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礼物》美国管理学的经典名著。著名自媒体人罗振宇,曾在罗辑思维中多次鼎力推荐这本书,罗胖解读道,“硅谷文化的背后是清教徒精神”。《清教徒的礼物》是霍博兄弟(肯尼斯.霍博和威廉.霍博)花费毕生精力写成的著作。一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生前对此书念念不忘,却到逝世也抱憾未能读到。
《清教徒的礼物》一经出版,就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为2007年十佳商业书籍之一。到了2010年1月,《哈佛商业评论》资深编辑撒拉?科里夫在她所在的杂志上指出,“这本关于管理文化的书读来让人惊叹……我从来没有读过一本讲商业的书像这本一样容纳了那么多信息、历史和洞见。”
《清教徒的礼物》主张,文化核心的活力、社会流动性、竞争力和创新力,其源头是某个民族的纪律及精神特质。作者将这些精神总结为五个基础特征——勤俭持家、亲力亲为、集体主义、组织能力和技术革新。作者认为,目前商业社会的一切问题,皆源于商业本身背离了上述精神。
《清教徒的礼物》也研究了发源于美国的管理文化如何普及到世界各地,特别探讨了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对后者的社会及制造业造成的影响。作者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应该叫作中日工业革命,因为它起源于日本、兴盛于中国。作者认为,中国公司可能会在一代之内主导世界所有重大制造行业,甚至还有许多服务行业。
这是一部美国社会史,也是一部管理文化论。每一个关心资本主义体系或者身居高位的企业人都应该阅读。
《清教徒的礼物》追溯了美国管理文化的起源及特性。在三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文化将一小部分低微的美国殖民者变成了这世界上伟大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本书主张,该文化核心的活力、社会流动性、竞争力和创新力,其源头是某个民族的纪律及精神特质。该民族就是美国的第一批欧洲移民——清教徒。
作者认为,目前商业社会的一切问题,皆源于商业本身背离了清教徒精神。他们提出警告,当美国疏远在19世纪和20世纪支撑其商业与经济成功的核心价值观时,也将自己未来的繁荣和稳定置于险境之中。
《清教徒的礼物》也研究了美国的管理文化如何普及到世界各地,特别探讨了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对后者的社会及制造业造成的影响。作者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应该叫作中日工业革命,因为它起源于日本、兴盛于中国。中国公司可能会在三十年内主导世界所有重大制造行业,甚至还有许多服务行业。
这是一部美国社会史,也是一部管理文化论。每一个关心资本主义体系或者身居高位的企业人都应该阅读。
肯尼斯·霍博,
霍博兄弟中的哥哥。1926年出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终生致力于不同国家的制造业文化研究。他对美国工厂管理文化起源及其对战后日本管理文化影响的研究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在制造与管理方面发表了众多影响深远的专业论文。肯尼斯和他弟弟威廉都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生前好友。他同时还是一位技艺出众的机械工程师,曾任宝洁公司的部门经理。他做过几十年商业管理和研究咨询工作,曾帮助爱尔兰政府和制造业重组,以适应共同市场的竞争,为经济奇迹“凯尔特之虎”的出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威廉·霍博,
霍博兄弟中的弟弟。生于1929年,现代语言学家、投资银行家,曾经作为保守党候选人当选过欧洲议会议员,为欧洲经济政策的制订提供指导。他是跨党派经济政策研究机构——伦敦财政研究学院的创办人、主席。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纽约W.R.Grace & Co.公司的金融分析师,后成为伦敦S.G.Warburg公司的总经理,现居伦敦。曾获雷鸟国际管理学院私募股权终身成就奖(2010)和《专业投资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杂志颁发的“年度交易奖”(1976)。
这是一本美国管理学的经典名著。我把它郑重推荐给大家。
—— 罗振宇,罗辑思维自媒体创始人
对您的作品,我有极大的兴趣并印象深刻。期待您写更多相关题材的书籍。别忘了让您的出版商寄一张订购单给我。
—— 彼得·F·德鲁克
这本关于美国管理文化的书籍令人惊叹。
——《哈佛商业评论》
伟大并颇具独创性。
——卢克·约翰逊,英国著名企业家,《金融时报》创业专栏作家
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无疑是一个亟需领导力的时刻,而霍博兄弟的书是帮助人们重新认清商业世界真正方向的好提醒。
——查尔斯·汉迪,著名英国管理学家 ,“管理哲学之父”
未来我的学生们都将被要求阅读此书。这是对我们西方管理和技术文化的一部真诚且无所畏惧的评论。
——彼得·卡瓦莱克教授,曼彻斯特商业学院
中文版推荐序一/ /001
中文版推荐序二/ /004
中文版推荐序三/ /006
英文版推荐序/ /008
前言/ /010
引言 一封来自麦克阿瑟的电报/ /001
第一篇 渊源/ /003
第一章 美国管理文化的清教渊源/ /007
第二章 17 世纪30 年代的清教徒移民浪潮/ /021
第三章 “帝国西进” / /036
第四章 法国技术的普遍影响/ /047
第二篇 美国作为工业强国的崛起/ /059
第五章 罗斯维尔上校设计原型/ /063
第六章 英国不再是“世界工厂” / /081
第七章 麦卡勒姆创建M 型公司/ /092
第八章 泰勒改革工场/ /101
第九章 皮埃尔创建现代制造公司/ /110
第十章 美国管理黄金时代(1920—1970) / /119
第十一章 去日本的西方三贤士/ /138
第三篇 万恶的“专家” 崇拜/ /161
第十二章 “专家” 崇拜的起源和本质/ /164
