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水墨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结合新的社会背景及文化需要进行了开创性实验。这不仅使中国当代水墨逐渐作为一种新的传统而存在,也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事实上,所谓“当代水墨”与“传统水墨”就好像父子关系一样,虽然前者与后者有着传承的关系,但并不是前者本身。可以说,它是传统的当代转换。鲁虹先生结合代表性的作品、重大展览或事件,撰写了《中国当代水墨1978—1999》一书,以文图相配的形式,向广大读者生动地评介中国当代水墨这门新艺术从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读图时代”,这也是一种适应各方面人士文化需求的新型出版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有两条发展线索,其一是文字部分,其二是图片部分,它们相互补充,而且全部图片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另外,为了突出本书的学术感与文献感,作者不仅以问题的链条来串联、组织具体材料,在每一章里均安排“作品介绍”“作者简历”等栏目,使读者能方便地掌握特定的相关材料。最后,为了便于广大读者理解中国当代水墨的发生背景,本书还配有《中国当代水墨大事记1978—1999》,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本书也是一本工具书。
本书全彩,有200多幅彩色插图,融学术性、知识性、历史性、文献性、直观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既适合广大学生和普通读者阅读,也适合艺术家、批评家与文化学者阅读。
鲁虹,现为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湖北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这本画册所构建的艺术图景中,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时代编年史,而非简单的作品集。最吸引我的是它对于“探索期”的细腻捕捉。1978年是一个明确的转折点,而1999年则标志着一个阶段性的收尾,这二十年间,水墨艺术在观念上经历了哪些爆炸性的转变?这本书似乎试图通过精选的作品序列,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我注意到一些作品的构图和用色已经完全跳脱了传统文人画的窠臼,开始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某些元素,比如更强烈的几何结构或者更抽象的符号运用。这种“混血”的状态恰恰是那个时代艺术家的真实写照——他们既无法割舍深厚的文化根基,又渴望与国际艺术的对话。如果书中附带的评论文章能够深入探讨这种跨文化语境下的创作心态,那就太棒了,因为单纯看图是无法完全理解作品背后那股冲劲和迷茫感的。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历史的张力感,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书”,更像是对特定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侧面记录。水墨在那个阶段被赋予了远超绘画本身的意义,它承载着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追问,也折射出对个人精神自由的渴望。那些笔触中的焦虑、顿挫和突如其来的解放感,即便透过印刷品也能隐约捕捉到。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在构图和留白上展现出强烈个体意志的作品,它们似乎在宣告:水墨不再仅仅是诗意的载体,也可以是批判和反思的工具。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加粉饰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代艺术家如何在思想解冻的初期,用手中最熟悉的工具——笔墨,去雕刻一个全新的时代面貌。这种诚恳和原始的力量,是当下许多过度成熟的艺术作品所不具备的。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当代艺术的老观众,我一直认为1978年到1999年是中国水墨艺术最富激情和不确定性的黄金时期,因为它处于“启蒙”与“市场化”的临界点上。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似乎完整地收录了这段时期内,那些在艺术史上留下印记却又常常被后来的潮流所掩盖的中间环节的作品。我特别关注那些不那么“知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因为恰恰是他们的“非主流”探索,才构成了那个时代艺术生态的复杂性和活力。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个策展人那样,精准地选取那些代表了不同流派和地域风格的作品,比如“八五新潮”对水墨的影响,或者南方水墨的地域特色,那么它将成为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地理分布和流派纷争的绝佳参考资料。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远比零散的个案分析来得更有冲击力。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透露出一种克制而现代的美学倾向,这与它所记录的艺术主题形成了有趣的呼应。我发现,与早期可能更偏重于写实或写意回归的作品相比,后期(接近1999年)的作品在“材料”和“观念”上的实验性明显增强。这让我思考,当时的艺术家是如何在“墨分五色”的传统限制下,拓宽水墨的边界的?是更多地引入了焦墨的运用,还是在宣纸之外尝试了其他介质的结合?这些技术层面的革新往往是观念表达的直接体现。而且,比起我们现在熟悉的成熟的当代水墨范式,那时的探索显得更为原始和纯粹,带着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我希望书中能有对这些“拓荒者”的访谈片段或者创作手记,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能让人感受到他们彼时的创作激情和困惑,从而更立体地理解这些作品的诞生背景。
评分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皮革纹理的封面,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我一直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到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思潮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显然是聚焦于那个关键的二十年。我特别期待看到里面对于“水墨”这一传统媒介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被重新定义和探索的记录。想象一下,在那个思想解放、艺术语言激烈碰撞的年代,艺术家们是如何挣脱旧有的束缚,将当代精神注入到水墨之中,这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叙事。我希望能看到大量高质量的、能够清晰展现笔触和墨韵细节的印刷品,因为对于水墨画而言,印刷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观看体验能否接近原作的艺术感染力。如果其中能包含对那个时期重要展览的图录回顾,或者对一些标志性事件的深度梳理,那无疑会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更上一层楼。我对那些从体制内走出,开始尝试个体化表达的艺术家的作品尤其期待,他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是解读那个时代艺术面貌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