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年譜

任伯年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羲元 著
圖書標籤:
  • 任伯年
  • 年譜
  • 清代
  • 人物
  • 曆史
  • 傳記
  • 藝術
  • 繪畫
  • 文化
  • 研究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058495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198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任怕年年譜》是有關中國近代畫壇巨匠任伯年生平和藝術的獨特的編年專著。原版《任伯年·年譜·論文·珍存·作品》曾由上海書畫齣版社一九八九年齣版,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和好評,推動瞭中國近代繪畫史的深入研究。迄今三十年來,著者丁羲元先生又不斷搜集資料,進一步發掘瞭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對任伯年生平和藝術諸多重要史實詳為考證,以獨特的視角和見解豐富瞭任伯年生平和藝術的探求研究。
  《任伯年年譜》新版以大量的任伯年畫作配置映證年譜,所有畫作均經著者精選和鑒定,真跡佳作,紛呈照眼。全書以全彩版精印,圖文並茂,極具研究和欣賞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任伯年年譜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庚子 1歲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辛醜 2歲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壬寅 3歲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癸卯 4歲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甲辰 5歲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乙巳 6歲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丙午 7歲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丁未 8歲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戊申 9歲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己酉 10歲
道光三十年(1850年) 庚戌 11歲
鹹豐元年(1851年) 辛亥 12歲
鹹豐二年(1852年) 壬子 13歲
鹹豐三年(1853年) 癸醜 14歲
鹹豐四年(1854年) 甲寅 15歲
鹹豐五年(1855年) 乙卯 16歲
鹹豐六年(1856年) 丙辰 17歲
鹹豐七年(1857年) 丁巳 18歲
鹹豐八年(1858年) 戊午 19歲
鹹豐九年(1859年) 己未 20歲
鹹豐十年(1860年) 庚申 21歲
鹹豐十一年(1861年) 辛酉 22歲
同治元年(1862年) 壬戌 23歲
同治二年(1863年) 癸亥 24歲
同治三年(1864年) 甲子 25歲
同治四年(1865年) 乙醜 26歲
同治五年(1866年) 丙寅 27歲
同治六年(1867年) 丁卯 28歲
同治七年(1868年) 戊辰 29歲
同治八年(1869年) 己巳 30歲
同治九年(1870年) 庚午 31歲
同治十年(1871年) 辛未 32歲
同治十一年(1872年) 壬申 33歲
同治十二年(1873年) 癸酉 34歲
同治十三年(1874年) 甲戌 35歲
光緒元年(1875年) 乙亥 36歲
光緒二年(1876年) 丙子 37歲
光緒三年(1877年) 丁醜 38歲
光緒四年(1878年) 戊寅 39歲
光緒五年(1879年) 己卵 40歲
光緒六年(1880年) 庚辰 41歲
光緒七年(1881年) 辛巳 42歲
光緒八年(1882年) 壬午 43歲
光緒九年(1883年) 癸未 44歲
光緒十年(1884年) 甲申 45歲
光緒十一年(1885年) 乙酉 46歲
光緒十二年(1886年) 丙戌 47歲
光緒十三年(1887年) 丁亥 48歲
光緒十四年(1888年) 戊子 49歲
光緒十五年(1889年) 己醜 50歲
光緒十六年(1890年) 庚寅 51歲
光緒十七年(1891年) 辛卯 52歲
光緒十八年(1892年) 壬辰 53歲
光緒十九年(1893年) 癸巳 54歲
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 55歲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乙未 56歲
論文
任伯年藝術論
談任三訪
任伯年用印
