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

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志春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服饰
  • 服饰文化
  • 中国文化
  • 传统服饰
  • 服饰史
  • 文化研究
  • 历史
  • 民族服饰
  • 服装设计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8702
版次:3
商品编码:120740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80克胶版787*1092
页数:3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拓荒性理论专著。 它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理论与方法,以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模式来展开中国服饰文化学说的轮廓和细部。所谓点即一个人物的服饰学说或一个命题;线即历史的线索或一个服饰事件或某类服饰命题的梳理;面即某个时代或一群政治家或社会服饰习俗等;体即中国服饰文化整体境界的多重透视。它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搜寻,在不时显现的出土文物中爬梳,在古今乡风土俗中筛选,以期探讨中国服饰发展变化的文化背景和内在规律;辨析中国服饰命题与国人文化心态的渊源衍化;梳理历代服饰现象的文化线索和美学意味……总之,她试图展示自古以来渊远流长的中国服饰文化理论,展示早已积淀为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服饰命题,从而引导人们整体领略中国服饰文化境界——在时兴的西方服饰文化之外提供一个别样的理论参照体系,它不只为中国服饰文化学的建立作出重要铺垫,而且为人类服饰学说的平等互补结构奠定基础。
本书立论明确,资料丰富,图文并茂,视界雄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可用作我国高等院校服饰专业的一本基础理论教材,对从事服饰设计的专业人员以及广大业余爱好者也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理论与方法,以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模式来展开中国服饰文化学说的轮廓和细部。它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搜寻,在不时显现的出土文物中爬梳,在古今乡风土俗中筛选,以期探讨中国服饰发展变化的文化背景和内在规律;辨析中国服饰命题与国人文化心态的渊源衍化;梳理历代服饰现象的文化线索和美学意味……总之,它试图展示自古以来渊远流长的中国服饰文化理论,展示早已积淀为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服饰命题,从而引导人们整体领略中国服饰文化境界——在时兴的西方服饰文化之外提供一个别样的理论参照体系。它不只为中国服饰文化学的建立作出重要铺垫,而且为人类服饰学说的平等互补结构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张志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民俗研究专家,服饰研究专家,陕西省节庆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西北大学节庆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陕西省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西安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医学美学美容》等众多报纸期刊特约撰稿人,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参与嘉宾。

