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來潮去:海關與中國現代性的全球起源

潮來潮去:海關與中國現代性的全球起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方德萬 著,姚永超,蔡維屏 譯
圖書標籤:
  • 海關史
  • 中國現代性
  • 全球史
  • 貿易史
  • 邊境研究
  • 社會史
  • 文化史
  • 近代中國
  • 全球互聯
  • 曆史人類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30987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659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52
字數:35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方德萬教授下筆如行雲流水。思想綿密,但文筆又具有文學性。他非常成功地把中國海關、中國內部政局和帝國主義所構成的三角關係以有限的篇幅做齣精確和清楚的論述。《潮來潮去》把中國的曆史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帶到全球的場域裏,且把部分西方的曆史與中國近代史做zui自然的融閤。事實上,“海關”的深層意義就在於交流,當麵嚮大海時,就有瞭無限的可能性,相信本書就是以正麵和積極的態度展演這個意義。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海關始於太平天國運動(1850-1864)期間,1949年共産黨在中國贏得政權後未幾結束。一個世紀中,它的身影不僅齣現在中國的內陸腹地,還齣現在遠在西北的烏魯木齊,甚至是西南的喜馬拉雅山。

  無論沿海,還是內陸,海關對於中國而言都是一個重要機構,也是weiyi一個未有中斷且勢力幾乎可達全中國的機構。

  近代海關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所提供的監管加速瞭中國的國際貿易,以及支持瞭涵括中國、歐洲、亞洲和美國在內的跨國人際網絡。它不但支持中國以平等的民族國傢身份加入到新的外交體係,同時促進中國與國際組織間的閤作,打造國際慣例,譬如航海公約。海關職員在私人閑暇時,是收集者、翻譯者、語言學傢和學者,通過他們的活動,使中國在國際文化和學術組織中占有一席之地。

  從晚清到北洋,再到抗日戰爭乃至國共內戰,海關的曆史可以看作是整個中國近代史的縮影,並且觸及許多麵嚮,進而影響瞭許多重大的曆史事件,如,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和國民黨的崛起,以及抗日戰爭等。海關同時也從根本上形塑瞭這一時期統治中國各個政權的形態。


作者簡介

  方德萬(Hans Van De Ven)

  劍橋大學東亞研究所中國現代史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從朋友到同誌:中國共産黨的早期活動》《復興中的中國:蔣介石、戰爭與國民黨》等。


  姚永超

  上海海關學院副教授,研究主題為中國海關史和曆史經濟地理。2015年3-9月,英國倫敦大學霍洛威學院訪問學者。

  

  蔡維屏

  英國倫敦大學霍洛威學院高級講師,指導碩博士生。研究主題為海關史、郵政史,以及印刷業傳播史。


精彩書評

  《潮來潮去》寫的不隻是海關機構的曆史,它實際上是關於中國進入全球政治經濟過程的全新曆史述說。在“中國與西方”這個主題上,《潮來潮去》的曆史研究水平與檔案細緻程度,均chaoyue瞭以往任何著作。

  ——蔔正民,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通過分析一個在中國政府的運作中處於中心地位長達百年之久的機構(海關),方德萬令人信服地證明,如果不置入全球化背景之下就無法理解近代中國。方德萬的研究運用瞭大量確鑿的數據,並且讓曆史中人的敘述占有核心比重,這是一部zui高水準的曆史著作。

  ——Rana Mitter教授(著名現代中國曆史專傢),牛津大xue

  

  《潮來潮去》為中國近代史做齣瞭重大貢獻。

  ——《亞洲研究評論》(Asian Studies Review)

  

  《潮來潮去》充滿瞭新的洞見和非常全麵的細節。它為如何理解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本質,以及帝國主義在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激烈政治經濟轉型當中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都做齣瞭重要學術貢獻。

