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平话

博弈论平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则柯 著
图书标签:
  • 博弈论
  • 策略
  • 决策
  • 经济学
  • 数学
  • 模型
  • 理性选择
  • 竞争
  • 合作
  • 游戏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9273
版次:2
商品编码:12244070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博弈论平话》是由我国知名经济学家王则柯教授写作的一本给中国人的“极简博弈论”读物。

本书简要、生动、准确地介绍了每个非经济学专业人士应该掌握的一些博弈论的知识、概念,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处处有博弈,无论是家人之间、工作场合、商务往来还是游戏比赛中。

本书适合帮助中学生、大学生还有“门外汉”了解博弈论的若干极简知识。
循着作者娓娓道来的博弈论故事,你不必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或掌握系统的经济学知识,就可以初步领会博弈论的真谛,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做出理性的决策和选择。

内容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告诫我们:“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商业竞争、政治选举、职场生存、婚姻经营、人际交往,就像两人对弈,常常是相当人格化的竞争。一方的行为,对对手的影响很大,一方的利益,又受到对手行为的很大牵制。这种面临不确定性的决策,固然需要斗智斗勇,但其中也有规律可循。博弈论便是讨论利益关联的各方如何决策制胜的学问。
《博弈论平话》从囚徒困境、价格大战、政治竞选、搭便车行为、扑克牌游戏、超市选址、相遇点设置等我们熟悉的故事和案例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静态博弈、纳什均衡、零和博弈、双赢博弈、子博弈、帕累托优势、理性假设等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即使学生和“门外汉”阅读起来也毫无艰涩之感。
循着《博弈论平话》作者王则柯教授娓娓道来的博弈论故事,你不必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或掌握系统的经济学知识,就可以初步领会博弈论的真谛,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做出理性选择。那样,“双赢”和“共赢”的结局会更多,损人不利己的后果会更少。

作者简介

(中国)王则柯
王则柯,浙江永嘉人,在广州长大,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现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致力于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工作,偶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表观察和提供意见。
发表论文《价格机制劳动价值说的局限和误导》《经济学:捍卫理论,还是发展理论?》《激励度的计算》等数十篇,出版著作《混沌与均衡纵横谈》《我们都是纳税人》《排队的文明》《经济学拓扑方法》《博弈论教程》《图解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平话》《智慧何以被善良蒙蔽》《我所知道的普林斯顿》《五十年前读北大》等二十余种。

精彩书评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篇文章的时候,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价格战,一个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话题,却可以牵引出博弈论这一门深刻的学问。
这本书用浅显易懂、妙趣横生的故事讲述了博弈论这门曾经数次令其奠基人及研究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学问。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也涉及数学,但是只要有小学的数学知识就足够了。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从一个经济学与博弈论的门外汉,变得喜欢用博弈论来思考问题了,更对学习、工作产生了促进。
所以,我推荐这本书。在我眼中,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必修课。
——豆瓣网友

目录

前 言 V
第一章 博弈三要素与囚徒困境
民营书店的价格大战 003
我怎样被博弈论吸引 006
如此不公平,取胜概率却相等 010
囚徒困境与博弈三要素 014
从囚徒困境说严格优势策略均衡 017
价格大战和双赢对局 020
为什么主要讨论非合作博弈 023
公共品供给的囚徒困境 026
政治家的囚徒困境 029
基数支付和序数支付 031
美苏争霸的囚徒困境 034
第二章 情侣博弈和协调博弈
情侣博弈和纳什均衡 039
情侣博弈的其他例子 043
相对优势策略下划线法 046
视觉友好的对角排列 049
情侣博弈表达的对称性嗜好 052
理性人一定自私自利吗? 055
不该一律贬斥自利行为 058
情侣的拥挤博弈 061
默契是协调的一种方式 065
劣势策略消去法的讨论 068
第三章 简单博弈模型的应用
智猪博弈和搭便车行为 075
为什么大股东挑起监督经理的重任 078
猎人博弈和帕累托优势 081
斗鸡博弈和航行规则 084
银行挤兑的成因和预防 089
数据不同,结果各异 092
囚徒困境两败俱伤的隐含条件 095
禁鸣喇叭与交通顺畅 101
串通作弊和风险优势 105
“最惠客待遇”对谁有利 108
风险优势的判定 111
说说风险优势的从属地位 114
风险厌恶的统计和理论 117
第四章 混合策略与均衡筛选
扑克牌对色游戏 123
混合策略和纳什定理 126
寻找纳什均衡的反应函数法 129
再说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135
扑克牌讹诈游戏 141
慕尼黑谈判模拟 146
聚点均衡 148
聚点均衡作为共识均衡 151
聚点均衡的制度设置 153
相关均衡 156
商品品牌的“地域连坐”效应 160
品牌地域连坐的博弈分析 163
抗共谋均衡 167
盯着不散伙的共谋 172
德国世界杯警方的优势策略 176
第五章 零和博弈与霍特林模型
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181
均衡的观察与验证 186
纳什均衡与杂货铺定位 190
西方两党政治的稳定性和欺骗性 195
动机和实现不是一回事 199
摊贩为什么都往市场门口挤? 202
学校门口等出租车的争先行为 206
多人博弈的霍特林模型 210
对抗性排序 219
经济学家的对称性偏好 223
第六章 动态博弈和子博弈精炼均衡
抓钱游戏 229
你死我活,还是你好我好 234
编排故事,加深理解 237
博弈结果依赖制度设置 240
树型博弈策略组合的粗线表示 243
确定树博弈的纳什均衡 247
树型博弈的子博弈 250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253
求解动态博弈的倒推法 257
博弈论向自己出难题 261
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 264
后 记 269
附 录 277
索 引 281

