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董慧茹)(第三版)

仪器分析(董慧茹)(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慧茹 编
图书标签:
  • 仪器分析
  • 分析化学
  • 化学
  • 董慧茹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理学
  • 仪器
  • 分析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4763
版次:3
商品编码:119807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仪器分析》第1版是2000年3月出版,第2版是2010年6月出版,两个版本共重印了9 次,发行3万余册。在全国200多家书店销售,被50多所高校选做教学参考书,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十二五”国家 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第三版修订主要进行下述两方面工作。

① 对原书的内容做了适当的扩充。如增加了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软电离源质谱的解析等新内容。在核磁共振光谱一章增加了13C门控去偶和反转门控去偶技术;在质谱一章的仪器部分增加了离子阱质量分析器与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量分析器;在色谱-质谱联用部分介绍了一些新型接口技术(如电喷雾接口、大气压化学电离接口);在色谱一章的仪器部分介绍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等。

② 对原书的一些不当之处做了必要的删减、修订和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趋完善与合理。另外,对例题和习题做了重新审定,增加了部分例题和习题。


作者简介

董慧茹,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讲授仪器分析本科、研究生课程二十余年,所授仪器分析课程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09年精品课程,并于2013年获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仪器分析的内容及方法1
一、电化学分析法1
二、色谱分析法1
三、光学分析法1
四、质谱法3
第二节仪器分析的特点及局限性4
第三节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4
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6
第一节电位分析法6
一、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6
二、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7
三、直接电位法15
四、电位滴定法18
五、电位分析法的应用19
第二节电导分析法20
一、电导分析的基本原理20
二、电导的测量方法21
三、电导分析方法及应用22
第三节电解分析法24
一、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24
二、常用的电解分析方法25
第四节极谱分析法27
一、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27
二、影响扩散电流和半波电位的因素30
三、定量分析方法31
四、极谱分析法的应用32
第五节库仑分析法33
一、基本原理33
二、恒电位库仑分析法34
三、恒电流库仑分析法36
思考题与习题40
第三章色谱分析法43
第一节概述43
一、色谱法的进展43
二、色谱法的分类44
三、色谱法的特点44
第二节色谱法基本理论45
一、色谱图及有关术语45
二、色谱基本参数45
三、色谱保留值和容量因子的关系47
四、塔板理论47
五、速率理论49
六、分离度52
第三节定性定量分析53
一、定性分析53
二、定量分析54
第四节气相色谱法56
一、气相色谱仪56
二、气相色谱固定相63
三、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70
四、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简介70
第五节高效液相色谱法72
一、概述72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73
三、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及流动相76
四、 高效液相色谱仪 82
第六节高效毛细管电泳88
一、概述88
二、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89
三、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90
四、毛细管电泳仪92
五、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应用95
思考题与习题97
第四章光谱分析法导论99
第一节电磁波的性质99
一、电磁波的波动性99
二、电磁波的微粒性100
三、电磁波谱100
第二节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101
一、原子光谱101
二、分子光谱101
第三节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102
一、发射光谱102
二、吸收光谱103
第四节光谱分析法分类及特点103
思考题与习题104
第五章原子发射光谱法106
第一节概述106
一、发射光谱的分类及分析过程106
二、原子发射光谱法发展概况106
三、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107
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理论107
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107
二、谱线强度及其影响因素109
第三节发射光谱分析仪器110
一、激发光源111
二、分光系统115
三、光谱记录及检测系统118
四、光谱仪类型121
第四节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及应用122
一、光谱定性分析122
二、光谱半定量分析124
三、光谱定量分析125
四、应用127
思考题与习题128
第六章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法129
第一节概述129
第二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理论130
一、共振线和吸收线130
二、谱线轮廓和变宽因素130
三、基态原子和激发态原子的波尔兹曼分布131
四、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132
第三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33
一、仪器的主要部件及结构原理133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简介139
第四节干扰及其消除方法140
一、物理干扰140
二、化学干扰140
三、光谱干扰141
四、电离干扰143
第五节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143
一、原子吸收分析的灵敏度和检出限143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144
三、定量分析方法146
四、应用148
第六节原子荧光光谱法简介148
一、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148
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器150
三、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150
第七节原子质谱法简介150
一、基本原理 151
二、质谱仪151
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151
思考题与习题153
第七章紫外与可见分光光度法155
第一节概述155
一、紫外与可见分光光度法分类155
二、光辐射的选择吸收155
三、紫外与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156