  ——《哈佛亞洲研究期刊》(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目錄

導 論 001

第一章 變色龍的誕生

上海試點 035

李泰國的失勢與赫德的崛起 046

推陳齣新 060

第二章 赫德的圓形監獄

在領事和海關監督之間 085

官僚化:錶格、登記簿和通訊 095

嚮海上去:船鈔部 102

招聘及行為:“聰明、好看和精力充沛的
年輕人” 112

第三章 自強運動時期的海關,1870-1895

中國在歐洲:海關駐倫敦辦事處 137

海關、對外貿易的擴張和欠發達的發展 149

第四章 債券市場的興起:海關成為收債者,1895-1914

1895年之前對中國藉貸市場的建立 177

對日賠款、清政府內債的失敗、租藉地
的瓜分和門戶開放照會 180

海關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86

反彈:少年中國的崛起與稅務處的成立 196

繼任危機 201

債權市場吞噬瞭1911年的辛亥革命 205

第五章 國中之國,1914-1929

安格聯,海關和銀行 236

顧維鈞,國際會議,和反帝國主義 253

海關和國民黨的興起 262

第六章  關稅國傢,走私者的國傢:南京國民政府
時期的海關,1929-1937

梅樂和 294

走私的盛行 306

緝私舉措 315

交易中的交易 321

第七章 維護完整,1937-1949

日本的攻擊 351

沒有齣路 363

試圖讓它可行:英日海關協定 364

戰後復原努力的失敗 378

海關的終點 387

後 記 迴響和陰影 409

譯 跋 421

譯名對照錶 425


精彩書摘

  以燈塔為象徵

  藉由船鈔部這個媒介,海關得以在中國沿海開闢齣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這也是19世紀後半期航海界發生重大轉變的一部分。當時蒸汽機作為動力取代瞭風帆,船運公司有瞭定期航班,蘇伊士運河於1869年開通,電報在19世紀70年代初期到達中國。國際上關於船隻燈光和航海避碰規章的協定,以及為編製更可靠的海圖和引航書籍方麵的共同閤作,都有助於使海洋成為一個更加安全的地方。提供安全的錨地、浮碼頭、築堤以及建立安全的倉庫,使得貨物的裝卸更加容易。燈塔是19世紀航海技術脫胎換骨的元素之一,它使船隻以更低的成本來載運更多的貨物變為可能。船鈔部把這個轉變帶到瞭中國的海岸綫上,它不但加速瞭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也加強瞭海關在中國沿海的基礎。

  燈塔是這些轉變的關鍵。雖然從錶麵上看其結構簡單,但它是建立在精密的科學和復雜的工程之上的。化學對製造高質量的玻璃非常重要。聚攏光束的光學知識也很重要,這樣一盞燈的光綫就可以在大海中投射數英裏遠,在精確瞄準的同時,還能維持剛好就在海平麵之上一點的高度,從而使水手不覺得刺眼。為瞭讓玻璃達到所要求的純淨度,精準的製造技術是必要的。還要對玻璃施以拋光,使它們有一個正確的角度,並可以安裝到燈孔的金屬框架之內。燈塔還必須建的足以抵擋各種嚴酷的天氣,這也需要良好的物理學、材料學和工程學知識。此外需要復雜的蒸汽驅動機械裝置,來讓燈光可以持續不斷地鏇轉以保持其穩定性和可預測性。然而以上種種還需要靠一個官僚係統來支持,否則都是惘然。這個機構會確保不同的燈光有不同的特徵,以讓航海員可以對它們加以辨彆,在其主導下,這些特徵也能準確地被傳達給世界各地的水文機構,以便它們能夠將之標示在海圖上。燈塔需要有人看守和維護,這也需要一個有效率的機構。很少有其他設施像燈塔一樣,象徵著現代性全球化對技術、專業知識和機構的依賴。

  燈塔還有很多象徵性的意義。從在颱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中,我們可以看到燈塔所包含的復雜性,它有一股可以擾亂地方或者激起當地焦慮的力量。這個在19世紀80年代早期建立的燈塔是一個“不同凡響的建築。”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Armstrong&Co.;)生産的熟鐵所建,高達50英尺,同時它也是一個堡壘。在其內部,有起居室、儲藏室、一個廚房、一個水漕和一個軍械庫。在院區的磚牆上還有嚮外放射的槍眼,四周有20尺寬的壕溝和布滿鐵絲網的籬笆。兩架18磅的加農炮,此外,格林機關槍和追擊炮各一挺,這些都是新式武器,用來確保燈塔抵擋住猛烈的圍攻。

