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的印象,与其说是一本“泛论”,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某个特定电影流派或时代”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它似乎对二十世纪中叶的某些欧洲艺术电影抱有近乎偏执的热爱和专注。每当提到这些作品时,文字的热情和细腻程度就如同火焰一般燃烧起来,充满了高度赞扬的辞藻和极为详尽的场景描摹。但只要话题一转向当代电影——无论是好莱坞的工业化产品还是亚洲新兴的流派——文字的语气立刻变得轻蔑而敷衍,仿佛在匆匆打发掉不入流的次要内容。这种强烈的倾向性,让我这个试图从中获取全面观影知识的读者感到非常受限。我本来希望能看到一个更包容、更广阔的“泛论”视野,能够涵盖从默片时代的奇观到流媒体时代碎片化叙事的全景。然而,作者明显在构建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电影价值体系。读到一半时,我开始怀疑,我是在读一本关于电影理论的书,还是在读一本关于“作者认为哪些电影是真正有价值的”的私人宣言。这种过于聚焦的、排他性的视角,极大地削弱了本书作为“泛论”的客观性和参考价值。
评分这部《电影表意泛论》听起来像是一本试图触及电影语言深层奥秘的重量级著作。我得说,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理论框架的雄心。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如何更深入地“阅读”电影的期待去翻开它的。然而,真正读进去后,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哲学思辨的漫步,而不是一本操作手册。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符号学”在银幕上如何运作,那些关于能指和所指的拉扯,在理论层面确实引人入胜,尤其是在分析一些经典、晦涩的先锋派作品时,那些论述的密度几乎让人窒息。比如,作者对某个特定镜头中,光影与角色肢体语言的微妙关系进行了长达几十页的拆解,试图揭示潜意识层面的信息传递机制。但问题在于,对于一个主要想从日常观影体验中提升鉴赏力的普通影迷来说,这些深奥的术语和抽象的分析往往显得过于空中楼阁。你读完一段关于“蒙太奇对主体性重构”的论述后,合上书本,再去回味最近看过的商业大片,会发现两者之间似乎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理论的精确性是以牺牲普适性和可操作性为代价的,这让我有时会感到挫败,仿佛作者在故意筑高一堵墙,只允许那些已经掌握了学院派工具的人才能进入他的殿堂。这种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活力的电影艺术,在书页中被过度解构,最终变得冰冷而僵硬。
评分最让我感到不适应的是,这本书中对于“情绪”和“体验”的处理方式。它似乎完全拒绝承认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和感官刺激的力量。作者似乎坚信,只有那些刻意疏离、挑战观众预期的作品,才配得上被严肃地讨论。因此,在描述那些能带来纯粹感官愉悦或强烈情感共鸣的场景时,文字总是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讽刺感。比如,当谈到史诗级动作场面时,作者会用“廉价的肾上腺素泵送”这种措辞来概括,完全忽略了这些场景背后复杂的调度艺术和对集体潜意识的满足。这让我感觉,我作为一个热爱那些能让我笑出声、哭出泪的电影的普通观众,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是不被接纳的。我希望一部关于电影的理论书,能够诚实地面对电影的双重属性:它既可以是高深的哲学载体,也可以是直击人心的商业奇观。这本书却固执地只承认了前者,并对后者嗤之以鼻。因此,它未能提供一个关于“电影如何真正影响我们”的全面视角,而只是提供了一份精英主义的、对主流审美偏见的辩护词。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极其冷峻、严密,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它给我的感觉不是在“谈论”电影,而是在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语言,对电影的每一个像素进行无情的剖析。特别是在讨论叙事结构时,作者似乎对任何偏离其预设的“经典范式”的尝试都持有一种近乎批判的审视态度。我翻阅了关于某部特定导演的章节,期待能看到一些对创新手法的赞赏或深入解析,结果发现大部分内容都在用一套既定的标准去衡量其“失误”或“偏离”。这种“一本正经地学术化”的腔调,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疲惫。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背景知识,因为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对特定的电影理论史了如指掌。比如,在批判某段对白时,他会毫不客气地引用某个我已经忘记细节的早期德语哲学家的观点作为论据支撑,这对于我这种更看重作品本身情感冲击力的读者来说,无疑是种负担。说实话,我更希望读到一些关于如何捕捉情绪流动,如何理解镜头运动背后的情感意图的讨论,而不是被淹没在一堆复杂的逻辑推演和历史脚注之中。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苛的考试大纲,而不是一本可以激发观影热情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和跳跃。它似乎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来引导读者,而是像一个被随机打乱的百科全书的碎片集合。前一章可能还在讨论声音设计在悬疑片中的作用,运用了大量的声学物理学概念来解释“次声波”如何影响观众的焦虑感;而紧接着的下一章,内容却会突然跳跃到对特定国家电影审查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枯燥的梳理,中间没有任何平滑的过渡。这种缺乏逻辑连贯性的章节编排,使得每一次阅读体验都像是在探索一片未知的丛林,每走一步都需要重新定位方向。我常常需要翻回前几页,试图找到连接点,但往往徒劳无功。这种结构上的散乱,反映出作者可能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但缺乏将这些知识点系统化、串联成一个易于吸收的整体的组织能力。结果就是,我读到了许多精彩的、孤立的观点,但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无法串成一条完整而具有指导意义的项链。对于渴望建立起一套完整电影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上的不负责任,是对时间投入的巨大浪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