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比推理小说更好读的科普书,四册涵盖生物学、化学、逻辑学,2小时让你爱上科学
四位世界知名科学家带你发现科学的奥秘,启迪大脑智慧
每位渴望解读生命与世界的人,不容错过必读著作
语言诙谐,妙趣横生,比《七堂极简物理课》更引人入胜,比《时间简史》更曲折动人
科普也可以很好读:知名青年译者曹逸冰,科普达人“博物君”“售前君”翻译
科普也可以赏心悦目:知名设计师设计精致装帧,带来阅读与视觉双重享受
原来科普也可以很好读,“2小时爱上科学系列”由人气科学家撰写,一套四册涵盖生物学、化学、逻辑学。邀请知名青年译者翻译,每本均经过科普界知名人士审读与指导,知名青年设计师设计华丽装帧,比推理小说更好读,比文学作品更赏心悦目。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哈佛大学学者福冈伸一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深入浅出地揭开一个又一个关于生命的伟大谜团。
《假设的世界:一切不能想当然》是一本用“假设”推翻“真理”的健脑神书,让你远离思维僵化,启迪大脑智慧。
《走进奇妙的元素周期表》,东京理科大学教授通过元素周期表解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科学秘密,炼金术师、稀土争夺战、宇宙爆炸、核辐射……向我们展示化学的无穷魅力。
《了不起的昆虫》,小小昆虫比人类还了不起,天空的首批征服者不是恐龙、不是鸟类,而是昆虫。拟态、放臭屁、养蘑菇、贞操观……昆虫千奇百怪的行为和精彩的日常生活,颠覆你的世界观。
福冈伸一,1959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京都大学。历任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京都大学副教授,现任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专攻分子生物学。除在专业领域发表论文外,还以深邃活跃的思维和清新幽默的文笔,著译面向大众读者的科普作品,代表作有论述疯牛病的《可以放心吃牛肉了吗?》、质疑蛋白质病原体说的《论朊病毒说的真实性》等。2006年获日本科学新闻工作者奖。
竹内薰,科普作家,生于196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物理系,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学位。常年活跃于科学评论、随笔及演讲等领域,曾在NHK《科学ZERO》节目中担任主持人,在富士电视台《北野武的驹大数学科》节目中担任特别顾问。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悬疑作家汤川薰。著有《2035年火星地球化计划》《让人恐怖得睡不着觉的科学》《一本书治好你讨厌数学的病》等作品。
吉田隆嘉,1964年生于京都。东京理科大学客座教授,东京大学医学博士。在东京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进入NHK成为主持人。之后于北里大学医学院考取医师资格证。他一边从事医学事业,一边参与多档电视节目,以深入浅出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欢迎。代表作有《走进奇妙的元素周期表》等。
丸山宗利,科普作家,农学博士。生于1974年,现任九州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助教。曾担任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和美国的菲尔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专业研究蚂蚁和白蚁等具有共生关系的昆虫,解开它们的多样性人。每年积极奔走调查昆虫生态,发现新品种。2015年参加日本人气节目《热情大陆》,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明星昆虫学者。还著有《森林和水边的甲虫志》、《蚂蚁洞里的冒险》等。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充满了惊险与温暖,梦想与绝望,令人心动不已。
——吉本芭娜娜
《假设的世界:一切不能想当然》颠覆了我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对科学的看法。把世界看成深浅不同的灰,而不是黑和白。尊敬探索真理的人,小心那些声称找到真理的人。怀疑一切,包括科学。
——刘戈
在学生时代,化学是我极不擅长的科目。要是当时有《走进奇妙的元素周期表》,我对化学就不会束手无措了。
——热心读者
新锐昆虫学者为我们展现了精彩的昆虫世界。昆虫无所不能!
