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移动端用户运营指南 互联网营销推广 中信出版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移动端用户运营指南 互联网营销推广 中信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尼尔·埃亚尔,(美)瑞安·胡佛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用户增长
  • 产品运营
  • 移动端
  • 用户留存
  • 互联网营销
  • 习惯养成
  • 产品逻辑
  • 运营指南
  • 中信出版
  • 增长黑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8314
商品编码:12749963869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地点开某个App?这种使用习惯到底是如何养成的?有什么秘诀能让用户对你的产品形成使用习惯,欲罢不能?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风靡硅谷的互联网产品设计指南,蝉联美国图书畅销榜超20个月!

互联网创业者、产品经理、广告创意人的案头必备!

所有想要让自己产品勾住用户的人,都不可不看这本书。

——埃里克·莱斯,《精益创业》作者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地点开某个App?

这种使用习惯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为什么有些产品能让我们戒不掉,而其他的产品却不行?

是否有什么秘诀能让用户对你的产品形成使用习惯,欲罢不能?

《上瘾》揭示了很多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甚至“上瘾”的互联网产品服务背后的基本设计原理,告诉你怎样打造一款让用户欲罢不能的产品。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咨询及实际经验,提出了新颖而实用的“上瘾模型”(Hook Model),即通过四个方面来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通过连续的“上瘾循环”,让用户成为“回头客”,进而实现循环消费的*目标,而不是依赖高昂的广告投入或泛滥粗暴的信息传播。

本书专为产品经理、设计师、市场销售人员、广告创意者打造,每一位跟用户行为打交道的人,都值得将其奉为案头必备指南。对于想要了解行为设计科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将让你对自己、对当前的热门产品有更深刻的认识。你将会看到:

“上瘾”产品中暗藏的用户习惯养成关键

打造一款用户习惯养成类产品的实操步骤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等国际知名互联网产品常用的用户行为设计解析



作者简介

尼尔·埃亚尔(Nir Eyal),曾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与Hasso Plattner研究所任教,并有多篇技术、心理学及商业文章在《哈佛商业评论》《大西洋月刊》、TechCrunch网站和《今日心理学》等媒体上发表。

瑞安·胡佛(Ryan Hoover),曾任撰稿人,长期为《福布斯》《快公司》等媒体撰稿,Product Hunt公司创始人。


精彩书评

所有想要让自己产品勾住用户的人,都不可不看这本书。

——埃里克·莱斯,《精益创业》作者

硅谷每一个人都在谈论这本书!

——博里斯·范赞腾,科技博客网The Next Web创始人

《上瘾》为你勾画了下一代科技产品的蓝图。赶紧读这本书吧,不然那些读完此书的公司就将取代你。

——马特·穆伦维格,博客平台Wordpress创始人

这是我看过的关于科技产品设计中浓度*高、*有价值的阐述。

——罗里·萨瑟兰,奥美副总裁

你一定要读这本书!读完你会祈祷你的竞争对手不要看到这本书。就好到这种程度。

——史蒂芬·安德森,《交互设计》作者

对于那些想要了解用户心理的创业企业,尼尔·埃亚尔的这本书必不可少。

——戴维·麦克卢尔,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创始人

我从尼尔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很多。它将帮助你设计出让你的用户受益、让你的公司受益的产品使用习惯。

——史蒂芬·温德尔,《行为变化设计》作者


目录

前言 为什么有的产品会让人上瘾

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科技产品和服务正在改变我们的一举一动,而这,正是产品设计者的初衷。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设计了。

第一章习惯的力量:如何让你的产品从维生素变成止痛药

看看Facebook、Twitter等这些如今热门的科技公司,它们兜售的是什么?维生

素还是止痛药?它们的服务在初期更像是锦上添花的维生素,可一旦它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就会像止痛药一样抚平人们内心的“痒”。

