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杜弗的动与静》:
伊夫·博纳富瓦的诗宗于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以来的象征主义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创新活力,颇能代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法国诗歌的主流。他的诗优美而繁复,时见玄秘,通过语言的创造从日常经验上升到空灵无上的境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在整个二十世纪法国诗坛上独树一帜,可以说在古今法国都是独有的。收入博纳富瓦早期的四本诗集,包括《杜弗的动与静》《昨日大漠一片》《刻字的石头》《门槛的诱惑》,均为诗人的代表作。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深层的需要》: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深层的需要》完整收录了露易丝·格丽克的《阿弗尔诺》(新英格兰笔会奖)和《村居生活》(格林芬诗歌奖短名单)两本诗集;此外还有早期五本诗集的精选,涉及的诗集为《头生子》(美国诗歌学会诗人奖)、《沼泽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里斯的胜利》(全国书评界奖)、《阿勒山》(国会图书馆丽贝卡·博比特全国诗歌奖)。
《高窗》:
《高窗》收录菲利普·拉金生前发表的所有作品,包括他著名的四本诗集《北方船》《较少受骗者》《降灵节婚礼》《高窗》,以及部分散轶作品,可一睹拉金诗歌创作的全貌。
《月光的合金》:
《月光的合金》收录了露易丝·格丽克的四本诗集,《野鸢尾》(普利策诗歌奖)、《草场》、《新生》(《纽约客》诗歌图书奖)、《七个时期》(普利策诗歌奖短名单),均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
作者简介
拉金是“运动派”诗歌的代表人物,20世纪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城市居民的生存与精神困境,是拉金常涉及的主题。他一反庞德与艾略特以来晦涩、“学问化”的现代主义路径,使用的是一种有似于散文的语言,质朴、新颖;抛弃诗歌中的总体化视野,着力于描绘现代人生活与精神的细部,开出了一代诗风。
这本诗集收录了拉金生前发表的所有作品,及部分散轶作品,可一睹拉金诗歌创作的全貌。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uck),美国桂冠诗人,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入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自《阿勒山》开始,她的每部诗集都是精巧的织体,可作为一首长诗或一部组诗。从《阿勒山》和Ⅸ野鸢尾》开始,格丽克成了“必读的诗人”。《月光的合金》收录了格丽克的四本诗集,《野鸢尾》(普利策诗歌奖)、《草场》、《新生》(《纽约客》诗歌图书奖)、《七个时期》(普利策诗歌奖短名单),均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
伊夫·博纳富瓦,诗宗于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以来的象征主义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创新活力,颇能代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法国诗歌的主流。他的诗优美而繁复,时见玄秘,通过语言的创造从日常经验上升到空灵无上的境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在整个二十世纪法国诗坛上独树一帜。《杜弗的动与静(伊夫·博纳富瓦诗集)(精)》收入博纳富瓦早期的四本诗集,包括《杜弗的动与静》《昨日大漠一片》《刻字的石头》《门槛的诱惑》,均为诗人的代表作。
内页插图
目录
《杜弗的动与静》:
反柏拉图(1947)
杜弗的动与静(1953)
戏剧
最后的手势
致树木
唯一的证人
真正的名字
凤凰
真正的身体
诗的艺术
杜弗说
一个声音
另一个声音
杜弗说
一个声音
一个声音
低弱的声音和凤凰
橙园
HIC EST LOCUS PATRIAF
蝾螈
正义
真实
真正的地点
BRANCACCI小教堂
战斗的地点
蝾螈的地点
鹿的真正地点
昨日,大漠一片(1958)
目击者的威胁
说话的声音
卡特琳·费里埃的声音
拂晓的土地
小山谷
火的永恒
给黎明的土地
一种声音
虔诚
树木不多的地方
第二天的德尔斐
这里,总是这里
总是同一种声音
废墟上的乌
……
刻字的石头(1965)
在门槛的圈套中(1975)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代译序:露易丝-格丽克的疼痛之诗
导读:要引来闪电的眷顾
阿弗尔诺
夜徙
十月
漂泊者珀尔塞福涅
棱镜
火山湖
回声
赋格曲
夜星
风景
纯洁的神话
古迹的碎片
蓝色大厅
忠贞的神话
阿弗尔诺
预兆
望远镜
画眉鸟
漂泊者珀尔塞福涅
村居生活
暮色
牧歌
支流
正午
暴雨前
日落
咖啡馆里
广场上
黎明
……
头生子
沼泽地上的房屋
下降的形象
阿基里斯的胜利
阿勒山
《高窗》
《月光的合金》
前言/序言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入。扎在心上。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而死亡居于核心。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在第一本诗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棉口蛇之国》)
从第一本诗集开始,死亡反复出现,到1990年第五本诗集《阿勒山》,则几乎是一本死亡之书。第六本诗集《野鸢尾》转向抽象和存在意义上的有死性问题。此后的诗集,死亡相对减少,但仍然不绝如缕。与死亡相伴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当人们战胜死亡、远离了死亡的现实威胁,就真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获得安全和幸福吗?格丽克的诗歌给了否定的回答。在《对死亡的恐惧》(诗集《新生》)一诗里,诗人写幼年时的一个噩梦,“当那个梦结束,恐惧依旧。”在《爱之诗》里,妈妈虽然一次次结婚,但一直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带在身边,给儿子“织出各种色调的红围巾”,希望儿子有一个温暖、幸福的童年。但结果呢?诗中不露面的“我”对那个已经长大的儿子说:“并不奇怪你是现在这个样子,/害怕血,你的女人们/像一面又一面砖墙。”或许只有深谙心理分析的诗人才会写出这样的诗作。
《黑暗中的格莱特》是又一个例子。在这首类似格莱特独白的诗作中,格丽克对格林童话《汉赛尔与格莱特》皆大欢喜的结局深表怀疑:虽然他们过上了渴望的生活,但所有的威胁仍不绝如缕,可怜的格莱特始终无法摆脱被抛弃的感觉和精神上的恐惧——心理创伤。甚至她的哥哥也无法理解她、安慰她。而这则童话中一次次对饥饿的指涉,也让我们想到格丽克青春时期为之深受折磨的厌食症。
