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家编写的优秀古籍通俗读物,从古书中取材,用白话讲故事。
◆准确传递的内容,娓娓道来的口吻, 用这些小故事带读者叩开中华典籍之门。
◆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故事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常识让人受用一生。
◆注释详尽,材料丰富;民国白话,别有风味。
中国古代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阅读古代经典,了解传统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本书是一套中国古代典籍通俗读物,由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教育家和编辑等编写,从经典古籍中选取篇目,编译为白话故事并加上注释。这些古籍的原作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经过编者的改写后适合各种年龄层的现代普通大众阅读。读者阅读这套书,可以学到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初步认识。
上古神话与史话
上古时期的神话与历史之间界限模糊,二者互相交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本书从古籍记载中选出数则相关材料,改写为有趣的白话小故事。这些故事囊括了上古时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讲故事的同时,还传递了勇于奋斗、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
庄子寓言 列子寓言
本书从古代典籍《庄子》和《列子》中摘录寓言故事,并译成了白话。这些故事剔除了深奥的哲理,注重趣味性和情节性,旨在引导普通读者领略《庄子》和《列子》的艺术魅力。本书还从《列子》中选取了若干极富想象力的神话故事。
孟子寓言 韩非子寓言
本书从古代典籍《孟子》和《韩非子》中选出若干用来说理论证的寓言,用文艺的手法编写成白话故事。这些故事有理有趣,体现了孟子和韩非子的思想观念,引导读者去认识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人。
吕氏春秋寓言 晏子春秋寓言
本书从古代典籍《吕氏春秋》和《晏子春秋》中取材,用浅明易懂的白话演绎成故事。这些故事或饱含深意,或博人一笑,皆兴味十足。以小见大地反映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和政治家晏子的风采。
搜神记神话 世说新语故事
本书从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代表作《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中选取材料,并改写为白话故事。《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在奇幻的外表下饱含着普通人的真挚感情。《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短小精悍却精彩传神,展现了当时人独有的潇洒风度。
左传故事
本书从春秋编年体史书《左传》中选取原文片段,编译成白话故事,讲述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政事。本书时间跨度大,事件和人物较多,在故事中还保留了一部分文言字词。
史记故事
本书从汉代史书《史记》中选取著名人物的传记,用白话演绎成通俗故事。本书选取的人物多为人生经历丰富的帝王贵族,用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来唤起读者的兴趣。本书在精准把握原著的基础之上,还做了合理发挥,用轻松俏皮的口吻与读者对话。
汉书故事
本书选取《前汉书》和《后汉书》的人物传记,编译为白话故事。本书中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个场景,有的是一段完整的个人经历或历史事件。本书选取的人物,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一应俱全,读者可以从本书中领略到汉代历史的跌宕起伏。
百喻经寓言
本书选译自佛经寓言集《百喻经》。原作中的寓言包含了讲故事和讲佛法两部分,本书只选取了故事,译为白话文,引导读者从故事中吸取教训,同时不影响读者对寓言趣味的欣赏。
吕伯攸,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编辑,著名作家、诗人。他编辑创作的作品多为通俗读物和儿童文学。
朱文叔,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编辑,参与中小学教科书编写和《辞海》修订,治学严谨。
喻守真,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编辑。以编写中小学教科书为主,亦参与《辞海》编辑,毕生习文,擅长注释。
郑昶,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编辑,曾编著出版《中国画学全史》,画誉远播四海。
吴克勤,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编辑。
范作乘,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编辑。
七夕的故事
【故事】
每年夏秋之交,在天气清明的晚上,我们如果抬起头来,向天上望一望,常常可以看见,有一条灰白色的像带子一般的东西,横在半空。据传说,这是天上的一条河流,名字叫作天河①。
天河的西面,有一颗星,名字叫作牵牛②。天河的东面,也有一颗星,名字叫作织女③。它们隔着一条河流,面对面地永远这样站着,你们知道是什么缘故吗?
原来自天地开辟以后,天上就有一个天帝④,管理一切。这个织女,就是那天帝的女儿。
织女生来非常聪明,手脚又十分勤快。她每天住在河东的天帝宫里,没有事做,便专心学习纺织的事情。不久,居然被她发明了一种锦,织出来五颜六色的,很是美丽。自此以后,她便格外地勉力了,一天到晚,只是忙着织锦,从来也没有浪费一刻光阴的。
自然,天帝对于这个勤劳的女儿,是十分惬意的。
这时,河西住着一个牵牛郎。天帝每天看见他牵着一头牛,一刻不停地在田里工作,也很赞美他的勤劳,因此,便把织女许配给了牵牛郎。
哪知,织女和牵牛郎结婚以后,他俩的性情却大大地改变:一年到头,织女既不再织出一匹锦来;牵牛郎也从不知道到田里去望一望。两人整日地只是贪着游戏,委实变成了一对懒人了。
渐渐地,这消息竟传到了天帝的耳朵里,天帝不觉大怒,于是立刻便把织女叫了回来,不准她再到河西去和牵牛郎一块儿住。——并且,定了一条规则,只准他们在每年七月七日那天晚上,可以会面一次。
天帝定了这条规则,在他自己想起来,总算是已经万分宽恕的了。但是,按到实际,却仍旧和永远不准见面,没有什么分别。因为,他们住着的地方,隔开了这么辽阔的一条天河,那河上既没有桥梁,河里又没有船只,试问,他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走拢来相会呢?