第二章触发:提醒人们采取下一步行动

用户期望借助你的产品实现怎样的目的?他们会在何时何地使用这个产品?什么样的情绪会促使他们使用产品,触发行动?要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设计者需要揣摩用户的心理,了解那些有可能成为内部触发的各种情绪,并且要知道如何利用外部触发来促使用户付诸行动。

第三章行动:人们在期待酬赏时的直接反应

要想使人们完成特定的行为,动机、能力、触发这三样缺一不可。要增加预想行为的发生率,触发要显而易见,行为要易于实施,动机要合乎常理。

第四章多变的酬赏:满足用户的需求,激发使用欲

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并不是酬赏本身,而是渴望酬赏时产生的那份迫切需要。“有限的多变性”会使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神秘感和吸引力,而“无穷的多变性”是维系用户长期兴趣的关键。

第五章投入:通过用户对产品的投入,培养“回头客”

要想让用户产生心理联想并自动采取行动,首先必须让他们对产品有所投入。对产品的投入会令用户形成偏好,因为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尽力和自己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避免认知失调。

第六章上瘾模型与道德操控

创建习惯既能成为推动美好生活的一种正向力量,也能被利用去达到邪恶的目的。花一分钟思考:你使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吗?这会影响积极行为还是消极行为?你对此感觉如何?如果你正在以某种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问问自己是否对此感到自豪。

第七章案例研究:sheng经应用程序

《sheng经》应用程序通过将有趣内容前置并提供经文音频的方式增强了用户采取行动的能力。将经文分解成短小的片段之后,用户发现每天阅读《sheng经》变得更加轻松。保持下一个经句的神秘感会增加一种可变酬赏。

第八章 习惯测试和新的机会

你设置的内外部触发经常促使用户采取行动吗?你的设计是否简单得足以使采取行动变成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你提供的酬赏机制是否既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又能激发出他们更强的需求?你的用户是否对产品有微量的投入,同时加载下一个触发?

致谢

注释



前言/序言

前言 为什么有的产品会让人上瘾?

据统计,79%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早晨起床后的 15 分钟内翻看手机。更离谱的是,有 1/3 的美国人声称,他们宁肯放弃性生活,也不愿丢下自己的手机。

某大学在 2011 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每天平均要看 34 次手机。然而,业内人士给出的相关数据却高得多,将近 150 次。

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上瘾了。面对手边的科技产品,我们就算没有上瘾,也至少已经患上了强迫症。我们迫不及待地查看短信通知,访问YouTube(美国一家视频网站)、Facebook 或Twitter(推特),原本只打算看上几分钟,一个小时后却发现自己依然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翻页。这种欲望有可能伴随了我们一整天,只不过很少被觉察到罢了。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界定,所谓习惯,就是一种“在情境暗示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是我们几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举动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产品和服务正在改变我们的一举一动,而这,正是产品设计者的初衷。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设计了。

凭借电子屏幕上区区几个编码字符就能影响用户的习惯、控制用户的思维,这些公司是如何做到的?是什么因素让人们对这些产品欲罢不能?

让用户养成习惯、产生依赖性,其实是很多产品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由于能够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东西层出不穷,企业会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取用户心中的一席之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仅凭占有庞大的客户群并不足以构成竞争优势。用户对产品的依赖性强弱才是决定其经济价值的关键。若想使用户成为其产品的忠实拥趸,企业就不仅要了解用户为什么选择它,还应该知道人们为什么对它爱不释手。

面对这一事实,有些公司才刚刚醒悟,而另一些公司则早已做出了回应。它们深谙设计之道,知道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这些公司,正是本书要重点推介的对象。

捷足先登才能制胜

推出的产品能够对用户的行为习惯产生深刻影响,这让一些公司在竞争中独占鳌头。它们在产品中“安装”了“内部触发”,因此大批用户会在没有外部诱因的情况下就心甘情愿投入它的怀抱。