目录

第一章 被薜荔兮带女罗——古代服饰质料的发现与演变 / 2
一、服饰之初:花叶须戴满头归 / 2
二、彼采葛兮 / 4
三、 纟炎麻索缕,手经指挂 / 6
四、裘之饰也,见美也 / 7
五、丝绸:云想衣裳花想容 / 10
六、棉花 / 14
七、纸质衣料的尝试 / 14
第二章 混沌世界 五彩迷离——中华服色的远古演进 / 18
一、洪荒时代的一色独尊:红色崇拜 / 18
二、夏商二元对立:尚黑尚白 / 21
三、西周四方模式:青赤黑白褒贬分明 / 27
四、五行模式:四色并坐,黄色突出 / 29
第三章 亦幻亦饰 人神合一——图腾向人体装饰的渗透、转化与投影 / 38
一、图腾文化的人生印痕 / 38
二、图腾扮饰之初:画身画脸 / 39
三、图腾扮饰之初:文身 / 42
四、图腾人体装饰向服饰的过渡 / 46
第四章 具象与抽象:有意味的形式——中华传统服饰图纹 / 56
一、从具象到抽象:原始图纹的审美变形历程 / 56
二、抽象纹饰的思维模式与具体途径 / 60
三、传统图纹的三种结构模式 / 61
四、中华服饰图纹散点体系 / 64
五、中华图纹的文化思考 / 74
2 │ 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
第五章 衣裳?章纹?文饰——《周易》服饰理论简说 / 80
一、神圣起源: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80
二、黄色的神圣意蕴 / 84
三、贲:多向度的文饰观念 / 86
四、反对文饰——冶容诲淫 / 90
第六章 悠悠万事 唯此为大——“三礼”与服饰 / 94
一、规模宏大的服饰管理体系与等级秩序 / 94
二、冠礼:庄严神圣的成年礼仪 / 102
三、五服制:服装款式中天伦亲情的直觉造型 / 108
第七章 服周之冕 文质彬彬——孔子的服饰理论及其实践 / 116
一、服周之冕,海纳百川 / 116
二、维护基座,峻切庄严 / 119
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122
四、纳入教程,系统传承 / 130
五、敬畏服饰,身体力行 / 134
六、孔子服饰学说的文化思考 / 136
第八章 被褐怀玉 养志忘形——老庄服饰思想初探 / 140
一、被褐怀玉,养志忘形 / 140
二、质文错位:发现服饰的装扮或欺骗 / 143
三、服色的异化及神化 / 144
四、素淡之美:大音希声 / 147
五、平等与宽容:服装模式的多样性 / 150
六、服饰舒适性原则 / 152
七、形全形残,任纯自然 / 153
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 155
第九章 取情以去貌 好质而恶饰——韩墨的服饰文化观 / 160
一、衣服的定义:适身体,和肌肤 / 160
二、唯用是尊的评判模式 / 162
三、取情以去貌,好质而恶饰 / 164
四、行不在服 / 169
五、至高的权势:流行的策源地 / 170
六、反对拘泥:服饰应随时而变 / 173
七、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 175
第十章 服制之道 多极摆荡——贾谊、刘安与董仲舒的服制建构 / 180
一、贾谊:改朝更易服色,提倡服制之道 / 180
二、刘安:衣服礼俗者,非人之性也 / 182
三、董仲舒:天人同构,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 186
第十一章 人之所弃 受而后著——中国佛教服饰文化观 / 192
一、人之所弃,受而后著 / 192
二、最胜衣服最胜香 / 196
三、辩难袒服 / 199
四、刷新衣装 / 201
第十二章 齐民与俗流 贤者与变俱——论胡服骑射与孝文改制 / 208
一、胡服骑射:衣当顺势而变 / 208
二、孝文改制:衣亦为时而变 / 213
第十三章 严装?淡装?粗服乱头——魏晋风度与服饰 / 222
一、魏晋风度的社会文化背景 / 222
二、严装:魏晋风度的初始境界 / 225
三、粗服乱头:魏晋风度的浪漫境界 / 229
四、淡装:魏晋风度的玄远境界 / 232
第十四章 雍容大度 盛世衣装——唐代服饰的文化探寻 / 240
一、兼收并蓄的文化场 / 240
二、服色内涵的再构筑 / 242
三、盛行胡服 / 246
四、时世妆:波澜起伏的模仿流动 / 250
五、袒裸之风:人体美的展示 / 253
六、女着男装:历史新风貌 / 254
第十五章 与人相称 与貌相宜——李渔时代的服饰理论 / 260
一、衣以章身 / 260
二、生命体验的质料视角 / 263
三、内蕴拓展的服色 / 265
四、斟酌款式 / 269
五、成则画意,败则草标——饰物的别致讲求 / 271
第十六章 衣取适体 寒暖顺时——曹庭栋《老老恒言》的服饰养生理论 / 278
一、安体所习,养生妙药 / 278
二、趁寒趁暖,动静相宜 / 280
三、首衣:虚顶以达阳气 / 283
四、体衣:衣取适体 / 285
五、带、钩及衣之浣洗 / 287
六、足衣:四时宜暖,和软适足 / 288
第十七章 斟酌中外 咸思改服——康有为两极摆荡的服饰思想 / 296
一、呼唤转型:上书请断发易服 / 296
二、回归传统:适宜性之优可统摄万国 / 301
三、回归传统:尽善尽美至为文明矣 / 304
四、康有为服饰论说的价值 / 307
第十八章 古今服装画 / 312
一、鸿蒙时代的萌芽 / 312
二、源起:法典式的服装画 / 312
三、归类辨属的服装画 / 315
四、具有现代意味的服装画 / 316
第2版后记 / 324
第3版后记 / 327