《静默的星辰:古典诗歌的跨文化对话》 简介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跨越时空,在静默中回响,它们是人类灵魂深处最纯粹的表达,是文明进程中闪耀的星辰。《静默的星辰:古典诗歌的跨文化对话》是一套精心策划的古典诗歌译丛,旨在精选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和深远影响力的古典诗歌作品,通过严谨、精湛的翻译,将这些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瑰宝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本套译丛的宗旨并非仅仅是“翻译”,而是一次深刻的“对话”,邀请读者与古老的智慧对话,与不朽的情感对话,与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对话。 这套译丛汇集了来自不同文明、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古典诗歌佳作。我们相信,真正的经典,其价值不在于被束之高阁,而在于它能够穿透时间的迷雾,触动当下每一个灵魂。因此,在选本方面,我们力求涵盖广泛,既有古希腊罗马的史诗与抒情,也有东方古典诗歌的含蓄与意境;既有西方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与宗教虔诚,也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光辉。每一首诗,都经过我们审慎的考量,它们或以其宏大的叙事展现文明的史诗,或以其细腻的笔触描摹个体生命的悲欢;或以其哲思的深度引发对宇宙人生的追问,或以其情感的浓度引发心灵的共鸣。 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而对于诗歌而言,翻译更是一门挑战极限的艺术。我们的翻译团队由一群对古典诗歌怀有深厚热情,并具备扎实语言功底与文学鉴赏力的学者组成。我们深知,诗歌的灵魂在于其音乐性、节奏感、意象的生动以及情感的张力。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追求字面意思的准确传达,更注重对原诗韵律、节奏、语气的忠实再现,力求在汉语的语境中,最大限度地复原原作的风貌,让汉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古老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译者与原作者之间跨越千年的神交。我们避免生硬的直译,而是用灵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那些古老的歌谣重新唱响。我们会根据不同诗歌的风格,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或力求典雅,或追求明快,或展现瑰丽,目标是让译文本身也成为一件值得品味的艺术品。 这套译丛不仅仅是诗歌的汇编,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学研究与导读。在每一册书中,我们都力邀在相关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撰写导读。这些导读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启发性的引言,它们会带领读者走进诗人的世界,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解读诗歌的象征意义、艺术手法,并阐释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这些导读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从而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阅读体验。它们是开启诗歌之门的钥匙,也是深化理解的指南。 我们希望《静默的星辰:古典诗歌的跨文化对话》能够成为一本真正能够滋养读者心灵的书。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重拾古典诗歌,就是重拾一份宁静,一份沉思,一份对生命更深层次的关照。当我们沉浸在这些穿越时空的诗句中,我们会发现,人类的喜怒哀乐、对美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在本质上是共通的。这些诗歌,如同静默的星辰,虽然不言不语,却以其恒久的光辉,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温暖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套译丛的设计也极具匠心。我们力求在装帧、字体、排版等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对古典诗歌的尊重与美学追求。精美的装帧不仅是为了赏心悦目,更是为了营造一种沉静、庄重的阅读氛围,让读者在翻开书籍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清晰流畅的排版,优选的纸张,都旨在为读者提供最舒适的阅读体验。我们相信,一本精心制作的书籍,本身就是对内容价值的最好呈现。 《静默的星辰:古典诗歌的跨文化对话》所收录的诗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多个重要节点。例如,我们可能会从中找到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那充满命运的震撼与人性的挣扎;也可能品味到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史诗般的宏伟与贺拉斯哲理的沉静;在东方,我们会探寻《诗经》那古朴的民风与纯真的情感,感受唐诗宋词那婉约与豪放的交织,领略印度古代梵文诗歌的神秘与哲思。同时,我们也会遴选那些中世纪教会诗歌中的虔诚与救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诗歌中的自由与热情。每一位诗人,都是他们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他们的诗歌,则是他们时代最璀璨的文化结晶。 通过这套译丛,我们希望能够搭建一座跨越地域、民族、文化的桥梁。当我们阅读来自异域的古典诗歌,我们并非仅仅是在欣赏异域风情,而是在发现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想。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超越表面的差异,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最深刻的部分。当我们读到一位古代波斯诗人对爱恋的咏叹,我们会为那份痴情而动容;当我们读到一位古印度诗人对自然的赞美,我们会感受到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喜悦;当我们读到一位古希腊诗人对英雄的歌颂,我们会汲取力量与勇气。这种跨文化的情感共鸣,正是古典诗歌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静默的星辰:古典诗歌的跨文化对话》更是一个学习与启发的源泉。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它是宝贵的原始资料和研究范本;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它是提升语感和理解力的高级读物;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渴望精神滋养的读者而言,它是一份精神的馈赠,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些诗歌中,我们或许能找到面对人生困境的智慧,或许能获得关于爱与美的深刻理解,或许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感悟。它们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味。 我们坚信,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能从古典诗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与启示。它们是静默的,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们是经典的,却永远不会过时。《静默的星辰:古典诗歌的跨文化对话》期待与您一同,在这片古老的诗歌星空中,进行一场深刻而美妙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