精彩书摘

智猪博弈和搭便车行为
本书迄今讨论过的博弈,主要是囚徒困境博弈和情侣博弈。有些读者可能会说,囚徒困境和情侣博弈都那么简单,还需要什么博弈论分析吗?其实,我们是利用这两种最典型的博弈,引入博弈三要素、参与人的优势策略和博弈的优势策略均衡、参与人的相对优势策略和博弈的纳什均衡等重要概念,展示劣势策略消去法和相对优势策略下画线法等基本方法。我们还谈到共赢等其他概念。
如果你真的觉得囚徒困境和情侣博弈简单,说明你对博弈论有灵性。除了提醒要注意以为懂了实际却不懂得多少的可能以外,我们更愿意强调的是,简单的例子如果能够说明方法,能够启迪思维,就有它的价值。这一节首先讲博弈论著作中常见的另一个简单的例子game of boxed pigs,张维迎教授等学者把它翻译成“智猪博弈”。
笼子里面有两只猪,一只比较大,一只比较小。笼子很长,一头有一个按钮,另一头有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按一下按钮,将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按按钮并且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加起来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问题是按钮和食槽分置笼子的两端,按按钮的猪付出劳动跑到食槽的时候,在食槽旁边坐享其成的另一只猪早已吃了不少。如果大猪守在食槽旁边,大猪呼啦啦吃到9 个单位,因为按按钮而后到的小猪只能吃到1 个单位;如果它们同时按按钮同时跑到食槽,大猪能够吃到7个单位,小猪能够吃到3个单位猪食;如果小猪守在食槽旁边而大猪按按钮,小猪可以吃到4个单位,而后来赶来的大猪可以吃到6个单位猪食。
智猪博弈有许多应用,这次先讲灯塔建造的经典例子。在美国的大湖地区,你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灯塔。当年,大航运公司因为船舶多,航班频密,迫切需要建造灯塔,但是小航运公司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就比较低。结果大公司花钱建造灯塔,公司从建造灯塔中所获得的效益超过了灯塔的花费,所以这项投资对于大公司而言是值得的。但是因为大公司这样做了,小公司因此就可以“搭便车”,也得到了好处。
另外,我们可以讲一个字面意义上真正“搭便车”的例子。在发达国家,除了日本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和纽约这样人口稠密的城市以外,大部分家庭都有自己的汽车。人们出行,都要自己开车。在那样的地方,公共交通一般都不发达,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汽车,往往就会寸步难行。我们在美国的留学生,哪怕经济很不富裕,也要先买一辆二手车来用,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早就想到一个地方去,可是因为没有车子一直未能成行,碰巧某一天你的一位有车的朋友要去那个地方,并且车子有空位,也许你就可以搭他的“顺风车”实现你的夙愿。这实际上也是“搭便车”说法的由来。在经济生活中,如果不考虑“朋友”这样的关系,通常只有公共品才会发生搭便车问题。
为什么大股东挑起监督经理的重任
考察现代企业制度,智猪博弈最典型的运用,是说明大股东和小股东的角色差异和行为差异。
在一个公司里面,股东应该承担监督经理的职能。但是监督经理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去搜集信息,并做出分析。一句话,“监督成本”是很高的。但是,股东有大有小。别人向一家公司投资1 个亿,是这家公司的大股东,你买了这家公司几手股票,也是这家公司的小股东。假定公司运营得好盈利较多时,公司分红会是运营不太好时的几倍,那么虽然你这个小股东和他这个大股东都希望公司运营得好,但是利益攸关程度却实在相差很远。设想公司运营得好,大股东的分红可以增加1 000 万元,你这个小股东的分红可以增加1万元。增加1 万元分红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这需要你密切监督经理的工作才能实现,而密切监督经理的工作,本身的代价就远远超过1万元,那么你没有多少积极性去密切监督经理们的工作。大股东则不一样,哪怕花几万元或十几万元的代价雇人监督经理的工作,也是很值得的:几万元或十几万元代价的监督可以换来近千万元的分红增加,何乐而不为?