第二节紫外吸收光谱156
一、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156
二、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156
三、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158
第三节光的吸收定律165
一、朗伯定律165
二、比尔定律166
三、吸收定律166
四、吸光度的加合性167
五、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167
第四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69
一、仪器的分类169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部件及其结构原理169
三、分光光度计简介172
第五节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173
一、显色反应的类型173
二、显色条件的选择174
三、显色剂176
四、三元配合物在分光光度分析中的应用特性176
第六节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176
一、吸光度测量范围的选择177
二、入射光波长的选择177
三、参比溶液的选择178
第七节分光光度法的应用178
一、微量单组分的测定178
二、高含量组分的测定179
三、多组分分析180
四、光度滴定法180
五、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181
六、双波长分光光度法182
七、导数分光光度法183
第八节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法简介184
一、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基本原理184
二、漫反射装置——积分球185
三、测试方法185
四、制样技术186
五、影响漫反射光谱测定的主要因素187
六、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应用187
思考题与习题189
第八章红外光谱法192
第一节红外光谱法概述192
第二节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193
一、红外光谱的形成及产生条件193
二、分子振动频率的计算公式193
三、简正振动和振动类型194
第三节红外谱图的峰数、峰位与峰强195
一、振动自由度与峰数195
二、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及影响因素195
三、特征基团吸收频率的分区及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196
第四节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基团频率199
一、烃类化合物199
二、酚和醇202
三、醚202
四、羰基化合物202
五、含氮化合物206
六、有机卤化物209
七、含P、S、Si和B的化合物209
八、高分子化合物211
九、无机化合物211
第五节红外光谱图解析212
一、谱图解析步骤212
二、萨特勒红外标准图谱集213
三、谱图解析实例214
第六节红外光谱仪219
一、色散型红外光谱仪219
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220
第七节试样的处理与制备221
一、红外光谱法对试样的要求221
二、制样方法222
第八节红外光谱法的应用222
一、定性分析222
二、定量分析223
第九节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简介225
一、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225
二、衰减全内反射的光路设置以及样品采集方法227
三、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的特点229
四、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的应用229
第十节激光拉曼光谱法简介233
一、拉曼光谱法的基本原理233
二、激光拉曼光谱仪236
三、拉曼光谱法的制样技术237
四、拉曼光谱法的应用238
思考题与习题238
第九章核磁共振光谱法243
第一节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243
一、原子核的磁性质243
二、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244
三、核磁共振条件246
四、弛豫过程247
第二节化学位移249
一、化学位移的产生249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249
三、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251
四、不同类型氢的化学位移254
第三节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259
一、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的基本原理259
二、偶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260
三、自旋体系的分类262
第四节核磁共振光谱法的应用270
一、定性分析270
二、定量分析274
第五节解析复杂图谱的一些辅助方法275
一、使用强磁场的核磁共振仪275
二、位移试剂276
三、双共振技术277
第六节核磁共振仪及实验技术278
一、连续波核磁共振仪278
二、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280
三、实验技术280
第七节13C核磁共振光谱简介281
一、13C核磁共振光谱281
二、13C的化学位移282
三、影响13C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284
四、13C-NMR的测定方法286
五、13C-NMR谱解析实例288
第八节二维核磁共振谱简介291
一、概述291
二、几种常用的二维核磁共振谱293
思考题与习题299
第十章质谱分析法303
第一节基本原理303
一、质谱的基本原理303
二、质谱的表示方法304
第二节仪器305
一、质谱仪的基本结构305
二、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315
第三节离子的类型315
一、分子离子316
二、同位素离子316
三、碎片离子318
四、亚稳离子319
五、多电荷离子319
六、负离子320
第四节离子的开裂规律320
一、开裂的表示方法320
二、影响离子开裂的因素320
三、离子的开裂类型321
第五节常见有机化合物的EI质谱特征327
一、烷烃328
二、烯烃328
三、芳烃329
四、醇类330
五、酚和芳醇332
六、醚类333
七、醛类334
八、酮类335
九、羧酸336
十、酯类337
十一、胺类338
十二、酰胺339
十三、腈类340
十四、硝基化合物340
十五、卤化物340
十六、含硫化合物341
第六节质谱的解析342
一、EI质谱的解析342
二、软电离源质谱的解析348
第七节质谱法的应用351
一、质谱在有机结构分析中的应用351
二、质谱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354
三、色谱�仓势琢�用技术及应用355
第八节谱图综合解析365
一、谱图综合解析步骤366
二、谱图综合解析实例366
思考题与习题374
第十一章分子发光光谱法382
第一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382
一、分子荧光和磷光的产生382
二、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383
三、荧光光谱的基本特征385
四、荧光效率及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386
第二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仪387
一、荧光光谱仪387
二、磷光光谱仪388
第三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法的应用389
一、荧光光谱法的特点389
二、定量分析的依据及方法389
三、荧光光谱法的应用389
四、磷光光谱法的应用390
思考题与习题390
附录391
附录一相对原子质量表391
附录二标准电极电位表(18~25℃)391
附录三部分贝农(Beynon)表393
参考文献397

