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全部考点,紧扣考试大纲
全新双色印刷,优化内容结构
曲线标注考点,突出重点难点
再现经典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考点深度拓展,开阔解题思路
内容完备科学,全面高效备考
赠:100元网络学习卡(见封底)
一、考试程序与内容
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招聘考试主要是各地(市、区、县)教育部门或人事部门组织的考试聘用机制。具体程序包括招聘简章发布、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基本功考核、体检、录用签约等。考试内容依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主线内容是清晰的,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注重考查考生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地区也会单考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其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材教法、教育教学技能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等。
另一种考试形式注重考查考生对公共基础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有的地区公共基础知识指的就是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有的地区则是指文史、科技、法律、政治、写作、时事等综合知识或职业能力测试知识,有的地区则全部包括。
二、本书特色推介:
(一)结构合理,讲练结合
为了更好地掌握重要知识,我们调整了以往图书的章节顺序,真正做到了易混淆的地方有对比,难掌握的地方有提炼。一切都是为了既让考生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又可以加固不熟悉的知识。
章节后的“真题演练”板块,则是考查考生对所复习的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使考生迅速地了解自己的不足,随时作出调整。
(二)知识全面,强化巩固
本书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为了让考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各个章节的重难点内容,我们在文中全部用曲线标注,以便考生在复习时节省时间,提高备考效率。在重要考点下面设置了“真题再现”内容,为考生精选了有代表性的试题,帮助考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紧扣大纲,力争全新
本套教材严格依据全新教师招聘考试的命题要求和考试大纲编写,融汇了多位天明教育一线培训专家的讲义精华,完全覆盖了教师招聘考试的所有考点。
(四)应试指南,专家讲解
我们总结了多年来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对各章节知识的主要考查内容,通过系统地分析,我们在本书的每一章中,为考生罗列了本章的重要考点以及考点的常考题型,便于考生很快地了解本章命题时侧重考查的知识要点。
同时,我们还在每个章节的开篇处推出“知识框架”模块,为考生介绍本章节的常考知识点,让考生一目了然。
(五)增值服务,惠及考生
为回馈广大考生的信任和支持,本套图书以随书赠送面值100元学习卡的形式为考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详见图书封底),读者可凭学习卡登录网址,获得更多考试资料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3)
知识框架(3)
考点分布(3)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4)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12)
真题演练(21)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22)
知识框架(22)
考点分布(22)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3)
第二节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29)
真题演练(36)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制度(39)
知识框架(39)
考点分布(39)
第一节 教育目的(40)
第二节 教育制度(49)
真题演练(54)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57)
知识框架(57)
考点分布(57)
第一节 教师(58)
第二节 学生(66)
第三节 师生关系(69)
真题演练(73)
第五章 课程(75)
知识框架(75)
考点分布(76)
第一节 课程概述(76)
第二节 课程目标(80)
第三节 课程内容(82)
第四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84)
第五节 课程评价(85)
真题演练(87)
第六章 教学(89)
知识框架(89)
考点分布(90)
第一节 教学概述(90)
第二节 教学过程(92)
第三节 教学原则(99)
第四节 教学方法(103)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107)
第六节 教学评价(110)
第七节 教学模式(113)
真题演练(116)
第七章 德育(118)
知识框架(118)
考点分布(118)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119)
第二节 德育过程(122)
第三节 德育模式(124)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126)
真题演练(132)
第八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34)
知识框架(134)
考点分布(134)
第一节 班级管理(135)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139)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142)
真题演练(148)
第九章 课外活动与教育合力的形成(150)
知识框架(150)
考点分布(150)
第一节 课外活动概述(151)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152)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指导(154)
第四节 教育合力的形成(155)
真题演练(157)
第十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159)
知识框架(159)
考点分布(159)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160)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61)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方法(162)
真题演练(165)
第二部分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169)
知识框架(169)
考点分布(169)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69)
第二节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71)
第三节 心理的实质(173)
真题演练(175)
第二章 认知过程(176)
知识框架(176)
考点分布(176)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177)
第二节 注意(185)
第三节 记忆(189)
第四节 表象与想象(198)
第五节 言语与思维(202)
真题演练(211)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213)
知识框架(213)