前言/序言

本书展开中国服饰文化这个话题,粗看似乎纵横交错,不同层面纷至沓来,分散而不成体系,其实本书有着内在逻辑与有机结构,既有历史的序

列,又有人文的脉络,更有服饰文化学建构自身的期待。就像拉开历史的帷幕,让我们看到庄严辉煌的演出和精美的细节,看到源远流长的根脉,看到我们中华民族服饰的DNA结构,看到扮饰自身的历史探索与卓越智慧。

我们的先民及历代服饰文化的先行者与创造者,在服饰材料方面,披荆

斩棘,搜尽多种动植物,以超乎想象的智慧将皮毛、枝条化为绕指柔。葛麻的发现与驯植自有其厚重的积累,而蚕丝的发现与创造更是为人类美饰谱写了一首伟大而响彻古今的乐曲,从而建构了与异域先民创造的棉花文化圈、皮毛文化圈、亚麻文化圈互补的丝麻文化圈。值得注意的是,从古至今,在中国服饰文化的叙述格局中,服饰材料探索、发现与完整巧慧的工艺过程,不只是客观外在的物质罗列,而且渗透着温馨情愫的人文意象。无论是桑蚕起源的神话传说,还是葛麻狐裘浸润的情感波澜,都成为引发人们品咂不已的美感资源。

在服色方面,中国服饰文化有着独特的建构与表达。它既是物理的又是

心理的,既是神话的又是现实的,既是民族的又是普世的,如尚赤尚黑尚白尚黄尚紫,五德终始,三世轮回……每一种色彩都因此而获得独立的意味,成为厚重的历史现实衔接链条。最终尚赤尚黄成为民族色彩的定格且向未来辐射与渗透,自然源自服饰色彩的历史演进与文化演义。中国服饰文化中的服色格局还是一个有所期待的海纳百川式的开放结构,对异域服饰的接纳与融合上都显出自信与大度,如汉唐时代佛教的尚黄与尚白的认同,近现代对于欧美白色婚纱的欣赏拿来,都是不争的事实。

在服饰图纹方面,形成了如十二章纹、八吉祥、儒学八宝、暗八仙等涵

盖不同层面,既自成格局又彼此呼应的散点体系,从而使中国智慧的非聚焦式散点思维在这一领域里有了典型的展现与印证,也使点线面看似简单的轮廓建构积淀了厚重微妙的社会情调与人生意味。

在服装款式方面,自从两三万年前山顶洞人磨就那一枚骨针,我们的先民就为后来的服饰结构奠定了一种模式,即与印度的裹缠型、古希腊的披挂型款式并行的缝合型结构。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款式美不胜

收,不仅是让我们引为自豪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是仍然以活态存在于我们衣生活中的精美范式,还是引发服饰创造的灵感之源与激情之基础。

在服饰制度方面,官场的冠冕制度与偏侧于民间的五服制度,将服饰差

序系列的系统性落实到细致精微,将服饰的庄严神圣与神秘圣洁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冠冕制度将朝廷与官府的秩序梳理与官员的升迁等级等策划得无微不至,它将礼制这一相对抽象的人文制度落实到服饰的款式、色彩、图纹甚至质料上,或许这就是社会符号化管理的历史先行者。五服制度虽覆盖全社会,但在实践中似乎更偏侧于民间,而传统社会中官员服丧期间,更要辞去官职回故乡丁忧。相对于冠冕制度的等级森严,五服制度更是精致完整、大气磅礴,它将中国人的伦理关系从血缘层面梳理得井井有条,源流清晰,界线判然。而这一切又从儒家基于血缘的情感结构推衍而出,一切的伦理抽象最终又归结到具象化五服这样的款式上。如果说冠冕制度强调的是国家台阶之庄重森严,那么五服制度突出的是家族血缘之绵长温馨。而个人成年礼仪呈现的冠礼和笄礼,则是每个生命个体成长的关键点上建构的重要的通过仪式。如果说前两者属于关注群体的制度创造,那么冠礼和笄礼则是关注个体成长的独特设计。而这一制度最终落实于服饰层面,真得佩服这些制度的设计者的苦心。因为只有依附于衣食住层面的文化建构,才有可能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有效而恒久地传承下去。