培养用户习惯的公司并不依赖于费用高昂的营销策划,而是将产品设计与用户的行为习惯和情感状态紧密相连。如果你心烦意乱时第一时间就想到Twitter,那说明习惯已经起了作用。一阵强烈的孤独感袭来,你还没来得及做出理性思考,就已经开始在Facebook上寻找情感慰藉。一道难题摆在眼前,你还没顾得上开动自己的大脑,就已经开始在Google(谷歌)上搜索答案。每每占据上风的,总是那些先出现在你脑海中的选项。在本书的第一章,我就将为你揭秘这些习惯养成类产品,看看它们的优势究竟深藏在何处。

为什么产品能影响人们的习惯?答案很简单,是产品造就了习惯。虽说电视剧《广告狂人》(Mad Man)的忠实粉丝们还清晰地记得在麦迪逊大道的黄金年代,广告业曾经多么深刻地激发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那样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在进入多屏幕观赏时代的今天,对广告心怀戒备的消费者已经把广告狂人们斥巨资打造的洗脑式宣传抛在一边,除非是超级大牌,否则他们不可能轻易因为三言两语的广告词动心。

如今,初创团队通过为用户带来一系列我称为“钓钩”的体验,极大地改变了用户的行为习惯。用户被钩住的次数越多,对产品形成使用习惯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是如何上钩的

2008年,我与斯坦福大学的几位MBA联手创办了一家公司,给我们提供资金的是硅谷有智慧的一群投资人。我们的目标是搭建一个广告植入平台,将广告渗透在日益蓬勃发展的在线社交游戏中。

凭借在线游戏中的虚拟农场交易,很多公司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广告商们还在投入大把钞票试图影响人们在真实世界中的购买倾向。坦白说,我一开始并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在研究了虚拟游戏和广告这两种都依赖思维操控的产业之后,我开始潜心钻研产品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甚至导致一些人患上强迫症的。我很想知道,这些公司是怎样设计了用户的行为?这些有可能让人上瘾的产品背后潜伏着怎样的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让人们对某种体验难以割舍的神秘力量,是否也能被用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产品的开发?

该去哪里寻找答案?很遗憾,当时我找不到任何可供借鉴的资料。那些深谙此道的商家对其秘诀守口如瓶,而且,在我查阅的相关书籍、官方报告和博客文章中,也没有出现任何关于习惯养成类产品的参考资料。

于是,我开始对上千家公司进行观察评测,希望找出它们在体验设计和功能上的特质。尽管每家公司风格各异,我还是试图发现赢家背后的共性,看看输家究竟少了些什么。

在此期间,我也尝试从学术角度切入,学习消费者心理学、人机互动和行为经济学。2011年,我开始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为硅谷的许多公司担当顾问,其中既有初创公司,也有世界500强。每服务一家公司,我就能得到一次机会来验证我的理论、更新我的观点,并完善我的想法。我把这些心得发布在了NirAndFar.com网站上,之后这些文章又被其他网站大量转载。很快,我就收到了大批读者来信,从他们那里收获了更多的见解与想法。

2012年秋天,我与巴巴·希夫博士联手为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研究生们开设了一门课程,内容就是“影响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次年,我又与斯蒂夫·阿比夫博士合作,为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的学生讲授了同一门课程。

多年的研究心血和实战经验终帮助我创建了这套“上瘾模型”—一个供各大公司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的四阶段模型。通过这个让用户对产品欲罢不能的连续循环模型,公司无须花费巨额广告费用,也不必发动强大的信息攻势,就能使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依赖上你的产品,成为这一产品忠实的回头客。

鉴于我本人出身技术领域,因此引用的事例大多来自技术型公司。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吸引用户上瘾的钓钩无处不在,它们隐匿在应用程序、体育运动、电影、游戏,甚至我们的工作中。在任何一个渗透进我们的思想(经常还渗透进我们的钱包)的体验里,我们都能看到钓钩的存在。本书就是以上瘾模型的四个阶段为框架展开的。

1.触发

触发就是指促使你做出某种举动的诱因—就像是发动机里的火花塞。触发分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让你产生习惯性依赖的那些产品往往是外部触发先发挥作用,例如电子邮件、网站链接,或是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图标。