任伯年年譜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任伯年年譜》之創,於今忽忽三十年矣,時易世改而江山不可復識。中國迅捷地和平崛起,尤其上海的熠熠生輝更凸顯著自近代開埠以來海上畫派及其藝術傳統的重要地位。其中任伯年及其大量作品,生機勃勃依舊,動人魅力無限。在曾經的繁華與正在展現的輝煌兩個波瀾壯闊的崛起的時代之間,曆經瞭百載滄桑,其中深刻的聯係,是曆史的迴眸與啓示。任伯年作為中國藝術史上超一流的畫傢,不僅屬於過去,也同樣屬於當今和未來。有關其年譜,實屬非易,其生平事跡,遠非俯拾即是,或唾手可得。近代文獻和史料的大量毀失,加之任伯年文字記載本來之奇缺,睏難倍增。因此隻能另闢蹊徑,轉從任伯年傳世的大量作品中,尋覓綴集,旁徵考訂,找齣綫索頭緒,倒不失為丘壑通幽。唯任伯年畫作手稿,極為豐富,佳作照眼,轉盼生動,但亦甚多僞作,魚龍混雜,因此首先應嚴加鑒彆。故譜中所錄任畫,人物、肖像、山水、花鳥,直至各類畫稿,數可韆計。其中大多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精藏之作。經20世紀80年代,延至1989年正式以<任伯年年譜·論文·珍存·作品》齣版。人謂此年譜內容一新,豐富多彩,且可為上海畫派乃至中國近代畫史之研助。但我總以為任伯年之精彩,或仍有大量傑作妙筆,或珍貴有趣的史料逸聞隱於我們並不知處。因此積以時日,靜觀探尋。
  近二十多年,我較專注於晉唐宋元古代巨跡之研究,而於往來太平洋兩岸,訪問歐洲、日本期間,亦無時不留意於海上畫派諸名傢作品和史料之搜集。尤其於任伯年,其史料之開掘,我覺仍有不少空間。過去已經對相關史載、筆記有所涉獵。而對《申報》尤有會心留意。記得三十年前,在上海圖書館徐傢匯藏書樓,查閱《申報》原件,皆百多年前物矣,塵灰撲麵,氣味刺鼻,翻檢為難。至20世紀90年代,上海圖書館對《申報》重新復製,按原大之半,裝訂亦堆積如山矣。文字更小,而欄目廣告檢讀更須用心。一段時間,坐於館中翻閱,半日有時隻取有用者半行數行而已。當時自認為垂釣,有時一日隻釣一兩條小毛魚,亦足樂矣。果然,《申報》中深藏若虛,有關海派書畫傢之資料,亦復不少。特彆是發現瞭任伯年《迴鄉口號》(《申報》己卯正月三十日發錶)的詩作,還有楊伯潤《海上六子吟》詩(《申報》戊寅十二月二十三日發錶),其中稱贊任伯年“偶吟新句亦絕塵,思緻清真近韋柳”,這就拓開瞭對任伯年追求詩書畫“三絕”風格的新的認識和探討。此後又發現瞭任伯年更多的詩作,從而為任伯年“詩畫一律”全麵風格的運用和探求提供瞭新的視角和思緻。如此類史料之發掘,尤其還涉及任伯年與其同時代畫傢的關係、交往,以及對任伯年畫中款題所涉人名的更多瞭解,如任伯年與虛榖閤寫肖像畫的“泳之”,姓高;所畫《以誠小像》,不姓“何”,而應姓“雷”;丁卯(1867年)為波香畫《風塵三俠圖》之波香,是溪上“葉金緘”;字隱耕、號龍湫舊隱的是“葛天民”;其他如“聽濤”為“楊稭”,“紫封”為“俞成誥”,“仰喬”為“方仁高”等等,都為進一步研究提供瞭綫索。總之,任伯年之史料仍有待於不斷地完善和探求,這方麵如《申報》及各種期刊有著巡迴之餘地。
  我以為“年譜”不應隻是史料或資料簡單的堆積或拼接,而應對其做研究式的甄彆,特彆應發現或梳理齣前後史實之間的內在聯係為佳。畫如其人,知人論世,沿著這一思路應探尋齣其背後的人物生活背景或社會背景。因此,在“年譜”中我有若乾“考”和“按”,對有關人物、事件、作品真僞內容之類,進行瞭考訂和說明,如此讓“年譜”立體化起來,前後貫穿活起來。如在任伯年由蘇州來上海定居的戊辰(1868年)仲鼕,有一幀肖像畫,過去定為《陳允生像》(浙江省博物館藏),實乃有誤,而因無法判定其實故以《佚名像》而改之。又如《任薰像》,亦非任伯年筆墨。凡此之類,皆從原譜中剔除而說明之。又從任伯年作品觀之,自1868年(戊辰)至1877年(丁醜)間,任伯年的大量畫作均由鬍公壽題款或補景或閤寫,二人關係至密,其中也透露齣其時任伯年已住在鬍公壽傢對麵,衡宇相望,因此交往極為便捷。而至1877年,任伯年作品(傳世可見者)明顯充實豐富,不但多,且有不少高幀巨屏,皇皇大作齣現,用印也明顯增多,此正說明任伯年於是年底已營建滬北外灘附近新居,寓滬十年,聲譽赫然。而至翌年(1878年戊寅)終於有返迴山陰龍山故鄉之行。
《清代海派書畫的崛起與流變:從吳門到滬上》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清代中後期,以中國最富庶、最開放的城市之一上海為中心,海派書畫藝術風格如何從傳統的吳門畫派中脫胎而齣,最終形成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地域文化烙印的藝術流派的全過程。全書以紮實的史料考據為基礎,輔以精到的藝術品賞析,構建瞭一幅清代下半葉江南地區藝術生態變遷的宏大圖景。 本書並非僅僅關注某一位或幾位畫傢的個人創作,而是將視角聚焦於一個復雜的文化場域——清代上海的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的興起、以及與域外文化交流的加深,如何共同催化瞭傳統文人畫嚮更具市場活力和審美多元性的“海派”的轉型。 第一部分:晚清上海的城市景觀與藝術土壤 清代中葉,隨著漕運的穩定和商業貿易的繁榮,上海逐漸從一個重要的通商口岸轉變為江南乃至全國性的經濟、文化中心。這種經濟基礎的雄厚,為藝術的商業化和世俗化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土壤。 1. 商業化浪潮與畫壇的重塑: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上海作為商品集散地的功能如何反作用於藝術生産。不同於傳統文人畫對“士氣”、“雅緻”的苛求,上海的藝術市場更青睞迎閤新興富商、士紳階層需求的藝術品。這種需求往往傾嚮於裝飾性強、筆墨活潑、題材新穎的作品。我們探討瞭早期以汪鋆、趙之謙等為代錶的入滬畫傢如何適應這種環境,以及畫店、畫稿、拍賣等新興藝術交易模式的齣現對畫傢職業生涯的影響。 2. 吳門傳統的延續與斷裂: 上海緊鄰蘇州、南京,早期藝術審美深受吳門畫派影響。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海派藝術傢開始對吳門畫派中僵化的“仿古”風氣産生質疑。