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全集(第2版 增订版 第41卷)

列宁全集(第2版 增订版 第4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 列宁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 译
图书标签:
  • 列宁
  • 全集
  • 马克思主义
  • 政治
  • 历史
  • 俄国革命
  • 苏联
  • 思想
  • 经典
  • 红色经典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1258
版次:2
商品编码:1221890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列宁全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6
字数:4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从1984年开始发行第1卷,是根据《列宁全集》俄文第五版并增收《列宁全集》俄文版中的部分文献编辑而成的。全集共60卷,共2600万字,收载列宁文献9000多篇,比第1版新增6000篇。全集分三大部分,即著作卷、书信卷和笔记卷。著作卷(第1~43卷),收载列宁的著作、文章、报告、决议草案、批示、指示、命令、一些具有独立著述性质或涉及重大方针政策的书信形式的文献。书信卷(第44~53卷),收辑了列宁各个时期的书信,与《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相比,这一部分文献增加数量*多。著作卷和书信卷的附录,还包括某些正式文献的提纲、草稿、有关的笔记和批语等。笔记卷(第54~60卷),收辑了列宁为研究某些专题所作的文献资料的摘录、提要和批注等。该版各卷有编者写的前言,介绍该卷所收文献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书后附有资料性的注释、简介、人物和人名索引、列宁引用和提到的文献资料的索引、记述列宁主要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年表。《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中国人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和研究的深入。
  《列宁全集(第2版 增订版 第41卷)》是其中的第41卷,收载列宁在1921年3月至6月期间的著作。

目录

前言

1921年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3月)
*1开幕词(3月8日)
*2俄共(布)中央政治工作报告(3月8日)
*3关于俄共(布)中央政治工作报告的总结发言(3月9日)
*4关于工会问题的讲话(3月14日)
*5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月15日)
*6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的总结发言(3月15日)
7关于改善工人和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的决议草案初稿(3月16日)
8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草案初稿(3月13日或14日)
9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我们党内的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决议草案初稿(3月13日或14日)
*10关于党的统一和无政府工团主义倾向的报告(3月16日)
*11关于党的统一和无政府工团主义倾向的报告的总结发言(3月16日)
*12对梁赞诺夫就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所作修改的意见(3月16日)
*13对拉法伊尔(Р.Б.法尔布曼)就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所作修改的意见(3月16日)
*14对基谢廖夫就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所作发言的意见(3月16日)
*15对马尔琴科就关于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决议所作修改的意见(3月16日)
*16关于燃料问题的讲话(3月16日)
*17关于燃料问题的建议(3月16日)
*18闭幕词(3月16日)
*在《十人纲领》拥护者会议上的发言的提纲(3月8日或9日)
*给第11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电报(3月10日)
*关于喀琅施塔得暴动同美国《纽约先驱报》记者谈话纪要(3月15日)
*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取消货币税的决定草案向俄共(布)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建议(3月16日)
*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坦波夫省的收购工作的决定草案(3月19日)
*在全俄运输工人代表大会上的讲话(3月27日)
致国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厂委员会和全体工人(4月6日)
*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军队复员问题的决定草案(4月6日)
……