举个例子,假设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位名叫芭芭拉的年轻女子,碰巧在Facebook上看到了由该州农村的一位农民拍摄的照片。照片里的景色不错,而她又正计划着和哥哥约翰尼一同短途旅行,在外部触发的召唤下,芭芭拉点击了图片。由此,她进入了上瘾模型的循环,开始和内部触发—她当下的行为和情感状态—发生联系。

当人们不由自主地做出下一个举动时,新的习惯就会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段时间之后,芭芭拉会逐渐将Facebook看成她进行社交生活的一种方式。本书的第二章就将为你详细介绍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为你揭示产品设计者是如何判定哪种触发是有效的。

2. 行动

触发之后就是行动,意即在对某种回报心怀期待的情况下做出的举动。芭芭拉轻点鼠标打开了这张有趣的图片,结果被链接到了一个叫作Pinterest的图片共享网站。

上瘾模型的这个阶段,我们将在第三章里详细介绍,它吸收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设计原则,意在呈现产品是如何驱动特定的用户行为的。为了提高人们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产品设计者充分利用了人类行为的两个基本动因:一是该行为简便易行,二是行为主体有这个主观意愿。

一旦芭芭拉完成了点击图片这个简单的动作,那接下来看到的内容会让她眼花缭乱。

3. 多变的酬赏

上瘾模型与普通反馈回路之间的区别在于,它可以激发人们对某个事物的强烈渴望。我们身边的反馈回路并不少见,但是可以预见到结果的反馈回路无助于催生人们的内心渴望。你打开冰箱门,里面的工作灯就会亮起,这个结果在你预料之中,所以你不会没完没了地重复开门这个动作。假如给这个结果添加一些变量,比如说,每次打开冰箱门,你眼前都会像变戏法一样冒出一些小玩意,那就说明,老兄,你的渴望被点燃了。

给产品“安装”多变的酬赏,是公司用来吸引用户的一个决胜法宝,在第四章我将对此问题进行详尽的描述。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期待奖励时,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量会急剧上升。11奖励的变数越大,大脑分泌的这一神经介质就越丰富,人会因此进入一种专注状态,大脑中负责理性与判断力的部分被抑制,而负责需要与欲望的部分被激活。老虎机和彩票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然,留意一下那些习惯养成类产品,你会发现多变的酬赏无处不在。

芭芭拉进入Pinterest网站后,不仅看到了她想要看的图片,还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那里既有她心之所系的东西—宾夕法尼亚乡间的景色,还有让她挪不开视线的其他内容。网站上或撩人或平实,或秀丽或柔和的乡间图景,杂以其他风光,齐刷刷地呈现在芭芭拉眼前时,她的大脑兴奋度会因为意外的酬赏而不断上升。她在Pinterest上逗留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期待发现更多的惊喜。不知不觉间,她已经滑屏了45分钟。

在第四章,我还将为你揭秘为什么人们终会对某种体验心生厌倦,以及这种厌倦如何因多变的酬赏而转变为持续不灭的热情。

4. 投入

这是上瘾模型的后一个阶段,也是需要用户有所投入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有助于提高用户以后再次进入上瘾循环的概率。

当用户为某个产品提供他们的个人数据和社会资本,付出他们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时,投入即已发生。

话说回来,投入并不意味着让用户舍得花钱,而是指用户的行为能提升后续服务质量。添加关注,列入收藏,壮大虚拟资产,了解新的产品功能,凡此种种,都是用户为提升产品体验而付出的投入。这些投入会对上瘾模型的前三个阶段产生影响,触发会更易形成,行动会更易发生,而酬赏也会更加诱人。在本书第五章中,你将了解到投入是如何让用户一步一步被钓钩牢牢钩住的。