第十三章 “专家” 崇拜对龙头企业的影响/ /181
第十四章 商学院: “专家” 崇拜的庙宇/ /209
第十五章 “专家” 崇拜对社会的影响/ /237
第十六章 蝗灾年代(1971—1995) / /273
第十七章 戴明相救不及(1980—1993) / /286
第十八章 虚假的曙光(1996—2000) / /299
第十九章 第一缕真正的曙光(2001—) / /308
结 语 第三次(或中日) 工业革命/ /325
附录一 管理黄金时代优秀实务背后的25 条原理/ /335
附录二 访问历史名迹: 清教徒成为美国人的地方/ /347
致谢/ /353
引言 一封来自麦克阿瑟的电报
霍默·萨若松盯着电报,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战争爆发时, 他自愿参军, 在101 空中突击师受过训练, 为登陆欧洲做准备。一次事故后, 他因健康原因被辞退。29 岁的他是一个无线电工程师, 资历不深。远东盟军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是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在这封电报之前, 不会说日语的萨若松从未收到过来自日本的信, 与日本乃至亚洲也从未有过任何联系。军方让他回去, 真是莫名其妙。只有一个解释: 电报是雷神公司的同事与他开的一个玩笑, 而且是一个相当夸张的玩笑。美国工业文化与他国相比比较非正式; 欧洲人要是参观美国工厂, 一定会在参观报告中记下: 美国管理者在开会期间竟然一直把脚搁在桌子上! 电子和无线电属于最松懈的行业, 恶作剧屡见不鲜。
萨若松把电报丢到了一边。一周后, 怒气冲冲的科尔曼上校从华盛顿打电话给他: “你至少要回复一下我的信和电报吧!” 似乎是麦克阿瑟在占领期间想让日本民众好好了解政府的政策和行动( 麦克阿瑟的这种做法, 日本民众几乎闻所未闻)。
日本国内的电话、电报和广播系统在战争期间被盟军轰炸破坏了,其重建需要一批工作能力强的通讯工程师的监督。萨若松被美国陆军辞退后, 就为军方开发民用飞机机载雷达, 工作能力给军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军方想重新聘用他, 让他去东京帮忙创建一个类似于英国广播公司BBC 的日本广播系统。两个人在陆军民事事务分部见面了, 分部的办公室是用华盛顿市中心的一栋厂房改建的, 与最近刚刚完工的宏伟的五角大楼比较起来显得非常简陋。见面的结果是, 萨若松勉强同意去日本9 个月进行情况调查和准备行动计划。
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萨若松在日本的逗留期延长到了4 年半。他不仅准备了行动计划, 而且帮助实施了它。他与另外两个通讯工程师查尔斯·普罗兹曼和弗兰克·波尔金霍恩一起为一场管理革命耕地播种了, 这场管理革命引发了一场工业革命, 而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席卷了日本, 然后席卷了“ 亚洲四小龙” ( 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 最后在1980 年渗透到了中国大陆。经济实力强了, 政治影响力就会随着变强。“ 西方三贤士” 发动的革命, 在很大程度上将经济霸主和政治霸主之位在21 世纪传给了东亚。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肃穆的美感,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一段深刻的精神旅程。拿到手的时候,它的质感就十分扎实,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的字迹清晰,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阅读。我一直对历史中的那些重要转折时期及其背后的精神力量很感兴趣,而“清教徒”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太多复杂的历史与文化意涵,他们的信仰、他们的迁徙、他们在新大陆的建立,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他们当时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祷告仪式有哪些特别之处,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维系自己的信仰,并且将其传递下去的。我尤其好奇,是什么样的“礼物”能够让一个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是他们的坚定信念,还是他们所建立的社会雏形?这本书的“升级版”字样也让我感到一丝惊喜,这意味着作者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加入了新的视角或者更详实的史料,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获得比以往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出的“礼物”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更像是一种隐喻,引人思考。在阅读的初步体验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在构建这个主题时所下的功夫。我一直在想象,如果清教徒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种宗教信仰,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一种价值观的传递,那它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探讨清教徒在塑造现代西方社会价值观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他们对勤劳、节俭、自律的强调,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他们对于社群责任感的认知。这些特质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又是如何通过史实的铺陈来支撑起“礼物”这个论点的。