附录
插图

精彩书摘

  《列宁全集(第2版 增订版 第41卷)》:
  为了不至于忘记,我在回答“工人反对派”代表的发言之前先简单地谈一谈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奥新斯基的问题。这位写过不少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纲领的同志,在会上发言批评了中央的工作报告。我们本来期待他在代表大会上对一些基本措施提出批评,这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却说什么萨普龙诺夫被人“甩了出来”,什么由此可以看出,说的是必须团结一致,做的却是另一套,他还对选举两名“工人反对派”的代表参加主席团这件事大肆渲染19。我很奇怪,一个非常有名的党的著作家和担任重要职务的工作人员,怎么会去谈论这种意义极小的琐事!奥新斯基的特点,就是他把一切都看成是政治手腕。他甚至把给“工人反对派”两个主席团的名额这件事也看成是政治手腕。
  在莫斯科一次党的会议①上,我指出过“工人反对派”已经开始形成,遗憾的是现在我在党代表大会上不得不再一次指出这一点。“工人反对派”在10月和11月间已经闹到在两个房间里开会,闹到成立派别组织的地步。
  我们,特别是我,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关于这一点在中央委员会中是没有分歧的——我们的任务是要把“工人反对派”中的健康成分和不健康成分区分开来,因为“工人反对派”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扩散.使莫斯科的工作受到了损害。11月的代表会议20是分两个房间开的,一部分人待在这里,另一部分人待在同一层楼的另一个房间里,那时我也受累,不得不像一个杂役那样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这是对工作的破坏,是派别活动和分裂的起点。
  早在9月举行党代表会议21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的任务是要把健康的成分和不健康的成分分开,因为决不能把这个集团看做是一个健康的集团。有人说我们这里没有充分贯彻民主制,我们说,这话绝对正确。的确,我们这里民主制是贯彻得不充分。但在这方面需要有人帮助和指出应当怎么贯彻。需要的是切实贯彻,而不是一味空谈。我们也吸收了那些自称“工人反对派”的人,即使他们取一个更难听的名称也罢,虽然我认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没有比“工人反对派”这种名称再难听、再丢脸的了。(鼓掌)但是,即使他们想出更难听的名称,我们也还是对自己说,既然这种疾病侵害了一部分工人,那就应当对它特别注意。因此,被奥新斯基同志莫名其妙地说成是我们所犯的过失的地方,应当说正好是我们的功劳。
  现在来谈“工人反对派”。你们承认你们是反对派。你们带着柯伦泰同志的题为《工人反对派》的小册子来参加党代表大会。你们把这本小册子的最后校样付印时,就已经知道发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知道小资产阶级反革命势力异常猖獗。在这种时候,你们竟然自称“工人反对派”!你们不了解,你们这样做要负重大的责任,你们严重地破坏了统一!你们到底为了什么?我们要质问你们,要考考你们。
  奥新斯基同志是拿这个字眼作为论战的手段的,并且认为我们犯了某种过失或者错误;他和梁赞诺夫一样,把我们对“工人反对派”的政策看成是一种政治手腕。这并不是什么政治手腕,而是中央现在和将来都要执行的政策。只要有不健康的集团,不健康的派别,我们就要对它们加倍注意。
  ……