芭芭拉乐此不疲地在Pinterest上浏览丰富资源的同时,会把那些赏心悦目的内容收藏起来。她关注的网站数据因而会被记录下来。很快,这些网站就会成为她浏览、关注和跟踪的对象,她会为此投入,这份投入反过来又会强化她与网站之间的联系,促使她在下一次打开电子设备时优先登录这些网站。

超强新动力

习惯养成技术已然存在,并且正在被用来塑造人们的生活。如今,人们可以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游戏机和可穿戴装置等各式各样的设备来接入互联网,这为企业操控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企业快速采集和整理用户信息能力的提高,以及与用户之间联结性的不断增强,使我们即将步入一个一切皆有可能塑造人们习惯的新时代。就像硅谷著名投资家保罗·格雷厄姆所写的,“除非造就这些产品的技术进步的形式受制于法律,而不是技术进步本身,否则在未来40年里,人们对产品的依赖程度将远远过去”。本书的第六章将就这一技术发展趋势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道德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前不久,我的一位读者在发给我的电子邮件中写道,“如果一个东西不能被用来干坏事,那它就算不上超级武器”。他的观点是对的。从这个层面来看,习惯养成类产品确实是超级武器,因为任何滥用或误用都有可能迅速让人们堕入愚妄的痴迷。

猜出前文例子中芭芭拉和她的哥哥约翰尼是谁了吗?僵尸电影的影迷们可能已经猜出来了。他们就是《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这部经典恐怖片里的人物。在片中,人们受诡异力量的裹挟,做出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

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在过去几年里,僵尸题材的作品卷土重来。像游戏《生化危机》,电视剧《行尸走肉》,以及电影《末日之战》等,都证明了“僵尸”在大众眼中与日俱增的魅力。为什么僵尸突然就令人着迷了呢?也许是因为技术进步势不可当,辐射范围和影响力都前所未,以至于我们一想到要受制于人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尽管恐惧感挥之不去,我们还是和所有僵尸电影中的英雄主人公一样,历经险境,终逃出生天。在我看来,习惯养成类产品,其利远远大于其弊。知名学者塞勒、桑斯坦、鲍尔茨都曾提到,“选择架构”通过提供技术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但是归根结底,影响人们决策和行为的这个过程应该 “推动人们做出更优选择”。鉴于此,本书与有志于创新的人士分享,如何打造一款之前想做,而又因实际限制无法生产出来的产品。

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揭秘创新人士和企业家借以影响无数人生活的新动力。我认为,集网络连接、海量数据和超快网速这三者于一身的技术,会为人们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提供前所未的机遇。如能合理利用技术,培养能改善彼此关系、使我们更具智慧、提高生产力的健康行为习惯,我们的生活质量会越来越好。

“上瘾模型”诠释了很多畅销产品所蕴含的设计理念,揭示了这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产品和服务让人欲罢不能的秘诀。有关产品设计的学术文献不计其数,本书难免挂一漏万,但是本书的主要目标是为期望利用习惯养成类产品来革新的创新者和企业家,提供一个实践工具,而非理论范本。我在书中列举了相关程度高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且设计了一套实际可操作的框架,希望能帮助创新人士获得成功。

钓钩将用户面临的问题与企业的应对策略衔接在一起,二者频繁互动,终形成稳定的用户使用习惯。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些习惯养成类产品是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甚至改变我们的思想的。