可见,大股东相当于智猪博弈中的大猪,小股东相当于小猪。在大小股东是否密切监督经理工作的博弈中,大股东因为利益攸关会担当起搜集信息和监督经理的责任,小股东坐享其成也可以因大股东密切监督经理的工作而得益。
智猪博弈还可以说明公共品提供的一些情况。我们在前面讲过公共品的提供问题,当时谈的是各家的经济实力大致相当的情形。如果双方的经济实力相差很远,就应该用智猪博弈来说明了。美国农村农民的居住非常分散,两三家人就是一个小居民点的情况比比皆是。设想两户农家住在一起,一家很富,另外一家由于某些原因近年来手头非常拮据。这两家有一条年久失修的路与外面的公路网连接。手头拮据的一家,在别的更紧迫的地方钱都不够用,怎么拿得出钱来修路呢。对于他来说,路是该修的,但是没有钱也就只好将就将就。那么,富裕的一家怎么办?本来,他可以等到邻居愿意拿钱出来修路的时候再和他商量两家分摊修路的费用,但是他等不了。这不仅因为他很难容忍每天要走坑坑洼洼的路,还因为路是否修好对他的影响太大。比方说,花2 000 美元可以修好这条路,路修好以后给他带来的新增经营利润等好处相当于3 000 美元,那么虽然最理想的情况是两家各出1 000 美元,他可以因为修路而得益3 000-1 000=2 000 美元,但是自己等不及而全资把路修好的话,也可以得益3 000-2 000=1 000 美元。在这个例子中,你还可以设想富裕的一家不仅生产活动繁忙而且社交活动很多,路不好会很糟糕,而贫穷的一家许多活动都保持在很低的水平,路是否修好一时不太要紧。这可不就是活生生的智猪博弈的形势?
经济实力较强的一家,对公共品的需要比较迫切。如果公用品提供了,他得到的好处也多,他就是智猪博弈中的“大猪”。比较穷的一家,对公共品就不那么讲究了。比方说,道路好一点儿当然好,道路差一点儿也凑合着过。让他掏那么多钱来提供公共品,他是不肯的,他就是智猪博弈中的“小猪”。既然“大猪”不能忍受不提供公共品的情形,又没有合适的制度安排,最后结果就是“大猪”独力提供公共品,“小猪”搭便车坐享其成。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也可以看到搭便车的情况:一项改革,总是得益最多的一方最乐意力促其成。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很难因此而责怪谁。智猪博弈和搭便车行为
本书迄今讨论过的博弈,主要是囚徒困境博弈和情侣博弈。有些读者可能会说,囚徒困境和情侣博弈都那么简单,还需要什么博弈论分析吗?其实,我们是利用这两种最典型的博弈,引入博弈三要素、参与人的优势策略和博弈的优势策略均衡、参与人的相对优势策略和博弈的纳什均衡等重要概念,展示劣势策略消去法和相对优势策略下画线法等基本方法。我们还谈到共赢等其他概念。
如果你真的觉得囚徒困境和情侣博弈简单,说明你对博弈论有灵性。除了提醒要注意以为懂了实际却不懂得多少的可能以外,我们更愿意强调的是,简单的例子如果能够说明方法,能够启迪思维,就有它的价值。这一节首先讲博弈论著作中常见的另一个简单的例子game of boxed pigs,张维迎教授等学者把它翻译成“智猪博弈”。
笼子里面有两只猪,一只比较大,一只比较小。笼子很长,一头有一个按钮,另一头有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按一下按钮,将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按按钮并且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加起来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问题是按钮和食槽分置笼子的两端,按按钮的猪付出劳动跑到食槽的时候,在食槽旁边坐享其成的另一只猪早已吃了不少。如果大猪守在食槽旁边,大猪呼啦啦吃到9 个单位,因为按按钮而后到的小猪只能吃到1 个单位;如果它们同时按按钮同时跑到食槽,大猪能够吃到7个单位,小猪能够吃到3个单位猪食;如果小猪守在食槽旁边而大猪按按钮,小猪可以吃到4个单位,而后来赶来的大猪可以吃到6个单位猪食。
智猪博弈有许多应用,这次先讲灯塔建造的经典例子。在美国的大湖地区,你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灯塔。当年,大航运公司因为船舶多,航班频密,迫切需要建造灯塔,但是小航运公司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就比较低。结果大公司花钱建造灯塔,公司从建造灯塔中所获得的效益超过了灯塔的花费,所以这项投资对于大公司而言是值得的。但是因为大公司这样做了,小公司因此就可以“搭便车”,也得到了好处。