在服饰思辨方面,《周易》一句“垂衣而治天下”的命题,道出了中国

服饰文化思辨的核心,即社会秩序梳理与性别秩序梳理这两个关键点。后世不少思想家都是沿着这个格局展开自己有所侧重的叙述。孔孟荀老庄墨韩等虽彼此有抵牾之处,如孔孟荀定格于群体合谐,老庄着眼于个体舒适,墨韩则强调实用便捷,但其思维大方向仍在这个模式内运行。而服饰变革的冲突与思辨,无论是胡服骑射还是孝文改制,都是上述种种服饰思辨的实践性叙述。而康有为两极摆荡式的服饰思考,前后如撕裂般的矛盾表述,恰恰深刻地表达了在中国服饰转型期国人深刻而迷茫的矛盾心态。而这种心态至今仍活态地涌动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在对个体美饰的思辨方面,出于种种原因,古代中国哲学家更多是对

人体的回避。或许这就是导致传统服装平面剪裁,不同于欧美剪裁的重要原因。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服饰文化史似乎就是对人体回避与遮蔽的历史。对于人体结构的感觉古人并非迟钝,但表述上的回避却显然基于文化上的规定与局限。当然也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突破与进展,虽然有异域进入且融合于民族血脉中的佛教服饰文化谈到了人体具体的一个个部位而无所禁忌,但那对象只能是高高在上的佛祖而并非芸芸众生;一直到李渔直接谈衣与人相称与貌相宜,但具体到人,详细到女性着装的肩与腰,仍是混沌与朦胧,缺少具体量化的描述与分析;曹庭栋谈老年服饰款式细致多样,仍缺少人体不同部位与衣关系的深透描述与微妙解读。他们的思辨与表达,总体看来不乏定性研究的意味,点到即止、含糊朦胧,缺少直接面对展开的定量研究的自觉意识。然而整体反转过来,面对那些人体全然打开的服饰样态,我们再来回味这种源远流长的含蓄与节制,似乎又会滋生“剪不断理还乱”的依恋,又会觉得它自有其隽永的价值。

在服装画方面,这又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独特领域。中国服装画自古而

今,由神圣的服饰法典演绎为世俗审美的民俗风情画、写意漫画,而最后在服装高等教育充分发展的时代,竟回缩到纯然实用性层面,成为服装制作环节的工艺图。服装画在这里所展示的一个历史性的跌宕起伏,真令人感喟良深。这似乎也暗含着新的厚重的期待。

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服饰千秋史,得失见寸心。

在这里,我们追溯既往走过从前,并非着意发思古之幽情,津津乐道于

曾经的光彩夺目;亦并非以后来居上的意态俯瞰历史裁判前贤;而是追根溯源,着眼当下,瞩意未来,温故以求新——如同上帝伊甸园里寻觅隐藏起来的亚当夏娃一样,我们面对中国服饰文化也可以发出“你在哪里”的深情呼唤。是呀,中国服饰文化是什么?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古往今来,看生活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亲爱的朋友,《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就捧在您的面前,当您有心回望中国服饰文化的时候,虽然未曾谋面,但我深信,您是在读历史、读文化,更重要的是在

