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联技术(理论篇)

网络互联技术(理论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双顶,武春岭,王津 著
图书标签:
  • 网络技术
  • 互联网
  • 计算机网络
  • TCP/IP
  • 网络协议
  • 数据通信
  • 网络原理
  • 理论基础
  • 网络互联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3507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1076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锐捷网络学院系列教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3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锐捷网络与院校老师合力编撰完成,既有完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案例。教材内容简单,非常适合网络专业的初学者,学生学习本书的同时,也可考取锐捷网络的相关认证。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构建企业网络工程项目过程中涉及的以太网、交换、路由、安全及无线局域网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具体包括网络基础协议、交换机安装和调试、虚拟局域网(VLAN)、生成树、静态路由、动态路由、PPP、交换机端口安全、IP ACL、NAT、WLAN及网络规划等内容,可与《网络互联技术(实践篇)》配套使用。

作者简介

本书邀请由来自学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和来自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的专业工程师队伍,组建校企合作团队,联合开发完成的。本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坚持立足清远,对接产业,根据专业就业方向和“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按技术相关性特点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共同完成“工学交替、实境育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课程内容。

目录

第1章 网络基础知识 1
1.1 计算机网络基础 2
1.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1.1.2 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 3
1.1.3 计算机网络分类 5
1.1.4 网络传输介质 9
1.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2
1.2.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12
1.2.2 重要计算机网络体系 12
1.3 OSI参考模型 13
1.3.1 OSI参考模型概述 13
1.3.2 OSI七层参考模型 14
1.3.3 OSI/RM各层功能概述 15
1.4 TCP/IP参考模型 18
1.4.1 TCP/IP概述 19
1.4.2 TCP/IP协议各层功能 20
1.4.3 重点协议介绍 21
1.5 网络组建层次化结构设计 25
1.5.1 组建网络核心层 26
1.5.2 组建网络汇聚层 28
1.5.3 组建网络接入层 29
1.5.4 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优点 30
1.6 认证测试 31
第2章 交换技术基础 32
2.1 局域网体系结构 33
2.1.1 什么是局域网 33
2.1.2 局域网体系结构简介 33
2.1.3 MAC子层功能 34
2.1.4 LLC子层功能 34
2.1.5 局域网网络标准 35
2.2 以太网基础 35
2.2.1 以太网概述 35
2.2.2 以太网技术发展 36
2.2.3 CSMA/CD协议 38
2.2.4 以太网帧 38
2.2.5 以太网广播和冲突 39
2.3 交换技术基础 40
2.3.1 什么是交换技术 40
2.3.2 二层交换设备 40
2.4 认识交换机设备 42
2.4.1 认识交换机端口 42
2.4.2 认识交换机组件 43
2.4.3 衡量交换机性能的参数 45
2.5 交换机工作原理 46
2.5.1 交换机基本功能 46
2.5.2 交换机地址学习和转发策略 47
2.5.3 交换机帧转发方式 50
2.6 认证测试 51
第3章 配置交换机设备 53
3.1 启动交换机 54
3.2 交换机命令行界面 56
3.3 交换机基础配置 59
3.4 配置交换机的安全登录 62
3.5 配置交换机系统升级 64
3.5.1 通过TFTP协议传输文件 64
3.5.2 通过Xmodem协议传输文件 64
3.5.3 升级交换机系统 65
3.6 认证测试 67
第4章 虚拟局域网 69
4.1 VLAN概述 70
4.1.1 VLAN技术概述 70
