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哲学、文学、政治思想、历史学、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及一般读者 本书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大多由国内相关领域的quan威学者所撰写,是对文艺复兴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作了一次尝试,相信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中国学界对文艺复兴思想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一次尝试。但丁笔下的维吉尔具有何种象征意义?应当如何解读拉斐尔的《雅典学园》?什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之魂?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与人文主义有何关系?马基雅维利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奠定了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础?怎样破解“马基雅维利之谜”?现代哲学和科学又是如何兴起的?本卷收录的20多篇文章对以上问题逐一做出了解答,力求为读者展现文艺复兴思想文化的不同面向。
丛书简介:《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是对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一次尝试,是目前国内唯yi以文艺复兴思想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与《德意志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zui前沿成果。
作者简介
徐卫翔,复旦大学哲学博士(1998年)、曾在意大利额我略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多年来从英、法、意等语种翻译了多种学术著作(含《马基雅维利全集》),同时为本系列丛书主编。
韩潮,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后任教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至今,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现象学、道德认识论。
目录
文学艺术研究
《神曲》中的维吉尔:一种不完满的爱
经典叙事中的“文艺复兴”
——从《巨人传》第五部的真伪说起
蒙田其人其书
被误读的经典:从拉斐尔的《雅典学园》透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艺术与宗教之关系
文艺复兴与历史意识
民族精神:布克哈特这样解释意大利文艺复兴之魂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国造”的启示
自由与德性:布鲁尼之市民人文主义思想寻迹
圭恰迪尼和马基雅维利
历史与方法
——论近代早期欧洲的历史形态学
柏拉图主义与文艺复兴哲学
“柏拉图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张力
——以文艺复兴哲人斐奇诺的书信为例
革命与危机:皮科论人的尊严与个体自由
——兼对特林考斯的一个批评
皮科致巴尔巴罗信中的双重面具
文艺复兴政治哲学
在现代的起点上
——论博丹的混合政体批判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双重意蕴:马基雅维利与国家理性
马基雅维利与当代共和主义的两种典范阐释
马基雅维利政治史撰的思想史位置
——以马基雅维利对基督教的处理为例
求解“马基雅维利之谜”:源自哈维·曼斯菲尔德的解读
马基雅维利式的科学与人生
走向近代哲学与科学
笛卡尔的“永恒真理的创造”学说与现代哲学的兴起
大地上的规矩
——克莱恩与现代科学的根基徐戬
编后记
精彩书摘
近世以来的政治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商业与物质生产技术的进步导致分工与兴趣的多样化,二是国家权力的日益膨胀。如何让国家超然于这种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如何使社会通过某种规范寓纷争于和谐之中,是马基雅维利和圭恰迪尼两个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然而,人世间很难有不伴随某种缺陷的思想,对圭恰迪尼可以这样说,对马基雅维利同样可以这样说。他们所代表的两种精神取向的功过得失,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得出定论的问题。
……
前言/序言
同济大学外国哲学学科初创于2003年,先设硕士点,两年后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自始就把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立为研究重点,并于2003年开始主编、出版“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次年又启动了“同济·法兰西文化丛书”。几年来,承蒙海内外学界朋友的鼎力相助,上述两套丛书共出版了50余种学术图书(均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反响。2007年,我们整合同济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和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成立了国内唯一的“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稍后又与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合作,在研究院内设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从而初步形成了同济大学欧洲哲学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研究重点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展,涉及德国哲学、法国哲学、欧洲诗学(文艺)、欧洲基督教哲学等多个学科。为适应新的形势,我们随即把“德意志文化”和“法兰西文化”两个系列合并成一套丛书,并把它冠名为“欧洲文化丛书”。自2014年起,该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众所周知,欧洲曾经是、现在重又是一个整体单位。中古基督教的欧洲原是一个统一的帝国,所谓“神圣罗马帝国”。文艺复兴前后,欧洲分出众多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国家有大有小,有强有弱,也有早有晚(德国算是其中的一个特别迟发的国家了),风风雨雨几个世纪间,完成了工业化一现代化过程。而到20世纪的后半叶,欧洲重新开始了政治经济上的一体化进程,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成立。至少在名义上,又一个统一的欧洲诞生了——是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么?