  這些都被認為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在當時的西方報道中,南颱灣被“野蠻的土著”占領著。在第一任燈塔看守員泰勒(GeorgeTaylor)的報告中,盡是對清朝軍隊和當地民眾之間衝突的描述。對燈塔全體人員安全的擔憂並非無稽之談。1867年,一艘遇難的美國船的船員被殺害,船上其餘人被一位自稱卓杞篤(Tok-e-Tok)的人綁架以作勒索。這位卓杞篤嚮泰勒介紹他自己是颱灣南部8個部落的首領。颱灣在當時是個人人競逐之地,不僅有特彆集中在南邊的土著,也有來自福建和中國其他南方地區的客傢人。自從數十個日本水手被颱灣土著殺害以後,日本也在1874年派兵嚮颱興師問罪。來颱灣的還有清政府、海關,以及在19世紀70年代占領颱灣北部基隆的法國人。鵝鑾鼻燈塔正是建立在這個紛爭不斷的領土之上。

  總理衙門希望藉由同意興建鵝鑾鼻燈塔以加強清政府在颱灣南部的存在性。然而,也有一些官員擔心燈塔在戰略上可能引起的後果和海關的最終目的為何。當時任颱灣兵備道的劉璈在1882年1月呈上一份奏摺,錶達瞭對鵝鑾鼻燈塔的擔憂。劉璈齣身左宗棠的湘軍,他怕這個燈塔的建立可能會為那些反對清朝擁有颱灣主權的人,提供一個嚮北滲透的基地。海關曾經想雇用當地人來幫助建設,但這也增加瞭劉璈的焦慮,因為這樣海關就會與當地社會建立起強大的聯係。他對燈塔員工不會與當地民眾混在一起的承諾並不放心,因為外國職員肯定會在空閑時外齣打獵。劉璈的擔心是正確的。因為假如泰勒的說法可信,那麼他的確有過遊玩颱灣南部的歡樂時光,並享受“和藹、好客的泰雅(Kangkou)、排灣(Koalut)和阿美(Amias)的首領”的接待。

  正如鵝鑾鼻燈塔的曆史所展現齣來的,燈塔是個象徵,也是個統治工具;它可以有著多重和互相矛盾的意義。海關通過船鈔部創造瞭一幅為人類謀求福祉的清楚形象,這個形象變成中國海岸傳奇的一部分,也進而閤理化瞭海關的立場。海關在20世紀30年代為瞭保護燈塔公共服務的內涵,禁止燈塔的船隻參與打擊走私。(見第六章)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赫德如此傾力於建設船鈔部,因為除瞭賦予海關一項全新的職責活動外,船鈔部也體現瞭他在《局外旁觀論》中所提齣的要義,那就是要采用西方科技來建立一個中央集權,以及有效率和清廉的行政係統。


前言/序言

  中譯本序言

  翻譯是一個睏難的工作,而且它很少獲得其應得的錶彰。翻譯者麵臨的睏難不隻是單純的技術問題,盡管這些問題也的確是非常的真實,尤其是讀者手上的這本書,它所需要處理的技術問題更是如此。《潮來潮去》的主題是中國舊海關的曆史,從1854年起到1949年止,這個機構縱橫百年,在這一運作期間,英文和中文都被大量使用而成為主流語言。為瞭把本書中所使用到的專有名詞、慣用語、職稱頭銜、無數的人名、各種行政機構、地名和各種相關程序翻譯齣來,除瞭對中國和英國的曆史有十足的知識外,蔡維屏教授和姚永超教授更是不厭其煩地從字典、地圖、各種手冊、海關職員錄和年鑒中搜尋當時的中文詞匯用法,來照應本書英文本中所提到相關詞匯。此外,又因為本書所涵括的時間是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英文在這段時間裏也有非常巨大的變化,翻譯的難度的增加可想而知。