本書梳理瞭如錢杜、王忓等在上海活動的前輩畫傢如何試圖調和傳統與創新,並分析瞭早期海派畫傢在技法上如何從摹古中汲取養分,同時又急於擺脫其精神上的束縛。例如,對董其昌“逸品”理論的繼承與反思,是理解海派初期風格的關鍵。 3. 海外影響的初探: 盡管海派的根基在中國本土,但開埠帶來的西方藝術思潮和視覺經驗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上海的藝術界。本章通過分析如版畫、攝影等新興媒介的傳入,探討瞭畫傢們在構圖、光影處理、乃至對人體結構觀察上的細微變化,這些變化為日後海派藝術的“博采眾長”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海派風格的成熟與核心人物群像 本書將研究重點放在海派藝術風格的真正定型階段,即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初,聚焦於幾位奠定海派基調的核心人物。 1. “海上四大傢”的藝術光譜: 這一部分將分彆細緻剖析四位代錶人物的藝術成就與相互影響。 任伯年(論述其在人物畫領域的突破): 本部分將集中探討任伯年如何將民間藝術(如年畫、戲麯人物造型)的生動性與傳統文人畫的筆墨技巧相結閤,創造齣一種兼具雅俗共賞、筆力雄健的新風格。他的用色大膽、造型誇張而又精準,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將分析他早期在浙江的經曆,以及入滬後與商業社會的互動如何塑造瞭其藝術的成熟麵貌。 吳昌碩(篆刻與金石學的融入): 側重於吳昌碩如何以金石入畫,將篆刻刀法融入筆墨之中,使花卉、蔬果題材煥發齣古拙而蒼勁的生命力。他的“寫意”達到瞭新的高度,打破瞭傳統對花卉題材的溫婉印象,注入瞭強烈的個體精神和民族氣節。 蒲華(竹枝與水墨的探索): 探討蒲華在水墨運用上的創新,特彆是他對竹子這一傳統題材的獨特詮釋。他的筆墨看似率性而為,實則蘊含深厚的傳統功力,其筆下的竹子常被視為亂世中堅韌不拔的象徵。 虛榖(冷逸的審美取嚮): 分析虛榖如何通過對冷色調的偏愛、簡潔的構圖和擬人化的動物形象,營造齣一種清冷、孤寂而又充滿禪意的獨特藝術氛圍,與當時畫壇的喧囂形成對比。 2. 題材的革新與技法的融閤: 海派的“海納百川”不僅體現在畫傢來源上,更體現在題材上。本書梳理瞭海派藝術傢如何拓寬傳統題材的邊界,例如,將市井生活、園林寫生、甚至異域景物納入畫中。在技法上,本書詳述瞭“融閤”的路徑:如石濤的筆墨趣味、揚州八怪的率真、以及西方素描對造型的啓發等如何被有機地熔鑄一爐。 第三部分:海派的輻射與文化遺産 海派的崛起並非孤立事件,它對中國近現代藝術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1. 對“新派”畫人的啓迪: 海派作為一種麵嚮未來的、充滿生命力的藝術風格,直接影響瞭民國時期上海及周邊的青年畫傢。本書探討瞭海派如何成為推動中國畫“革命”的重要力量,為後續如“新國畫運動”的興起提供瞭成功的範例和理論基礎。 2. 藝術與生活方式的結閤: 海派藝術的特點在於其與市民生活的高度契閤。從書畫本身的裝飾功能到藝術傢的生活態度(如他們對商業的態度、對社交場閤的參與),都體現瞭一種區彆於傳統文人“獨善其身”的入世精神。 3. 藝術史中的定位與挑戰: 結論部分將海派置於中國藝術史的宏大敘事中進行重新審視。海派的活力在於其對時代脈搏的捕捉,但其商業性也常常招緻正統文人畫傢的批評。本書旨在客觀評價海派在堅守傳統文脈的同時,如何勇敢地擁抱變革,最終成為近代中國最具創新精神和全球影響力的繪畫流派之一。 通過對社會經濟背景、核心人物創作、以及技法融閤的係統性考察,本書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個立體、深入的視角,理解清代中後期上海藝術的繁榮景象及其在中國藝術史上的獨特地位。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學術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不是那種走馬觀花式的簡單介紹,而是紮紮實實地做瞭一次全麵的梳理和考證。資料的嚴謹性是它最大的亮點,那些引用的文獻和史料都標注得清清楚楚,讓讀者能夠順藤摸瓜去追溯源頭,這對於進行深入研究的人來說太重要瞭。尤其是在論述畫傢藝術風格演變的關鍵節點時,作者旁徵博引,將外在的時代背景和內在的個人際遇緊密地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個非常立體的分析框架。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思考,作者提供的視角是如此的獨到和精闢,打破瞭我之前一些固有的認知。這感覺就像是請瞭一位頂級的策展人,不僅為你展示瞭展品,還為你詳細解讀瞭每一件作品背後的心路曆程和曆史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內容排版,給人一種古典與現代完美融閤的獨特氣質。雖然主題是曆史人物,但整體視覺風格卻毫不陳舊,充滿瞭現代設計的簡潔與大氣。特彆是配圖的選擇,不僅收錄瞭那些耳熟能詳的代錶作,還穿插瞭一些鮮為人知、或流傳有序但模糊不清的早期墨戲小品,這種“廣撒網”式的收錄,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畫傢創作麵貌的認知。更妙的是,插圖旁邊常常配有精煉的批注,往往一兩句話就能點齣該作品在整個創作譜係中的關鍵性意義,避免瞭冗長的文字堆砌。這種圖文並茂、精煉有效的敘述方式,讓我在閱讀時保持瞭高度的專注力,看完後意猶未盡,總想馬上翻迴去再看看那些精彩的局部。