马克思当年曾预判:要搞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至少得整个欧洲一起搞(但后来列宁同志单干了)。一个统一的欧洲显然也是哲人马克思的理想。而今天的欧盟似乎正在一步步实现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虽然欧盟起步不久,内部存在种种差异、矛盾和问题,但在我看来,在今天以美国主义为主导的全球文明格局中,一个崇尚民主自由的欧洲,一个重视民生福利的欧洲,一个趋向稳重节制姿态的欧洲,是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的。这样一个统一的欧洲的存在,不仅具有地缘战略上的显赫意义,更可以具有某种文化上的示范和警示意义。
欧洲是“世界历史性的”欧洲。有鉴于此,我们当年创办了“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也正因此,我们今天要继续编辑出版“欧洲文化丛书”,愿以同舟共济的精神,推进我国的欧洲文化研究事业。
欧洲文化丛书 文艺复兴思想评论(第1卷):文艺复兴与现代思想的兴起 探寻西方文明的黎明:一场思想的巨变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本书并非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某位特定思想家或某部著作的孤立解读,而是致力于揭示一场席卷欧洲大陆,并将深远影响后世数个世纪的思想革命的宏大图景。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文艺复兴”这一历史节点,并非将其视为简单意义上的“复古”,而是将其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真正滥觞,一个从黑暗中破晓,孕育出我们今日所熟知的理性、人文、科学以及个人主义的伟大时代。 重塑人文精神:从神学束缚到人性解放的艰难跨越 在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几乎是衡量一切思想和价值的唯一标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沐浴在宗教的圣光之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闷的教条开始显露出其僵化的本质,对现实世界的探索和对个体价值的追寻逐渐成为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 文艺复兴,正是这场冲动爆发的信号。它并非要彻底否定宗教,而是要将人类从狭隘的神学框架中解放出来,重新发现并肯定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这种“人文主义”的兴起,是对中世纪“神学中心论”的有力挑战。学者们开始重新研读古希腊罗马的经典文献,这些被尘封了数个世纪的智慧之光,重新点燃了人们对世俗生活、理性思考和艺术创造的热情。 我们将在本书中深入探讨,人文主义者是如何重新解读古典文献的,他们从中汲取了哪些关于公民美德、政治智慧、哲学思辨和文学艺术的灵感。这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化的回溯,更是一次对人类自身潜能的全新发现。他们歌颂人的能力,强调人的能动性,鼓励人们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完善自我,追求“完美人”(uomo universale)的理想。这种对人性的肯定,为后来的启蒙运动以及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思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性之光:科学精神的萌芽与对宇宙的全新认知 文艺复兴的另一项伟大贡献,在于科学精神的初步觉醒。尽管当时的科学尚未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但其萌芽却已悄然绽放。人们开始不再满足于对自然现象的宗教式解释,而是渴望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理解世界。 我们将追溯哥白尼的日心说如何挑战了托勒密的地心说,这不仅仅是一场天文学的革命,更是对人类中心地位的深刻反思。当我们将地球从宇宙的中心移开,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也促使人们开始以一种更开放、更客观的态度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星空,其精确的观测数据有力地支撑了哥白尼的理论,并揭示了月球表面的崎岖和金星的盈亏,这些都是前所未见的发现。达·芬奇,这位集画家、雕塑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于一身的天才,他不仅仅在艺术领域留下了不朽的杰作,更在解剖学、工程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他对人体的细致解剖,对飞行器和各种机械的设计,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科学精神的早期光辉。 本书将详细分析,正是这种对经验证据的重视,对数学工具的运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探求,为后来的科学革命铺平了道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虽然可能尚未掌握现代科学的方法论,但他们所展现出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对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对理性判断的信任,无疑是推动人类认识进步的关键动力。 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基因:国家、主权与早期现实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政治格局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民族国家的兴起,君主权力的加强,以及对现实政治运作的重新审视,都为现代政治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无疑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他不再从道德或宗教的角度来探讨君主的统治,而是以一种冷峻的现实主义视角,分析权力的获取、巩固和运用。他揭示了政治的“真实”面貌,探讨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虽然他的思想曾备受争议,但其对国家利益至上、现实政治分析的强调,对后世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将探讨,为何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国家利益而非教会的至高无上。商贸的繁荣、海外殖民的探索,都要求更强大的中央集权和更有效的国家管理。城邦政治的经验,尤其是意大利城邦共和国的兴衰,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政治样本。 本书还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作品,是如何反映出社会阶层的变迁、城市生活的活力以及人们对社会秩序的新思考。赞助人制度的兴盛,也使得艺术与权力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繁荣,但也带来了艺术家创作的复杂性。 艺术的革新:透视现实,表达情感,塑造审美新维度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其思想解放最直观的体现。从宗教画到世俗画,从壁画到油画,从雕塑到建筑,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我们将深入分析,透视法的运用如何使得画面更加真实立体,能够更准确地描绘人物和景物。解剖学知识的引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艺术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象征意义的表达,而是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表情和动作,力图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不仅仅是对古典英雄主义的致敬,更是对人体完美比例和力量的赞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壁画,汇聚了古希腊哲学家们的形象,展现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人文主义对理性与智慧的追求。 本书还将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等,是如何摆脱了中世纪的束缚,以更贴近现实的语言和更丰富的情感来描绘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对人生、爱情、命运的深刻思考。 跨越时空的对话:文艺复兴与现代世界的内在联系 本书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回顾,而是要揭示文艺复兴思想与现代世界的内在联系。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无论是在思想观念、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文化艺术上,都深深地打上了文艺复兴的烙印。 本书将通过深入的论证,展示现代科学的理性精神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可以追溯到人文主义对人的价值的肯定;现代政治制度的雏形,也隐含在民族国家兴起和对国家权力的重新认知之中;而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和对现实的关注,更是文艺复兴艺术革新的延续。 通过对“文艺复兴与现代思想的兴起”这一宏大主题的深入探讨,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西方文明的演进脉络,认识到思想变革的巨大力量,并为我们理解当下世界提供一个更加深邃的历史视角。这不仅是一次对过往的回望,更是一次对未来思想发展方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