前言/序言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内容简介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是一部全面梳理和深入阐释当代科学研究基本范式、核心方法以及关键技术工具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从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医学以及社会科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以及有志于科学探索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实用的指导。作者力求打破学科界限,以跨学科的视野,呈现科学研究从选题立意、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到结果分析、成果转化与传播的完整链条,并深入剖析支撑这些环节的核心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 本书的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与逻辑”。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探讨不同科学范式的演变,如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培根的经验主义、牛顿力学的统治地位,以及20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复杂性科学等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接着,本书将聚焦于科学探究的本质,深入解析归纳法、演绎法、溯因法等基本逻辑推理方式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假说构建的艺术,如何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提炼出具有解释力的科学问题,以及科学假说的可证伪性原则在科学理论形成中的关键地位。此外,本书还将讨论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如简约性、一致性、预测能力等,并对科学的客观性、普遍性等基本属性进行深入的辨析。理解这些哲学基础,有助于研究者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避免研究中的认识误区,从而更有效地规划和执行研究工作。 紧随其后的是“研究设计与实验规划”。这是科学研究的骨架,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本书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解研究设计的原则。首先,我们将探讨研究问题的界定与操作化,如何将宏观的研究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测量、可操作的研究问题,并为这些问题设定清晰的边界。其次,本书将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研究设计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包括描述性研究(如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相关性研究、因果性研究(如随机对照试验、准实验设计)以及探索性研究等。对于实验设计,我们将深入讲解变量的识别与控制,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和混淆变量的区分与处理,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样本量的确定与抽样方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此外,我们还将讨论重复性实验的设计、统计学功效分析的应用,以及伦理审查在研究设计中的重要性。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是获得可信数据的前提。 “数据采集的现代技术与方法”是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石,而数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研究的价值。本书将全面介绍当前主流的数据采集技术,并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需求进行分类阐述。在物理科学和工程领域,我们将介绍各种传感器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光学传感器(如光谱仪、相机)、电学传感器(如电压表、电流表)、力学传感器(如应变片、加速度计)、热学传感器(如热电偶、红外测温仪)等,并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精度、分辨率以及应用场景。在生物医学领域,我们将深入探讨成像技术(如X射线、CT、MRI、超声波、荧光显微镜)、基因测序技术(如二代、三代测序)、电生理记录技术(如脑电图、心电图)、质谱技术(用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流式细胞术等。在社会科学和经济学领域,我们将讨论问卷调查的科学设计与实施、访谈技巧、观察法、内容分析法以及大数据采集技术(如网络爬虫、API接口)。本书还将强调数据采集过程中的标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以及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是理解和解释研究数据的关键环节。本书将从基础统计学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高级统计方法。首先,我们将讲解数据的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检测与处理、缺失值填充)、数据变换(对数变换、标准化、归一化)以及数据探索性分析(描述性统计量计算、数据可视化,如直方图、散点图、箱线图)。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常用的统计推断方法,如假设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卡方检验)、置信区间的计算。对于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深入讲解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Spearman相关)和回归分析(线性回归、多元回归、逻辑回归、泊松回归)。对于多变量数据的分析,本书将涵盖主成分分析(PCA)、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降维与分类技术。在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领域,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算法,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NN)等,并探讨它们在数据挖掘和预测建模中的应用。本书还将重点介绍常用的统计软件(如SPSS, R, Python中的统计库)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仪器分析的原理与应用”(请注意,此部分将聚焦于更广泛的仪器分析概念,而非特指某本书的特定内容,作为本书的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作为贯穿全书的专题进行深入探讨。仪器分析是现代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支撑,它利用各种物理和化学手段来定量或定性地测定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含量。本书将系统介绍各类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性能指标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我们将涵盖光谱分析技术,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AAS/AES)、质谱法(MS)、核磁共振波谱法(NM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些技术如何利用物质与电磁波或粒子的相互作用来获得信息。其次,我们将介绍色谱分离技术,包括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HPLC/UPLC),以及它们与质谱联用(GC-MS, LC-MS)形成的高效分析手段。此外,我们还将讨论电化学分析技术(如电位滴定、伏安法)、热分析技术(如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以及显微成像技术(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本书将强调这些分析仪器在样品制备、测量过程、数据采集与处理中的集成应用,并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仪器分析如何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如物质成分鉴定、纯度测定、反应动力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监测、药物质量控制、材料结构分析等。 “科学研究的成果展示与传播”是研究价值实现的最后一步。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呈现和传播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探讨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的逻辑结构,以及图表规范、参考文献引用格式(如APA, MLA, Chicago等)。我们将讲解如何撰写引人入胜的学术报告和会议演示,以及如何制作高质量的科学海报。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学术出版的流程,包括期刊选择、投稿策略、同行评审的应对以及稿件修改的技巧。对于非学术领域的传播,我们将介绍科普文章、媒体访谈、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等多种形式。最后,本书还将探讨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和科研诚信的重要性,鼓励研究者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中。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方法的先进性以及跨学科的视野。作者在梳理经典研究范式的同时,高度关注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技术和计算方法,并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章都配有丰富的图示、表格和案例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同时,本书鼓励读者批判性地学习,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自己的研究实践中,最终实现科学探索的突破。 总而言之,《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是一本为当代科学研究者量身打造的指南,它不仅传授知识,更致力于培养研究者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是每一位投身科学研究的学子和科研人员案头的必备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实验室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仪器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次购入《仪器分析(董慧茹)(第三版)》,是希望能够系统地回顾和更新我的知识体系。《仪器分析》这本书,我之前也接触过,但不同版本之间还是会有一些差异。董慧茹教授的第三版,在内容的更新和案例的选择上,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质量控制和仪器校准的部分。在实际工作中,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而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质控手段。书中对于标准物质的选择、校准曲线的绘制、以及各种误差的分析和控制,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讲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区分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印象深刻。通过阅读,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测量的不确定度”的概念,并学会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来减小测量误差。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这种一线操作人员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评分

