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朝主编的《经络穴位精解图册》一书,完整地收录了人体十二正经、任督二脉上的所有穴位,以及所有常用的经外奇穴,内容非常全面。 书中采取在真人图上套骨骼图,并用标尺和图注标明穴位位置的方式,解决了手绘骨骼定位图不够直观,不好找穴的问题,除了整体的大图,每个穴位都单独给出了取穴示意图,让读者找穴*直观、*准确。 本书除了讲每个穴位不同刺激方法局有什么样的功效,还给出了穴位配伍治病的方案,总有一个方案适合你。
吴中朝,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科学、科研工作30余年,理论基础扎实、临床功底深厚,具有较高医疗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对肝病防治有深入研究,尤其擅长治疗肝病导致的各种痛证,诸如头痛、肝区疼痛、两肋疼痛、目痛等。 曾经受邀在《养生堂》中讲解**天麻可用来平肝息风,葛根能提高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恢复正常肝脏机能。另外,也在《养生堂》中讲解了多种**的用法,让重视身体健康的人获益匪浅: 在个人网站上为患者解答多种肝病问题,诸如肝血不足如何调养、肝火旺眼睛疼痛怎么解决等各种问题。 先后主持世界卫生组织、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基金项目等6项,发表专业论文论著60余篇,专著5部,曾出版《吴中朝补气血养五脏》《吴中朝10分钟拔罐》《吴中朝10分钟艾灸》《经络穴位传统疗法全书》《500种**速认同鉴》《吴中朝100个对症穴位方》:个人网站访问量高达两百多万次:
穴位名笔画速查表
本书使用说明
体表固定标志定位
手指同身寸
简便取穴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
**章 手太阴肺经经穴
第二章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第三章 足阳明胃经经穴
第四章 足太阴脾经经穴
第五章 手少阴心经经穴
第六章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第七章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第八章 足少阴肾经经穴
第九章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第十章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第十一章 足少阳胆经经穴
第十二章 足厥阴肝经经穴
第十三章 任脉穴
第十四章 督脉穴
第十五章 经外奇穴
头颈部奇穴
胸腹部、背部奇穴
上肢奇穴
下肢奇穴
拿到这本图册后,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平衡把握。很多同类的书籍,要么过于注重理论的堆砌,结果图示成了配角,要么就是图画得花里胡哨,但关键信息却含糊不清。然而,这本图册显然是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穴位在哪里”,更进一步地通过精妙的示意图,展现了穴位深层组织的关系,比如它靠近哪条血管、哪个神经分支。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编排思路,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特殊定位方法的图解,比如“同身寸”的测量,书里没有用干巴巴的文字解释,而是用非常直观的、带着比例尺的侧面图来演示,一看就懂,极大地减少了自学时的困惑和摸索时间。这本图册给我的感觉是,它把自己定位成了一个严谨的教学工具,而不是一本快餐式的参考手册,对得起它“精解”这个名字。
评分这套书刚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觉得分量十足,光是外壳的质感就挺考究的。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人体结构图的精细程度,毕竟图册嘛,图画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阅读体验。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经络循行路线的描绘,线条流畅,色彩的运用也很有层次感,不是那种一看就是粗制滥造的印刷品。特别是那些关键穴位的标注,清晰得让人一眼就能定位,而且周围的解剖结构也有所示意,这对于理解穴位为什么长在那里的关系非常有帮助。我特意对比了几处我平时比较关注的穴位,比如合谷、足三里,图示的精准度让我感到非常满意,感觉像是请了个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准确取穴一样。而且,图册的布局安排也挺合理,不是把所有内容都堆在一起,而是有条理地分块展示,阅读起来不容易感到疲劳,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那种用心打磨细节的感觉,能从纸张的选择到油墨的附着力都体现出来,绝对是下了真功夫的。
评分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达到了一个近乎苛刻的程度。比如,在描绘肌肉层次结构时,它会用不同透明度的图层来模拟,让你能“看穿”表层皮肤,直达核心的经络和穴位。这种立体感在平面的纸质媒介上实现起来难度极大,但他们做到了。此外,图注的严谨性也值得称赞,每一个穴位的名称、定位法,乃至主治功效的初步提示,都配合得天衣无缝。我尤其欣赏它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穴位群体的区分处理,比如某些经络上的几个紧密相邻的穴位,光靠文字描述很容易弄错,但图册通过精确的比例尺和参照物,使得辨识的准确率大大提高。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套经过精心校对和优化后的视觉教材,让人对传统知识体系的现代呈现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图册”类型的书籍期望不高,总觉得它会牺牲掉细节的丰富性,来追求表面的美观。但是,这本图册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装帧设计非常大气,拿在手里有种厚重感,仿佛捧着一部医学经典。更重要的是,每一页的排版都体现了一种匠心。我注意到它在处理那些复杂交叉的经络线时,所使用的颜色区分度极高,即使是新手也能迅速分辨出不同的经络系统,避免了混淆。而且,图中的标注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不会因为信息量大而显得拥挤不堪,那些编号和文字说明都巧妙地融入了画面,既不突兀又不影响主体的观感。这表明编者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实际使用场景——可能是在一个光线不那么充足的环境下,需要快速找到并确认一个穴位。这种为用户体验着想的设计哲学,在现在的图书出版物中并不多见。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传统医学实践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很多理论书籍光说不练,实际操作起来总是差那么点意思。但这本书似乎就是为了弥补这种脱节而生的。它不仅关注“点”的定位,也关注“线”的走向,这对于理解“气”的运行规律至关重要。我试着根据图册上的指示,在自己身上模拟操作了几次,发现那些原本模糊的定位点,通过对照图册的参照结构,一下子变得鲜明而具体起来。这本图册的出版,无疑为那些想系统学习经络理论,又苦于找不到高质量视觉辅助材料的人,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解决方案。它的细节之丰富,足以支持长期的学习和参考,而不是用过几次就束之高阁的速查本。这绝对是值得投入时间去钻研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