阅读指南

本书每一章结尾处都有一些小贴士,它们可以帮助你复习该章节的重点。把这些重点记下来,或是分享到社交网站上,这可以有效地帮助你反思、整理和巩固所看到的内容。

如果你想要亲自动手打造习惯养成类产品,就请认真读一读每章末尾的“现在就开始做”这一部分,它将指引你完成接下来的工作。


《沉迷:解锁用户终身价值的产品设计密码》 在信息爆炸、选择过载的数字时代,如何让用户记住你的产品,并心甘情愿地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持续使用、乐此不疲的使用者?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营销策略手册,也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用户心理分析集。它深入剖析了“成瘾性”这一极具争议却又至关重要的产品设计理念,并将其提炼为一套可操作、可落地的产品逻辑,旨在帮助产品经理、运营人员以及创业者们,摆脱“一次性体验”的困境,构建真正能够吸引并留住用户的产品。 本书的精髓在于,它褪去了“沉迷”二字所带来的负面色彩,将其重塑为一种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一种对用户行为模式的精准把握,一种构建用户长期价值的战略性思维。我们不再将用户视为被动接受信息的个体,而是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们的动机、痛点、渴望,并巧妙地将产品设计与这些内在驱动力相结合,从而在不损害用户利益的前提下,创造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用户参与循环。 第一部分:洞悉用户心智——为何“沉迷”是优秀产品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跳出“工具论”的局限,认识到用户选择产品的根本原因并非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个单一问题。用户是情感驱动的、习惯形成的生物。他们寻求的,是能带来满足感、归属感、成就感,甚至是身份认同的产品。我们将探讨: “沉迷”的科学根源: 借助于行为经济学、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如“多巴胺回路”、“习惯回路”、“损失厌恶”、“稀缺性效应”等,深入理解用户大脑在接触新事物、获得奖励、建立联系时的反应机制。我们会揭示,那些让用户“停不下来”的产品,并非依靠巧合,而是遵循了深刻的科学原理。 用户的“心锚”与“心瘾”: 分析用户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将产品与特定的情绪、场景、任务产生强烈的连接。这些“心锚”一旦建立,便会形成强大的“心瘾”,使得用户在需要时,甚至在无意识中,就会想到你的产品。我们将探讨如何主动设计和植入这些“心锚”,让产品成为用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从“尝鲜”到“忠诚”的蜕变: 区分用户的初次体验、习惯性使用、以及最终形成深度依赖的几个阶段。理解每个阶段用户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并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策略,才能引导用户完成从“偶尔为之”到“不可或缺”的转变。 第二部分:构建“沉迷”的产品四部曲——四大核心逻辑深度解析 本书的核心在于提炼并详细阐述了构建用户“沉迷”的四大产品逻辑。这四大逻辑相互支撑,层层递进,构成了用户形成使用习惯的坚实基础。 逻辑一:价值触发——让用户“欲罢不能”的即时满足 这一逻辑聚焦于如何快速、有效地向用户展示产品的核心价值,并使其在初次接触的短时间内获得强烈的满足感。我们不是让用户漫无目的地探索,而是用精心设计的引导,让他们“触碰”到能解决他们痛点、满足他们需求的关键点。 “痛点”与“痒点”的精确捕捉: 如何通过用户调研、数据分析,深度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甚至是用户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痒点”。 “即时奖励”的设计艺术: 探讨不同类型的即时奖励(如虚拟货币、积分、徽章、个性化内容、社交认同等)如何有效刺激用户的多巴胺分泌,并建立积极的联想。 “最小可行性价值”(MVV)的实现: 如何在产品早期版本,就能够高效地传递核心价值,让用户“第一次就能用得爽”,为后续的深入体验打下基础。 “用户引导”的智能化与情境化: 告别枯燥的教程,让引导成为产品体验的一部分,在用户最需要的时候,以最自然的方式提供帮助和启发。 逻辑二:习惯养成——让用户“每天都来”的自动化路径 一旦用户体验到产品的价值,下一步便是如何将这种体验转化为用户的生活习惯。这一逻辑关注的是如何设计产品,使其能够融入用户日常的活动流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用户的行为模式。 “触发器”的设置与优化: 探讨内源性触发器(如内在的动机、情感需求)和外源性触发器(如通知、邮件、社交动态)如何有效启动用户的行动。 “行动”的最小化与流畅化: 如何通过简化操作、减少步骤、优化交互,让用户能够轻松地完成核心行为,降低行动门槛。 “多变的奖励”机制: 避免奖励的单一化和可预测性,引入变量奖励,让用户在每一次行动后都有可能获得惊喜,保持新鲜感和探索欲。 “社交反馈”的强化效应: 探讨社交互动、点赞、评论、分享等如何成为强大的习惯驱动力,让用户的行为得到认可和强化。 