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平台型组织是匹配互联网商业逻辑的组织模式,它赋予了基层员工更多的责权利,释放出组织和个人的潜能,实现双方的指数级成长
以海尔、华为等企业的深度一手资料为依托,结合作者为诸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战地实录,构建了企业转型平台型组织的系统方法论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陈春花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剑锋
上方传媒创始人、CEO王紫上
IDG资本副总裁黄翔
万科高-级副总裁、首-席研究员谭华杰
房多多创始人、CEO段毅
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传统的组织模式中,企业逃不出“员工动不起来”和“创新乏力”的宿命。互联网改变商业逻辑的同时也改变了组织逻辑。平台型组织是匹配互联网商业逻辑的组织模式,它赋予了基层员工更多的责权利,能够在需求侧灵敏获取用户刚需、在供给侧灵活整合各类资源、用“分好钱”的机制激活个体去整合各类资源满足用户刚需,形 成供需之间的高效连接。
打造平台型组织有两大主题:一是通过设计精巧的激励机制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市场的压力,确保各职能并联劣后、用户付薪、动态优化;二是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形成前台、中台、后台的协作关系,让中台调用后台的资源和机制,“赋能”和“激励”前台灵活作战。在平台型组织上,如果能有效布局资源的协同关系,将使企业走 向下一阶段——生态型组织,获取更大的生态红利。
《释放潜能 平台型组织的进化路线图》提供了一套来自实战的落地方法论,帮助企业用开放、灵活的平台型组织让 员工成为自己的CEO,释放出企业指数级成长的潜能。
作者简介
穆胜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Thinkers50思想实验室(中国)秘书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跨界学者,同时拥有管理学博士、管理学硕士、法律硕士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在商业模式、战略管理和组织管理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度研究,更拥有数十个行业的研究积累。
担任中兴通讯、华夏航空、**热力等知名企业常年顾问或独立董事,是海尔研究院商业模式转型领衔专家,也是多个互联网公司的天使投资人。
《中欧商业评论》《中外管理》等国内一线商业媒体的专栏作家或撰稿人,长期在电视媒体上担任独立财经评论员。
提出了“云组织”概念和理论体系,是国内研究互联网时代组织转型趋势的先锋学者。
提出了“私董会2.0”的工具方法,并组建了国内知名私董会社群——胜宴私董会,成为数十名高成长企业家的私人总裁教练与幕后智囊。
已出版《叠加体验》《云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新逻辑》《私董会2.0》等畅销商业著作。
目录
推荐序(一):时代精神下的组织形式探讨陈春花//I
推荐序(二):倾听互联网时代的组织转型强音彭剑锋//IV
推荐序(三):未来,让企业组织跃然云上王紫上//Ⅸ
序章:互联网时代组织转型的战地实录
上篇为何要转型平台型组织
第一章金字塔组织难题//003
溯源金字塔组织//003
金字塔组织难题//007
小方格怪象//010
第二章“流程再造”为何折戟//013
为什么流程需要“再造”//013
“流程桶”造就的新官僚//015
流程再造“杀死”创意//017
流程再造无法跨越金字塔组织//019
第三章KPI管理为何成了鸡肋//022
失效的考核“神器”//023
KPI造就的新官僚//025
KPI主义“杀死”创意//027
KPI管理无法改良金字塔组织//029
第四章企业文化到底有没有用//031
企业文化管理热潮//031
员工要什么//033
文化是结果,不是方法//035
市场关系是最好的连接//036
企业文化管理有用吗//038
第五章“中国式管理”把人带沟里了吗//040
异军突起的中国式管理//040
失效的人间大义//042
强权管理不合时宜//044
中国式管理的本质//046
第六章警惕阿米巴陷阱//049
组织转型需要阿米巴模式吗//049
你真的搞懂阿米巴了吗//050
被玩坏的阿米巴模式//053
经营体而非阿米巴//054
应该怎样尊重稻盛和夫//056
第七章金字塔组织死穴//059
重仓规矩or押宝感情//059
带不动or要带偏//063
信领导or信市场//067
做管理不如做治理//069
中篇什么是平台型组织
第八章平台与金字塔,何去何从//073
什么是平台组织//074
平台组织的构件//076
平台里的金字塔组织//080
未来,何去何从//083
第九章需求侧打造用户中心型组织//088
用户中心型组织//089
用户交互的困境//090
用户交互的界面//092
需求规模、等级与实现可能性//094
与用户的底层交集//096
第十章供给侧企业资源池如何变成“活水”//099
资源池的僵局//100
资源池的困境//101
抓取资源的界面//103
抓取资源的误区//106
交互资源的底层逻辑//108
第十一章连接机制平台型组织激励的投资逻辑//111
传统激励的死局//112
职能并联//114
用户付薪//116
动态优化//118
第十二章云的组织,人的解放//122
破解企业囚徒困境//122
释放人性的欲望//124
被误会的能力//125
云组织红利//128
云组织要素//130
企业家的平权基因//132
下篇如何从平台走向生态
第十三章设计平台型组织的激励机制//137
并联范畴//138
治理结构//142
无限动态优化//146
第十四章打造平台型组织的七大陷阱与解法//151
组织结构——划分经营体,但不下放三权//152
创客选择——盲目放权,缺乏筛选//154
