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与实践(上)》是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全教材分为上下两册,《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与实践(上)》为上册内容包括人体运动原理与技术分析方法、运动机能评定等。
《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与实践(上)》是基于众多一线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参考国内外相关著作和研究而完成的。在巩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本教材力图体现以下特色:充分体现本学科发展前沿,密切结合该领域新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注重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应用的内容;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学习内容;构建较完备的教材(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有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思考(作业)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肌肉工作原理与分析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上肢部分
第三节 下肢部分
第四节 肩背部分
第五节 躯干部分
第六节 整体动作分析
第二章 影像与运动技术分析方法
第一节 运动技术分析基础
第二节 人体模型
第三节 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基本模式
第四节 运动信息采集
第五节 数据处理
第六节 综合决策
第七节 结果反馈
第三章 人体运动中的力的测量和生物负荷评价
第一节 运动中的力和负荷的生物学意义
第二节 外负荷力的测量
第三节 生物组织内力的测量
第四节 肌肉负荷估测方法
第五节 力学理论研究方法
第四章 运动生物力学能量学
第一节 运动生物力学能量学简介
第二节 人体能量学基础
第三节 运动能耗测评方法
第四节 机械能和机械功
第五节 运动效率
第六节 值得关注的方面
第五章 肌电测量与运用
第一节 肌电测量设备
第二节 肌电测量方法与步骤
第三节 肌电信号的处理与分析
第四节 肌电测量在人体运动中的应用
第五节 应用研究案例
第六节 肌电测量实验
第六章 骨骼肌与运动
第一节 运动对骨骼肌力量的影响
第二节 运动与骨骼肌纤维类型
第三节 运动性肌肉疲劳的生理机制
第四节 运动训练与肌肉酸痛
第五节 肌肉形态学及生物学机能分析技术简介
第七章 运动与骨代谢
第一节 运动与骨量研究
第二节 运动与骨形态计量学研究
第三节 运动与骨生物力学研究
第四节 运动对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及其基因水平的影响
第五节 骨形态学及生物学机能分析技术简介
第八章 健身运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健康概念与运动对健康的促进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与抗衰老
第三节 体育锻炼与心脑血管疾病
第四节 体育锻炼与糖尿病
第九章 训练中的特殊生理学问题
第一节 运动性贫血机制与防治
第二节 运动训练与女运动员月经周期
第三节 兴奋剂的生理学问题
第十章 身体素质
第一节 力量素质
第二节 速度素质
第三节 耐力素质
第四节 柔韧素质
第五节 灵敏素质
第六节 平衡素质
第十一章 赛前训练、过度训练、停训与恢复训练
第一节 赛前训练
第二节 过度训练
第三节 停训
第四节 恢复训练
前言/序言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运动状态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等。运动人体科学在保证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健身的科学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体育教学过程优化、运动员选才、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训练效果检查评定、训练状况反馈调控、健身计划制订、健身效果评价、改善和增强国民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直接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不断勇攀高峰;新的科学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和选择,需要寻找有力的科学支点;同时,全民运动健身和健康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科学的指导。体育科学在原有的运动训练学和体育教育理论难以全面、更好地满足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应运而生。它的形成为指导科学训练、提高竞技体育比赛成绩、科学合理地规划人们的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从而进一步科学地促进竞技体育发展,改善人类健康状况,推动社会进步。
《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与实践》是西安体育学院体育学重点学科建设研究生教材,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和学习而编写的教材。内容涉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生化、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医学和康复学等相关学科内容。全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共二十四章。其中,第一至第五章为“人体运动原理与技术分析方法”的内容;第六至第十五章为“人体机能对运动训练的生物学适应及其评价”的内容;第十六至第二十章为“体质与健康促进”的内容;第二十一至第二十四章为“运动损伤与康复”的内容。
在巩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本教材力图体现以下特色:
(1)紧密围绕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2)充分体现本学科发展前沿,密切结合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注重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应用的内容;
(4)重点突出实践(实验)能力学习内容;
(5)构建较完备的教材(教学)内容体系,每一章节有重点、难点、思考(作业)题,以及实践(实验)报告。
本教材对运动人体科学等相关学科本科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主要作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相关课程的选用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体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与自学参考书。
本教材是西安体育学院体育学重点学科建设研究生规划教材,由西安体育学院周里教授主持编写,编写者具体分工如下:白石(第一章第一、六节),刘涛(第一章第二、三节),李宁(第一章第四、五节),黄志刚(第二章第一、二节,第三章第三节),严波涛(第二章第三、六、七节,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章),李小生(第二章第四、五节),王琨(第三章第二、四、五节,第五章),杨建昌(第六、七章),刘旭东(第八、九章),任超学、高新友(第十章),张明军、高新友(第十一章),姜涛(第十二、十四章),马艳、高新友(第十三章),郝琳、高新友(第十五章),袁尽州(第十六、十八、十九章),杜新星(第十七、二十章),苟波(第二十一章),张葆欣、陈建(武汉体育学院)(第二十二章),强大平(第二十三章),温晓妮(第二十四章),由王琨、高新友、张明军、任超学、杜新星、李小生对全书进行最后统稿。
本教材缺点与不足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专家与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如果有机会重印或再版,我们会在后续的版本中加以修订。
《运动康复:理论与技术解析》 一、 导论:迈向健康的基石 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浪潮中,运动康复作为连接疾病治疗与功能恢复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运动康复的核心理论,深入剖析前沿实践技术,为运动爱好者、健身从业者、康复治疗师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全面而实用的参考指南。我们关注的并非运动的极限挑战,而是如何通过科学的运动干预,帮助个体在伤病、疾病或功能受损后,安全有效地回归正常生活乃至更优化的运动状态。本书将从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康复技术和应用场景,力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读者掌握运动康复的关键知识与技能。 二、 运动康复的基础理论:理解身体的语言 要进行有效的运动康复,首先必须理解身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反应与恢复机制。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核心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在康复中的应用: 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影响身体生理功能的强大工具。我们将阐述运动如何影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特别是针对伤病或疾病状态下的身体,运动干预如何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优化神经传导效率、调节代谢等方面来发挥其康复作用。我们将详细解析不同强度、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身体不同系统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量身定制。 运动生物力学在康复评估与设计中的价值: 动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康复的效果和安全性。本书将深入讲解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这包括对人体运动链的理解、关节力学、肌肉协同作用以及运动模式的分析。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生物力学原理,准确评估个体运动模式中的潜在风险,识别导致疼痛或功能障碍的生物力学异常。基于这些评估,我们才能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更有效的康复训练动作,避免二次损伤。例如,在下肢康复中,理解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对于设计深蹲或跳跃训练至关重要。 运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与康复原则: 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是制定康复计划的前提。本书将剖析常见的运动损伤,如韧带撕裂、肌腱炎、肌肉拉伤、骨折愈合过程等,详细阐述其病理生理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出运动康复的核心原则:保护、休息、冰敷、加压、抬高(R.I.C.E.)原则的科学应用;循序渐进的负荷加载策略;疼痛管理与功能恢复的平衡;以及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我们会强调,康复并非简单的“休息”,而是主动的、科学的恢复过程。 神经肌肉控制与康复: 神经系统是运动的指挥官,其功能恢复在整体康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将探讨神经肌肉控制的原理,包括本体感觉、前庭觉、视觉等感官信息如何整合以产生协调的运动。我们将重点关注神经系统损伤(如中风、脊髓损伤)或功能障碍(如平衡障碍)后的康复策略,介绍神经肌肉再训练的技术,如镜像疗法、镜像训练、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这些技术旨在重新激活受损的神经通路,促进神经可塑性,提高运动协调性和控制能力。 三、 运动康复的评估技术:精准定位问题 科学的评估是制定有效康复计划的基石。本书将系统介绍多种评估技术,帮助读者精准判断个体的功能状态和潜在风险: 静态与动态姿势评估: 通过观察个体的静态站姿和坐姿,以及在行走、跑步等动态过程中的表现,可以发现骨骼、肌肉的不平衡以及不良的运动模式。