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矿物学

黏土矿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翔 编
图书标签:
  • 黏土矿物学
  • 矿物学
  • 地质学
  • 土壤学
  • 材料科学
  • 地球科学
  • 晶体学
  • 矿物组成
  • 黏土
  • 地质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61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29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3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黏土矿物学》一书从黏土矿物的晶体化学特征、分类命名、黏土矿物各族的晶体结构特征、物理化学性质、成因与分布、分离提纯技术、研究方法和应用现状等八个方面对黏土矿物进行系统论述,涉及蛇纹石-高岭石族、滑石-叶腊石族、云母族、蒙皂石-蛭石族、绿泥石族 、坡缕石-海泡石族和间层矿物等黏土矿物各族的晶体结构,以及黏土矿物的四类成因类型,即风化型、自生型、成岩型和蚀变型。力图将近年来黏土矿物发展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呈现给读者,为读者学习黏土矿物学和从事黏土矿物的科学研究提供方便。
本书可作为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土壤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作者简介

高翔,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近几年作者在进行青藏高原盐湖中的粘土矿物研究时发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国际上对粘土矿物的研究有了迅猛发展,除作为传统工业应用外,粘土矿物在功能材料和环境材料、古环境古气候重建领域等新领域也取得了众多显著成果。近五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主要科研任务如下:
(1)973松科1井项目的专题“松科1井嫩江组白云岩的成因研究”(2008-2010年);
(2)中农矿产资源公司“老挝甘蒙省钾镁盐矿床含盐系的物质组分及成钾机理研究”(2010-2012);
(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高寒区盐湖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对气候环境的响应”(2010-2013年);
(4)973钾盐项目的专题“兰坪-思茅新生代残留盆地含盐系的物质组分、来源和钾盐沉积特征”(2011-2015年)。

共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其中近两年发表的论文如下:
1、 高翔,王平康,李秋英,王成善,高远.2010.松科1井嫩江组湖相含铁白云石的准确定名和矿物学特征.岩石矿物学杂志. 29:213-218.
2、 高翔,王平康,彭强,高远,王成善.松科1井嫩江组湖相白云岩的成因研究.2011.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30(增刊):273.
3、 高翔,沈渭洲,刘莉莉,姚薇.2011.粤北302铀矿床围岩蚀变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研究. 岩石矿物学杂志.30:71-82.
4、 Gao X., Fang Q.F., Peng Q., Ma H.W., 2011. Climate recorded by clay minerals from surface sediments of Lake Kusai, the Hoh xil Area, China. ACTA MINERALOGICA-PETROGRAPHICA ABSTRACT SERIES. 6(3):634.
5、 Gao X., Wang P.K., Li D.R., Peng Q., Wang C.S., Ma H.W., 2012. Petr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dolostone from the Campanian of the SK-I Well Core in the Songliao Basin, China. Geoscience Frontier. doi:10.1016/j.gsf.2011.12.014.
6、 Gao X., Peng Q., Fang Q.F., Cai K.Q., Ma H.W. 2012. The evidence of authigenic clay minerals from surface sediments of salt lakes, the Hoh xil Area, China.