逻辑三:情感连接——让用户“离不开”的深度认同 用户对产品的依恋,最终源于情感上的连接。当产品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能够承载用户的情感、价值观,甚至是社交身份时,它便拥有了真正的生命力。 “身份象征”与“自我表达”: 如何让产品成为用户展示个性、彰显品位、表达价值观的载体,例如个性化装扮、自定义设置、社区身份标识等。 “归属感”的营造: 探讨如何通过社群建设、用户互动、共同目标等方式,让用户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更大群体的一份子,建立深厚的归属感。 “情感账户”的累积: 关注产品与用户之间每一次积极的互动,每一次被理解、被关怀的体验,这些点滴的“情感储蓄”将构成用户难以割舍的粘性。 “情感化设计”的应用: 运用色彩、音效、文案、动画等元素,传递产品的情感温度,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逻辑四:价值飞跃——让用户“持续成长”的长期锁定 当用户已经习惯使用产品,并与之建立了情感连接后,如何保持用户的热情,并引导他们走向更深层次的价值获取,实现产品的长期生命周期?这一逻辑关注的是产品的迭代、演进以及为用户创造持续性的、不断升级的价值。 “技能深化”与“知识积累”: 如何设计产品的进阶功能、学习路径、内容库等,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积累知识,从而在产品中获得持续的学习和成长。 “稀缺性”与“特权”的运用: 适时地引入会员体系、限量版内容、专属活动等,利用稀缺性激发用户的行动,并满足其追求优越感的心理。 “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激励与放大: 探讨如何激励用户创造高质量内容,并将其转化为产品生态的一部分,既丰富了产品内容,又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生态构建”与“跨界融合”: 展望产品的未来发展,如何通过与其他产品、服务或领域的联动,构建更完整的用户生态,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价值,形成更强的网络效应。 第三部分:在“沉迷”与“沉沦”之间——道德与责任的边界 本书始终强调,对用户“沉迷”的设计,并非鼓励不健康的过度使用,而是旨在帮助用户以一种更有效、更愉悦、更有价值的方式,将产品融入他们的生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 “用户赋能”而非“用户奴役”: 强调产品设计应以提升用户生活品质、实现用户目标为根本出发点。 “透明度”与“用户控制权”: 如何在设计中保持透明,让用户清楚地了解产品的运作机制,并赋予他们充分的控制权,能够自由选择是否继续使用,以及如何使用。 “负责任的创新”: 探讨如何在追求用户增长和产品粘性的同时,关注用户的身心健康、个人隐私和社会影响,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退出机制”的考量: 即使是“沉迷性”产品,也应提供清晰、便捷的退出路径,尊重用户的最终选择。 《沉迷:解锁用户终身价值的产品设计密码》是一本献给所有渴望打造卓越产品、建立持久用户关系的先行者们的指南。它将为你揭示那些顶级产品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让你从“如何吸引用户”的初级阶段,跃升到“如何让用户爱上你的产品,并与之共同成长”的战略高度。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玩弄用户”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真正理解用户、服务用户,并与用户共同创造价值”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移动端用户运营指南 互联网营销推广 中信出版》这本书的封面上“上瘾”二字,就如同一个强烈的信号,精准地击中了当下互联网产品和运营领域的核心痛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用户选择空前丰富的时代,如何让一款产品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并让用户对其产生依赖,甚至“上瘾”,这无疑是所有从业者梦寐以求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养成使用习惯”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和产品设计原则。那“四大产品逻辑”究竟是什么?它们是能够解释为什么某些产品能够牢牢抓住用户,而另一些产品却乏人问津的关键吗?我希望书中能有详实的研究和案例分析,能够解释这些逻辑是如何在现实产品中得到应用的。同时,“移动端用户运营指南”和“互联网营销推广”的组合,也让我看到了本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精细化运营和精准营销是赢得用户的关键。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有效地触达目标用户,如何通过运营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以及如何借助营销推广手段扩大产品影响力。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用户运营?我对此抱有极高的期望。