另外,我们可以讲一个字面意义上真正“搭便车”的例子。在发达国家,除了日本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和纽约这样人口稠密的城市以外,大部分家庭都有自己的汽车。人们出行,都要自己开车。在那样的地方,公共交通一般都不发达,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汽车,往往就会寸步难行。我们在美国的留学生,哪怕经济很不富裕,也要先买一辆二手车来用,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早就想到一个地方去,可是因为没有车子一直未能成行,碰巧某一天你的一位有车的朋友要去那个地方,并且车子有空位,也许你就可以搭他的“顺风车”实现你的夙愿。这实际上也是“搭便车”说法的由来。在经济生活中,如果不考虑“朋友”这样的关系,通常只有公共品才会发生搭便车问题。
为什么大股东挑起监督经理的重任
考察现代企业制度,智猪博弈最典型的运用,是说明大股东和小股东的角色差异和行为差异。
在一个公司里面,股东应该承担监督经理的职能。但是监督经理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去搜集信息,并做出分析。一句话,“监督成本”是很高的。但是,股东有大有小。别人向一家公司投资1 个亿,是这家公司的大股东,你买了这家公司几手股票,也是这家公司的小股东。假定公司运营得好盈利较多时,公司分红会是运营不太好时的几倍,那么虽然你这个小股东和他这个大股东都希望公司运营得好,但是利益攸关程度却实在相差很远。设想公司运营得好,大股东的分红可以增加1 000 万元,你这个小股东的分红可以增加1万元。增加1 万元分红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这需要你密切监督经理的工作才能实现,而密切监督经理的工作,本身的代价就远远超过1万元,那么你没有多少积极性去密切监督经理们的工作。大股东则不一样,哪怕花几万元或十几万元的代价雇人监督经理的工作,也是很值得的:几万元或十几万元代价的监督可以换来近千万元的分红增加,何乐而不为?
可见,大股东相当于智猪博弈中的大猪,小股东相当于小猪。在大小股东是否密切监督经理工作的博弈中,大股东因为利益攸关会担当起搜集信息和监督经理的责任,小股东坐享其成也可以因大股东密切监督经理的工作而得益。
智猪博弈还可以说明公共品提供的一些情况。我们在前面讲过公共品的提供问题,当时谈的是各家的经济实力大致相当的情形。如果双方的经济实力相差很远,就应该用智猪博弈来说明了。美国农村农民的居住非常分散,两三家人就是一个小居民点的情况比比皆是。设想两户农家住在一起,一家很富,另外一家由于某些原因近年来手头非常拮据。这两家有一条年久失修的路与外面的公路网连接。手头拮据的一家,在别的更紧迫的地方钱都不够用,怎么拿得出钱来修路呢。对于他来说,路是该修的,但是没有钱也就只好将就将就。那么,富裕的一家怎么办?本来,他可以等到邻居愿意拿钱出来修路的时候再和他商量两家分摊修路的费用,但是他等不了。这不仅因为他很难容忍每天要走坑坑洼洼的路,还因为路是否修好对他的影响太大。比方说,花2 000 美元可以修好这条路,路修好以后给他带来的新增经营利润等好处相当于3 000 美元,那么虽然最理想的情况是两家各出1 000 美元,他可以因为修路而得益3 000-1 000=2 000 美元,但是自己等不及而全资把路修好的话,也可以得益3 000-2 000=1 000 美元。在这个例子中,你还可以设想富裕的一家不仅生产活动繁忙而且社交活动很多,路不好会很糟糕,而贫穷的一家许多活动都保持在很低的水平,路是否修好一时不太要紧。这可不就是活生生的智猪博弈的形势?
经济实力较强的一家,对公共品的需要比较迫切。如果公用品提供了,他得到的好处也多,他就是智猪博弈中的“大猪”。比较穷的一家,对公共品就不那么讲究了。比方说,道路好一点儿当然好,道路差一点儿也凑合着过。让他掏那么多钱来提供公共品,他是不肯的,他就是智猪博弈中的“小猪”。既然“大猪”不能忍受不提供公共品的情形,又没有合适的制度安排,最后结果就是“大猪”独力提供公共品,“小猪”搭便车坐享其成。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也可以看到搭便车的情况:一项改革,总是得益最多的一方最乐意力促其成。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很难因此而责怪谁。

