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傢規》大體上反映瞭我國古代傢規的基本麵貌,可供當代人藉鑒的部分得到較為清晰的反映。可以說,一部《古代傢規》在手,即可掌握傳統傢庭教育精華概貌。《古代傢規》重點傳達瞭中國傳統美德的教育。古人將傳統美德具體化為傢規,貫徹於點點滴滴的傢庭教育中,對於當代傢庭保持和發揚傳統美德,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價值。
序
我國古代文化典籍沽如煙海,品類繁多。其中,各種形式的“傢訓”“傢誡”“傢規”“傢禮”,在普及傳統文化、規範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整齊傢風以至維持整個社會的諧調穩定方麵,發揮瞭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部分文化遺産很值得重視。
“三代而下,教詳於傢。”清代學者錢大昕這句話,概括地說明瞭我國古代具有重視傢教的傳統。“傢訓”“傢誡”一類著作,起源於東漢而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它是當時世族社會教育製度的産物。人們十分熟悉的諸葛亮的《誡子書》,即産生於漢魏之際;而最早係統編撰成書的傢訓著作,當推南北朝時期顔之推的《顔氏傢訓》。作者撰寫該書的直接目的在於“整齊門內,提撕子孫”,而其更深遠的意義則是為瞭“軌物範世”“遺澤後昆”。這類著作以傢族和傢庭中長輩對晚輩耳提麵命的諄諄教諭的形式,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和儒傢文化精神通俗地灌輸傳授給子孫後代,使其“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即利用血親倫常關係和長輩對晚輩的絕對影響力約束力,達到“助人君,明教化”的目的。各種傢訓中有關立誌、勉學、修身養性、待人接物的訓誡,無非是要求“養親事君忠孝為本”“言則忠信行則篤敬”“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以維持世族的社會地位。這種傢教的傳統之所以在我國古代社會一直延續下來,並且影響到近現代,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的。正如梁啓超所說:“吾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傢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所謂傢齊而後國治是也。周代宗法之製,在今日形式雖廢,其精神猶存也。”傢族宗法製度的客觀存在和曆久不衰,就為傢教傳統的延續和“傢訓”一類著作的蓄衍提供瞭深厚的社會土壤。被視為“古今傢訓之祖”的《顔氏傢訓》一書問世後,曾輾轉流布,反復梓刻,雖曆韆餘年而不佚,存其影響示範之下,各種形式的傢訓、傢教、傢規、傢約、治傢格言之類著作層齣不窮,無代無之。如若將這類著作加以匯集,恐怕有數百韆傢之多,顯然這是一筆不容忽視的曆史文化遺産。
從文化的視角來審察,我國兩韆多年的封建文化,其內容豐富而蕪雜,但總的來說,占據主導地位的還是儒傢文化。受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曆代傢訓也深深地打上瞭儒傢思想的印記,透過其或典雅精微或通俗易懂的言辭,其著力宣傳之要旨大抵不外乎“正心”“誠意”“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大學之道”,“立人”“達人”“愛人”“諒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絜矩之道”。也就是說,儒傢所倡導的文化價值觀念、理想人格模式和倫理道德規範,作為曆代傢訓的主要精神支柱,是“儒者宣而明之”欲使其“傢至而戶說”的基本內容。當然,受釋道思想文化的影響,古代傢訓中也夾雜著若乾儒傢文化以外的其他思想成分或因素,如道傢之“無為”,佛傢之心性修養等等,這也完全是事實。傢訓作為在曆史上産生和發展的文化現象,它也不可能不帶有其所經曆的各個時代的烙印,但從實質和總體上來看,它還是以儒傢的忠孝仁義為本,吸納融匯某些佛道思想,不過是作為達到忠孝仁義的手段而已。
顯然,就思想內容而言,曆代傢訓並非如前人所誇譽的那樣,是“篇篇藥石,言言龜鑒”,但它也絕不是一堆糞土,不是一堆完全有害無益的封建糟粕。對於傢訓這種既包含著糟粕,又包含著許多人生智慧和真、善、美的啓示的曆史文化遺産,我們應該像對待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化一樣,采取馬剋思主義的具體分析和批判繼承的態度。任何一種文化體係作為完整的結構,都可以分解為不同的層麵,每一層麵又可以分解為若乾要素;換言之,文化要素構成文化層麵,文化層麵構成文化係統。對它們是可以加以分析分解的,也可以根據新時代的需要進行重組或新的綜閤。我們對待曆代傢訓也要采取分析的態度,區彆良莠,批判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改造繼承吸收其富有生命力的或在今天仍有啓迪藉鑒意義的文化內容,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
既然古代傢訓是封建時代的産物,大多齣自曆代帝王、名臣仕宦、封建士大夫之手,而為封建統治階級所倡導,它就不可能不帶有封建地主階級意識形態的特徵,不可能不大量宣揚封建道德觀念。例如,曆代傢訓中反復強調必須遵從封建的綱常名教,倡導愚忠愚孝的封建倫理道德;反復鼓吹“學而優則仕”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士大夫觀念;反復提倡安常處順、知足常樂、明哲保身的處世之道和保守思想,等等。毫無疑問,這些都屬於封建思想的糟粕,是應該批判和捨棄的。這方麵的思想流毒在今天仍不能忽視。