前言/序言

  本卷收载列宁在1921年3月至6月期间的著作。
  苏维埃俄国经过三年浴血奋战、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以后,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开始向和平建设过渡,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它还受到敌对的资本主义的包围,并未消除重遭帝国主义军事进攻的危险,但是它的国际地位在1921年上半年得到了巩固。而它的国内情况却异常困难,国民经济彻底遭受破坏,燃料和原料极端缺乏,大部分企业无法开工。由于农业歉收,粮食和食品也严重不足,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工人阶级的队伍日益涣散,有些企业甚至发生罢工。农民不满意余粮收集制,在反革命分子的煽动下,许多地方爆发叛乱,到1921年2月,武装叛乱分子的人数达3万人。1921年3月初发生喀琅施塔得叛乱,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者利用大部分出身于农民的水兵的不满情绪,乘机打出“没有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保卫农民”等旗号,妄图颠覆苏维埃政权,复辟资本主义。俄国共产党采取紧急措施,于3月18日平定了这次叛乱。国内的政治危机也使一些不坚定的共产党员产生了动摇情绪。列宁和俄国共产党全面分析苏维埃国家的国内外形势,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用全部力量来解决国家所面临的新任务即转向经济建设的实际问题。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条件下实施的一套经济措施破坏了工业和农业的正常联系,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和小农经济的结合,不能保证提高国家的生产力。列宁审时度势,果断地作出停止施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行新经济政策的重大决策,开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复杂问题。
  本卷的开头是一组关于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文献。1921年3月召开的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历史转折。
  列宁在大会上作的俄共(布)中央政治工作报告指出,全党工作的关键是解决好国家从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的问题。列宁认为,要恢复国民经济和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必须处理好同农民的关系。他指出:在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必须采取从经济上满足农民要求的办法,采取尽量多的措施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过去在战争环境下苏维埃政权不能集中精力考虑如何处理好同小农之间的关系,“而只要小农还是小农,就必须保证小经济有一定的流转体系,否则小农便不能生存。”“这个问题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是当前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见本卷第24页)为了让农民在当地流转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应当把余粮收集制改为实物税。
《红星照耀时代——一本探索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的笔记》 引言: 在这本书稿中,我试图以一种更为个人化、更加贴近时代脉搏的视角,去捕捉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世界的思想洪流与社会变迁。我无意于进行学术上的穷尽式梳理,亦不企图重构宏大的历史叙事。相反,我希望以一种散文式的笔触,借由对某些关键时刻、核心概念以及人物命运的细致描摹,引发读者对于思想、权力、个体与集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度思考。本书的着眼点,在于那些在历史巨轮碾过之后,依然闪烁着某种独特光芒的思想火花,以及这些火花如何点燃变革的火种,又如何塑造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第一部分:思想的黎明与破晓 第一章:回响在书斋里的低语 本章将从一些早期思想家,如卢梭、马克思等人的核心理念出发,并非对其原著进行详尽解读,而是侧重于挖掘他们那些具有颠覆性、能够挑战既有秩序的思想火花。我将选取他们关于“人民主权”、“阶级斗争”、“异化”等概念的独特论述,并试图展现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语境下的“异端”色彩。例如,卢梭关于“普遍意志”的构想,如何在启蒙的微光中,为后来的政治革命播下了种子?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洞察,又如何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黄昏?这里的重点不在于对原典的复述,而是通过对这些思想片段的提炼与重塑,展现它们如何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后来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声。我会尝试用一种“对话”的姿态,仿佛是在阅读这些古老文本时,忽然被其中的某个观点所击中,继而引发一连串的联想和追问。 第二章:集结的号角与现实的呐喊 本章将笔锋转向那些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思想家。这里,我将重点关注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以其激进思想和行动力,极大地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人物。我不会将笔墨过多地放在他们的生平细节上,而是聚焦于他们那些极具号召力、能够凝聚人心的政治主张和理论体系。例如,他们如何将“革命”从一种哲学概念,转化为一种可行的政治实践?他们所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在实践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演变?本章将努力捕捉那些在历史关键节点上,思想与现实激烈碰撞所产生的强大动能。我会尝试描绘一种“思想的武器化”的过程,看思想如何被组织、被传播,并最终成为推动社会巨轮滚动的强大力量。 第三章:理论的潮涌与实践的礁石 这一章节将探讨当激进思想试图落地生根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困境。我将关注那些在实践中,理论与现实发生摩擦、甚至断裂的时刻。这里的重点不在于详细复盘某一次具体的革命或改革,而是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尝试及其后果的观察,来反思思想在实践中所遭遇的复杂性。