4.1.2 VLAN的用途 70
4.1.3 VLAN的优点 71
4.2 定义VLAN方法 71
4.2.1 基于接口VLAN配置方案 72
4.2.2 基于MAC地址VLAN配置方案 72
4.2.3 基于网络层VLAN配置方案 72
4.2.4 基于IP组播VLAN配置方案 72
4.3 配置基于接口VLAN 73
4.4 VLAN干道技术 76
4.4.1 Access接入端口 76
4.4.2 Trunk干道端口 77
4.4.3 干道协议IEEE 802.1Q 77
4.4.4 交换机Native VLAN 79
4.5 配置交换机Trunk端口 80
4.6 配置交换机Trunk端口安全 81
4.7 配置VLAN之间通信 84
4.7.1 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 84
4.7.2 利用路由器实现VLAN间的通信 86
4.8 VLAN排错 88
4.9 认证测试 90
第5章 局域网中冗余链路 92
5.1 冗余拓扑 93
5.1.1 冗余交换模型 93
5.1.2 广播风暴 93
5.1.3 多帧复制 94
5.1.4 MAC地址表抖动 95
5.2 生成树协议 95
5.2.1 生成树协议概述 96
5.2.2 生成树协议的工作过程 98
5.2.3 STP生成树协议的缺点 101
5.2.4 生成树协议端口状态 102
5.2.5 生成树拓扑变更 103
5.3 快速生成树协议 104
5.3.1 快速生成树协议改进 104
5.3.2 RSTP端口角色和端口状态 105
5.3.3 RSTP与STP的兼容性 106
5.4 STP与RSTP的配置 107
5.4.1 生成树协议的默认参数 107
5.4.2 配置STP和RSTP 108
5.4.3 生成树配置实例 109
5.5 多生成树MSTP标准 111
5.5.1 多生成树产生背景 111
5.5.2 什么是多生成树协议 112
5.5.3 多生成树协议优点 112
5.5.4 MSTP协议相关概念 113
5.5.5 配置MSTP生成树 114
5.5.6 MSTP生成树应用 115
5.6 以太网端口聚合 117
5.6.1 端口聚合概述 118
5.6.2 端口聚合技术优点 118
5.6.3 端口聚合的流量平衡 119
5.6.4 配置端口聚合 120
5.6.5 端口聚合配置实例 122
5.7 认证测试 123
第6章 IP协议及子网规划 125
6.1 IP协议 126
6.1.1 IP协议概述 126
6.1.2 IP包格式 128
6.2 IP地址 130
6.2.1 什么是IP地址 130
6.2.2 IP地址表示方法 130
6.2.3 什么是子网掩码 131
6.2.4 有类IP地址 131
6.2.5 无类IP地址 132
6.2.6 私有IP地址 132
6.2.7 特殊IP地址 133
6.3 IP子网技术 134
6.3.1 什么是子网 134
6.3.2 子网掩码应用 135
6.3.3 划分子网方法 135
6.3.4 子网划分应用 136
6.3.5 子网划分意义 137
6.3.6 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138
6.4 认证测试 139
第7章 三层交换技术 141
7.1 三层交换技术产生原因 142
7.2 什么是三层交换技术 143
7.2.1 OSI模型分层结构 143
7.2.2 传统二层交换技术 144
7.2.3 第三层交换技术 145
7.3 三层交换原理 146
7.4 认识三层交换机 147
7.5 配置三层交换机 149
7.6 认证测试 150
第8章 路由和静态路由技术 152
8.1 路由技术基础 153
8.1.1 路由概念 153
8.1.2 路由选路 154
8.2 路由器设备概述 156
8.2.1 认识路由器 156
8.2.2 认识路由器接口 157
8.2.3 路由器访问方式 158
8.3 使用命令行配置路由器 160
8.3.1 路由器命令配置模式 160
8.3.2 配置路由器基础命令 160
8.4 配置路由器直连路由 162
8.5 配置静态路由、默认路由 164
8.5.1 什么是静态路由技术 164
8.5.2 静态路由配置 164
8.5.3 什么是默认路由 167
8.5.4 配置默认路由 168
8.6 动态路由基础 169
8.6.1 什么是动态路由协议 169
8.6.2 动态路由协议决策 170
8.6.3 动态路由协议分类 171
8.6.4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172
8.6.5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172
8.7 有类路由协议与无类路由协议 174
8.7.1 有类路由协议 174
8.7.2 无类路由协议 174
8.8 认证测试 175
第9章 RIP路由协议 177
9.1 RIP协议 178
9.1.1 RIP协议度量方法 178
9.1.2 RIP协议更新过程 179
9.1.3 RIP协议学习路由过程 180
9.2 RIP更新路由表 181
9.3 RIP路由环 182
9.3.1 什么是路由环 182
9.3.2 路由环造成路由障碍 182
9.3.3 防止路由环 183
9.4 RIPv1与RIPv2 185
9.5 RIP的配置方法 186
9.5.1 配置RIP命令 186
9.5.2 RIP配置实例 187
9.5.3 配置单播更新和被动接口 188
9.6 RIP的检验与排错 189
9.6.1 使用show命令检验RIP的配置 189
9.6.2 使用debug命令进行排错 191
