项羽。本书将从“人治”的角度切入,分析刘邦的“用人哲学”。他深知自己军事才能的不足,却懂得如何驾驭韩信、张良、萧何这样的顶级人才。深入探讨鸿门宴的机变,以及楚汉相争中,刘邦如何在战略层面(如对后方的经营)上持续超越项羽,最终建立大汉王朝。 汉武帝与卫青、霍去病:帝国的扩张与边疆的构建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史上的转折点,而其“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军事政策,则彻底塑造了东亚的地理格局。我们重点描绘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传奇将领。不再将他们视为单纯的军事天才,而是分析他们在面对匈奴这一游牧帝国时,所采取的“主动出击、远距离奔袭”的战略,以及这种战略对汉朝财政和政治稳定带来的长期压力。 王莽的“新朝”:理想主义的破产 王莽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改革家之一。他试图通过周礼复古的理想来解决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本书将详细解析他推行的“九布制度”、“王田制”等一系列激进改革的理论基础、具体操作流程,以及最终导致社会结构崩塌的连锁反应。王莽的失败,是理想主义在复杂现实面前无力回天的典型案例。 第二部分:鼎盛与分裂——魏晋风骨与隋唐气象 本阶段侧重于制度的重构与文化的张力。 曹操:乱世之奸雄与法家之治 曹操,一个被文学作品严重脸谱化的人物。本书旨在还原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复杂性。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推行屯田制以解决军粮问题,并以法家思想治理北方。探讨其“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如何突破了传统的门阀限制,为后世的选官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司马光与王安石:改革的永恒张力 从北宋的两位巨擘的论战中,我们探讨制度改革的难度。司马光的守旧与王安石的变法,不仅是政策之争,更是对国家资源分配、社会公平性认知的根本分歧。深入分析新法的具体内容(如青苗法、市易法),以及其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偏离初衷,最终引发了激烈的党争,折射出体制内改革的巨大阻力。 唐太宗李世民与房玄龄、杜如晦:贞观之治的制度基础 “贞观之治”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的黄金时代之一。本书不着墨于李世民的个人武功,而是聚焦于其如何通过“以人为镜”的政治智慧,建立一套有效制约皇权、保证决策质量的辅政体系。重点解析房谋杜断的合作模式,以及唐初三省六部制的精妙运行机制,分析其如何平衡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关系,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 第三部分:制度的精妙与帝国的黄昏 诸葛亮:智慧的极限与蜀汉的悲剧 诸葛亮是“智者”的代名词。我们剖析其《隆中对》的战略远见,以及其后期的“事必躬亲”带来的后果。重点分析他在后勤、文化融合(南中平定)以及法制建设上的成就,同时探讨为何再高明的智慧,也无法弥补地缘政治、人口与资源上的根本性劣势。 韩愈与柳宗元:思想的革新与“道统”的重塑 在唐代中后期,儒家思想遭遇挑战。本书将分析韩愈和柳宗元如何力挽狂澜,推动古文运动,重塑儒家“道统”的权威性。他们的思想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复古,更是对社会道德秩序重建的努力,为宋代理学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总结:历史的镜像 本书通过对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关键人物的深入考察,揭示出一个核心主题:权力如何被获取、被维系以及最终如何消亡。从秦始皇的铁腕,到汉武帝的雄才,再到唐太宗的谦逊,直至宋代文官集团的崛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更是制度适应性、文化韧性与资源禀赋之间复杂博弈的结果。历史并非简单的循环,而是不同时代“人”与“制”的动态平衡的记录。读者将在阅读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穿透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历史共情。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过去的故事,更像是在与现代社会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通过对往昔经验的梳理和评判,无形中提供了一套审视当代治理困境的参照系。那些关于用人、关于财政、关于危机管理的智慧和教训,在今天读来,依然具有令人警醒的现实意义。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历史局限性的客观认知,没有过度美化或苛责,而是将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洪流中进行评价,这种历史观显得格外成熟和厚道。它成功地将一个历史人物的个体命运,升华为对权力运作规律和社会变迁哲理的探讨,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风格,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对原材料进行细致的雕琢,最终呈现出光滑而富有质感的成品。它避开了那种学院派的晦涩难懂,也远离了通俗读物的轻佻浮躁,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是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概念,作者也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进行阐释,让人毫不费力地就能把握核心要义。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历史转折点的描述,场景感极强,如同观看一部高成本的历史正剧,画面感十足。文字的韵律感也很好,读起来朗朗上口,偶尔出现的哲思性总结,又能让人停下来深思良久,回味无穷。这种雅俗共赏的叙事技巧,绝对是功力深厚的体现。

评分

我得承认,初拿这本书时,心里是带着几分审视的,毕竟“评说”二字,意味着其中有大量的主观判断和现代视角的介入。然而,越往后读,这种审视就逐渐转化成了信服。作者的笔力老辣,论证过程严谨而不失趣味性。他并没有满足于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的经过,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驱动力和逻辑链条。比如,在阐述某些重大改革措施时,他总能搭建起清晰的因果模型,让那些看似突兀的举措变得顺理成章,逻辑链条紧密得令人赞叹。读这种书,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向导,穿行在历史的迷宫中,他不仅指引方向,还能适时地指出哪些是陷阱,哪些是捷径,让你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眼前的复杂局面。这种“授人以渔”的解读方式,是我最欣赏的。

评分

这部作品,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史书解读,毕竟“名相”二字听起来就自带官场的严肃性,但读下来,体验却是大大的出乎意料。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陈旧的史料活化起来,让那些隔着时空的故人栩栩如生地站在你面前,跟你对话。我尤其欣赏它叙事的节奏感,那种张弛有度的叙述,仿佛高明的棋手落子,每一步都精确地引导着读者的情绪,时而激昂,时而低回,让人完全沉浸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里,去感受一个政治家的孤独与抉择。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剖析,让你去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关口,什么样的智慧和勇气才能支撑起力挽狂澜的重任。那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细腻得让人拍案叫绝,远超一般传记的窠臼,更像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哲学探讨。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治”与“法制”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在那个君权至上、纲常礼教森严的年代,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改革者,如何在既有的结构性限制中,最大限度地推行自己的抱负,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故事。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非常精准,比如对朝堂上不同派系力量的消长,对皇帝心理波动的描摹,都极为传神。我仿佛能闻到御前会议上紧张的气氛,感受到改革推行时阻力之大。它不像那种脸谱化的历史读物,将人物简单地标签化,而是展现了历史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妥协与坚持。读罢,你不仅了解了“做了什么”,更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这么做”的代价是什么。

评分

快递速度太慢了,快递员也不服务到门,自己去拿

评分

挺好的,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坛坛都是好酒

评分

帮同事买的,还不错,同事很满意!

评分

郦波教授年轻有为,受教

评分

不错啊,挺好的。。。

评分

正版经典,值得收藏。一直喜欢看郦波老师的书。

评分

挺好的,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样也是迅速入眠的良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