——养老孟司
1.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2.假设的世界:一切不能想当然
3.走进奇妙的元素周期表
4.了不起的昆虫
《假设的世界:一切不能想当然》
“飞机为什么会飞?”这是一道超级“难题”,就连最前沿的科学——航空力学也没法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每天都有许多架飞机翱翔在世界各地。从莱特兄弟将第一架飞机送上蓝天的那一刻到现在,已经有无数架飞机完成了空中旅程。
“飞机都上天那么久了,飞行原理居然还是个谜?”
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呀。毕竟,科学一点儿也不万能。
我们都以为科学早就揭开了飞机的飞行之谜。殊不知,现在的科学还不足以把“飞机上天的原理”解释清楚。
老实告诉大家,我原本也以为“飞机的飞行原理”在科学上早就被百分百解释清楚了。谁知在两年前的某一天,我接到了一位老物理学家的电话。他告诉我:
“国外出了一本书,掀起了一场关于飞机飞行原理的大讨论。我想把这本书翻译成日文出版,你能不能介绍一家出版社给我?”
这本引起轩然大波的书,是由美国费米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戴维·安德森与华盛顿大学的航空力学专家斯科特·埃伯哈特合著的。美国的科学杂志与航空领域的专业杂志对其竞相报道,好不热闹。
如果书里的内容都是胡说八道,它就不会得到社会的关注,专家们肯定也会付之一笑。问题是,一流的科学杂志和专业杂志都一本正经地讨论起了这本书的内容。
但是翻开这本书一看,我大为震惊,因为书里居然是这么说的:
“以往的‘飞机的飞行原理’都是一派胡言。”
后来,我还一一查阅了参与争论的人们在杂志和网络上发表的各种意见。总而言之,这场争论有两大焦点:
第一、流传甚广的“简易版”飞行原理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第二、专家虽然会用“旋涡理论”解释飞行原理,但这种说法存在微妙的问题。
先看第一点吧。
飞机为什么会飞?关于飞机的飞行原理,有一个流传甚广又简明易懂的解释:
“飞机的飞行原理可以用‘伯努利定理’来解释。”
听到定理,很多人心里就打怵了。别慌,伯努利定理的内容其实很简单,总结一下就是“空气的速度越快,气压就越低”。
要是把这个定理应用在飞机上呢?如图所示,机翼的上面是鼓起来的,下面是平的。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时,空气迎面而来,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在机翼处兵分两路。一部分空气从机翼上方通过,另一部分从机翼下方通过,最后在机翼后方会合。
那么通过机翼上方和机翼下方的两股气流,流动速度更快的是哪一股呢?大家不妨开动脑筋思考一下。
“通俗易懂版”飞行原理是这么解释的。
“因为机翼上方是鼓起来的,所以上边的距离比下边更长。兵分两路的空气要同时抵达机翼后方,从上面通过的空气必然比从下面通过的空气更快。”
“既然上方的空气有更快的流动速度,那么根据伯努利定理,上方的气压就会相应下降。这样一来,机翼上下方就产生了气压差。于是机体就由压力高的地方被‘托’到了压力低的地方,也就是从下往上被抬起来了。总之,这就是飞机的飞行原理。”
听到这套解释的人一般有两种反应。有些人会立刻接受,心想:“哦,原来是这样啊。”有些人却会产生疑惑的想法:“咦?好像不太对头吧。”
没错,这套理论的确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小。
为什么在机翼处一分为二的空气,非要“同时抵达机翼后方”不可?
在这套理论中,“同时抵达”是无须解释的大前提,可是连外行都能看出这个前提很有问题。
那么两股空气会不会同时抵达机翼后方呢?研究人员做了实验。果不其然,空气根本就不会同时抵达。换言之,被机翼分为上下两股的空气并不是同时汇流到一起的,会产生微妙的时间差。
有趣的是,实验结果证实了“从机翼上方通过的空气有更快的速度”。只是“同时抵达后方”这个大前提是错误的,所以“机翼上边的距离更长,因此从上方通过的空气更快”就一点说服力都没有了。
这么看来,通俗易懂版的飞行原理简直就是牵强附会的歪理嘛。
上面的空气的确比下面的更快。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人们硬是设定了“为了同时抵达机翼后方”这个(不可靠的)前提条件。
可是,人们为什么要编出这么一套歪理?