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系统的姿势评估,识别常见的姿势偏差,并分析这些偏差可能带来的影响。 运动功能测试: 针对身体不同部位和不同运动模式,存在一系列标准化的运动功能测试。例如,在下肢康复中,我们会介绍如单腿站立稳定性测试、膝关节功能评定(如Lysholm评分)、踝关节活动度与力量测试等。这些测试能够量化个体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性,为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提供客观依据。 特殊人群的评估: 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其生理特点和康复需求有所不同。本书将探讨如何根据这些特殊人群的特点,调整评估方法和重点,确保评估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例如,在老年人评估中,会更侧重于跌倒风险评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影像学与电生理学辅助评估(概念性介绍): 虽然本书不侧重于医学诊断,但会简要介绍影像学(如X光、MRI)和电生理学(如EMG)在运动康复中的辅助作用,说明它们如何帮助康复师更深入地理解损伤的性质和程度。 四、 运动康复的训练方法与技术:循序渐进的重塑 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则需要科学的方法。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各类运动康复训练方法和技术: 力量与耐力训练在康复中的应用: 力量和耐力的恢复是功能重建的核心。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根据损伤的类型、阶段以及个体的恢复情况,设计和执行不同类型的力量和耐力训练。这包括: 等长收缩训练(Isometric): 适用于急性期,在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情况下激活肌肉。 向心与离心收缩训练(Concentric & Eccentric): 讲解不同收缩模式在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恢复中的作用,特别是离心训练在肌腱病康复中的重要性。 抗阻训练的渐进性原则: 如何安全有效地增加负荷、组数、次数、频率,以促进肌肉适应和功能提升。 心肺耐力训练的设计: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心率区间、运动类型(如步行、自行车、游泳)来提高心肺功能。 柔韧性与平衡性训练: 运动损伤常常伴随关节僵硬和平衡能力下降。我们将重点介绍: 静态拉伸、动态拉伸与PNF(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讲解各种拉伸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正确执行技巧,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柔韧性。 本体感觉训练: 通过不稳定的器械(如平衡垫、BOSU球)或特定的动作,刺激本体感受器,提高身体对自身位置和运动的感知能力,从而改善平衡和协调性。 特定损伤的康复训练示例: 本书将选取几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如膝关节韧带损伤、肩袖损伤、腰部肌肉劳损)为例,详细讲解其不同康复阶段的训练内容、训练重点和注意事项。这部分将提供具体的训练动作示范,并解析其生物力学原理。 心肺康复: 针对心脏病、肺部疾病等患者,运动康复在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将介绍心肺康复的基本原则、评估方法以及运动处方的制定,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运动类型的选择。 运动再参与与预防: 康复的最终目标是让个体安全地重返运动或日常生活。我们将探讨如何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和复杂性,引导个体重返运动场。同时,我们将强调运动损伤的预防,包括热身与放松的重要性、运动装备的选择、运动技术的改进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五、 运动康复的特殊应用场景:关爱生命的不同维度 运动康复的应用领域广泛,本书将聚焦于几个关键且具有代表性的场景: 运动训练与运动表现提升: 运动康复理论同样适用于健康人群,用于优化运动表现,提高运动效率,减少运动中的潜在风险。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增强核心稳定性、改善运动模式、提升特定运动能力的训练,帮助运动爱好者达到更高的运动水平。 老年人运动康复: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面临肌肉力量下降、平衡能力减弱、骨密度降低等问题。本书将重点介绍针对老年人的运动康复策略,包括跌倒预防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认知功能促进训练等,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慢性病管理中的运动处方: 运动被誉为“良药”,在许多慢性病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探讨如何为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关节炎等慢性病患者制定安全的运动处方,帮助他们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运动心理学与康复: 伤病或疾病的发生往往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影响,如焦虑、抑郁、信心不足等。本书将触及运动心理学在康复中的应用,强调积极的心态对康复过程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促进心理恢复的简单方法,如目标设定、自我效能感提升等。 六、 结语:迈向更健康、更积极的人生 《运动康复:理论与技术解析》并非一本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运动康复的兴趣,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无论您是希望从伤病中恢复,还是寻求更优化的运动表现,亦或是希望通过运动来改善慢性病的状况,本书都将是您可靠的伙伴。我们坚信,通过科学、系统的运动干预,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健康、更积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