所以,这一年虽然已经挨到了七月七日那天晚上,可是,织女和牵牛郎,一个站在河东,一个站在河西,依旧像平日一般地,互相遥望着,依旧不能谈一句话。
站了好一会儿,他们觉得实在没有会面的希望了。不知怎的一阵心酸,两人便同时放声大哭起来。
这哭声,却惊动了天河边宿着的一群乌鹊⑤。它们眼瞧着这种情形,很是可怜,因此,它们便张开了双翼,一只一只地接续着,飞去停在那河面上,立刻造成了一条鹊桥⑥。
织女踏在这些乌鹊的背上,一步一步地走去,居然渡过了河,和那久别的牵牛郎相见,而且诉说了许多别后的衷曲。直等到天快亮了,织女仍旧从那鹊桥上渡过河东,那些乌鹊才散了开去。
一直到现在,每年在七月七日那天晚上,我们如果细细地考查起来,全世界的乌鹊,一定要比平日少些,因为,它们都到天河上架桥去了啊!
七月七日那天晚上,人家也就特地替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作“七夕”。
【注释】
①天河:是无数微光的恒星集合而成的,弯环如带,阔约十度至十五度。一名银河,又名银汉,亦名天杭。
②牵牛:星名。在天河的西面,和织女星遥遥相对;共有三颗,并排地列着;俗名扁担星,又名河鼓星,亦名黄姑星。
③织女:也是星名。在天河的东面。一说是天帝的孙女,所以又叫作天孙。
④天帝:管理天空的神。
⑤乌鹊:鸟名。尾长六七寸,和它的身体相等。背黑,有紫绿色的光泽,肩腹及翼下都是白色。迷信的人,常常爱听它的叫声,以为是很吉祥的。
⑥鹊桥:俗说,每年七月七日以后,乌鹊都无缘无故地会秃了顶毛,这是因为架桥的时候,被织女践踏的。
这套精装的《中华文化瑰宝鉴赏录》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奇妙之门!装帧之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能感受到出版者的用心。我尤其欣赏它对宋代文人画的深入剖析。书中不仅展示了大量高清的拓本和摹本,更重要的是,它将那些山水、花鸟背后的哲学思想、士大夫的情怀娓娓道来。比如,解读范宽《溪山行旅图》时,那种“可游、可居、可观”的审美体验被描述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体会到北宋山水画雄浑壮阔的气势和内敛的文人雅趣。它没有用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动的笔触,将枯燥的艺术史变得如同在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篇对某个重要流派或代表人物的介绍,都像是请了一位博学的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着每一处笔墨的深意和历史背景的变迁。看完之后,再去看博物馆里的藏品,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多了许多层理解和共鸣。这套书对于想系统了解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脉络的人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我近期在读的这本《明清小说中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式记录》让我大开眼界。它完全跳脱了传统小说评论只关注情节和人物塑造的窠臼,而是像一个勤奋的田野调查者,从《金瓶梅》到《儒林外史》,将明清两代城市的物质文化和社会风尚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书中对当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商业契约、乃至江湖隐语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咋舌。比如,它会专门开辟章节讲解当时茶楼酒肆的等级划分,或者不同地区服饰的细微差别,这些都是纯粹阅读小说时容易忽略掉的社会切片。作者的文字带着一股浓厚的烟火气,读起来非常过瘾,就像翻开了一本古代的“生活指南”。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想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而是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的、在市井中讨生活的鲜活群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文学作品还原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社会文献。
评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营造与空间哲学》这本书,简直是治愈我心灵的良药。我一直很喜欢江南园林,但总觉得只看到了表面的亭台楼阁和曲径通幽。这本书则深入挖掘了“借景”、“对景”、“框景”这些手法背后的东方哲学观。作者用诗意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园林平面图和经典案例(如拙政园、留园),解释了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来暗示无限的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书中对于“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在园林布局中的体现,分析得入木三分。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雨后太湖石上的苔藓气味,听到竹林沙沙作响的声音。它不仅教会我欣赏园林,更教会我如何用更具东方美学的高度去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选择也极其考究,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精心构图的艺术品,与文字相得益彰,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与社会变迁》这本书,读得我心潮澎湃,简直像亲身经历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千年史诗。作者的史料搜集工作做得极其扎实,从敦煌壁画上的胡商形象到中亚出土的佉卢文书信件,各种一手资料的引用让论述极具说服力。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贸易的商品——丝绸、香料、瓷器,更深入探讨了这种跨区域交流对沿线社会结构、宗教传播乃至生活习俗产生的深刻影响。比如,书中对比了粟特商人社群在不同朝代扮演的不同角色,揭示了商业活动如何驱动了族群的融合与隔阂。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长安城西市里外邦语言的喧嚣,感受到骆驼商队在沙漠中跋涉的艰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观的贸易路线分析,也有微观的个体故事穿插,使得历史的厚重感与故事性完美结合,是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极具可读性的佳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世界史和人类文明交流史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古代乐律的研究兴趣不大,觉得那应该是专业人士才能涉猎的领域,直到我翻开了《周秦汉魏晋的礼乐制度与社会秩序构建》。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是一本枯燥的乐理教科书,而是一部社会史的精彩解读。作者巧妙地将“乐”作为切入点,阐述了礼乐如何成为维护早期帝国统治、确立等级制度的核心工具。书中对雅乐的形制、宫廷祭祀仪式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声音是如何被制度化,从而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语言。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中和”思想的阐释,即通过音乐的和谐来象征天下的太平与统治者的德行。文字流畅优美,即便是对编钟、编磬的结构分析,也写得清晰易懂。看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古代的音乐不仅仅是艺术享受,更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石。它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开卷有益,开卷有益!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开卷有益,开卷有益!
评分开卷有益,开卷有益!
评分开卷有益,开卷有益!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