9.7 认证测试 191
第10章 OSPF路由协议 193
10.1 OSPF概述 194
10.1.1 什么是OSPF路由协议 194
10.1.2 OSPF路由协议特点 195
10.2 OSPF路由基本概念 196
10.3 OSPF路由区域 199
10.4 OSPF报文类型 200
10.5 OSPF路由计算过程 203
10.5.1 SPF算法 203
10.5.2 最短路径优先SPF工作过程 204
10.5.3 OSPF路由计算过程 204
10.6 配置单区域OSPF 205
10.6.1 配置OSPF路由 205
10.6.2 OSPF路由应用 207
10.7 配置多区域OSPF 209
10.7.1 单区域OSPF 路由问题 209
10.7.2 多区域OSPF 网络优越性 209
10.7.3 设计多区域OSPF网络 210
10.7.4 多区域OSPF网络 211
10.7.5 配置多区域OSPF网络 211
10.8 认证测试 214
第11章 DHCP动态地址获取协议 215
11.1 DHCP概述 216
11.1.1 什么是DHCP 216
11.1.2 DHCP优点 216
11.2 DHCP地址分配流程 217
11.2.1 DHCP分配形式 217
11.2.2 DHCP地址第一次分配流程 217
11.2.3 DHCP地址租约 220
11.3 DHCP协议报文的封装 221
11.4 配置DHCP Server 222
11.5 配置DHCP Client 224
11.6 DHCP配置应用 225
11.7 认证测试 227
第12章 保护企业网安全 229
12.1 企业网安全隐患 230
12.2 管理网络设备控制台安全 230
12.2.1 管理交换机控制台登录安全 231
12.2.2 管理路由器控制台安全 231
12.3 交换机端口安全 232
12.3.1 配置端口安全地址 232
12.3.2 配置端口最大连接数 233
12.3.3 绑定交换机端口安全地址 235
12.4 访问控制列表技术 237
12.4.1 访问控制列表概述 238
12.4.2 访问控制列表分类 240
12.5 基于编号标准ACL 241
12.5.1 标准ACL定义 241
12.5.2 编写标准ACL规则 242
12.5.3 标准ACL应用 243
12.6 基于编号扩展ACL 243
12.6.1 基于编号扩展ACL 244
12.6.2 扩展ACL应用 245
12.7 基于名称的ACL 247
12.7.1 基于名称的ACL概述 248
12.7.2 基于名称标准ACL规则 248
12.7.3 基于名称扩展ACL规则 249
12.8 基于时间的ACL 251
12.8.1 定义时间ACL规则 251
12.8.2 基于时间ACL规则应用 252
12.9 认证测试 254
第13章 NAT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256
13.1 私有地址概述 257
13.1.1 IPv4地址困境 257
13.1.2 私有IP地址 258
13.2 NAT技术概述 258
13.2.1 什么是NAT技术 258
13.2.2 NAT技术作用 259
13.2.3 NAT技术类型 260
13.3 NAT技术原理 261
13.3.1 NAT技术专业术语 261
13.3.2 NAT的工作过程 262
13.4 配置静态NAT 265
13.4.1 静态NAT配置过程 265
13.4.2 静态NAT应用 265
13.5 配置动态NAT 267
13.5.1 动态NAT配置过程 267
13.5.2 动态NAT应用 268
13.6 配置NAPT 269
13.7 验证和诊断NAT转换 271
13.8 认证测试 271
第14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 273
14.1 无线技术概述 274
14.1.1 WLAN发展历程 274
14.1.2 WLAN技术优势 274
14.1.3 WLAN传输技术 275
14.2 WLAN传输协议 277
14.2.1 CSMA/CA工作机制 277
14.2.2 IEEE 802.11标准 277
14.2.3 IEEE 802.11与OSI模型 278
14.3 WLAN组件 279
14.3.1 无线网卡 279
14.3.2 访问接入点 279
14.3.3 无线网控制器 281
14.3.4 天线 282
14.4 WLAN拓扑结构 282
14.4.1 Ad-Hoc模式 283
14.4.2 Infrastructure模式 283
14.5 WLAN网络体系结构 285
14.5.1 胖AP网络架构 285
14.5.2 瘦AP网络架构 286
14.6 WLAN安全 287
14.6.1 SSID隐藏 287
14.6.2 MAC地址过滤 287
14.6.3 WEP 287
14.6.4 WPA 288
14.6.5 802.1x 288
14.6.6 WLAN安全防范措施 288
14.7 配置WLAN中AC设备 289
14.8 配置WLAN中AP设备 291
14.9 认证测试 293
第15章 广域网基础 295
15.1 广域网技术基础 296
15.2 E1数字链路 300
15.3 数字用户线路 304
15.4 点对点协议 306
15.4.1 PPP协议简介 306
15.4.2 PPP帧结构 307
15.4.3 PPP工作过程 308
15.4.4 PAP和CHAP认证 309
15.4.5 配置PPP协议 311
15.4.6 PPP协议安全认证应用 312
15.5 PPPoE接入技术 314
15.6 认证测试 316