目录

第一章黏土矿物的晶体化学特征1
第一节基本结构单元1
第二节基本结构层3
第三节层间域、层间物、层电荷和单位结构4
第四节有序-无序和多型5
参考文献6
第二章黏土矿物分类与命名7
第一节分类7
第二节命名9
参考文献12
第三章黏土矿物族的晶体结构特征13
第一节蛇纹石-高岭石族 13
第二节滑石-叶腊石族 21
第三节云母族24
第四节蒙皂石-蛭石族32
第五节绿泥石族39
第六节坡缕石-海泡石族46
第七节间层矿物48
参考文献56
第四章黏土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58
第一节基本概念58
第二节吸附性65
第三节膨胀性68
第四节黏土胶体的流变性质71
第五节黏土-有机质相互作用71
参考文献73
第五章黏土矿物的成因和分布74
第一节风化黏土矿物74
第二节自生黏土矿物78
第三节成岩黏土矿物82
第四节蚀变黏土矿物84
参考文献86
第六章黏土矿物的分离提纯技术方法87
第一节分散87
第二节分离88
第三节分离程序简介92
参考文献95
第七章黏土矿物的研究方法96
第一节X射线衍射分析96
第二节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106
第三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111
第四节热分析115
第五节比表面积和孔隙率121
参考文献128
第八章黏土矿物的应用138
第一节概述138
第二节黏土矿物的传统应用140
第三节纳米复合材料和催化剂149
第四节黏土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157
第五节沉积黏土矿物在地质测年方面的应用168
第六节黏土矿物重建古环境气候的应用170
第七节黏土矿物在油气地质方面的应用178
第八节宝玉石中的黏土矿物189
参考文献200
附录1常见黏土矿物粉晶X射线衍射数据211
附录2黏土矿物中英文名称对照表227
附录3常见黏土矿物的扫描电镜照片228

精彩书摘

  《黏土矿物学》:
  (7)海泡石和坡缕石族(Sepiolite and Palygorskite Group)该族矿物具黏土级颗粒和纤维状形态。在定向制样中,它们没有显示一个系列的OO/衍射。如果存在一定数量,可几个X射线衍射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鉴定(Moore和Reynolds,1997)。少量的混合物只有通过强烈的110衍射的存在被标示出来,即海泡石的110衍射为1.20~1.29nm,坡缕石为1.03—1.05nm,且此峰对乙二醇或甘油处理不敏感。当海泡石被加热到300℃,1.2nm的衍射峰消失,在1.04nm和0.82nm出现新衍射峰,但这些变化在水化后是可逆的。当加热坡缕石时,1.03nm的衍射峰减弱,在0.92nm出现一个新衍射峰(Jones和Galan,1988)。这些实验可将海泡石和坡缕石从混层黏土矿物中区分出来。同时,通过SEM和TEM能观察到纤维颗粒形态(Russell和Fraser,1994)。
  二、混层黏土矿物的鉴定
  1.峰位法
  鉴定罕见的规则混层黏土矿物涉及要认识组分层的性质。应用的鉴定标准与纯矿物的相同。例如,经乙二醇饱和的蒙皂石层膨胀至1.7nm,加热后塌陷至1.0nm,而伊利石层仍稳定。累托石(Rcctorite)是一个规则的伊利石—蒙皂石间层,应该给出一个理想系列的00l衍射,其乙二醇化样品的间距为2.7nm,加热后变为2.0nm。要把一个黏土矿物定为规则间层种类,必须满足专业标准完整性(Bailcy,1982)。060衍射和红外光谱也能区分二八和三八面体种类。一个非理想系列的00l衍射指示不规则混层。成分层的性质、它们的比例和间层模式都应该能确定。一个实用的鉴定方案是从考虑两组分体系开始,因为它们是最常见和最容易识别的。首先,低角度区域用于检测超结构衍射,即对应于A+B间距。如果间层是有序的,该衍射就出现,即间层并非排列在一个随机阵列中,而是组分层的交替出现,表现为ABAB…序列。如果组分层的比率接近1:1是比较强的。超结构衍射的缺乏表明,间层要么是随机的,要么由一种类型的层占主导地位。超结构衍射(间距)的存在及其遵循标准处理的行为,对成分层的鉴定可能很有帮助。
  ……