创客激励(前期)——违背人性,乱给干股//156
创客激励(后期)——投后失控,沦为财投//157
交易模式——名为“市场链”,实为“市场棍”//159
合伙模式——名为“合伙制”,实为“大锅饭”//162
价值观——封闭到底,科层思维//164
第十五章打造平台型组织的组织结构//167
总体结构//168
前台//170
中台//172
后台//173
第十六章寻找平台型组织的生态红利//176
生态组织//177
生态红利//181
第十七章生态战略的五种选择//186
流量贩卖战略//187
传帮带战略//188
全能劳模战略//190
守业者模式//192
热带雨林战略//194
第十八章从平台到生态的六步法//196
第一步:老板理念矫正//196
第二步:员工理念矫正//198
第三步:局部节点选样//200
第四步:多节点并联铺开//202
第五步:新项目激活//204
第六步:生态战略选择//205
第十九章老板是打破金字塔组织的最大动力
对话加里哈默//209
第二十章好的商业模式是一场无限游戏
对话张瑞敏(一)//221
第二十一章放弃权力的迷恋,赢得世界的尊重
对话张瑞敏(二)//241
第二十二章用生态战略寻找“第二曲线”
对话张瑞敏(三)//265
第二十三章忘记人性假设,走向人单合一
对话张瑞敏(四)//281
参考文献//310
后记:管理的水位//304
精彩书摘
《释放潜能 平台型组织的进化路线图》:
以自主经营为名,只能带来更厚的“阿米巴墙”。“阿米巴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毕竟阿米巴都是有经营目的的,开门做生意,怎么会出现“墙”呢?其实,“墙”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定价谈不拢,关键是供应关系是封闭的。其实,稻盛和夫并非封闭了内部的供应链,他在著作中也提到在内部形成两家以上的供应商,或者提倡在内部供应能力不足时寻找外部供应商,但前者似乎不太可能,而后者怎么看都和“敬天爱人”的哲学格格不入。
排除对阿米巴模式的上述争议,我们可以假设某企业中阿米巴的经营者是“信徒”,阿米巴之上的领导是“圣人+能人”,阿米巴是不是就真的有那么神奇呢?此时,一个阿米巴的经营者可能有三个方向做大自己的利润:第一,扩大营收;第二,压缩成本;第三,提高生产效率,即单位时间内产量更大。但由于内部的市场价格几乎是固定的,既不可能大幅提升对下一环节的营收,也不可能大量压缩对上一环节的采购成本。所以,阿米巴经营者只剩下两个选择:其一是压缩本环节的成本;其二是提高生产效率。
……
《赋能协同:重塑企业未来》 探寻组织进化的新范式,开启无限可能的发展之路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传统的层级制组织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僵化的流程、信息孤岛、以及员工参与度的不足,都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然而,一种全新的组织形态正悄然崛起,以其独特的灵活性、强大的协同能力和对个体潜能的深度挖掘,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渐成为引领企业未来走向的关键。 《赋能协同:重塑企业未来》正是对这一新兴组织范式进行的深度探索和系统性梳理。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臆想,而是基于对众多成功案例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未来组织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可操作的组织进化蓝图。我们将一同审视当下企业普遍面临的组织困境,从根源上剖析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引出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解决方案——赋能协同的组织模式。 第一部分:洞察变革的必然——传统组织的局限与新需求的涌现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带领读者深入审视当前企业组织面临的普遍困境。从信息传递的层层衰减,到决策流程的冗长与低效;从部门间的壁垒森严,到员工创新活力被压抑,我们将一一剖析这些限制企业发展的“顽疾”。我们会看到,在一个信息爆炸、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时代,依靠指令和控制的传统金字塔式组织,如同古老的蒸汽机,在新能源时代显得步履蹒跚。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驱动组织变革的根本原因:外部环境的加速演变,以及内部对更高层次员工需求的满足。新一代劳动力的价值观正在转变,他们追求的不再仅仅是稳定的薪资,而是更有意义的工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受尊重的参与感。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具的普及,也为构建更扁平、更具协同性的组织提供了物质基础。本书将引出“为什么需要改变?”这个根本问题,为后续的解决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赋能协同的核心理念——释放个体与团队的能量 理解了变革的必要性,我们将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赋能协同”这一核心理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我们将重点阐述“赋能”的真正含义:它不是简单的授权,而是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信息、培训和支持,让员工能够自主地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并为组织的目标贡献价值。