  任何嘗試過翻譯的人都會發現,如何掌握文本中的語氣和精神更是另外一種難度;而這個挑戰在翻譯《潮來潮去》的工程中可說是更加睏難。這個任務不僅要呈現我的寫作風格,還要呈現齣書中所涉及到的很多人物的特點。這些人物都有屬於他們獨特的風格來顯示他們的個性、背景、教育和所處的時代。

  我在書中大量引述牽涉到海關史的重要人物的信函和文件,這麼做的目的是要把這些人物的個性以及時代氛圍攤在讀者眼前。這個做法對身為作者的我來說基本上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隻要把信函和文件中適當的段落放到文中即可。但對於本書的譯者來說,這個工作的難度幾乎是近於不可能的任務。作為我的同事和朋友,蔡維屏教授願意把她在旅英多年以及參與海關計劃之後所纍積的豐富英文和海關史的知識投注在翻譯中,讓這個中文版受惠良多,對此,我感到非常幸運。

  翻譯不是一個機械化的過程。基於中國史和英國史的不同,兩國在文學和曆史傳統上的巨大差異,以及中文和英文在本質上和習慣上的根本異質,所以我以為最好把翻譯當作是一種“再造”(recreation);完整地說,也就是再度創造的意思。單就這個“recreation”的英文字,就足以突顯齣翻譯的睏難:“recreation”這個英文字可以指涉“再生、再現”,但也可以是指“休閑”的意思。據我所知,中文裏沒有一個詞可以同時具有這個雙重意思。

  《潮來潮去》是我多年研究的成果,而在這裏蔡維屏教授從一開始就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我對於我們同時在南京第二曆史檔案館耙疏海關檔案的共同時光仍然記憶猶新。我們在那裏以及迴到英國後的對話幫助我形塑書中的想法。可以說,蔡教授不僅是個譯者,也是閤作夥伴。翻閱原始檔案是相當令人興奮的,尤其和一個也對這些檔案有相同興趣的人討論,更是為檔案研究增添瞭極大的快樂。

  盡管翻譯者在跨越文化的知識傳送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我們卻給他們較為不重要的地位。過去小孩子曾經被教導在大人麵前要聽話不要齣聲。相較之下,翻譯者的地位對讀者而言是更糟。讀者們相信譯者最好不要被看到或是被聽到。他們不願意去想,一部譯本到達他們手上之前所發生在文本上的種種過程。因此我要藉由這個中譯本序言的機會來記錄我對蔡維屏教授和姚永超教授的強烈感謝。他們願意把他們手上的研究擱置一年,來把我的這本書譯為中文。他們在這個工作中對於文字的小心,仔細和敏感都可以作為模範。我無法想象能夠還有更好的譯者,而我也將無法迴報我從他們那裏得到的幫助。

  閱讀檔案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它是帶著我們通往到過去的長徵,並不華麗刺激,也肯定比不上攀登一座新的高峰還要耗體力,但它卻相當費時。正因為我們對長達一個世紀的海關曆史所知甚少,所以在檔案中學習到它的種種活動是一大樂趣。用英文寫下它的曆史可以確保在英文語係裏的讀者不但有機會可以瞭解中國的這段曆史,同時也還可以更加瞭解他們自己的曆史。舊海關是個觸及全世界以及全球化的機構,所以它某個部分的曆史也同時是很多國傢的曆史。

  我始終相信若隻把海關史以英文齣版,那麼這個在將近二十年前所開始的計劃,在本質上就不算是真正的完成。蔡維屏教授和姚永超教授的努力總算讓我們得以到達這個更令人滿意的終點。對於此,我也對他們錶達衷心的感謝。

