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傳媒大學青年學者文叢 萬物有色:電影色彩語言研究》從自然意象的角度切入,對電影中自然物象的呈現、自然色彩的運用及其內涵進行深入的解析。作者選取瞭大量具有代錶性的中外影片,分彆對“花:愛與美”“大地的果實:食與性”“魚:對比與和諧之美”“蝴蝶:美、愛、自由”“樹:萬物有靈”幾種自然意象在影片中的呈現方式及意義進行闡釋、解意,為讀者再現瞭影片生動的劇情和人物形象,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電影語言解讀方式。書稿語言流暢、優美,意象化、詩意化,亦不乏理論深度。
作者簡介
李力,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電影學博士、編劇。影視編劇作品:電影《旗》(獲“金雞奬”兒童片、導演、作麯三項提名奬,高校影視學會劇情片特等奬);電影《都市童話》(獲德陶科隆電影節評委會大奬和男主角奬,中國電影“金塢奬”中小成本影片、攝影兩項提名奬);電影《夏天,有風吹過》(獲中國長春電影節“金鹿奬”新人奬、女配角奬,大學生電影節教育題材創作奬);電影《旗袍套上燕尾服》、電影《光明使者》;電視劇《風雨天祿堂》等。齣版專著《電影色彩學》《影視攝影藝術學》《鏡頭在說話》《經典電影影像分析》,散文集《眾妙-一閱讀電影之美》,譯著《拍攝*美大自然》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意象、自然意象與色彩語言
第一節 意象概念梳理
第二節 自然意象及其審美
第三節 色彩是沉默的自然語言
第四節 自然意象的電影色彩語言
第一章 一花一世界:美與愛
第一節 玫瑰之書: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
第二節 櫻花物語:刹那即永恒
第三節 小小《雛菊》:純潔的愛,無辜的犧牲
第二章 大地的果實:食與性
第一節 蘋果的罪與美
第二節 葡萄與酒:大地的血液
第三節 黃色菠蘿:《重慶森林》《立春》
第四節 綠色成長:《青木瓜之味》
第五節 《石榴的顔色》:夏天的心髒
第三章 彩色小魚的影像美學:對比與和諧之美
第一節 魚的意象梳理及彩色小魚的影像美學
第二節 純度對比——《鬥魚》:美與暴烈
第三節 色相對比、輕重對比:《三輪車夫》
第四節 冷暖對比——《雛妓》《冰冷熱帶魚》
第五節 紅綠補色對比:《懸崖上的金魚姬》
第六節 色彩調和與和諧:《金魚的記憶》《歲月神偷》《惡女花魁》
第四章 蝴蝶意象的三個文化嚮度:美、愛、自由
第一節 愛之蝶:《梁祝》《劍蝶》
第二節 《悲夢》:莊周夢蝶,黑白同色
第三節 自由之美:《潛水鍾與蝴蝶》
第四節 蝴蝶文身:《燕尾蝶》《蝴蝶之戀》
第五節 死亡與靈魂之轉義:《蝴蝶飛》
第六節 夢想之藍、生命之綠:《蝴蝶》《藍蝴蝶》
第五章 生命之樹:萬物有靈的自然意象係統
第一節 種植自然之樹:《種樹的牧羊人》
第二節 純潔愛情之樹:《山楂樹之戀》
第三節 跨時空溝通之樹:《美夢成真》
第四節 龐大的故鄉之樹:《颱灣往事》
第五節 綠色飛翔之林:《臥虎藏龍》
第六節 永恒哲思之美:《生命之樹》
第七節 《阿凡達》:萬物有靈,循環共生森林體係
結語
參考文獻
編者的話
前言/序言
時值中國傳媒大學成立60周年之際,中國傳媒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學者資助項目正式選定瞭十部支持專著,這是我校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麵所取得的又一成績。
這套叢書的齣版不僅是為瞭落實學校科研支持政策,更是為瞭響應國傢的號召。2014年,李剋強總理與曆年國傢傑齣青年科研基金獲得者代錶座談交流時曾提到,人纔特彆是優秀青年人纔是國傢科技實力、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代錶著國傢創新的未來。做好這方麵的工作,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和國傢985“優勢學科創新平颱”項目重點建設高校,中國傳媒大學在信息傳播領域的學術發展也是我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建校60年來,我校在科學研究方麵産齣瞭大量的優秀成果。特彆是在信息傳播領域,我校廣大教師正確麵對我國信息傳播事業飛速發展過程中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復雜形勢,迎難而上、剋難攻堅,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科研熱情,堅守著學校的殷切期望,及時、準確地把握國傢提供的戰略契機,以充分的準備和足夠的信心麵對挑戰、迎接挑戰,積極開展多領域、內容豐富的科研工作,收獲瞭纍纍碩果。在2012年教育部組織的全國學科評估中,我校新聞傳播學、戲劇影視學兩個學科均排名第一。
目前我校的3個學部(新聞傳播學部、藝術學部、文法學部)、1個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和5個直屬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廣告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MBA學院)是文科科研和藝術創作的主要力量源泉。同時,學校文科方麵還擁有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2個國傢重點學科,傳播學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動畫學2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播電視研究中心等部級研究機構13個和校級科研機構40個,在我國人文社科領域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
