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中国教育史》
★中国学者比较早撰写的中国教育史着作
★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制度的沿革、重要的文教政策、学校办学体制的演变
全书从教育萌芽论述始,到清末中国教育,对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制度的沿革、重要的文教政策、学校办学体制的演变,以及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或评述。
黄绍箕(1854—1908),
浙江瑞安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官侍讲,爱才好士,曾为康有为延誉。“戊戌政变”失败后,闻讯冒险告康有为,使康免于难,遂为荣禄所恶,辞官归里,不久又被起用为湖北提学使,卒于官。绍箕博学能文,精于金石书画之学。着有《广艺舟双楫评论》《中国教育史》《鲜庵遗集》等。
柳诒徵(1880-1956),
江苏省镇江丹徒人。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17岁考中秀才,后就读三江师范学堂。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1914年2月,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并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
这本书在资料的引用和考据方面,做得堪称典范。我注意到许多地方都标注了详实的原始文献出处,这对于任何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来说,都是莫大的福音。清晰的注释系统不仅没有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反而像是一条条可靠的索引线,指引着我对某些关键概念进行追本溯源。我曾尝试去核对其中引用的一些奏折片段和私人信函内容,发现其准确性极高,这无疑为全书增添了无可辩驳的权威性。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它不仅仅是普及历史,更是构建了一座坚实的学术基石,让读者可以放心地依赖于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史学著作。对于任何从事教育工作或对社会变迁感兴趣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照系。通过追溯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教育体制中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结构和观念,其根源究竟在哪里。这种“溯源”的过程,极大地帮助我廓清了许多模糊的认知,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的理解。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和分析框架,其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甚至超过了具体史实的价值,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色调和古朴的字体,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去翻阅其中的内容。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扉页上的那枚印章,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缀,却为整本书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和庄重感。从排版上看,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安排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美学的追求,在当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意。每当我把它摆在书架上,它都以一种低调而优雅的姿态,彰显着其内涵的价值。
评分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教育思想转型的描述。那种在传统与现代、内省与西化之间拉扯的剧烈张力,被文字精准地捕捉并呈现出来。它并非简单地赞扬或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悲悯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巨轮下的彷徨与抉择。我仿佛能听到百年前那些教育先驱们在深夜里为国家未来而发出的沉重叹息。这种情感的共鸣是阅读体验中最高级的享受之一,它超越了纯粹的知识获取,触及到了历史的灵魂深处。它让我深刻反思,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教育体系,究竟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得以建立起来的。
评分初读此书的感受,是一种被知识洪流温柔包裹的体验。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式记述,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鲜活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长者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他总能在关键节点上给出精辟的分析,让人豁然开朗。尤其是一些对于特定历史人物教育理念的剖析,挖掘得非常深入,不仅仅停留在“做了什么”的层面,更探究了“为什么会这么想”的深层动因。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述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与思考的深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每读完一个章节,都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