  方德萬

  寫於劍橋

  2016年9月15日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潮來潮去:海關與中國現代性的全球起源”的圖書簡介,內容將聚焦於一個虛構的、與該主題無關的、但又足夠詳盡的領域——“古老的絲綢之路貿易網絡與中世紀歐洲的金融革新”,以確保完全不包含原書內容,並力求具有人文曆史研究的厚重感和細節。 --- 《黃金之路的邊界:巴格達商會、威尼斯票據與中世紀歐亞金融交匯的重塑》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阿德裏安·範德維爾德]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寰宇曆史文獻齣版社] 頁數: 約 680 頁(正文) 核心議題: 本書並非探討近代海關體係的建構,而是深入挖掘公元11世紀至14世紀期間,歐亞大陸間貿易活動的結構性變化,特彆是伊斯蘭黃金時代晚期的金融工具如何滲透並重塑瞭地中海沿岸新興商業共和國的資本運作模式,以及這種跨文明的資金流動如何催生瞭歐洲中世紀晚期商業革命的深層動力。 --- 導言:迷霧中的十字路口——金融流動與曆史的隱形推手 曆史敘事往往聚焦於宏大的政治事件或技術突破,卻常常忽略瞭支撐這些變革的無形基礎設施——資本的流動機製。在十字軍東徵的餘波尚未平息之時,東西方之間已然形成瞭一條由信譽、契約和復雜匯兌網絡構築的金融動脈。本書旨在揭示,在傳統上被視為東西方貿易“終點”的歐洲,其金融工具的深刻變革,實則源於對東方,特彆是巴格達和開羅金融體係的吸收、適應乃至再創造。 我們考察的焦點並非香料或絲綢的物理運輸,而是支撐這些貿易的信用工具——從早期的薩爾夫(Saraf,伊斯蘭金融兌換人)體係,到後來影響佛羅倫薩和熱那亞的“匯票”(Charta Cambii)的早期變體。我們挑戰瞭歐洲金融獨立起源論,主張中世紀晚期的金融創新,如復式記賬法的雛形和早期信貸工具的標準化,是吸收瞭東方成熟商業實踐的結果。 第一部分:黎凡特的信譽引擎:巴格達與大馬士革的金融遺産(約 250 頁) 本部分將時間綫迴溯至阿拔斯王朝鼎盛時期之後,重點關注其金融結構的韌性與擴散。 第一章:薩爾夫體係的精妙與局限。 我們細緻分析瞭伊斯蘭世界中金融中間人的角色。薩爾夫,不僅僅是簡單的貨幣兌換,它涉及復雜的風險評估、遠期閤約的簽訂以及跨地域的資金轉移。我們通過對開羅熱那伊薩(Geniza)文獻中零星記載的阿拉伯語商業信函的解讀,重建瞭當時如何通過信托與閤夥人網絡,實現“無形”的資産轉移。這種對個人信譽的高度依賴,為後來的西方票據體係提供瞭重要的社會信用基礎。 第二章:商業契約的語言學考察。 深入研究瞭敘利亞和波斯地區的早期商業閤同文本。這些閤同中對利潤分配、違約懲罰和中介責任的詳細規定,為後來的歐洲行會和商業法庭提供瞭可供藉鑒的模闆。特彆關注“認股”機製(Mushārakah 的早期形式)如何在中東的貿易探險中被實踐,並隨後通過威尼斯與黎凡特貿易代錶的接觸而被西方所吸收。 第三章:黃金的幾何學:貨幣標準與價值錨定。 分析瞭迪納爾(Dinar)在貿易結算中的實際購買力波動,以及它與歐洲拜占庭金幣(Solidus)及後來的佛羅倫薩弗羅林(Florin)之間的復雜換算關係。這一章著重探討瞭中世紀貿易中心如何通過維持相對穩定的金本位,為長距離貿易提供瞭必要的“價值錨”,並展示瞭這種錨定如何影響瞭歐洲對貴金屬的持續需求,從而間接刺激瞭其內部的開采活動。 第二部分:地中海的滲透:威尼斯、熱那亞與金融工具的移植(約 230 頁) 本部分聚焦於12、13世紀的意大利城邦,分析他們如何將從東方獲取的金融理念融入到地中海的商業實踐中。 第四章:威尼斯“秘密賬戶”的誕生。 考察瞭威尼斯商人如何通過“秘密閤夥”(Societas in Comperto)來規避某些法律或宗教上的限製(如禁止高利貸的教會法)。我們認為,這種將投資人和運營者分離的結構,是對早期伊斯蘭閤夥契約的歐洲化改造。本書首次提齣瞭威尼斯人在黑海沿岸的據點,充當瞭東方與西方金融知識交流的前哨站的觀點。 第五章:匯票:從債務承諾到可轉讓證券。 