前言/序言

黏土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土壤和岩石中都有黏土,人类开发利用黏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黏土烧制各种陶器器皿供生活使用,因此,黏土的利用要比金属早得多。
人类对黏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开发利用黏土的初期,仅凭借经验去利用黏土的各种特性,如根据黏土遇水形成胶体的性质,认为构成黏土的物质可能都是非晶质,因为当时认为凡是胶体都是非晶质的,但对黏土的本质并不清楚。直到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Hadding和Rinne分别在1923年和1924年通过X射线衍射对黏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大部分黏土为结晶质。此后,Ross和Shannon分别在1925年和1926年对已被工业利用的黏土进行了光学、热学、X射线以及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再次肯定了大部分黏土是结晶质的结论,并把黏土中的结晶物质定名为“黏土矿物”,从此确立了黏土的新观念。
黏土物质虽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性质独特,但黏土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综合黏土的粒度、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等,将黏土矿物定义为:黏土矿物是自然界分布广泛、具有序过渡结构的微粒(<2μm)、含水的层状结构硅酸盐和层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黏土矿物是构成地球表面岩石和土壤细粒部分(<2μm)的主要矿物。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可以看出,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现阶段的后工业时代,均是以利用地球资源的增长为标志的。而黏土作为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天然矿物,约占岩石圈和风化壳总量的一半。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黏土矿物学作为地质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而黏土和黏土矿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也成为陶瓷、橡胶、塑料、造纸、纺织、食品加工、医药与农药、日用产品(洗涤及化妆产品)和铸造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和配料,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十多年来,黏土矿物因其特有的层状和层链状晶体结构、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离子交换、吸水膨胀)等,其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如将黏土矿物制备成黏土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环境工程领域,在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的净化、核工业和核废料的存储方面等取得显著成效。在地学领域,黏土矿物用于油气的勘探开发和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因黏土矿物的形成对环境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近年来也被应用于古环境古气候的重建,成为研究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古气候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为我们判断古气候并研究其发展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矿物学依据。
《黏土矿物与黏土岩》(地质出版社,1992)是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地质系任磊夫教授主编的黏土教材。时隔多年,黏土矿物学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应用领域,已从传统的工业应用发展到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以及高科技的纳米材料。为满足现阶段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编者广泛查阅文献,并结合科研工作中的一些经验,经过四年的准备,编写完成本书。
本书共八章。第一~六章,第七章第一、第三和第五节,第八章第六节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高翔副教授编写;黏土矿物的晶体结构图由高翔副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潘蕊博士绘制;第七章第二、第四节,以及第八章第一~五节由北京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马宏伟副教授编写;第八章第七节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李琦副教授编写;第八章第八节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郭颖副教授编写。研究生石东东录入了附录部分,并对部分文献进行校正;董娟参与了部分文字的录入。本书从晶体结构特征、物理化学特性、地质成因与分布、分离提纯技术和分析鉴定方法等方面对黏土矿物进行系统阐述,特别是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黏土矿物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将黏土矿物学较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本书可作为地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科研人员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本书为北京市“矿物材料学优秀教学团队”教改项目,由该项目和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经费共同资助。从立项到编写的过程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鸿文教授和蔡克勤教授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鼓励!两位教授对全书进行了评审,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因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
高翔
2017年4月