另一方麵,曆代傢訓中還包含著相當多的思想精華和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在教育後代如何處世做人的論訓中,提供瞭前人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智慧,自覺或不自覺地宣傳和弘揚瞭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內容,都可供我們發現剔抉、含英咀華和藉鑒吸收。從大的方麵來說至少可以舉齣以下幾點:
其一,鼓勵立誌。如諸葛亮《誡外甥書》說:“夫誌當存高遠,……若誌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溫氏母訓》說:“豈有子孫專靠父祖過活之理!……若肯立誌,大小自成結果。”
其二,奬掖進學。如諸葛亮《誡子書》說:“纔須學也,非學無以廣纔,非誌無以成學。”《顔氏傢訓》說:“幼兒學者,如日齣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
其三,勸勉勤儉。《硃柏廬治傢格言》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明吳麟徵《傢誡要言》說:“治傢,捨節儉彆無可經營。”“茹荼曆辛,自是儒生本色。”
其四,提倡清廉。《景氏傢訓》載鬍康公誨諸子曰:“予居官四十餘年,無他長,但‘清白’二字,平生守之不失。爾曹今日雖未有官守,務全名節,金帛易動人,遠而勿親。”高攀龍《傢訓》說:“世間惟財色二者,最迷惑人,最敗壞人。”
其五,導人行善。《硃柏廬治傢格言》說:“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官;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傢誡要言》說:“待人要寬和,世事要練習。”“惡不在大,心術一壞,即入禍門。”《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此外,曆代傢訓還在強調知行閤一,學以緻用,應世涉務,分陰惜時,遵守禮儀,尊敬師長,孝順父母,慎擇朋友,睦鄰友好,剋己讓人等許多方麵,都有一些精彩的議論和非凡的識見,有的至今仍能給人以真的啓迪、善的奉勸和美的鑒賞,展示齣永久的價值和魅力。這些積極的內容自然是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必須繼承和發揚的。經過批判的分析和創造性的轉化,完全可以用來作為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益資糧和曆史教材,倡導良好的傢風亦有利於促進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協調發展。
《中國曆代傢訓叢書》的主編夏傢善同誌,是我剛調到南開大學工作時就已相識的老朋友。
我必須承認,我最初對《古代傢規》這本書抱有一種半是好奇半是懷舊的心態。畢竟,“傢規”這兩個字,總會勾起一些關於童年、關於長輩、關於過去歲月的迴憶。但是,當我翻開書頁,那印刷清晰、排版考究的文字,立刻打消瞭我對它可能晦澀難懂的顧慮。我發現,這些古代的傢規,絕非那種遙不可及的理想主義宣言,而是非常貼近生活,貼近人情的。書中那些關於如何與長輩相處、如何教育子女、如何處理鄰裏關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節製和修養的細緻描述,讓我仿佛置身於古代的大傢庭之中,親眼目睹著傢族成員的日常生活和互動。我特彆欣賞其中對“孝道”的闡釋,它並非簡單的順從,而是包含瞭對父母的尊重、關愛和責任,以及對傢族傳承的擔當。此外,書中的一些關於“勤儉持傢”、“明辨是非”的告誡,在今天看來也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這本書,就像一個沉澱瞭無數生活經驗的寶庫,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古代社會生活細節的窗口。它讓我看到瞭,即使在物質相對匱乏的時代,人們依然能夠通過建立一套完善的傢規,來構建和諧的傢庭關係,培養有品德的後代,維係社會的穩定。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學習和藉鑒。
評分坦白說,《古代傢規》這本書的齣現,在我閱讀的眾多書籍中,顯得尤為特彆。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深深地吸引著我。當我閱讀時,我常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我看到,在那些簡短而精煉的文字背後,隱藏著一個古代社會完整的道德倫理體係,以及一個傢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我驚訝於古人對於“傢”的定義和他們對傢族成員的期望,是如此的清晰和明確。書中所闡述的那些關於“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原則,不僅僅是對個人的要求,更是對整個傢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支撐。我特彆關注到其中關於“祭祀”和“祖訓”的篇章,它們體現瞭古代中國人對祖先的敬畏和對傢族曆史的尊重,這種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質財富都無法比擬的。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瞭,為什麼在過去,傢族的觀念如此重要,為什麼傢規能夠成為維係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它不是冰冷的約束,而是溫暖的指引,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我感覺,這本書,讓我對“傢”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直觀的感受。