前言/序言

20 世纪下半叶,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博弈论革命。1994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博弈论专家,2005 年度和2012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各授予两位博弈论专家,可以看作博弈论成熟的标志。这也更激发了人们了解博弈论的热情。20 世纪末期以来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伴随进行的,是大众传媒中经济术语的一体化。现在,人们对于“零和博弈”、“囚徒困境”、“双赢对局”这些本来属于博弈论(game theory)的专门术语,已经耳熟能详。难怪“当代最后一个经济学全才”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教授,在他生命的最后年月,告诫我们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经典意义上的经济学,以经济主体人的自利行为以及相应的市场反应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也无论是竞争形势还是垄断形势,基本上是经济主体人面对市场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形势严峻也好宽松也好,行为的结果都是主体人自己决策的结果。
拿同质商品的市场来说吧,像垄断(monopoly)那样没有对手的决策是比较简单的,“计算”生产和供应多少东西到市场上去可以实现最大利润就可以了。这时候,所论商品的市场价格由市场的需求和垄断企业的供给共同决定,因此说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price maker)。当然还有另外“一个”价格决定者,那就是市场的需求,但是因为这个市场需求是千千万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总和,所以它已经不再具有人格化的面貌。另一方面,像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那样对手很多的情况下的决策也比较简单,因为对手多了,他们的意愿、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决策相互汇合,其中也包括相互抵消,结果“全体对手的决策”和市场需求合在一起,呈现可以预见的规律,从而可以把对手们的整体反应归结为主体人面对的“一个”不再具有人格化面貌的市场。因为占有市场份额很小的每个竞争企业,不能影响所论商品的市场价格,所以我们说竞争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这时候,给定商品的市场价格,竞争企业要做的,就是“计算”应该生产和供应多少商品到市场上去,才可以实现最大利润。
现代经济活动早已超出上述模式。特别是当主体人面对少数几个作为对手的主体人的时候,主体人决策的后果,要由他自己的决策和他的对手的决策共同决定。前面说了,垄断和完全竞争这两种极端情形的决策,都是“计算型”决策。最困难和最不确定的是只有少数几个对手的情形,即所谓寡头经济(oligopoly),每一方的市场份额都很大,每一个主体人的行为后果,受对手行为的影响都很大。经济学特别地把两个企业合起来垄断或几乎垄断了某种商品的市场,称为双寡头经济(duopoly)。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碳酸饮料的市场,它们之间的争斗,就可以看作这个样子的争斗。
这种竞争,是相当人格化的竞争。每个主体人的行为,对对手的利益影响很大,每个主体人的利益,又受到对手的行为的很大影响。这种面临不确定性的决策,固然斗智斗勇,其中也有适应性很广的规律。博弈论就是研究利益关联(包括利益冲突)的主体人的对局的理论,是分析人们在博弈中的理性行为的理论,是讨论人们在博弈的交互作用中如何决策的理论。
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地学习博弈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目前在我国,许多最好的大学,也只在经济学研究生中开设比较全面的博弈论课程。这么说来,广大读者对博弈论似乎只好敬而远之了。其实不然。系统地讲授博弈论固然对学生有很高的要求,但是通过比较浅显的例子和故事普及博弈论的一些知识和方法,阐发博弈论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应该还是大有作为的。
本着这个宗旨,本书从囚徒困境、情侣博弈、诺曼底登陆模拟和慕尼黑谈判模拟等入手,介绍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纳什均衡、零和博弈、双赢对局、帕累托优势、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等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劣势策略消去法、相对优势策略下画线法、确定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反应函数法、动态博弈的倒推法等博弈论基本方法,帮助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读者了解博弈论的若干初步知识。
本书最早的版本,是1998 年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博弈论平话》,后来在2004 年扩充成《新编博弈论平话》在中信出版社出版,在2007 年又按照概念和方法的内在逻辑重新整理并且扩充成为《人人博弈论》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三个版本都连续重印多次。
后来我们按照读书市场的反馈,修枝剪叶,把《人人博弈论》缩编成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篇幅虽然比较小,却已经把绝大部分至少在大学本科才能够课堂学习的博弈论内容,比较浅白地向读者展开了。没有牵涉进来的,只是那些需要高等数学的极限理论和概率论贝叶斯公式才能够说明白的概念和方法——我们总不能要求普及读物的读者预先具备包括概率论在内的高等数学知识吧。
反过来说,现在比较好的大学才能够教授的博弈论课程的内容,凡是不使用高等数学的,我们在本书中已经讲得相当清楚了,而且叙述方式要浅白得多。说到数学方法,我们实际上只用到加减乘除。学问讲究发现的乐趣和心得的喜悦,讲究润物细无声。我们并不追求面面俱到,只是努力以朴实浅近的文字唤起读者对博弈论和现代经济学的好奇心。
在进行博弈分析的时候,对于同时决策博弈,需要画出矩阵形的表格,对于先后决策的博弈,需要把博弈表达为一棵“树”。这是学科本身的要求。除此以外,只要有可能,我都用几何图形代替数字计算和代数推导。这也是作者风格的一个体现。
最大的变化,则是新写了一节“囚徒困境两败俱伤的隐含条件”。大家知道,囚徒困境是博弈论最重要的一个模型,“囚徒困境导致两败俱伤”,差不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囚徒困境之所以导致两败俱伤,是有它的前提条件的,忽略这个前提条件,就会误导学生和读者误用囚徒困境导致两败俱伤的这个结论。