《矿物的奇幻之旅》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矿物探索之旅。我们旨在揭开矿物世界神秘的面纱,以生动有趣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地壳深处,探访孕育神奇宝石的熔岩洞穴,漫步在水晶簇的瑰丽迷宫,甚至潜入海底,寻找被海浪雕琢的独特矿藏。这不是对某种特定类型矿物(例如黏土矿物)的细致解剖,而是对整个矿物家族的宏大视野展现,从它们宏观的形态、色彩,到微观的晶体结构,再到它们在地质演变、地球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矿物的七彩世界——形态与色彩的视觉盛宴 在本章,我们将抛开复杂的化学式和技术术语,直接用眼睛去感受矿物的魅力。你会惊叹于石英家族的多样性——从无色透明的水晶簇,到深邃神秘的紫水晶,再到温润如玉的蔷薇石英,每一种都拥有独特的光泽和晶体形态。我们将深入探讨为什么有的矿物呈现出耀眼的金属光泽,如黄铁矿和黄铜矿,而有的则如玻璃般晶莹剔透,例如方解石和萤石。色彩的奥秘也将一一揭晓,火山活动、元素混入、光线折射,甚至是微小的杂质,都可能赋予矿物令人惊叹的色彩。我们将一同欣赏如红宝石的殷红,蓝宝石的湛蓝,祖母绿的翠绿,这些大自然的馈赠,是如何通过矿物在地壳深处的漫长孕育过程而形成的。 除了色彩,矿物的形态同样令人着迷。我们将介绍各种奇特的晶体形状,从规则的多面体,到针状、柱状,甚至是罕见的树枝状和球状。我们会解释这些形态是如何受矿物内部原子排列和生长环境的制约而形成的。你会了解到,为何有的矿物会形成棱角分明的晶体,而有的则呈现出无定形或块状。我们还会特别介绍一些形态奇特的矿物,例如能够发出柔和磷光的方解石,或是拥有磁性且外观酷似铁屑的磁铁矿。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深入分析某种特定形态的形成机理,而是通过展示大量精美的矿物图片和生动的描述,激发读者对矿物形态多样性的好奇心。 第二章:藏于地下的秘密——矿物的形成与演变 矿物并非凭空产生,它们是地球亿万年地质活动的结晶。本章将带领读者追溯矿物形成的源头。我们将探索火成岩矿物的形成过程,当炽热的岩浆冷却,其中的元素如何有序地排列,形成各种矿物晶体。你会了解到,不同的岩浆冷却速度和化学成分,会造就截然不同的矿物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变质岩矿物,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原有的矿物结构被打破,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的矿物。我们会介绍一些典型的变质矿物,如石榴石、蓝晶石和矽线石,以及它们在地壳深处的形成环境。 沉积岩矿物则展现了地表水的力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这些过程将岩石分解成细小的颗粒,在适宜的环境下,这些颗粒又重新胶结,形成新的矿物。我们会介绍一些常见的沉积岩矿物,如石英砂、黏土矿物(但不会深入探讨黏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和碳酸盐矿物。 此外,我们还会简要介绍一些特殊的矿物形成过程,例如热液活动,温泉水中溶解的矿物质如何沉积形成晶体,以及生物活动在矿物形成中的作用,例如贝壳中的碳酸钙。本书将着重于展现矿物形成过程的宏大和多样性,而非针对特定矿物的详细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矿物的“家族史”——矿物分类与识别的初步探索 面对琳琅满目的矿物世界,如何对其进行区分和了解?本章将为你提供一个初步的视角。我们将介绍一些基本的矿物分类方法,例如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划分,如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等。但这并非一个严谨的分类学教学,而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不同矿物之间的基本联系。 我们会重点介绍一些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矿物家族,例如占据地壳绝大部分的硅酸盐矿物,包括我们熟知的石英、长石、云母等。我们也会简要提及一些重要的非硅酸盐矿物,如金属矿物(如黄铁矿、赤铁矿)、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菱镁矿)和卤化物(如食盐)。 在本章,我们不会提供一套详细的矿物鉴定手册,而是通过介绍一些简单易懂的观察方法,帮助读者初步识别矿物。例如,如何通过观察矿物的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通过简单的刮擦试验)和断口特征来区分它们。我们会以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例如如何用指甲或小刀来测试矿物的硬度,以及不同矿物在光线下呈现出的不同“性格”。我们的目标是让读者对矿物识别产生兴趣,并能够大致区分一些常见的矿物。 第四章:矿物的“超能力”——物理性质与化学特性 矿物的“超能力”隐藏在它们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之中。本章将深入浅出地探讨这些特性,并展示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我们将从最直观的性质开始: 硬度: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将介绍莫氏硬度计,并通过一些日常用品(如指甲、铜币、钢刀)与常见矿物进行对比,让读者直观感受不同矿物的硬度差异。