评分

这本《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移动端用户运营指南 互联网营销推广 中信出版》的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充满了好奇!“上瘾”这个词,在当下互联网产品爆炸的时代,既是诱惑,也带着一丝警惕。它似乎精准地触碰到了很多产品经理和运营人员内心深处的痛点与渴望:如何让用户不仅仅是“用”你的产品,而是真正地“离不开”?四大产品逻辑,听起来就有一种方法论的即视感,期待它能揭示那些隐藏在成功产品背后的秘诀。再结合“移动端用户运营指南”和“互联网营销推广”,这简直是为当前数字时代量身打造的宝典。我尤其在意的是“用户养成使用习惯”这一部分,这其中的奥妙究竟在哪里?是情感的连接,是功能的粘性,还是某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机制?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提供一套清晰的、可落地的操作框架,让我能够洞察用户的行为模式,并据此设计出更能留住用户的产品和运营策略?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提供大量实际案例分析,让我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如何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并最终转化为忠实的拥护者。这本书能否给我这个答案,我拭目以待。

评分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移动端用户运营指南 互联网营销推广 中信出版》这个书名,犹如一个磁石,瞬间就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产品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功能有多么炫酷,而在于它是否能巧妙地将用户“锁”在其中,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养成使用习惯。这其中的“上瘾”二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力量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提到的“四大产品逻辑”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否能够像一套通用公式一样,指导我们如何去设计和优化产品,使其能够更有效地触发用户的行为,并最终形成习惯?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具体的产品设计和运营策略的。此外,“移动端用户运营指南”和“互联网营销推广”这两个副标题,更是让我看到了本书的实践价值。在如今这个移动设备几乎占据了我们生活全部的时代,如何在这个战场上做好用户运营,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推广让产品深入人心,是每一个互联网从业者必须面对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见解和可操作的指南,帮助我提升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从而让我的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移动端用户运营指南 互联网营销推广 中信出版》,听起来就充满了吸引力。在这个时代,很多东西都讲究“粘性”,而“上瘾”这个词,更是把这种粘性推向了一个极致。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逻辑,能够让用户如此深陷其中,甚至形成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这本书的“四大产品逻辑”听起来就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框架,我非常想了解这四大逻辑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应用到实际产品中的。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隐藏在成功产品背后的“魔鬼细节”,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心理和行为动机。同时,“移动端用户运营指南”和“互联网营销推广”的结合,也让这本书显得格外实用。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有效地获取用户、留住用户、并最终转化为忠实的用户,是每个运营人员都要面对的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指导,让我能够学到如何在移动端进行精细化运营,以及如何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来推广产品,扩大其影响力。我渴望从中获得能够直接应用到工作中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帮助我更好地应对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移动端用户运营指南 互联网营销推广 中信出版》,让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用户心智”的大门。尤其是“上瘾”这个词,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直指核心,触碰到了用户心理最深层的驱动力。我一直认为,优秀的产品不仅仅是功能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情感的连接。而“养成使用习惯”则像是对这种洞察的最终检验。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中的“四大产品逻辑”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基于行为心理学,还是某种用户体验的迭代模型?是否能够像“上瘾”的某些经典案例一样,揭示出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被产品吸引、被功能所驱动的内在机制?同时,作为一个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摸爬滚打的运营人员,我深切感受到用户获取的成本越来越高,如何有效触达并转化用户,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的运营,是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这本书的“移动端用户运营指南”和“互联网营销推广”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能提供具体的工具、流程和评估指标,帮助我优化现有的运营体系,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我渴望从中获得能够改变现状,带来实实在在增长的灵感和方法。

评分

正版

评分

上瘾上瘾上瘾

评分

上瘾上瘾上瘾

评分

不错哈.......

评分

习惯给五星。

评分

上瘾上瘾上瘾

评分

不行

评分

习惯给五星。

评分

不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