读自己。

张志春

2016年9月于西安兴庆湖畔
锦绣千年:一部穿越时空的服饰礼仪与审美演变史 本书并非对《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内容的逐一复述,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探讨中国服饰所承载的深厚历史积淀、社会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审美观念演变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我们将沿着历史的长河,细致梳理那些曾经流传于世的衣冠,不仅仅是它们的形式与色彩,更是它们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等级制度、哲学思想以及人们对美的独特追求。 一、衣冠的起源:从遮蔽身体到文明的符号 人类的衣物起源,最初是为了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保护身体免受风雨侵袭。然而,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衣物的功能远不止于此。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学会了利用植物纤维和动物毛皮来制作简陋的衣物。这些早期的“衣冠”,虽然粗糙,却已经开始蕴含着部落的图腾、祭祀的仪式,成为区分群体、象征身份的初步标志。 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服饰的功能开始向社会化、礼仪化转变。从夏商周的“礼制服饰”,我们就看到了服饰与等级制度的紧密联系。冕服、章服、弁服等一系列形制各异的服饰,成为了区分贵族与平民、统治者与臣属的鲜明标识。色彩、纹饰、形制,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阶层的权力与地位。这种以服饰来确立社会秩序的制度,贯穿了中国古代大部分历史时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与社会交往。 二、汉唐风华:开放与融合的服饰图景 汉代,中国服饰在继承先秦礼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大气、端庄的风格。深衣的流行,体现了汉代士人崇尚的简朴与儒雅。而丝绸的普及,则让汉代的服饰充满了生机与光彩。交领右衽、宽袍大袖,成为汉代服饰的典型特征,这种飘逸洒脱的风格,至今仍是中国服饰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其服饰文化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多元。丝绸之路的畅通,带来了域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唐代的服饰吸纳了波斯、粟特等地的时尚元素,色彩更加绚丽,款式更加大胆。襦裙、半臂、披帛的组合,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自信。圆领袍、幞头等服饰,则体现了男性士人的英武与风采。唐朝服饰的开放性与创新性,使其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宋明雅韵:内敛与精致的审美转向 宋朝,在经历了唐朝的辉煌之后,服饰文化转向了一种更加内敛、精致的审美风格。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代的服饰趋于朴素、典雅,注重细节的处理和材质的质感。宋代的士人袍衫,线条简洁,色彩素雅,体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哲学追求。女性服饰也以襦裙为主,但更加注重剪裁的合体与装饰的细腻,绣花、缂丝等工艺被广泛运用,展现出一种低调的奢华。 明代,在继承宋代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服饰体系。官服制度日臻完善,不同品级的官员拥有特定的冠、带、衣、裳,纹样也各有规定。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饰,特别是直裰、道袍等,款式庄重,展现出士大夫的文人气度。女性服饰方面,袄裙依然是主流,但更加注重裙子的层叠与腰部的收束,形成了更加婀娜的体态。明代服饰在设计上注重线条的流畅与结构的严谨,体现了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美学观念。 四、服饰的象征意义:文化、信仰与身份的载体 服饰绝不仅仅是蔽体之物,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等级与身份的象征: 这一点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尤为突出。从古代的冕服、朝服,到近代的官僚服饰,颜色、纹饰、形制都严格区分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这种“明贵贱、辨等级”的功能,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行为模式。 信仰与精神的表达: 服饰中融入的图腾、宗教符号、以及一些特定的穿着方式,往往与人们的信仰和精神追求息息相关。例如,道教服饰的飘逸与素雅,佛教僧袍的简约与肃穆,都直接反映了其教派的哲学思想。 礼仪与习俗的体现: 嫁娶、丧葬、祭祀等重要的人生仪式,都有特定的服饰要求。婚服的鲜红,象征着喜庆与吉祥;丧服的素白,表达着哀悼与敬意。这些服饰规制,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地域与民族的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服饰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苗族的银饰盛装,藏族的藏袍,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都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体现。 美的追求与时代精神: 每一个时代的服饰,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审美情趣。从汉代的庄重,到唐朝的开放,再到宋代的雅致,服饰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关于中国审美观念的流变史。 五、现代视角下的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 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服饰经历了剧烈的转型。旗袍的诞生,是对传统服饰进行改良和创新的典范,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审美元素,展现了中国女性的东方韵味与时代风貌。中山装的出现,则代表了革命年代的社会思潮和民族独立精神。 当下,中国服饰文化正经历着一次重要的复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更加珍视和挖掘传统服饰的精华,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时尚感的作品。从汉服的复兴热潮,到设计师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的中国风设计,都表明了中国服饰文化正以新的生命力蓬勃发展。 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肯定,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诠释。了解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就是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了解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从古老的衣冠,到现代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一段不朽的传奇,都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芒。 本书所呈现的,并非仅仅是衣物的陈列,而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卷,一次次深刻的文化对话。它邀请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感受中国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去理解它所承载的深厚底蕴,去发掘它在当代社会中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比我想象的要厚重许多,这让我对内容的丰富程度充满了期待。翻开扉页,看到精美的插图和严谨的排版,更是让我确信这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作品。书中的内容,尤其是对各个时期服饰特征的分析,让我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例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讲解,作者不仅仅描述了“衣裳”的基本形制,还深入探讨了其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社会分工的关系,这让我对“衣冠礼乐”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书中关于唐朝服饰的章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对唐代服饰的开放性、多元性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胡服的传入到女性服饰的大胆创新,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织锦、刺绣工艺的介绍,那些精美的图案和复杂的技法,都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穿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穿”,它将服饰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这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拿到《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服饰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零散地了解一些,不够系统。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以清晰的脉络,将中国服饰的历史发展过程娓娓道来,从早期文明的萌芽,到各个朝代的演变,再到近现代的变迁,条理非常清楚。书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各种服饰的款式和形制,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书中对汉朝服饰的解读,让我了解了“深衣”的形制以及其所蕴含的儒家思想;而对宋朝服饰的描述,则展现了宋代士人内敛、质朴的审美情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如蒙古族、藏族等,这让我对中华民族多样性的服饰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实易懂,即使没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也能轻松阅读。同时,书中穿插的精美插图和图注,也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让我能更好地想象和理解古代服饰的样式。