考点分布(213)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213)
第二节 意志(219)
真题演练(222)
第四章 个性心理(224)
知识框架(224)
考点分布(224)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225)
第二节 能力(230)
第三节 人格、气质和性格(237)
真题演练(244)
第五章 社会心理(246)
知识框架(246)
考点分布(246)
第一节 印象形成(247)
第二节 人际关系(248)
第三节 群体心理(249)
真题演练(252)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255)
知识框架(255)
考点分布(255)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作用(255)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56)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58)
真题演练(260)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263)
知识框架(263)
考点分布(263)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264)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267)
第三节学生的人格发展(270)
第四节学生的个别差异(273)
真题演练(276)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278)
知识框架(278)
考点分布(278)
第一节学习的定义与类型(279)
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281)
真题演练(292)
第四章学习心理(294)
知识框架(294)
考点分布(295)
第一节学习动机(296)
第二节学习迁移(303)
第三节学习策略(310)
第四节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形成(315)
第五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324)
第六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30)
真题演练(336)
第五章心理健康教育(339)
知识框架(339)
考点分布(339)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340)
第二节心理评估(345)
第三节心理辅导(346)
真题演练(349)
第六章教学心理(351)
知识框架(351)
考点分布(351)
第一节教学设计(351)
第二节课堂管理(357)
真题演练(364)
第七章教师心理(366)
知识框架(366)
考点分布(366)
第一节教师的心理特征与教师威信(367)
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差异(370)
第三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373)
第四节教师的心理健康及维护(374)
真题演练(377)
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381)
知识框架(381)
考点分布(381)
第一节道德与职业道德(382)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383)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原则(387)
真题演练(389)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91)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评价(395)
知识框架(395)
考点分布(395)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395)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399)
真题演练(401)
第五部分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405)
知识框架(405)
考点分布(405)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405)
第二节新课程结构(409)
真题演练(412)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414)
知识框架(414)
考点分布(414)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415)
第二节新课程中的教学观(416)
第三节新课程中的师生观(418)
第四节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观(419)
真题演练(422)
第三章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423)
知识框架(423)
考点分布(423)
第一节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423)
第二节三级课程管理(424)
真题演练(427)
第四章 新课程评价(428)
知识框架(428)
考点分布(428)
第一节 新课程评价概述(429)
第二节 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431)
第三节 新课程中的教师评价(433)
第四节 课堂教学评价(434)
真题演练(436)
第六部分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第一章 教育法律基础(439)
知识框架(439)
考点分布(440)
第一节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概述(440)
第二节 教育法律规范(444)
第三节 教育法律关系(445)
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447)
第五节 教育法律救济(451)
第二章 依法执教与教师违法(侵权)行为(456)
知识框架(456)
考点分布(456)
第一节 依法执教(456)
第二节 教师违法(侵权)行为(457)
附录 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节选)(46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选)(4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节选)(4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节选)(4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节选)(475)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节选)(477)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节选)(480)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节选)(482)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节选)(48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节选)(486)
《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节选)(490)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节选)(491)
真题演练(492)
第七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97)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501)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03)
第四章 法律基础知识(511)