精彩书摘

  《网络互联技术(理论篇)》:
  无线保护接人(Wi—Fi Protected Access,WPA)技术是继承了WEP基本原理且又解决了WEP缺点的一种新的安全技术,是一种比WEP更为强大的安全机制。WPA加强生成加密密钥算法,黑客即便收集到分组信息,并对其进行解析,也几乎无法计算出通用密钥。WPA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动态密钥,根据通用密钥,配合MAC地址和分组信息顺序号编号,分别为每个分组生成不同密钥,然后与WEP一样,将此密钥用于RC4加密处理。
  通过这种处理,所有客户端所交换的数据,将由不同的密钥加密而成。无论收集到多少数据,要想破解出原始的通用密钥几乎是不可能。WPA还追加了防止数据中途被篡改的功能。由于具备这些功能,此前WEP中备受指责的缺点得以全部解决。
  完整的WPA安全认证,包含了认证、加密和数据完整性校验等3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的安全性方案。
  ……
穿越数字迷宫:数据流动的艺术与科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无数光缆、无线电波和卫星信号编织而成的巨大网络之中。从清晨醒来,你打开手机浏览新闻,到夜晚入睡前,你观看在线流媒体,每一次互动,每一次信息的传递,都离不开一个看不见的庞大体系——网络。这本书,将带你深入探究这个体系的核心奥秘,揭示数据如何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自由穿梭,实现万物互联的奇迹。 我们并非要告诉你某个具体的工具如何操作,或是某个特定的软件如何配置。我们的目标,是让你理解那背后的宏观规律,洞察数据流动的根本原理。想象一下,当你发送一封电子邮件,这封邮件是如何从你的电脑出发,穿越数千公里的距离,最终准确无误地送达收件人的?又或者,当你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网址,浏览器又是如何在一瞬间找到并加载出那个页面的?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背后蕴含着一套严谨而精妙的科学体系。 本书将从网络的最基础构成元素讲起。我们将探讨信号的本质,理解它们如何在物理介质上传播,以及不同传输介质(如铜线、光纤、无线电波)各自的特性和优势。你将会了解到,不仅仅是电信号,光信号也能够承载着海量的信息,在世界的地下和海底铺就一条条信息高速公路。我们还会深入研究编码与解码的艺术,理解信息是如何被转换成比特流,又是如何被精确地还原回我们能够理解的内容。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转换,更是信息传输效率和准确性的基石。 随着我们对基础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将逐步构建起网络的层次化结构。你将会接触到“分层”这一网络设计的核心思想。为什么网络需要分层?分层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你解析国际上广泛采用的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以及TCP/IP模型。这不仅仅是几个枯燥的模型名称,而是理解网络通信机制的“地图”。我们将逐层解析每一层的功能,例如,在数据链路层,你将了解到MAC地址的意义,以及帧是如何在局部网络中传输的。在网络层,IP地址的引入将解决跨越不同网络的路由问题,让你理解数据包是如何在茫茫网络中找到自己的目的地。传输层则会聚焦于TCP和UDP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传输协议。你将深刻理解TCP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它的三次握 हाथ和四次挥手机制是如何建立起稳定连接的;而UDP的无连接、尽力而为的特性又适用于哪些场景。 一旦理解了各层的功能,我们便会开始探索“路由”的智慧。路由是网络的核心功能之一,它决定了数据包在网络中的路径选择。我们将探讨各种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等,理解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在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中找到最优的传输路径。想象一下,每一次你访问一个网站,你的数据包可能需要经过数十台路由器,而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影响到访问的速度和稳定性。路由的动态性和智能化,是维持全球网络畅通无阻的关键。 除了基本的通信和路由,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样至关重要。本书将触及网络中的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例如奇偶校验、CRC校验等,让你明白网络是如何在信号干扰和损耗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数据准确率。同时,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我们将初步探讨网络安全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防火墙的作用,加密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防范一些常见的网络攻击。这并非一本深入的网络安全教程,但会为你建立起一个基本的安全意识框架。 我们还会深入到数据传输的“优化”层面。为什么有时候网络速度快如闪电,有时候却又慢如蜗牛?这背后涉及到诸如拥塞控制、流量控制等技术。你将了解到,网络并非一个无限带宽的管道,如何在高负荷下合理分配资源,避免网络拥塞,是网络工程师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将为你解析这些机制的原理,让你对网络的性能有更直观的理解。 此外,本书还将为你描绘不同类型网络的图景。从局域网(LAN)到广域网(WAN),再到无线局域网(WLAN),你将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构建方式。从家庭 Wi-Fi 到覆盖全球的互联网,这些不同的网络形态是如何相互连接,共同构建起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信息世界?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你不仅仅看到表面的互联,更能理解那层层深入的原理。它将帮助你理解,每一次成功的网络连接,都不是偶然,而是无数技术细节精心协作的结果。它将赋予你一种“网络思维”,让你能够以更系统、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我们身边的数字世界。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希望巩固基础的专业人士,这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网络世界核心的大门,让你不仅成为网络的使用者,更能成为一个理解者,甚至是一个未来的创造者。准备好,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探索数据流动艺术与科学的精彩旅程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任何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都离不开对其底层原理的深入剖析。《网络互联技术(理论篇)》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深度理论探索的需求。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泛泛而谈的书籍,而是真正地钻进了网络互联的“内脏”,为我揭示了数据在网络中流转的每一个细节。书中对于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作者用非常严谨的语言,解释了MAC地址、IP地址、子网掩码等概念的由来和作用,以及ARP、ICMP、RIP等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关键角色。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路由选择过程时,所使用的图示和算法描述,虽然初读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一旦理解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一个网络问题,如何从协议的层面去追溯根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当然,作为一本理论篇,它在实际操作上的内容确实有限,更多的是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日后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网络设计、故障排查和性能优化。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是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书名《网络互联技术(理论篇)》,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深度和严谨。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书中清晰的逻辑和层层递进的知识架构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网络构成元素娓娓道来,仿佛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观的网络世界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的详尽解析,这部分内容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让原本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比如,作者将数据传输的过程比作一封信件的寄送,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职责,从地址填写(应用层)、打包(传输层)、路由(网络层)到最终的物理传递(物理层),这种类比让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而且,书中还列举了大量实际应用场景,比如我们日常上网、发送邮件、观看视频时,背后到底是哪些技术在支撑,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让我觉得这些枯燥的理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当然,理论篇总归是以理论为主,对于动手实践的部分,书中只是点到为止,留下了一些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这倒是激发了我想进一步学习相关实操技术的动力。