这是一种信任的传递,是对个体能力的充分认可和激发。 “协同”则强调个体之间的有效连接与合作。在赋能的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如何打破部门界限,建立跨职能、跨层级的协作网络。这需要清晰的沟通机制、共享的目标、以及对共同成果的认可。本书将深入剖析赋能协同如何通过激发个体的主动性,汇聚团队的智慧,最终产生“1+1>2”的复合效应。我们将从哲学层面,到管理实践层面,系统地阐述赋能协同如何成为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有力武器。 第三部分:赋能协同的实践路径——构建开放、流动、自适应的组织 理论的探讨最终需要落地到实践。《赋能协同:重塑企业未来》的精髓在于为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我们将详细解析如何构建一个真正赋能协同的组织,这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构建开放透明的信息流: 信息是赋能的基础。本书将探讨如何打破信息壁垒,建立畅通的内部沟通渠道,让知识、数据和洞察能够自由流动。我们会分析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和高效传播,让每一位员工都能站在更高、更广阔的视角上去理解工作。 重塑授权与决策机制: 传统的层层审批将不再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分层授权体系,将决策权下放到最接近问题现场的团队和个人手中。我们会分享如何通过明确的责任边界、风险评估机制以及有效的反馈回路,确保“放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让员工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做出创新。 打造支持性的团队文化: 赋能协同离不开一种鼓励尝试、包容失败、倡导合作的团队文化。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团队建设活动、以及对创新行为的激励,营造一个让员工感到安全、被支持的环境。我们会探讨如何化解团队冲突,促进积极的反馈,以及如何让团队成为员工学习和成长的沃土。 优化激励与认可体系: 传统的基于个人绩效的激励体系,可能难以充分激发协同的价值。本书将探讨如何设计更侧重于团队贡献、创新行为以及对组织整体目标实现的激励方案。我们会分析如何通过多元化的认可方式,包括精神奖励、发展机会等,让赋能协同的价值观得到切实的体现和强化。 拥抱技术赋能: 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具是实现赋能协同的强大助推器。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协作平台、项目管理软件、知识管理系统、以及人工智能工具,来支持信息的共享、团队的协作、以及决策的优化。我们会分享成功企业是如何将技术融入到组织运作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和响应速度。 第四部分:组织进化的路线图——从现状到未来的系统性转型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一份系统性的组织进化路线图。我们深知,组织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挑战的过程。因此,本书将从战略规划、组织诊断、试点推行、规模化复制以及持续优化等多个阶段,为企业提供清晰的转型路径。 我们将首先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组织诊断,准确识别当前组织的关键痛点和转型机会。随后,我们将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试点项目,通过小范围的实验来验证赋能协同模式的可行性,并从中学习和调整。本书还将详细阐述如何克服变革过程中的阻力,包括员工的抵触情绪、中层管理的担忧、以及文化上的不适应。我们将提供有效的沟通策略、培训计划以及领导力支持,确保转型的平稳推进。 最后,本书将强调持续学习和迭代的重要性。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组织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运作模式。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持续学习的机制,鼓励创新和知识分享,让组织能够像生命体一样,不断进化,适应新的挑战,并抓住新的机遇。 结语:一个更具活力、更具韧性的未来组织 《赋能协同:重塑企业未来》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组织管理的书籍,它更是一份对未来商业世界的洞察与预言。通过本书,读者将不再被动地适应变化,而是能够主动地引领变革。我们将共同探索如何构建一个更开放、更灵活、更具创新力的组织,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员工潜能、汇聚团队智慧、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组织。 无论您是企业创始人、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专家,还是渴望在工作中获得更大成就感的每一位员工,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实用的工具。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赋能协同的征程,共同重塑企业未来,释放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