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更温和、更安全的瑜伽练习”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与印度精准定位瑜伽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以“精准正位”为瑜伽体式的前提,以“和合精神”为主导思想,创立以“和合瑜伽”命名的的新类别瑜伽。每个体式都与中医经络学的十二正经中的2-3条经络相对应,并结合重点易堵塞穴位进行针对性经络疏通。体式更温和,更简单,适合大多数人学习。
芳舟,原名谢玉艳,高级瑜伽导师和合瑜伽创始人
曾赴巴厘岛、厦门、苏州等地进修研习瑜伽文化。热爱中医文化,近年来潜心研究中医经络学,致力于将印度精准正位瑜伽和祖国传统中医经络学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将中医的“和合文化”融入瑜伽体式练习中,2016年,创立了以“和合瑜伽”命名的新类瑜伽。
这本书的实用性真的超乎我的预期。我之前学瑜伽,最大的困惑就是不同流派之间的术语和练习重点常常让人感到混乱。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不是按传统瑜伽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是根据人体的主要经络系统,将24个核心动作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疗愈流程。它甚至提供了一个“自测”的章节,让你先判断自己目前的能量状态偏向于哪种失衡,然后直接推荐对应的练习序列。我按照它推荐的序列练习了三周,最大的变化是睡眠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以前那种“睡不实”的感觉基本消失了。而且,针对某些特定的小毛病,比如久坐导致的腰椎不适,书中也会单独列出“急救”动作组合,非常贴心。这些指导不是那种僵硬的指令,而是充满了建议性,比如“如果你感到特别疲惫,可以尝试在做这个拉伸时,将注意力聚焦在你的腹部呼吸三次”,这种引导式的教学,让人感觉自己是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评分这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一份无价的入门宝典,但即便是像我这样练习了好几年的人,从中也能发现新的乐趣和深度。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辅助工具使用上的细致入微。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瑜伽砖、伸展带,以及如何利用家里的毛巾来模拟特定体式中的支撑点。这些细节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练习的门槛,让那些因为身体柔韧性不足而望而却步的朋友也能安全地进入体式。更重要的是,书中非常强调“自我觉知”的重要性,它反复提醒读者,身体发出的任何轻微的不适信号都不能被忽视,这与当下很多只求速成的健身风潮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教导我们如何倾听身体的“语言”,而不是强行让身体服从于我们头脑的意志。这种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让这本书在众多瑜伽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书架上最常被翻阅的那一本“身体使用说明书”。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关于东方身心哲学的书籍,但这本书在理论阐述上的深度和广度,绝对是独树一帜的。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罗列体式和益处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气”与“脉”的概念,并巧妙地将其与现代运动科学进行了对话。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富有哲思,她能将看似高深的理论,用非常生活化、贴近日常的语言去解释,比如她描述“气滞”时,会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种胸口郁闷、思绪打结的状态,立刻就能引起共鸣。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体式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例如,一个看似简单的伸展动作,在书中会引申出对“肝气疏泄”的调理作用,让人明白练习的不仅仅是肌肉,而是全身的能量系统。这种深度的连接和整体性的思考,让练习从一种身体锻炼,提升到了对自我生命状态的觉察和修正,每次读完一段理论,都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拓宽了一点,看待健康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从一个资深练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没有那种学术论文的刻板,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慈悲心的导师,在耳边轻声细语地为你讲解。尤其是在描述进入深度放松状态(Shavasana)的那部分,作者的文字简直是充满了画面感和画面感。她用了大量比喻,比如将放松比作“湖水归于平静”或者“阳光穿透云层”,这些细腻的文字描述,潜移默化地引导我的心神进入那种宁静的状态,很多时候,我甚至不需要刻意去“冥想”,光是阅读那几段文字,我的心率就已经慢了下来。这种文字的力量,是很多纯粹的体式指导手册所不具备的。作者对于“慢”和“定”的推崇,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日后的练习态度,让我学会了在体式中寻找阻力背后的意义,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完成度,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采用了那种很有质感的亚麻布料,摸起来很舒服,色彩搭配是沉稳的墨绿色和淡雅的米黄色,让人一拿到手就感觉心绪平和下来。内页的纸张厚实且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每一个体式配图的用心程度。摄影师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光影处理得极其到位,人物的线条和肌肉走向展现得非常清晰,每一个动作的细微调整都能从图中捕捉到。而且,作者在图注旁边用了一种手绘风格的插画来标注关键的经络走向,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比起冷冰冰的解剖图谱要亲切得多,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东方的韵味。我常常在练习完一套动作后,会反复端详这些图片,它们不仅仅是教学工具,更像是可以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反映出出版方对内容和体验的尊重,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案头之物。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身心的放松和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