评分

我一直对网络背后的运行机制感到好奇,这本书《网络互联技术(理论篇)》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它不是那种堆砌名词的书,而是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去理解网络是如何构成的,数据又是如何在其中传递的。作者在讲解传输层协议时,对TCP和UDP的对比分析,我觉得非常到位。TCP的可靠性、有序性、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每一个点都讲得非常透彻,并且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比喻,比如TCP的“三次握handshaking”就像朋友见面打招呼,你来我往,确保双方都准备好了再开始交谈,这个比喻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实际应用中的场景。而UDP的简洁高效,也通过其“尽力而为”的传输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书中对这些核心协议的理解,让我对互联网上的各种服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使用者,而是能够从技术层面去思考,为什么有时候视频会卡顿,为什么文件传输会出错,这些背后隐藏的都是哪些网络原理在起作用。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理解互联网运作的另一扇窗户,让我觉得我对这个信息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拿到《网络互联技术(理论篇)》这本书,我抱着一种“攻克难关”的心态,毕竟网络技术一直是我觉得有些遥不可及的领域。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逻辑性,就像在一张大网中,一点点地梳理出每一根线索。书中对于网络层和传输层之间的界限划分,以及它们各自承担的职责,都阐述得非常清晰。尤其是在讲解IP协议和端口号时,作者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IP地址就像是房屋的街道和门牌号,而端口号则像是这个房屋里的不同房间,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数据能够精确地送达目标应用程序。这种层层递进、由宏观到微观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面对复杂的网络概念时,能够保持清晰的思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经典网络问题的分析,例如“DNS解析过程”以及“NAT技术”的原理,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使用网络时经常会遇到但又不太了解其背后机制的问题,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详尽的解释。当然,作为理论篇,它并没有涉及大量的命令行操作或具体的配置步骤,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评分

说实话,拿到《网络互联技术(理论篇)》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下可有得啃了。我一直对网络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那些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温和姿态,向我打开了网络互联的大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条理,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纷繁的网络技术中穿梭。书中对各种网络协议的阐述,我个人觉得是做得非常到位的。比如,在介绍HTTP协议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它的工作原理,还深入剖析了HTTP与HTTPS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安全性和性能上的权衡。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快速理解这些看似高深的知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回顾,讲述了网络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这不仅让我对网络技术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体会到了前人付出的艰辛努力。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启蒙读物,它点燃了我对网络技术进一步探索的火种,让我看到了一个广阔且充满魅力的技术领域。不过,我也有一个小的建议,如果书中能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思考题,或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在线资源链接,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理论的学习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际的应用和创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