我是一名对科学探索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虽然没有专业背景,但我一直对“如何知道物质的成分和含量”这个问题非常着迷。偶然间,《仪器分析(董慧茹)(第三版)》这本书进入了我的视野。我被书中介绍的各种“神奇”的分析仪器所吸引。从肉眼无法看到的分子世界的奥秘,到微量物质的精确测量,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从头开始阅读,虽然有些概念对我来说比较晦涩,但我依然努力地去理解。例如,在阅读关于X射线衍射分析的部分时,我尝试着去理解晶体结构是如何通过衍射图谱来确定的,尽管我无法完全掌握其中的数学推导,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神奇之处。书中对各种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的描述,都非常生动形象,就如同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讲课。我常常会想象这些仪器在实验室中的样子,以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手里有很多本仪器分析的参考书,但《仪器分析(董慧茹)(第三版)》无疑是其中最让我感到“得心应手”的一本。它的语言风格比较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每一个字都透露着严谨和专业。我最近在做一项关于环境监测的课题,需要用到一些痕量物质的检测技术。书中关于电化学分析的部分,特别是极谱法和伏安法,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思路。我认真研读了关于电极反应、扩散电流、动力电流等概念,并试图理解不同电位扫描方式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书中给出的计算公式和图谱解析,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实验数据的意义。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较新的电化学传感器技术,这对我拓展研究方向非常有启发。我曾尝试着去理解某些复杂仪器的内部电路设计,虽然我不是电子工程专业的,但书中对关键部件的介绍和工作原理的阐述,足以让我对整个仪器的运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某一分析方法时,不仅详细讲解了其原理,还对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潜在的干扰因素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这种全方位的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该方法的认识深度。