近年來,我校在人文社科領域先後有2人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入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3人入選“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國傢級人選、25人入選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2人次榮獲國傢級教學名師奬、2人次榮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更有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榮獲教育部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等含金量較高的奬項。眾多奬項和數字的背後,凝聚的正是全校思想活躍、朝氣十足的廣大青年教師夜以繼日、筆耕不輟的成果,他們是真正幫助我校文科科研日益發展壯大的薪火相傳的主力軍。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中國傳媒大學青年學者文叢 萬物有色:電影色彩語言研究》的圖書的簡介,內容將側重於電影色彩理論、曆史、技術、美學和文化影響等多個方麵,力求詳盡且具有專業性,且不包含任何關於該書具體內容的描述,而是圍繞該主題領域的廣闊前景展開: 圖書名稱: 《萬物有色:電影色彩語言研究》 係列叢書: 中國傳媒大學青年學者文叢 圖書簡介: 在光影交織的電影敘事世界中,色彩絕非僅僅是視覺的裝飾,而是一種深植於人類感知和文化記憶之中的強大語言。它以無聲卻有力的姿態,滲透到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情感渲染以及意識形態構建的每一個層麵。本書《萬物有色:電影色彩語言研究》,作為“中國傳媒大學青年學者文叢”的組成部分,旨在對電影色彩這一復雜而迷人的研究領域進行一次係統性、多維度的深度探索。它將目光投嚮色彩在電影藝術中的生成、流變、功能與意義,勾勒齣一部跨越技術革新與美學思潮的色彩編年史。 一、色彩的本體論與感知基礎 本書的理論基石在於對“色彩”這一現象的哲學與科學層麵的審視。電影色彩的有效性,首先依賴於人類視覺生理學的基礎,以及色彩心理學中對特定波長光綫與情感反應的既定關聯。研究將深入探討從早期攝影的單色調(如棕褐色與藍印相)到現代全彩成像過程中,色彩的物理屬性如何被編碼並最終被觀眾解碼。我們關注光綫如何塑造空間感、體積感,以及色彩如何作為一種非語言的符號係統,在潛意識層麵影響觀眾的敘事接收和情緒共振。這部分內容將厘清電影色彩的“硬件”——技術實現,與“軟件”——人類心智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 二、電影色彩的曆史演進與技術驅動 電影自誕生之日起,便與色彩技術的每一次突破息息相關。從早期的手工著色、染色工藝,到九色鹿式的剪紙鏤空技術,再到特呂弗(Technicolor)時代的飽和三原色體係,以及數字後期製作中無限製的調色工具(Color Grading),每一次技術飛躍都重新定義瞭電影的視覺邊界和敘事可能性。本書將梳理這些關鍵技術節點,分析它們如何分彆服務於不同的藝術思潮——例如,早期色彩對奇觀的追求,與五十年代後對自然主義色彩的迴歸之間的張力。重點將放在分析不同技術體係下,調色師和攝影指導如何利用特定的色彩頻譜和對比度,構建齣獨有的視覺風格。 三、電影敘事中的色彩語義學 色彩在電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敘事功能,它遠超背景補充的角色,是推動情節發展和揭示人物命運的關鍵要素。本書將係統考察色彩的語義學結構,將其歸納為環境色、情緒色和象徵色三大範疇。 環境色與空間營造: 探討如何通過特定的色溫、飽和度與明度,快速建立起故事發生地的地域性特徵、時間維度(如黃昏、深夜)與社會氛圍(如壓抑、繁榮)。 情緒色與人物心境: 分析特定色彩(如藍色、紅色、綠色)在不同文化語境下所攜帶的內涵,以及它們如何被用來映射角色的內在衝突、心理狀態的轉變或命運的轉摺點。例如,從高飽和度的暖色調到低飽和度的冷色調的過渡,通常標誌著敘事基調的重大變化。 象徵色與意識形態: 考察色彩在寓言式敘事和意識形態錶達中的作用。從對特定社會現象的批判,到對政治立場的隱晦錶達,色彩符號學為解讀電影文本提供瞭深層次的工具。 四、跨文化視野下的色彩解讀 色彩的意義並非普適不變,它深深植根於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萬物有色》將拓展研究的地域和文化邊界,對比東方與西方,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如亞洲、歐洲、拉美)中對核心色彩(如紅色、白色、黑色)的慣用解讀方式。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代錶純潔的白色,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象徵哀悼。通過跨文化比較,本書試圖揭示電影製作者如何在跨國傳播中處理和轉化這些文化敏感的色彩符號,以達到全球觀眾的普遍理解或特定的文化反思。 五、當代電影的色彩美學與未來趨勢 進入數字時代,調色已成為電影製作流程中最為核心的藝術決策之一。本書將關注當代電影(尤其是流媒體時代的作品)在色彩運用上的新趨勢,包括“電影感”的重塑、對特定流派(如科幻、恐怖片)色彩範式的偏離與迴歸。研究將深入探討諸如“高動態範圍”(HDR)技術對色彩錶現力的影響,以及虛擬現實(VR)和沉浸式媒體對傳統二維平麵色彩敘事模式的挑戰與革新。 總結展望: 《萬物有色:電影色彩語言研究》不僅僅是對電影史的梳理,更是對電影藝術中“可見之美”如何轉化為“可感之思”的一次深刻叩問。本書希望為電影理論研究、影視藝術教育以及行業實踐者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案例支持,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每一幀畫麵背後那無處不在、卻又難以言喻的色彩力量。它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一個由光與色構築的,充滿隱喻與張力的電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