例如,在推翻旧制度之后,如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理想化的蓝图在面对复杂现实时,又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变形?本章将强调理论的局限性,以及实践的不可预测性。我会尝试用一种“观察者”的视角,审视那些在变革浪潮中,理想与现实交织、希望与失望并存的图景。 第二部分:时代的回响与印记 第四章:革命的余震与秩序的重塑 本章将把视角聚焦于革命之后,社会秩序的重建过程。我将关注那些在革命成功后,为确立和巩固新政权而进行的思想与制度上的探索。这里的重点将是那些围绕“国家”、“权力”、“集体”等概念所展开的论辩与实践。例如,如何平衡革命的理想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新的权力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章将展现革命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社会塑造的开始。我会尝试描绘一种“转型期的阵痛”,看一个旧世界如何被瓦解,又如何在废墟之上,小心翼翼地搭建起一个全新的架构。 第五章:集体的意志与个体的轨迹 本章将深入探讨在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转型时期,个体命运是如何被深刻影响的。我将关注那些在大时代洪流中,个体所经历的挣扎、选择与顺应。这里的重点不是列举具体的个人故事,而是通过提炼一些具有普遍性的个体经验,来反思集体意志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张力。例如,当国家需要高度统一时,个体的声音是否会被淹没?在集体目标面前,个体的价值如何体现?本章将尝试捕捉那些在集体洪流中,个体微弱但依然闪烁的独立意识。我会用一种“俯瞰”的姿态,观察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与沉浮。 第六章:思想的传承与时代的断裂 本章将目光投向思想的传承与断裂。我将思考那些曾经塑造时代的思想,如何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被解读、被继承,又或者被抛弃。这里的重点不是进行思想史的梳理,而是关注思想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力”与“适应性”。例如,那些曾经具有强大号召力的理论,在数十年后,是否依然能够引发共鸣?时代变迁,是否意味着某些思想的必然消亡?本章将关注思想的“非线性”发展,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我会尝试用一种“回望”的视角,审视那些穿越时空的思想,它们如何与我们今天的世界发生联系。 第三部分:反思与眺望 第七章:未竟的思考与前行的路标 本章将是对前文所有探讨的进行一次提炼与升华。我将重点关注那些在思想探索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始终存在的未竟之问,以及它们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这里的重点不在于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强调思考的持续性与重要性。例如,关于“公平”、“正义”、“自由”等核心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变革的动力究竟来自何方,又将把我们引向何处?本章将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我会尝试用一种“对话”的方式,向读者发出邀请,共同踏上这场永无止境的思想探索之旅。 第八章: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低语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以一种更具文学性和哲学性的笔触,去捕捉历史的脉络与未来的可能性。我将尝试用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社会在思想与变革中的循环与进步。这里的重点将是那些永恒的命题,以及它们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留下的深刻痕迹。例如,人类对于更美好社会的追求,是否从未停止?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又将如何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本章将以一种对未来的眺望,为本书画上句号。我会尝试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描绘历史的长河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许。 结语: 《红星照耀时代》并非一部僵化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次漫游于思想与现实交织地带的个人笔记。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引发您对于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的宏大叙事与细微情感的思考,并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您自己的回响与启示。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而非预设的答案,期待与您一同踏上这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思想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开始接触《列宁全集》(第2版 增订版),坦白说,一开始的确是被它的规模所“吓倒”。然而,一旦我真正沉浸其中,便发现其中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得以窥见一个世纪前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以及一位关键人物的思想轨迹。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他对于社会矛盾的深刻剖析。列宁在书中反复强调阶级斗争,但他的论述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基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他能够将宏观的社会经济形态与具体的个体命运联系起来,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和不满。这种基于现实的批判,让我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阅读过程中的一个明显感受是,列宁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他并非一成不变地重复着教条,而是在面对新的情况和挑战时,会进行反思和调整。这种思想的动态性,使得他的著作充满了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他那种不回避矛盾、勇于自我批判的精神,这让我觉得他是一位真正有血有肉的思想家,而非刻板的教条主义者。