评分

初次翻开《仪器分析(董慧茹)(第三版)》,就被它厚重的体量和扎实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这本书宛如一座知识的宝库,里面蕴含着分析化学领域精深奥秘的钥匙。我并非科班出身,对仪器分析的了解仅限于零星的科普读物,这次抱着探索未知的决心,希望能够系统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序言部分董慧茹教授的开篇之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学科的热爱和对教学的严谨态度,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指引着我踏入这个广阔而迷人的领域。书中对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操作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光谱分析部分印象深刻,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到红外光谱法,再到核磁共振波谱法,每一个章节都如同剥洋葱般,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书中配以大量的示意图和真实案例,使得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生动,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逐渐领悟其精髓。我尝试着理解质谱分析的原理,尽管涉及一些复杂的概念,但书中清晰的逻辑梳理和步骤分解,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跟随,并尝试着在脑海中构建出仪器的运作模型。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分析化学家进行深度对话,从中汲取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在研究中常常需要用到各种仪器进行物质的检测和定量分析。我手上也收集了不少关于仪器分析的书籍,但《仪器分析(董慧茹)(第三版)》这本书,在我看来,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我一直对光谱分析中的一些高级技术比较感兴趣,例如荧光光谱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书中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包括激发和发射过程、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以及光谱分辨率的提高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曾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斯托克斯位移”和“反斯托克斯位移”的概念,并试图将其与实际的实验观测联系起来。书中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物质的发射光谱,这对我理解和分析实验数据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在介绍这些分析技术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实例,例如在生物样品中的应用,这让我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技术在我的研究领域中的价值。

评分

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仪器分析(董慧茹)(第三版)》这本书的整体感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仪器分析的方方面面。我是一名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觉得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各种分析仪器操作步骤的讲解。例如,在学习滴定分析部分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滴定方式,还对指示剂的选择、滴定终点的判断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曾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描述,在脑海中模拟滴定的过程,并预设可能遇到的问题。此外,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验设计的思路,这对于我今后的实验课程非常有帮助。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新兴的分析技术,比如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分析中的应用,这让我对仪器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平实,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使得复杂的概念也变得容易理解。

评分

《仪器分析(董慧茹)(第三版)》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著作。我是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一项研究项目寻找相关的分析方法。这本书的内容,从基础到前沿,都有涉猎,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参考框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种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的客观评价。例如,在介绍化学传感器时,书中就明确指出了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响应时间、选择性、稳定性和寿命等关键指标,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有助于我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最合适的传感器。书中还详细讲解了如何对这些传感器进行校准和维护,这对于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我曾仔细阅读了关于“内标法”和“外标法”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并尝试着理解它们各自的原理和适用条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准确,没有太多理论上的“花架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科学地进行分析。

评分

《仪器分析(董慧茹)(第三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参考典籍。我一直觉得,在科研的道路上,拥有一本能够信赖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工具书是多么重要。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我特别欣赏它在体系构建上的严谨性,从基础的分析化学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类仪器的具体应用。在接触到色谱分析的章节时,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理解其分离机理。无论是气相色谱还是液相色谱,书中都对固定相、流动相的选择,以及影响分离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我反复阅读了关于“理论塔板数”和“载气流速/流动相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尝试将这些理论与我在其他资料上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比对,试图找到其中的联系。书中的一些图表,例如色谱峰的分离度示意图,对我理解不同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书中关于色谱仪的结构和检测器的选择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我常常会思考,在面对不同的样品类型时,应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色谱技术和检测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虽然书中内容庞杂,但编排的逻辑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使得阅读过程不会显得过于枯燥。

评分

我是一名在分析检测机构工作的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与仪器分析息息相关。拥有一本权威、全面的参考书对我而言至关重要。董慧茹教授的《仪器分析(第三版)》这本书,正是我所需要的。这本书的出版,体现了作者对分析化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常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疑难杂症,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和系统的参考平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样品前处理”部分的讲解。在实际分析中,样品的准备往往是影响最终结果准确性的关键环节。书中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类型样品(如固体、液体、气体)的各种前处理技术,例如萃取、浓缩、分离等,并对每种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我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仪器维护和故障排除的实用建议,这对于保障仪器的正常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评分

《仪器分析(董慧茹)(第三版)》这本书,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指路明灯”的角色。作为一名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我需要掌握大量的仪器分析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适合我们这一类读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热分析”部分的讲解印象深刻。DSC(差示扫描量热法)和TGA(热重分析法)这些技术,在材料表征和工艺优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曾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不同温度和加热速率对材料相变和分解行为的影响,并尝试着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对某些聚合物材料的分析中。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让我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这些分析方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此外,书中对各种仪器误差的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的讲解,也为我今后的实验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专业,但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即使是对仪器分析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逐步掌握其精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