因为大家不知道真正的飞行原理呀。
“为什么机翼上面的空气流动得更快?”谁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上面的空气就是流得快呀,怎么办呢?干脆搬出伯努利定理,煞有介事地说,“飞机就是被压力差托上天的。”
这也叫科学?
广为人知的“飞行原理”乍看之下还挺像模像样的,可它毫无“科学依据”。
这件事要是让讨厌坐飞机的人知道了,可怎么得了……
想必大家还记得日本政府因为疯牛病禁止进口美国牛肉这件事吧。据说疯牛病的病因是一种叫异常朊蛋白的特殊蛋白质。
但是,异常朊蛋白的数量和疯牛病的感染率不成正比。牛的体内没有积蓄异常朊蛋白,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不会得疯牛病。“异常朊蛋白是疯牛病的病因”不过是个假设。
人们还不了解异常朊蛋白和疯牛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凭“没有异常朊蛋白”就认定“美国产的牛肉绝对安全”。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也是个未解之谜。
人们常说,因为二氧化碳变多了,造成了温室效应,所以全球气候变暖了。但这也不过是个假设。
也许事实正好相反,气候变暖是原因,二氧化碳增加才是因此导致的结果。
近年来,支持全球气候变暖的数据的确在增加,但是还没有科学依据证明谁是因,谁是果。
进一步说,我们其实连引起地震的原因也不清楚。
大陆板块的碰撞导致了地震是比较主流的说法,但引起地震的罪魁祸首,说不定是微生物。
我们以为很多事情已经被科学解释清楚了,一旦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还有很多没解释清楚的地方。
这些言论看似过激,但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飞机是不能飞的,我们不能设计出精良的飞机,也不认为异常朊蛋白就一定不是疯牛病的病因。我想说的是,科学上的完美诠释与那些建立在摸索和经验上的“成功”是两回事。
“用科学去解释这件事,就是如此这般……”听到这类言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顾不上“怀疑”,而是立刻接受这种说法。
然而,上面的例子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当你刨根问底时,会惊讶地发现,事情的确是这样,但没人能解释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也许你还会发现,关于这个现象的原理,还有另一种说法。
有些所谓的科学依据,不是草率随意,就是信口胡诌。因此,我们绝不能盲目地相信科学。
科学并不是衡量事物的绝对标准。它不过是一种“观点”罢了。
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常被人们视而不见,但这种态度万万不可取。
毕竟,科学本来就是一堆“假设”啊。
科学完全可以和假设画等号。这可不仅限于上面介绍的例子。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
那么,假设到底是什么呢?
假设的反义词是定论。照理说,假设经过某种形式的检验,就会变成定论了。然而,要是所有假设都永远无法得到验证呢?……
我不会这么早剧透的。大家会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慢慢参透其中的奥妙。
本书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成下列三点:
这个世界是由假设组成的。
科学绝不是万能的。
我们的头脑都已经僵化了。
也许看完这本书之后,你的头脑就会变得特别灵活。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完全没有阅读的欲望。封面设计得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科普读物,色彩搭配混乱,字体选择也极其随意,让人感觉这本书在出版前根本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设计审核。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十分粗糙,油墨印得不是很均匀,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纸张的纤维,翻起来有一种廉价感。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很多插图的清晰度非常模糊,像是用很旧的扫描仪扫描出来的低分辨率图片,完全无法满足现代读者对视觉体验的要求。比如,讲到细胞结构的部分,那些示意图细节模糊不清,看得人一头雾水,根本无法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如果说科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是构建读者与知识之间的桥梁,那么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无疑是在桥梁上布满了障碍。对于一个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成了一个巨大的减分项。我甚至怀疑,如果连最基础的装帧设计都如此敷衍,那么书中的内容质量又能高到哪里去?希望出版社在后续的再版中能够重视视觉呈现的力量,毕竟,在这个时代,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实在是太过晦涩难懂,简直像是在阅读一本充满了专业术语的教科书的节选,完全没有考虑普通读者的接受程度。