现在这个2017 版本,则增加了一个后记“从夏普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谈起”,算是补充了一些晚近的资料。20 世纪下半叶,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博弈论革命。1994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博弈论专家,2005 年度和2012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各授予两位博弈论专家,可以看作博弈论成熟的标志。这也更激发了人们了解博弈论的热情。20 世纪末期以来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伴随进行的,是大众传媒中经济术语的一体化。现在,人们对于“零和博弈”、“囚徒困境”、“双赢对局”这些本来属于博弈论(game theory)的专门术语,已经耳熟能详。难怪“当代最后一个经济学全才”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教授,在他生命的最后年月,告诫我们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经典意义上的经济学,以经济主体人的自利行为以及相应的市场反应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也无论是竞争形势还是垄断形势,基本上是经济主体人面对市场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形势严峻也好宽松也好,行为的结果都是主体人自己决策的结果。
拿同质商品的市场来说吧,像垄断(monopoly)那样没有对手的决策是比较简单的,“计算”生产和供应多少东西到市场上去可以实现最大利润就可以了。这时候,所论商品的市场价格由市场的需求和垄断企业的供给共同决定,因此说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price maker)。当然还有另外“一个”价格决定者,那就是市场的需求,但是因为这个市场需求是千千万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总和,所以它已经不再具有人格化的面貌。另一方面,像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那样对手很多的情况下的决策也比较简单,因为对手多了,他们的意愿、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决策相互汇合,其中也包括相互抵消,结果“全体对手的决策”和市场需求合在一起,呈现可以预见的规律,从而可以把对手们的整体反应归结为主体人面对的“一个”不再具有人格化面貌的市场。因为占有市场份额很小的每个竞争企业,不能影响所论商品的市场价格,所以我们说竞争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这时候,给定商品的市场价格,竞争企业要做的,就是“计算”应该生产和供应多少商品到市场上去,才可以实现最大利润。
现代经济活动早已超出上述模式。特别是当主体人面对少数几个作为对手的主体人的时候,主体人决策的后果,要由他自己的决策和他的对手的决策共同决定。前面说了,垄断和完全竞争这两种极端情形的决策,都是“计算型”决策。最困难和最不确定的是只有少数几个对手的情形,即所谓寡头经济(oligopoly),每一方的市场份额都很大,每一个主体人的行为后果,受对手行为的影响都很大。经济学特别地把两个企业合起来垄断或几乎垄断了某种商品的市场,称为双寡头经济(duopoly)。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碳酸饮料的市场,它们之间的争斗,就可以看作这个样子的争斗。
这种竞争,是相当人格化的竞争。每个主体人的行为,对对手的利益影响很大,每个主体人的利益,又受到对手的行为的很大影响。这种面临不确定性的决策,固然斗智斗勇,其中也有适应性很广的规律。博弈论就是研究利益关联(包括利益冲突)的主体人的对局的理论,是分析人们在博弈中的理性行为的理论,是讨论人们在博弈的交互作用中如何决策的理论。
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地学习博弈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目前在我国,许多最好的大学,也只在经济学研究生中开设比较全面的博弈论课程。这么说来,广大读者对博弈论似乎只好敬而远之了。其实不然。系统地讲授博弈论固然对学生有很高的要求,但是通过比较浅显的例子和故事普及博弈论的一些知识和方法,阐发博弈论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应该还是大有作为的。
本着这个宗旨,本书从囚徒困境、情侣博弈、诺曼底登陆模拟和慕尼黑谈判模拟等入手,介绍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纳什均衡、零和博弈、双赢对局、帕累托优势、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等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劣势策略消去法、相对优势策略下画线法、确定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反应函数法、动态博弈的倒推法等博弈论基本方法,帮助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读者了解博弈论的若干初步知识。
本书最早的版本,是1998 年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博弈论平话》,后来在2004 年扩充成《新编博弈论平话》在中信出版社出版,在2007 年又按照概念和方法的内在逻辑重新整理并且扩充成为《人人博弈论》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三个版本都连续重印多次。
后来我们按照读书市场的反馈,修枝剪叶,把《人人博弈论》缩编成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篇幅虽然比较小,却已经把绝大部分至少在大学本科才能够课堂学习的博弈论内容,比较浅白地向读者展开了。没有牵涉进来的,只是那些需要高等数学的极限理论和概率论贝叶斯公式才能够说明白的概念和方法——我们总不能要求普及读物的读者预先具备包括概率论在内的高等数学知识吧。
反过来说,现在比较好的大学才能够教授的博弈论课程的内容,凡是不使用高等数学的,我们在本书中已经讲得相当清楚了,而且叙述方式要浅白得多。说到数学方法,我们实际上只用到加减乘除。学问讲究发现的乐趣和心得的喜悦,讲究润物细无声。我们并不追求面面俱到,只是努力以朴实浅近的文字唤起读者对博弈论和现代经济学的好奇心。
在进行博弈分析的时候,对于同时决策博弈,需要画出矩阵形的表格,对于先后决策的博弈,需要把博弈表达为一棵“树”。这是学科本身的要求。除此以外,只要有可能,我都用几何图形代替数字计算和代数推导。这也是作者风格的一个体现。
最大的变化,则是新写了一节“囚徒困境两败俱伤的隐含条件”。大家知道,囚徒困境是博弈论最重要的一个模型,“囚徒困境导致两败俱伤”,差不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囚徒困境之所以导致两败俱伤,是有它的前提条件的,忽略这个前提条件,就会误导学生和读者误用囚徒困境导致两败俱伤的这个结论。
现在这个2017 版本,则增加了一个后记“从夏普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谈起”,算是补充了一些晚近的资料。