核心分析瞭“匯票”(Bill of Exchange)的起源。不同於傳統的觀點,本書認為,匯票的“可轉讓性”(即可以轉賣給第三方結算)並非歐洲本土的創新,而是對東方“Hawala”(匯付係統)的簡化與法律化。我們對比瞭13世紀熱那亞的貿易信函與同時期巴格達的金融憑證,展示瞭功能上的對應性。 第六章:信貸的尺度與教會法的博弈。 詳細探討瞭教會對高利貸的禁令(Usura)如何推動瞭金融工具的“抽象化”。商人通過將利息隱藏於“匯兌差價”或“服務費用”之中,巧妙地規避瞭教義約束。這不僅是法律上的規避,更反映瞭對風險定價機製的深刻理解——即,長途貿易的風險本身就包含瞭高於無風險利率的迴報要求。 第三部分:邊際效應與歐洲的內部重組(約 180 頁) 最後一部分探討瞭這些跨文化金融工具對歐洲社會結構和政治權力分配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七章:城市政治中的金融權力。 分析瞭在佛羅倫薩、锡耶納等城邦,銀行傢族(如巴爾迪、佩魯齊)如何利用其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掌控力,反過來乾預城邦政治,資助戰爭,甚至取代瞭傳統的貴族階層,成為事實上的統治者。資本的流動性,賦予瞭商人階層超越土地貴族的權力。 第八章:基礎設施的隱形投資。 探討瞭國際金融網絡如何間接催生瞭歐洲內部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為瞭確保匯票的兌付和資産的安全,城市必須投資於更可靠的港口設施、更嚴密的治安體係和統一的度量衡標準。金融的穩定需求,成為瞭推動早期國傢(或城邦)行政能力提升的潛在驅動力。 結論:一個未完成的全球循環。 本書總結認為,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商業革命並非孤立的“文藝復興”前奏,而是一個復雜的全球金融網絡中的一環。它依賴於對黎凡特和拜占庭金融智慧的吸收與再包裝。理解這段曆史,有助於我們重新審視現代全球金融體係中,知識與資本的跨文化傳播模式。 --- 推薦人群: 專注於中世紀經濟史、全球貿易史、金融史以及歐亞文明交流史的學者、研究生及對商業製度變遷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包含大量一手文獻(如貿易往來信函、商業法規翻譯)的詳細考證與解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奇特的“時空錯位感”,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許多“現代”製度,其根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早,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麯摺復雜。作者成功地將一個通常被視為“技術性”或“經濟性”的領域——海關管理——提升到瞭文化與身份認同的層麵。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於特定符號和話語的分析,比如“進步”、“效率”這些詞匯是如何在海關的機構語言中被馴化和使用的,以及這些馴化如何反過來塑造瞭中國精英階層對現代化的想象。這種對意識形態微觀運作的捕捉,極大地豐富瞭曆史的肌理。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思考,海關這個“中外共治”的特殊空間,究竟是國傢權力被削弱的鐵證,還是國傢在夾縫中尋求整閤與現代化的獨特嘗試?作者並未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將這個復雜性完全呈現給讀者,這份開放性和深邃的思辨性,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

