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和生活压力使人们身心疲倦而无从释放重负,而古代的文人雅士即使同样有时代困境与生活压力的挑战,往往也能从容淡泊,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一杯茶、一盅酒、一顿饭,也能品出高雅,弹琴弈棋、写字作画、种花艺草,也能悟到生命的本质。
“中华生活经典”丛书遴选反映中国古代生活的经典,约请各方专家注释、翻译,并结合历史和现代生活加以点评,让现代人在品尚古代中国人优雅生活的同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园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和阐述造园法则与技艺的著作,它从选址、规划与设计建筑物、叠山理水、铺装地面、选择石材和借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造园的各环节都做了深入具体的总结和阐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造园的智慧和艺术追求。书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深得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之精髓。
本书注释力求详尽、准确,译文流畅,点评独到,并配以精美插图,美文美图相得益彰。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园林著作的期待值并不高,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古董”,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是古代的表述,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实际操作的智慧,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障碍,反而有种被引领的感觉。它最打动我的地方,是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材料特性的精准把握。比如书中对于“掇山”的论述,简直就是一场关于岩石力学和美学构图的完美结合。它不是随便堆砌石头,而是强调石头的“姿态”、“肌理”和“向背”,仿佛石头是有生命的,需要被赋予角色和情感。这种细腻的观察和表达,让我对传统匠人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此外,书中对水景的处理,更是令人叹服。水如何流动、如何蓄积、如何映照天空,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教会我,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所有的元素——山、水、石、花、建筑——都服务于最终想要营造的那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而不是各自为政的堆砌。这本书是活的,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生活美学的核心脉络。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随便翻翻,了解一下”的心态的,毕竟涉及古代建筑和园林,我担心会晦涩难懂。但没想到,这本书的行文方式非常注重实用性,简直就像是一本古代的“设计操作手册”,只不过语言更美化了一些。它不是那种空泛的谈玄说妙,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需要考虑哪些具体的因素。比如,书中对不同植物配置的建议,绝不仅仅是“种点花草”,而是结合了植物的形态、花期、甚至气味,来达到四季有景、移步换景的效果。我特别欣赏它对“曲径通幽”的处理方式。它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道路的蜿蜒曲折、高低起伏来控制游览者的视线和节奏感,让人在行进中不断产生新的期待和惊喜,永远不会感到单调。这本书的逻辑性也特别强,从整体的规划布局,到局部的点缀装饰,层层递进,条理清晰。我甚至开始思考,现代生活中的很多空间设计,无论是室内装饰还是社区景观,其实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汲取营养。它提醒我们,好的设计,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体验和感受,而非仅仅追求视觉上的华丽。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所介绍的那个时代的限制。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东方意境的构建方式。它不是教你如何模仿古人,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古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我个人对书中对“漏窗”和“花墙”的描述印象尤为深刻。这些看似简单的元素,在《园冶》的阐释下,突然充满了灵气。漏窗的几何图案不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被赋予了“框景”的功能,它像一个活动的取景器,将园外或园内的特定画面截取下来,成为艺术品。而花墙,则体现了对空间分割的精妙处理,它既是屏障,又是连接,打破了实墙的封闭感,保持了空气的流通和视野的穿透。读到这些,我深感震撼,原来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藏”与“露”、“虚”与“实”的辩证统一。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很有意思,似乎是按照实际建造的流程在展开,从选址、定基、到筑山、理水,每一步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技术考量。它让我明白,每一座伟大的园林,都是一次对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套古老的造园技艺,更是一把通往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钥匙。我尤其喜欢它对“轩、榭、亭、台”等各种建筑小品的描述。这些小品在园中看似点缀,实则承载了极大的功能性和精神寄托。书中提到,亭子要“随地势而设”,让人在不同位置、不同时间,都能找到一个观赏风景的最佳视角,甚至是一个休憩冥想的安宁之所。这种对使用者体验的深度关怀,在今天的许多现代设计中反而缺失了。这本书没有采用现代设计中的那种清晰的分类法,而是将美学、技术、哲学融为一炉,用一种非常直观和经验性的语言来指导实践。它让我感受到,古代的造园师们是真正懂得如何与环境共存,而不是征服环境。他们将建筑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而非突兀的入侵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置身于书中描绘的那个场景里,感受那份由精心布局带来的和谐与宁静。这本书是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本《园冶》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光是翻开它的扉页,那股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就让人沉醉。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园林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假山叠石、一池碧水背后藏着无数的智慧和美学哲思。这本书没有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那样,一上来就给你一堆理论。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匠,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读懂”自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无限的意境。比如书中对“借景”的论述,真是精妙绝伦。它不只是告诉你“要借景”,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来选择和组织景物,让你的小园子瞬间拥有了远山近水的辽阔感。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手法,是关于亭台楼阁的选址,要“顺水势而立,得天光而映”,读完后,我再去参观那些古典园林,眼光都不一样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看出设计者在每一处转角、每一块砖石上花费的心思。这本书的文字本身也极具韵味,古朴典雅,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那份敬畏之心。对于任何一个热爱生活、想在家中营造一方诗意天地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教你的不仅仅是造园的技巧,更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和生活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