评分

《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这本书,我只能说,它像一个精心编织的锦缎,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匠心。我原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旗袍、马褂之类的近代服饰,但没想到,这本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更为古远的中国服饰历史。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衣着,从皇室贵族的华服到市井小民的便服,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关于各个朝代服饰的演变,与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甚至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都阐述得非常到位。比如,书中对明朝服饰的介绍,不仅描述了其端庄大气、等级分明的特点,还联系到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江南丝织业的繁荣,让我看到了服饰背后隐藏的经济活力。而书中对服饰纹样的解读,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龙纹、凤纹、祥云纹等,每一个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吉祥寓意,作者的讲解让我对这些符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衣”,更是关于“人”和“时代”,它让我得以透过服饰,去窥探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评分

《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这本书,我真心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翻开的,毕竟“服饰文化”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审美的想象空间。第一眼看到书名,我就联想到了那些古老王朝的华丽袍服,那些丝绸、刺绣,还有形形色色的头饰,仿佛能闻到历史的风。在翻阅的过程中,我惊叹于作者对于服饰变迁的梳理,从先秦的朴素到唐朝的开放,再到明清的繁复,每一个朝代的服饰都不仅仅是衣裳,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礼仪制度、审美情趣的缩影。书中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服饰特点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关于某些特定服饰的起源和演变,比如汉服的形制,以及不同时期对其的改良和发展,都让我耳目一新。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通过服饰这个载体,去触摸和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书中对细节的刻画也十分到位,那些看似微小的配饰,如玉佩、发簪、香囊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作者的解读让我对这些细节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图片欣赏或者浅显的普及读物,但实际阅读下来,才发现它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文化深度的著作。作者在对服饰的物质层面进行细致描述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等多重含义。比如,书中对不同时期官服制度的详细考证,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权力等级在服饰上的体现,从颜色、纹样到形制,无不透露着森严的等级秩序。而对民间服饰的探讨,也揭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服饰上的独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融合的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服饰与礼仪、宗教、习俗之间关系的阐释,这让我明白,服饰在古代不仅仅是为了蔽体保暖,更是重要的社会符号和文化载体。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智慧和审美的追求。书中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也增加了其说服力和可信度,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