《博弈论平话》是一部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博弈论核心概念、模型及其广泛应用的著作。本书跳脱了传统经济学和数学的学术窠臼,避免了晦涩的公式推导和严谨的逻辑证明,转而运用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生活化的场景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将博弈论的精髓娓娓道来。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理论基石、核心模型与现实映射。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 本部分致力于为读者构建对博弈论最基础的认知框架。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什么是博弈?博弈并非仅仅指你死我活的斗争,它更广泛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次谈判,一场球赛,甚至街头巷尾的讨价还价,都蕴含着博弈的影子。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博弈的核心在于“策略互动”——即参与者(称为“博弈方”)的决策会相互影响,并且每个参与者都试图根据其他人的可能行动来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接着,我们将深入剖析博弈论的基本构成要素。这包括: 参与者(Players):那些在博弈中做出决策的个体或群体。本书将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参与者,例如理性个体、企业、国家,甚至是动物群落,来展现博弈论的普适性。 策略(Strategies):参与者可以采取的行动或决策方案。我们将区分“纯策略”和“混合策略”,并通过日常情境来解释它们的区别,例如选择坐哪一辆公交车,或是决定是否投资一项新项目。 收益(Payoffs):每个参与者在博弈结束时获得的“回报”或“损失”。收益可以是金钱、满意度、声誉,甚至是生存机会。理解收益结构是分析博弈的关键。 信息(Information):参与者对博弈其他方面了解的程度。我们将探讨“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区别,以及“完美信息博弈”和“不完美信息博弈”的差异,并用一些著名谜题或经典情境来加以说明。 此外,本部分还将介绍理性假定及其局限性。博弈论的经典模型通常建立在参与者是理性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定之上。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会受到情绪、认知偏差、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本书不会回避这一问题,而是会适时地探讨这些非理性因素如何影响博弈结果,并为读者提供思考如何处理信息不确定性和认知局限性的初步思路。 第二部分:核心模型 理论基石奠定之后,本部分将聚焦于博弈论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能解释现实问题的几个核心模型。每个模型都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详尽的分析,让读者深刻理解其逻辑和应用。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这是博弈论中最核心、最著名的概念之一。本书将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纳什均衡是指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一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的策略不变的情况下,都无法通过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来获得更好的收益。我们将通过“囚徒困境”、“鸡毛蒜皮”等经典博弈模型,以及诸如交通事故中的“撞还是不撞”、多人游戏中的“抢座位”等生活场景,来直观地展示纳什均衡的形成过程和意义。我们会探讨为什么纳什均衡虽然不一定是最优的整体结果,但却是一种“稳定”的状态,以及在现实中如何寻找和理解这种均衡。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这个模型是理解合作与背叛之间张力的绝佳范例。本书将生动地描绘囚徒困境的情境,并分析为何在理性选择下,两个个体最终会选择背叛,导致双方都无法获得最佳结果,即使合作是更优的选择。我们将探讨囚徒困境在商业竞争(如价格战)、国际关系(如军备竞赛)以及社会互动中的广泛应用。 智猪博弈(Dominant Strategy in a Game):智猪博弈形象地展示了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我们将分析在猪群中,大猪和小猪各自的策略选择,以及它们如何面临“吃还是不吃”的抉择。这个模型有助于理解在具有固定成本和潜在收益的情况下,不同规模或能力的参与者如何做出决策,以及“搭便车”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古诺模型(Cournot Model):当我们探讨寡头垄断市场时,古诺模型将是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本书将用简单的例子说明,当少数几家企业在生产同样的产品时,它们如何根据对竞争对手产量预期的不同,来决定自己的产量,从而达到市场均衡。我们会用日常消费品市场为例,让读者理解企业之间在产量决策上的博弈。 伯特兰模型(Bertrand Model):与古诺模型侧重产量不同,伯特兰模型则聚焦于价格竞争。本书将分析当几家企业在价格上展开竞争时,市场将如何走向一个几乎零利润的均衡。我们会用一个简单的商品市场情境来解释价格战的残酷性。 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s):现实中的博弈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会反复进行。本书将深入探讨重复博弈如何改变参与者的策略选择,以及“以眼还眼”等策略如何能够促进合作的产生和维持。我们将通过长期商业合作、人际关系维护等例子,来说明重复博弈在建立信任和规范行为方面的重要性。 拍卖理论(Auction Theory):拍卖是博弈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拍卖,如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密封拍卖和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维克里拍卖),并分析在不同拍卖规则下,参与者会采取怎样的竞拍策略,以及如何设计最优的拍卖机制。我们将结合艺术品拍卖、政府频谱拍卖等实际案例,来讲解拍卖理论的魅力。 第三部分:现实映射 在掌握了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模型之后,本部分将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现实世界,展示博弈论如何成为理解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强大工具。 商业与经济中的博弈:本书将深入探讨博弈论在商业战略、市场竞争、产品定价、谈判技巧、企业兼并与收购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将分析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等不同市场结构的博弈特征,并探讨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最优决策,例如如何制定广告策略、如何进行产品差异化、如何在讨价还价中争取主动。 政治与国际关系中的博弈:国家之间的外交谈判、军备竞赛、贸易争端、地缘政治博弈,都可以用博弈论的框架来分析。本书将通过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或国际冲突案例,来展示博弈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国家行为的逻辑,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寻找和平与合作的可能性。 社会学与心理学中的博弈: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如合作、冲突、信任、背叛、群体行为等,都蕴含着博弈的元素。本书将探讨博弈论在解释社会规范的形成、群体决策的困境、公共物品的供给、社会信任的建立等方面的作用。我们还将触及行为博弈论,讨论人们在决策中可能出现的非理性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博弈结果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本书不会将博弈论束之高阁,而是会强调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从家庭成员的意见协调,到朋友聚会的AA制选择,再到交通拥堵时的驾驶行为,甚至是网络上的匿名评论,都可能存在博弈的影子。