硬度的差异如何影响矿物的开采和加工? 光泽: 矿物表面的反光能力,从金属光泽到玻璃光泽、油脂光泽,甚至无光泽,每一种光泽都诉说着矿物独特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颜色与条痕: 颜色是矿物最显著的特征,但有时会受到杂质的干扰。条痕,即矿物粉末的颜色,则更能反映其真实的成分。我们会举例说明,例如同样是蓝色,蓝宝石和方钠石的条痕可能截然不同。 解理与断口: 矿物在受力时沿着特定平面裂开的现象称为解理,而随机断裂则称为断口。这些特征与矿物内部的化学键强弱和原子排列方式息息相关,对矿物识别至关重要。 密度: 同样体积的矿物,重量却可能差异巨大。我们将解释为什么有的矿物(如金)如此沉重,而有的(如石英)则相对轻盈。 在化学特性方面,我们将触及一些基础概念: 溶解性: 某些矿物能够溶解在水中或酸中,这在自然界的化学风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遇稀盐酸会产生气泡,这是一个经典的识别方法。 稳定性: 矿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也各不相同。有些矿物在高温高压下稳定,有些则在常温常压下更容易分解。 我们将以大量实例说明这些性质如何影响矿物的形成、分布以及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例如,金刚石的极高硬度使其成为重要的工业切割材料;石英的压电效应使其在电子设备中发挥重要作用。本书不会深入探讨复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而是侧重于这些性质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第五章:矿物的“生活”——它们在地球上的足迹与价值 矿物并非仅仅是地壳中的化学物质,它们是地球生命的基石,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驱动力。本章将展现矿物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将探索矿物在岩石圈中的角色,它们是如何构成岩石,又是如何参与岩石的循环。我们会简要介绍几种重要的岩石类型,以及构成它们的典型矿物。 矿物对地球表面的塑造也功不可没。风化作用如何分解矿物,水土流失如何携带矿物颗粒,这些过程塑造了我们看到的山川河流。 更重要的是,矿物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从远古时期人类使用的石器,到现代社会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矿物。我们将列举一些重要的矿物及其应用: 金属矿物: 铁矿石支撑着钢铁工业,铜矿石是电力传输的关键,铝土矿是轻工业的支柱。 建筑材料: 石灰石、石膏、石英砂,它们是建造房屋、道路的必需品。 能源矿物: 煤炭、石油、天然气,虽然严格来说不属于严格定义的矿物,但它们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 宝石与装饰品: 钻石、红宝石、蓝宝石,它们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承载着人类对美的追求。 工业原料: 硫磺、磷灰石,它们是化肥、化工产品的关键原料。 本章将以一种宏观的视角,让读者认识到矿物无处不在,它们默默地支撑着人类社会的运转,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无限可能。我们将聚焦于矿物作为自然资源的角色,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而不会涉及到任何关于特定矿物(如黏土矿物)的详细技术细节或专业应用。 结语: 《矿物的奇幻之旅》旨在开启你对矿物世界的好奇心。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你能看到矿物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它们是地球生命的史诗,是艺术的杰作,是科技的基石。我们鼓励你走出书本,去观察身边的石头,去博物馆欣赏矿物的展品,去感受这个隐藏在脚下、却又无处不在的奇妙世界。这趟旅程,才刚刚开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宏观的黏土矿物分类,到微观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性质,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我非常喜欢书中对黏土矿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的讨论。例如,黏土矿物如何参与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对调节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平衡起着怎样的作用。这些宏大的视角让我认识到,黏土矿物学不仅仅是关于岩石和矿物,更是关于整个地球生命系统运作的科学。书中对黏土矿物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催化和吸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原来,这些微小的颗粒,在维持地球生命的过程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对自然界复杂性和精妙性的认知。