是否会有关于他们如何克服逆境、如何在荒野中建立信仰共同体、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后代社会结构中的生动描绘?我期待着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理解他们留给后世的,究竟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清教徒”这个词,立刻唤起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我一直对那种在极端条件下,人们如何通过信仰来获得力量并塑造文明的故事深感兴趣。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一群怀揣着坚定信念的先行者,在陌生的土地上,面对着未知的挑战,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和信仰体系的。而“礼物”这个词,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这究竟是一种物质上的馈赠,还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清教徒的社会组织、他们的家庭生活、他们的教育方式,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的信仰理念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我希望它能够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他们在艰难的迁徙过程中所经历的困苦,他们在建立新社区时所面临的内部矛盾,以及他们如何平衡宗教热情与现实生活的需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清教徒的精神世界,并解释他们所留下的“礼物”对于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希望能够得到详尽的阐述,从而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清教徒形象。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清教徒”这个词 immediately 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改变世界的人物和群体充满敬意。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群怀揣着理想与信仰的先驱者,在一片未知的土地上,用他们的勤劳、坚韧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礼物”这个词,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这究竟是一种象征性的馈赠,还是一种可以被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清教徒的信仰体系,他们是如何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宗教理念,并且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中。我期待能够看到关于他们如何处理与原住民的关系,如何建立早期的殖民地制度,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个人责任与社群义务的生动描写。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深邃的视角,让我们理解清教徒所留下的“礼物”的复杂性,它可能包含着进步的火种,也可能隐藏着历史的局限,而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几分神秘感和深度,我一直对清教徒这个群体充满了好奇。他们不仅仅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章节,更是塑造了现代西方世界许多重要价值观的群体。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清教徒的核心信仰,他们是如何理解上帝的旨意,又是如何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关于他们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保持自身信仰的纯粹性,并且如何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的细节。而“礼物”这个词,更是激发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好奇心。这究竟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还是一种社会制度上的创新?这本书是否会详细描绘他们在新大陆上所建立的社区生活,他们的政治思想,以及他们对教育和工作的态度?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生动的例子,展现清教徒如何在实践中践行他们的信仰,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最终成为了留给后世的宝贵“礼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深入理解清教徒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无论这份“礼物”是光明还是阴影。
评分正品
评分最喜欢的书 没有之一,有阅读的欲望
评分大佬推荐的,两百减一百,灰常给力,正品很好
评分正在读,书里面的有些观点还是很震撼的,一本不错的书。
评分。。。。。。
评分同事推荐的
评分还不错,摸着质量还可以
评分性价比也很高,以后还来!
评分书很新,没有破损,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