作者似乎沉浸在自己深厚的学术背景中,习惯于用最精确、最复杂的语言来描述事物,结果就是,许多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科学概念,被描述得枯燥乏味,逻辑链条也显得异常跳跃。我尝试去理解其中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某些论述,结果发现,作者在没有提供足够背景知识铺垫的情况下,直接抛出了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抽象的定义,让人感觉自己像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轰炸,而不是主动地探索知识。这种“灌输式”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削弱了阅读的乐趣和主动性。对于一个希望通过科普读物建立起对某个领域基础认知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门槛设置得太高了。我更期待的是那种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现象的写作手法,而不是这种冷冰冰、高高在上的学术陈述。读完一段,需要反复回味甚至查阅其他资料才能勉强理解,这完全违背了科普读物的初衷——让科学走近大众。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和例证的选择上,显得非常陈旧和脱离时代背景,让人感觉作者的知识体系似乎停滞在了上个世纪。在介绍现代科技发展时,书中引用的许多“最新”案例,实际上我已经在我初中时期的旧教材上看到过,缺乏任何与当前社会生活或最新科研成果的连接。例如,在讨论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时,书中反复提及的还是几十年前的某些经典实验或技术模型,对于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或者气候变化模型等当代热点话题,却鲜有深入或更新的探讨。科学是不断进步的活水,科普读物理应反映这种动态性。当我读到这些“过时”的例证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甚至开始怀疑作者对当前科学研究的掌握程度。科普的价值在于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让读者感受到科学的生命力,而这本书提供的却像是一份略有修改的“历史档案”,而非充满活力的前沿指南。这使得原本应该激发起我探索热情的科学知识,变得有些索然无味和缺乏紧迫感。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术语注释系统简直是形同虚设,几乎没有起到任何帮助作用。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科普读物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对晦涩术语的及时、准确解释。然而,我发现书中第一次出现某个专业词汇时,作者往往没有给出脚注或即时解释,读者只能猜测其含义,或者停下来去查阅其他资源,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等到后面章节,才发现有一份单独的术语表放在书的末尾,但这对于正在阅读中的人来说,已经太迟了,那些生僻的词汇已经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这种设计思路简直是本末倒置。更糟糕的是,即使在术语表中找到对应的解释,有些解释本身也写得不够通俗易懂,依然需要二次理解。对于希望培养科学兴趣的初学者来说,这种不友好的阅读体验无疑是一种劝退。科学的魅力在于其清晰和逻辑,而这份阅读体验却充满了“谜语”,让读者在理解知识的乐趣中,额外承担了大量的“破译”成本。
评分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书中对某些重要科学分支的介绍明显存在深度不足和覆盖面狭窄的问题,让人感觉这本书像是一个蜻蜓点水的“速览”而非深入的探索。比如,在讨论某一领域的前沿发展时,作者只是泛泛地提到了几个概念名词,却没有给出任何有价值的背景介绍、历史脉络或者实际应用案例,读完之后,除了知道“有这么回事”之外,毫无收获。这给人一种内容被严重删减或者为了凑页数而生硬堆砌的感觉。我原本期望能在一套“系列”读物中,看到对不同主题的系统性、递进式的阐述,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许多本该详细展开的部分被草草带过,而一些相对次要的细节却被过度渲染。这种不平衡的处理方式,让知识的结构感很弱,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真正优秀的科普作品,应该能引导读者看到知识的全貌,并指出哪些是核心,哪些是拓展,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理想,留下了大量的知识空白和阅读上的困惑。
评分孩子很喜欢的书
评分京东图书的活动不行了,还怎么让人愉快的买买买啊!
评分嗯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孩子很喜欢的书
评分嗯好
评分嗯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