第五章 常识部分(515)
第八部分 教育教学技能
第一章 备课技能(523)
第一节 备课概述(523)
第二节 制订教学计划技能(524)
第三节 教案设计技能(526)
真题演练(527)
第二章 课堂教学技能(528)
第一节 课堂导入技能(528)
第二节 课堂讲授技能(529)
第三节 课堂板书(530)
第四节 课堂提问(530)
第五节 结课技能(532)
第六节 教学语言表达(533)
真题演练(533)
第三章 教育写作技能(535)
真题演练(539)
从一个备考者的角度来看,这本教材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一站式”的学习路径,极大地减少了考生在搜集和筛选资料上浪费的时间。它就像一个浓缩的知识胶囊,把过去几年所有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都压缩进去了。然而,这种“通吃”的策略也意味着它无法像专业性极强的细分科目辅导书那样,对某一特定难点进行“穿透式”的讲解。我发现,对于一些我个人理解起来特别吃力的概念(比如某些教育测量中的统计学基础),这本书的解释仍然显得有些隔靴搔痒,不够口语化,不够生活化。因此,我必须承认,它是一本优秀的“基石”读物,是搭建知识体系的骨架,但要让这具骨架“血肉丰满”,我们还需要辅以其他更具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比如一些专注于某一难点领域的视频课程或者更侧重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集。它成功地定义了考试的“边界”,但要成功“跨越”边界,还需要考生自身的努力和灵活变通的策略。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勉强把第一部分的基础教育理论啃了下来,感触最深的是它的讲解方式,怎么说呢,用词稍微有点“学术化”,很多概念的阐述,如果不是对教育学原理已经有所了解,初次接触的人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举个例子,它在讲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时,引用了大量的专家观点和经典实验描述,内容详实得令人敬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信息过载。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座知识的迷宫入口,虽然四面八方都是入口,但每条路看起来都通向一个更深、更复杂的迷宫。更让我头疼的是,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广度”而非“深度打磨”。很多知识点罗列得非常齐全,仿佛在说“凡是考过的、可能考的,我都列出来了”,但对于那些高频考点,缺乏更直观、更易于记忆的图表或口诀辅助。我不得不自己动手,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旁边空白处画思维导图,试图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否则,它们就很容易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间溜走,让人抓不住重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但对于时间有限的考生来说,如何有效地“裁剪”和“吸收”这些内容,是运用这本书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给镇住了,感觉像是抱了一块砖头,这厚度,不禁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期待,也隐隐觉得,要啃完它,真得下一番苦功夫了。封面设计得挺朴素,一看就是那种务实、直奔主题的风格,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正中间赫然写着“教师招聘考试一本通专用教材”,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包治百病”的气势,让人觉得,只要跟着这本书走,考试应该就十拿九稳了。我当时是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买的,毕竟临近考试,时间紧迫,急需一本能迅速梳理知识框架、抓住重点的“救命稻草”。我翻开目录,那密密麻麻的章节标题,涵盖了从教育学基础理论到心理学核心概念,再到教育法律法规的方方面面,条理似乎是清晰的,但初看之下,知识点的密集程度还是让我有点头皮发麻。我尤其关注了它对历年真题的分析部分,希望这部分能提供一些出题的“套路”和侧重点,毕竟考试终究是应试,光靠死记硬背恐怕难以应对灵活多变的考场情境。总体来说,第一印象是:内容量大得惊人,目标明确,但消化起来估计是个挑战,需要极强的毅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来配合。
评分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实战性”上的表现。很多同类教材只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这本号称“一本通”,自然也包含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然而,习题部分的难度和风格,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一方面,它的选择题设计得相当巧妙,往往设置的干扰项非常逼真,能有效地检验你对知识点理解的细微差别;但另一方面,有些题目的表述方式,与我从其他官方渠道获取的真题样本相比,显得有些“超纲”或者说过于“理论化”,不太符合实际考试中那种更偏向案例分析和应用场景的出题趋势。比如,在论述题部分,它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参考答案”结构,这对于构建答题框架很有帮助,但如果你只是机械地模仿这种结构,可能会写出过于僵硬、缺乏个人思考深度的答案。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本“知识点全景图”来使用,而不是一个完美的“解题模板”。每做完一个章节的练习,我都会立刻回顾教材中对应的理论部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新阐释那个知识点,以此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而不是单纯地记住了书上的“标准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说实话,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纸张是那种比较常见的哑光纸,保护眼睛的作用还算不错,在长时间阅读后,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低。但是,装订方面,由于书本太厚,我感觉它不太耐得住反复翻折。我试着把它完全摊开放在桌子上,有几次不小心用力过猛,总担心中间的书脊会“咔嚓”一声裂开,这让我每次查阅特定章节时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对这本“考试圣经”造成物理损伤。更让我觉得不便的是,它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处理得略显拥挤。虽然这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塞入更多的内容,但在处理那些复杂的长难句或者密集的专业术语列表时,视觉上就显得有些压抑,阅读节奏容易被打断。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深呼吸,调整一下坐姿,才能重新集中注意力继续往下读。如果后续的版本能在纸张耐用度和版面设计上做一些优化,让它更“便携”和“耐用”,那对广大考生来说,体验感会大大提升。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非要六个字啊
评分这本书很不错,适合招教考试,很受用!
评分不错!内容讲解透彻。适合招聘考试!
评分刚刚看,还不知道效果,希望好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还不错,比较全面。词语也特别多,个人推荐可以看看
评分价格实惠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京东配送,一直都很棒。很全面,大品牌,物超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