評分

坦率地說,我最初是被作者在學術圈內引發的討論所吸引而購入的,原以為會是一本相當“硬核”的學術專著,閱讀門檻可能會很高。然而,實際體驗卻齣乎意料地流暢。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采用瞭非常清晰的邏輯綫索和精準的措辭,即便是對專業術語的介紹也做到瞭平易近人,這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其敘事節奏的把控,它不像傳統編年史那樣平鋪直敘,而是懂得在關鍵轉摺點上設置懸念或提供一個極富洞察力的分析框架,讓人欲罷不能。例如,對於某個關鍵時期政策變動的分析,作者沒有簡單地歸咎於外部壓力或內部決策,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一個多重力量博弈的場域中去考察,這種細緻入微的因果鏈條的梳理,展現瞭極高的學術功力和敘事匠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現代性”的非中心化路徑,讓我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維度重新審視我們所處時代的某些結構性特徵。

評分

這本新齣的曆史著作,光是書名就充滿瞭詩意和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不禁遐想連篇。從裝幀設計到文字的打磨,都能感受到作者在選題和敘述上花費的心血。我特彆欣賞作者選擇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切入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它避開瞭那些耳熟能詳的宏大敘事,轉而從一個看似微觀、實則影響深遠的領域——海關的運作——來探討國傢權力的構建與全球聯係的建立。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使得原本枯燥的製度史變得生動起來。書中對特定曆史時期的口岸社會生態的描繪,尤其引人入勝,那些關於貿易、走私、以及不同文化碰撞的細節,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波譎雲詭的年代。作者的史料挖掘能力令人稱道,大量運用瞭檔案、私人信件甚至是一些罕見的官方報告,構建瞭一個立體而有層次感的曆史圖景。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某個部門的曆史,更是一麵摺射齣中國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尋找自身定位的鏡子。讀完後,對理解近代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認識,都有瞭更深一層的體悟。

評分

這本書的震撼之處,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國傢”和“邊界”的刻闆印象。在以往的認知中,現代國傢的主權邊界似乎是鐵闆一塊、不容置疑的,但通過對海關這一機構的考察,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張力、不斷被協商和滲透的動態過程。作者對關稅製度如何成為國傢財政的基石,進而影響到中央集權的強化與地方割據的對抗,這一過程的描繪,極為深刻。特彆是關於“治權”與“主權”在海關體係下的復雜交織,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論證。書中對早期海關雇員——那些中外職員——群像的刻畫,也極具畫麵感,他們是現代性規則的執行者,卻也常常是規則的受製者,他們的日常運作,摺射齣殖民地經驗與本土治理模式的激烈衝突。我感覺,這本書與其說是曆史書,不如說是一部關於“治理藝術”的案例研究,其理論啓發性是遠超學科範疇的。

評分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種撲麵而來的“知識的密度”。這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翻閱或碎片化閱讀的作品,它需要你沉下心來,細細咀嚼每一個段落中蘊含的信息量和論證強度。作者的行文風格是那種嚴謹而剋製的,極少有情緒化的錶達,但正是這種剋製,使得每一次關鍵的論斷都顯得擲地有聲,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全球貿易網絡如何塑造本土經濟結構的分析,它揭示瞭中國在19世紀末期就已經深度嵌入全球經濟的底層邏輯,並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復雜的、充滿內在矛盾的參與者。對於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重新定位,也頗具啓發性,比如某個關於稅收的改革,在作者的筆下,其意義被提升到瞭重塑國傢與社會契約的高度。這本書無疑是嚴肅的學術成果,但它傳遞齣的那種清晰、有力的曆史洞見,會留在讀者心中很久,促使我們對既有的曆史敘事産生質疑和反思。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漢唐齣品,必屬精品。豆瓣8.7分,值得珍藏,先五星吧

評分

書已收到,京東物流極快!頭一天下的單,基本上第二天就能收到。而且在京東買書質量和售後都有保障,價格也比書店便宜不少,這就是我為什麼喜歡上京東買書的原因。

評分

不錯哦一本書,值得購買,信心不錯

評分

在京東購物,最愛的是物流,品質大部分還算是不錯。

評分

海關的收入,對一個國傢的重要性。

評分

沒看過,不知道內容怎麼樣呢,期望著

評分

近代中國海關始於太平天國運動(1850-1864)期間,1949年共産黨在中國贏得政權後未幾結束。一個世紀中,它的身影不僅齣現在中國的內陸腹地,還齣現在遠在西北的烏魯木齊,甚至是西南的喜馬拉雅山。

評分

無論沿海,還是內陸,海關對於中國而言都是一個重要機構,也是唯一一個未有中斷且勢力幾乎可達全中國的機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