评分

我之前对岩石和矿物一直保持着一种模糊的兴趣,总觉得它们离我的生活太遥远。直到我翻开了这本《黏土矿物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每天接触的,甚至脚下踩着的,都可能与黏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黏土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的阐述,让我对“化土为粮”的农业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土壤的肥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中黏土矿物的种类和比例。书中对不同黏土矿物对土壤质地、保水保肥能力影响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为施肥就是让土地变好,现在才明白,土体本身的“体质”才是根本。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黏土矿物在陶瓷、建筑材料等工业领域应用的介绍。我一直以为陶瓷就是烧制出来的,没想到里面蕴含着那么多关于黏土矿物学原理的考量。不同黏土的塑性、烧结性能,直接决定了成品的强度、耐用性和美观度。书中的一些图片和图表,虽然有些技术性,但结合文字描述,也能大致理解其中关于矿物形态和结构的信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知识如何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也让我对那些看似普通的物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书中对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细致描述,让我领略到了地球演化的神奇力量。从热液蚀变到风化作用,每一种形成机制都揭示了黏土矿物独特的“生命轨迹”。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黏土在古代文明中的应用的章节所吸引。从古代陶器的制作,到泥板文书的刻写,黏土作为人类最早的材料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黏土的应用方式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资源的巧妙结合。我从未想过,那些被视为“泥巴”的物质,竟然能够记录下如此悠久的历史,并成为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线索。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黏土矿物学的基础知识,更激发了我对历史、考古以及人类文明演进的兴趣。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平凡的物质,也可能蕴藏着非凡的故事。

评分

这是一本在科学严谨性上做得非常出色的书籍。作者在阐述各种黏土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时,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让我感受到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例如,书中对于凯氏比、阳离子交换量等关键指标的讲解,虽然初看有些吃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体会到这些指标对于理解黏土行为的重要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黏土矿物在水文地质学中作用的章节,对于地下水的迁移、污染物的吸附和截留等方面的论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书中通过对不同黏土层渗透性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干旱缺水。此外,书中对黏土矿物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例如,某些黏土矿物在储层中的存在,如何影响油气的生成和运移,以及钻井液中黏土的作用,都让我大开眼界。我明白,这本书并非为普通读者量身定做,它更像是一本专业工具书,但对于有志于深入了解黏土矿物学的读者来说,它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黏土就是那些用来捏小玩意的泥巴,没想到它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而迷人的科学。书中对各种黏土矿物的晶体结构、化学成分的描述,就像是在解剖一块块微观世界的精密仪器,让我对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在地质作用中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书中详细讲解了蒙脱石和伊利石是如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它们的水化和膨胀特性更是让我惊叹。以前觉得黏土就是黏土,现在才知道,原来每一种黏土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密码”,决定了它的脾气和用途。书中穿插的许多案例研究,比如某个地区黏土的分布如何影响了当地的农业,或者某种黏土在石油勘探中的关键作用,都让那些原本枯燥的矿物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黏土在环境修复方面应用的讨论,原来这些不起眼的物质,竟然还能成为净化土壤和水源的“超级英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了更细致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专业,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很清晰,循序渐进,即使我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也能跟着作者的思路逐渐深入,体会到黏土矿物学的魅力所在。

评分

唉,,有点伤心,,买了几本书,就用一个单皮袋子包装,真不担心书会被弄皱吗?希望以后包装好点!

评分

书破了啊!得有几十页 京东给个说法啊

评分

唉,,有点伤心,,买了几本书,就用一个单皮袋子包装,真不担心书会被弄皱吗?希望以后包装好点!

评分

书破了啊!得有几十页 京东给个说法啊

评分

书破了啊!得有几十页 京东给个说法啊

评分

书破了啊!得有几十页 京东给个说法啊

评分

书破了啊!得有几十页 京东给个说法啊

评分

唉,,有点伤心,,买了几本书,就用一个单皮袋子包装,真不担心书会被弄皱吗?希望以后包装好点!

评分

唉,,有点伤心,,买了几本书,就用一个单皮袋子包装,真不担心书会被弄皱吗?希望以后包装好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