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会用博弈论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日常情境,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伦理与博弈:我们还将探讨博弈论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囚徒困境中,理性的选择可能导致不道德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在博弈的环境下,如何构建更公平、更有效的社会契约和合作机制。 《博弈论平话》的目标是让每一个读者,无论其学术背景如何,都能体会到博弈论的智慧和力量。本书将通过其清晰的结构、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为读者打开一扇理解世界的新窗口,帮助读者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看得更清,想得更远,做得更好。本书不追求成为一本枯燥的学术教材,而是致力于成为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启发读者智慧的“博弈秘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纸张的触感和字体的排布都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内容上,作者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他处理复杂信息流的方式,却非常贴合大众读者的需求。我特别喜欢他引入的那些跨学科的案例,比如从进化生物学到宏观经济学的相互印证,这极大地拓宽了博弈论的应用边界,让我意识到它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对“合作的脆弱性”和“冲突的必然性”这两极的探讨,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陷入过度悲观的泥潭,也不流于空泛的乐观主义。它提供的是一套工具箱,让你去解析世界上的权力结构、市场竞争乃至人际关系中的动态平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拿到了一个全新的透镜,用来看待周遭发生的一切,所有的现象都有了可以追溯的逻辑链条。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且每次都会有新感悟的经典之作。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对纯理论书籍有些望而却步的人,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叙事风格非常活泼,甚至带着一丝幽默感,这在严肃的理论书籍中是极为少见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共情”,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一些反直觉的案例来挑战读者的固有认知。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数学模型之前的铺垫工作,总是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搭建起一个直观的理解框架,这对于我们这些不擅长抽象思维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不同策略家性格的描绘,也让人觉得这些理论人物仿佛活了起来,他们的选择背后隐藏的人性挣扎跃然纸上。我甚至忍不住在读到某些精彩段落时,会合上书本,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进行一番“博弈推演”,这种即时的互动感,让学习过程变得高效而充满乐趣。它不是一本让你囫囵吞枣的书,而是鼓励你停下来,深入思考,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了快速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慢下来的良药。我发现自己竟然开始主动放慢阅读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论证步骤。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求真的态度,极具感染力。他不会轻易地下结论,而是会极其详尽地分析所有可能的变量和外部条件对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书中对于重复博弈和有限理性行为者的分析尤其深刻,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完美理性模型往往失效的原因,并将视角聚焦到了“信息不对称”和“声誉机制”的重要性上。这种将理论与现实中微妙的社会互动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力量感和说服力。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决策的哲学”的普及读本,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学科本身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最近读得我爱不释手,常常一捧起来就忘了时间。作者的文笔真是太舒服了,像和一位博学的长辈在闲聊,把那些原本听起来高深莫测的道理,用最接地气、最生动的例子讲得清清楚楚。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囚徒困境”那一部分的阐述,他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分析,而是搬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数次的合作与背叛的场景,让我猛地意识到,原来这些理论离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之近。书中对于决策机制的探讨也十分精妙,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赢”,更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似乎被重塑了一遍,看事情的角度都变得更立体、更全面了,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尤其是对群体行为的分析,简直是洞察人心,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厚度虽然可观,但阅读体验却丝毫没有负担感,反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启发过程,非常推荐给所有对人类行为逻辑感到好奇的朋友们。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推理小说。开篇的引子就极其抓人眼球,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个悬念和悖论,让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背后的逻辑支撑是什么。翻阅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总是先给出直观的感受,再辅以严谨的推导,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经典博弈模型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的梳理,非常详尽和有趣,让你在了解理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思想发展的脉络。特别是关于“纳什均衡”的论述,那种从直觉判断到数学证明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让我这个理工科背景的读者都感到酣畅淋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训练的工具,读完后感觉自己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都有所提升,真是一次物超所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写得比较细,而且都把图形化的框架给你了。何帆老师推荐的,买来看看。

评分

听何帆老师介绍的 应该不错

评分

书来的很快,不愧是京东快递~

评分

不错的科普书

评分

非常好,值得拥有,值得购买,非常棒,建议购买,非常满意!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满意

评分

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