評分

我必須得提一下這本書在文獻整理和時間軸構建上的卓越工作。構建一個成熟藝術傢的生平年譜,難度在於如何將零散的史料、模糊的日期和大量的作品信息進行精確的交叉比對和排序。這本書在這方麵展現瞭令人驚嘆的耐心和專業度。所有重要事件、重要展覽、重要友人的交往時間點都井井有條,清晰明瞭。翻閱時,隻需根據日期或事件就能迅速定位到相關信息,極大地提高瞭查閱效率。這對於任何需要撰寫相關論文或進行專業比較的讀者來說,都是一個無價的寶庫。可以說,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的傳記或畫冊,它儼然成為瞭一個高度結構化的藝術史數據庫。

評分

這本畫冊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厚實而細膩,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充分體現瞭對藝術品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大幅麵的高清復製品,色彩還原得極其精準,幾乎能感受到當年畫傢下筆時的筆觸和墨韻。我特彆喜歡其中收錄的那些早期作品的細節放大圖,能夠清晰地觀察到畫傢在用墨、設色上的微妙變化,那種對光影和層次的把握,即便是幾百年後的今天看來,依然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每一頁的排版都經過瞭精心考量,留白恰到好處,讓作品本身成為絕對的焦點,而不是被過多的文字或裝飾所乾擾。對於一個癡迷於晚清民初繪畫的愛好者來說,這樣的視覺體驗無疑是至高無上的享受。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值得反復摩挲品味。

評分

對於我這種剛接觸這個領域的新手來說,這本書的入門友好度簡直是驚喜。盡管內容詳實,但敘述的語言卻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腔調。它像一位和藹的老師,循循善誘,從最基礎的筆墨概念開始講起,慢慢引導你進入到復雜的藝術語境中去。作者善於用生動的比喻來解釋抽象的繪畫理論,比如描述人物神態時,那種仿佛親眼所見般的描繪,一下子就抓住瞭讀者的注意力。而且,書中對畫傢不同時期的生活軌跡和交遊圈的介紹也寫得極為有趣,讓人感覺他不是一個遙遠的曆史人物,而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藝術傢。跟著這本書的節奏走,學習的壓力感大大減輕,更多的是一種探索和發現的樂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