评分

作为一名对政治理论和历史发展脉络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列宁这位历史人物。在我看来,《列宁全集》(第2版 增订版)无疑是认识他最直接、也最权威的途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绕开许多二手资料的过滤和解读,直接去接触他本人思想的源头。 我发现,列宁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所撰写的文章,展现了他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从早期的经济分析,到革命时期的策略制定,再到建国初期的政策实践,每一卷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他思维的演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复杂而紧迫的政治局面时,他所展现出的冷静、果断和敏锐,令我印象深刻。 我个人非常注重文本的逻辑性和论证过程。列宁的许多文章,都经过了严密的逻辑推导,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理论依据来支撑他的观点。即使有时我无法完全理解他所提出的所有经济学概念,但其整体的论证框架和说服力,依旧能够让我受益匪浅。这是一种“学以致用”的阅读体验,让我不仅了解了“是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俄国十月革命和早期苏联的建设过程充满好奇。市面上关于那段历史的资料汗牛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EAAAABACAAAAACPAi4CAAAAtElEQVRYw+3X4QrDMAgE4Hv/l77RbRQGifG8rG5Qfxb9MERoBO4oBI9w6w2CNAUGQkbmR0w+R8YokYNQAI4jVf9MoyIMskhFGGRREagBTAGSIAO0Aa7qlwBtgPPaJLD2/xxAN7C4ou8DMIFwRK8F0A/Ard8g9LSAvcIPtIC7ha4WUBde6SgL7/QygAkA8ey5h5QGwDyCBKRfk8FfFVUh3n3qk7gLgA2gH1AnMiBmG6O5f57mA6Fkcxpg9qTKAAAAAElFTkSuQmCC的书籍众多,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直到我接触到《列宁全集》(第2版 增订版)这类原始文献,才算真正走近了那个时代的脉搏。这本书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对那个时代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直观感受。 我尤其欣赏它在思想深度上的展现。列宁并非只是一个革命的口号喊喊者,他的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和对俄国国情的细致观察之上的。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得以窥见他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革命策略,又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生成与演进过程,比任何二手解读都来得更为生动和真实。 对我而言,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我发现,列宁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决断力。他能够精准地抓住问题的核心,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即使是今天看来,他的一些论述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然,我也清楚,历史的进程远比任何理论都要复杂,阅读这些文献,更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历史,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重大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二十世纪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最近我终于下决心要啃完列宁的《全集》。虽然我选择的版本是相对较新的“第2版 增订版”,这已经是经过了多次修订和补充,可即便如此,面对厚重的四十多卷,依旧感到一丝敬畏。我并非专业的历史学者,也无意进行学术上的考证,只是单纯地想通过文本,去触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去理解那个在历史巨轮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灵魂。 我的阅读体验更多是一种“对话”式的。我尝试着将自己置于那个时代,想象列宁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境,他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他试图与谁对话,又在回应怎样的挑战。有时候,读到他慷慨激昂地阐述革命理论,或是细致入微地分析社会矛盾,我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字里行间涌动。而当他深入探讨具体的政策制定,或是批评当时存在的各种弊端时,又会觉得他是一位极其务实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这种时而激昂、时而冷静、时而宏观、时而微观的叙述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投入。 当然,我承认,对于某些篇章,尤其是那些涉及到非常具体的经济学模型或是复杂的国际关系分析时,我需要反复阅读,甚至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才能勉强跟上。这并非是作者本身的晦涩,而是因为我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但正是这种挑战,也让我觉得收获颇丰。每一次的困惑,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都促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尝试理解更广阔的世界。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充满挑战但也非常有益的阅读旅程。

评分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列宁全集》(第2版 增订版)绝对是一部“常读常新”的巨著。我并非一气呵成地阅读,而是将它作为一种“思想的辞典”,在需要的时候去翻阅,去汲取养分。每次重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仿佛是在与一位思想深邃的长者对话。 我对书中关于策略和战术的论述尤为着迷。在革命的洪流中,如何把握时机,如何制定有效的策略,如何应对敌人的反扑,这些都是极其考验智慧的。列宁在这方面展现出的卓越才能,让我看到了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的强大力量。他的分析往往鞭辟入里,直指问题的关键,让人不得不佩服。 我还注意到,他在书中对于“群众”的重视。他反复强调要联系群众,要发动群众,要相信群众的力量。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将个体意志融入集体行动的思路,对于理解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历史发展,都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套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