評分當我拿起《古代傢規》這本書時,我的大腦裏首先浮現的畫麵是一個古色古香的書房,檀香裊裊,幾案上擺滿瞭竹簡和泛黃的書籍。我曾以為,傢規不過是些陳舊的規矩,束縛著人們的手腳,扼殺著個體的自由。然而,當我沉浸在書中的文字中時,我發現我的想法是多麼的狹隘。這裏的傢規,並非冰冷的條文,而是飽含著先輩們對子孫後代的殷切期望和生活智慧。它們像一麵鏡子,映照齣古代社會對品德、孝道、仁愛、誠信等核心價值的重視,也摺射齣傢族在那個時代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慎言”、“節用”的篇章印象深刻,這些看似樸素的道理,卻蘊含著深刻的為人處世之道。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容易遺忘這些根本。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輕輕地在我耳邊低語,提醒我何為真正重要的東西。我開始思考,在快速變化的當下,我們是否也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傢規”,汲取古人的智慧,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傳承我們的價值觀。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溫暖和力量,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籍,更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的啓迪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古樸的韻味,深褐色的底色上,燙金的“古代傢規”四個字遒勁有力,仿佛穿越瞭漫長的歲月,直接與我的視綫相觸。初翻開,就被那泛黃的書頁和淡淡的油墨香氣所吸引,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一件珍貴的文物。我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條例匯編,然而,當我的目光掃過那些細密的文字時,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我仿佛看到瞭一位位古人,他們垂首而立,在昏黃的燈火下,仔細研讀著這些承載著傢族希望與榮耀的篇章。我注意到,其中似乎不僅僅是簡單的行為規範,更蘊含著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一種對人情世故的洞察,一種對道德倫理的堅守。我忍不住想象,在沒有現代社會如此繁復的規則和法律之前,正是這些代代相傳的傢規,支撐著一個又一個傢庭的運轉,維係著社會的穩定,塑造著個體的人格。這本書,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古代社會精神內核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嚮,以及他們對於“傢”的理解和期望。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厚重,去領悟那份傳承。
評分我之所以會選擇閱讀《古代傢規》,很大程度上是被它低調而又充滿曆史厚重感的封麵所吸引。當我真正開始閱讀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得多。它就像一幅徐徐展開的古代生活畫捲,讓我得以窺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傢族是如何通過一套套傢規來規範成員行為,傳承傢族文化,甚至影響社會風氣的。我注意到,書中的傢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而有所調整和演變,這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動態的智慧。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教育下一代”的論述感到興趣,古代父母對子女的培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品德的塑造,以及對傢族責任的強調。這些篇章,讓我看到瞭古代傢庭教育的精髓,也讓我反思瞭現代傢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缺失。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對“傳承”這一概念的深刻思考。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強調個性發展,但在追求個性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思考,我們應該傳承給下一代的,究竟是些什麼?《古代傢規》,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去審視這個問題,去理解那些穿越韆年的智慧,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一個民族的精神麵貌。
評分這套書紙質都比較粗糙,好在排版還算疏朗,看起來眼睛不纍
評分隨著狗年春節對“傢訓”的重視,應景購買,用於學習。
評分隨著狗年春節對“傢訓”的重視,應景購買,用於學習。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這套書紙質都比較粗糙,好在排版還算疏朗,看起來眼睛不纍
評分很好很不錯下次再來買。
評分活動?價格,非常美麗,書?更美麗
評分很好很不錯下次再來買。
評分隨著狗年春節對“傢訓”的重視,應景購買,用於學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