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有中国古典美的字帖、读本。典雅的书写纸下,有芭蕉染绿,曲水荷香,玉如意、糖葫芦、乌篷船、莲花灯……
中华经典,代代相传。《三字经》《千家诗》《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孟子》……演绎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印迹与文化传承。古诗、韵语、名言、警句……笔尖上流传的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仁爱、智慧与勇敢。
读经典、写汉字,让孩子们通过“大文化”的学习,感受书写,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本书是以硬笔书法为载体的蒙学经典读物,全书内容由书法名家进行书写。它既为学生提供了学国学的读本,又为学生提供硬笔学习的材料,包括《三字经》《千家诗》《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孟子》。
本书将读经典、写汉字合二为一,本书练习完后可裁剪或撕下练习的内容,留下经典原文和创作幅式,可读、可练、可赏、可存。本书7册一套,装帧美观大方,是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主编:
钟东,文学博士,中山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工作。长期关注戏曲文献学、诗歌文献学、岭南佛道文献与诗歌文学。业余兴趣在古代碑帖、中国书法艺术。
硬笔范字:
杨子实,著名硬笔书法家。自幼随父学习书法,数十年坚持不懈,硬笔书法作品多次在省级大赛中获奖。现已出版硬笔字帖数十种,其独立开发的硬笔行楷字体被收入方正字库。从事书法普及教育二十余年,对书法教学有独到研究并有独特教学方法。
目 录
恻隐之心
慎思明辨
知因畏果
人心难得
多寡之道
善于自省
检视自身
合乎礼义
教而为人
处世待人
凌云之志
方圆规矩
利器善功
仁治天下
修身治国
毁誉不动
谨言慎行
为与不为
不失本心
认识规律
条理始终
交友立场
仁义礼智
人性本善
学问之道
存心养性
思之审之
人应知耻
志存高远
懂得变通
这本书简直是艺术爱好者和历史学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于研究明清时期的文人生活,尤其是他们日常使用的那些精美的手札和书信。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介绍书法字帖,但它深入探讨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从他们的诗词歌赋到对园林艺术的偏爱,无一不体现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古典美。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雅”与“俗”的辩证分析,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引用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轶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灵动性完美结合,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故友对饮,畅谈古今。书中的插图和版式设计也极为考究,每一页都仿佛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体验的重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情怀的人。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入门读物,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忐忑,毕竟我对五声调式和工尺谱这些概念一窍不生。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如何将高深的学问用最亲切的方式传授给大众。它没有堆砌艰深的术语,而是从最简单的“宫商角徵羽”的音高关系讲起,结合民间小调的例子,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中国传统音乐的世界。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不同乐器音色的描述,那种对“丝竹管弦”的细微差别,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旋律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哲学思考。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是给耳朵进行了一次高级的“清洗”,让我重新学会了聆听。它拓宽了我对“美”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视觉,更扩展到了听觉的广阔领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快餐文化淹没的传统旋律的价值。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百科全书,简直是视觉的饕餮盛宴!虽然它没有直接涉及楷书的艺术,但它对不同朝代礼服、常服的形制、纹样、色彩的考究程度,与书法对笔画结构的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书中对隋唐的雍容华贵、宋代的简约内敛,乃至明代的端庄大气,都有详尽的图文对照。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纹饰语言”的解读,比如龙凤、祥云、海水江崖纹所代表的社会等级和文化寓意,让人明白每一根丝线、每一个刺绣图案背后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规范。它让我明白了,服饰不仅仅是蔽体的工具,更是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味的无声宣言。阅读这本书,就像穿越时空,亲身参与了一场场华美的宫廷盛典,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自信和文化底蕴的深厚。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简直就是对这一概念最全面、最深入的解读。它系统梳理了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思想脉络。书中对于儒家“仁”的思想如何延伸到对山川草木的关怀,以及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基础,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它没有采用刻板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大量古代士大夫的游记、书信中的只言片语,重构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境界”二字的诠释,那种从个体修养上升到宇宙观的层次,让人在面对现代社会的焦虑时,能找到一种心灵的安宁。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在身旁低语,教你如何放慢脚步,去观察一片叶子的生长,去感受四季的流转,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评分拿到这本关于古代建筑构造的书时,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没想到作者的笔触竟然如此细腻生动。它详尽地剖析了唐宋以来木结构建筑的榫卯技术,那些复杂的结构原理,在作者的阐述下,变得清晰可见,甚至能感受到工匠们在搭建宫殿楼阁时,那种与木材对话的专注与智慧。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建筑师,但书里那种对结构美学的推崇,对材料特性的精准把握,深深地震撼了我。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古代营造法式的图解和现代复原的对比分析,这使得冰冷的理论立刻变得立体起来。它让我明白了,那些屹立千年的古塔和牌坊,不仅仅是石头和木头的堆砌,更是古代人智慧和对天地秩序敬畏的凝结。读完后,我再去看那些古迹,视角完全不同了,多了一种对“看不见的结构”的欣赏,这是一种全新的审美维度。
评分下次不买了,不好
评分下次不买了,不好
评分感觉字贴不错,写起来不那么枯燥乏味。
评分买着给小孩玩玩儿
评分买着给小孩玩玩儿
评分买着给小孩玩玩儿
评分感觉字贴不错,写起来不那么枯燥乏味。
评分感觉字贴不错,写起来不那么枯燥乏味。
评分下次不买了,不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