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座日本名勝360度手繪環景導覽,
以畫巡禮日式建築細緻之美。
建築物、佛像會存在於該處都是有原因的,有時就連面對哪個方向,背後都有其深層的涵意。
理解先人的用意之後再探訪名勝,能夠讓旅程的樂趣增添百倍!
本書由日本Studiowork小組編制,此小組致力挖掘古蹟、名勝的全新價值,向大眾傳遞日本引以為傲的細緻之美。書中收錄的75座名勝中,有人人爭相朝聖的國寶,也有日本在地人的口袋名單,除了全面性的景點導覽,更以手繪解剖圖的形式,畫出微小卻富有深層意涵的細部。由本書擔任嚮導,景點何處可看?該如何看?都會有不同於往常的觀點。
有了這本貼心的「嚮導書」,當我們前往各地旅遊時,就不會再只是看熱鬧,而能真正地看出門道來,難得的旅程也會因此變得豐富有趣許多。
本書特色
◎9大觀光勝地,75座名勝、國寶手繪解剖圖!
→關西、關東、北海道、東北、四國、中國、中部、九州、沖神75座名勝古蹟360度手繪環景導覽,旅行樂趣倍增。
◎日本在地人口袋景點,旅程獨特性大加分!
→茶室、傳統老街、產業遺產、土木遺產、能量景點,日本在地人才知道的秘密景點收錄,為行程增添獨特性!
◎建築細節、古物擺設文化意涵精解,深度認識日本歷史、宗教文化!
→日本庭院、寺廟設計、屋頂雕飾、城堡形式沿革,豐富手繪,幽默圖解,增添尋訪文化深度。
【剖析名勝小秘辛】
◎關西.東大寺:南大門的仁王像為何側身向前踏步?
→參拜者進門之後,會被突然出現的仁王像俯視,身心先是因仁王散發的強烈之氣獲得淨化,接著在氣的引導之下前往大佛殿。
關東.日光東照宮:神廄舍(馬廄)中,為何這麼多猴子雕刻?
→在陰陽五行中,「馬=火」「猴=水」,因此才會由猴子來看守馬。
◎大阪.大仙古墳:為何古墳的形狀會是圓形呢?
→相傳前方後圓墳是古人藉著結合○與□以表現宇宙,古墳藉由圓形將「天圓地方」思想化為有形的產物。
◎岐阜.千光寺:為何兩面宿儺像怒髮衝冠,但嘴角卻帶笑意?
→熊熊烈焰、倒豎的頭髮、銳利的目光是出自對暴政的憤怒。嘴邊淺淺的笑意則充滿對民眾的慈愛。
◎東京.尼古拉堂:為何○和□代表耶穌?
在「約翰默示錄」中也提到,神所居住的世界是天球(○),人所居住的世界則呈矩形(長方形,□)的形狀,故以頭為○、身體為□象徵耶穌。说实话,我本以为这种“解剖图鉴”的定位,可能会让阅读体验变得有些枯燥,毕竟结构图总是难免带着一些理工科的冰冷感。但是,这本图鉴的编排方式却非常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阅读的趣味性。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大量的结构示意图,更重要的是,它在图解的旁边穿插了许多历史背景的小故事或者文化象征的解释。比如,在展示一座日式传统民居的屋顶结构时,图上会清晰标出不同材料的铺设层次,紧接着的文字就会解释为什么日本人会选择那样的坡度和材料,以及这种设计在应对当地多雨气候时的优势。这种图文结合、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学习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并且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甚至会拿起尺子,对着书里的比例尺比对一下,想象那个真实的场景。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其他平面描述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满足了我“看风景”的愿望,更激发了我“理解它为何如此”的好奇心,可以说是把知识和美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收到这本关于日本名胜的图鉴,我真是太惊喜了!光是翻开封面,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异域风情,那些精细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对日本的建筑和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被时间洗礼过的古老庭院和气势恢宏的城堡,总觉得背后藏着无数耐人寻味的故事。这本书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文字堆砌,而是真正做到了“图鉴”的精髓——用视觉语言进行深度解读。比如,它对某个著名寺庙的剖面图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以前总是在脑海里构建那个复杂木结构的内部空间,但有了这张图,那些斗拱、梁架的连接方式瞬间就清晰了,仿佛我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拿着一个虚拟的放大镜在实地考察。作者显然是花了大量心血去研究每一个细节的构造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描述风景的优美。对于我这种热衷于建筑历史和工艺的人来说,这种“解剖式”的呈现方式,提供了远超普通旅游指南的深度和知识性,让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匠人们的智慧与坚持。这本书无疑为我的日本文化探索之旅添上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进口原版”的标签常常意味着价格高昂,但内容却可能水土不服。然而,这本图鉴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的叙述语言虽然专业,但绝不晦涩,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克制和精准的表达方式,即便是不懂日语的读者也能通过图示轻松理解其核心要点。最让我感到物超所值的是,它所收录的“名胜”范围非常广阔,既有教科书级别的世界遗产,也有一些在普通旅游攻略中鲜少提及的、更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或自然奇观的剖析。这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非常持久,它不是一本看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开,针对特定地点进行深度“解码”的工具书。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视觉欣赏、历史知识和工程原理,真正做到了让读者在“看图说话”中,完成一次全面的文化巡礼。
评分我是一个对旅行规划极其讲究的人,总是希望在出发前就把目的地的一切都摸得透彻,这样游览时才能更有方向感,不至于走马观花。这本图鉴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前看其他书籍介绍富士山或者清水寺,无非是描述一下它们的外观多么壮观,或者说一下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但这本“解剖图鉴”则完全不同,它似乎将这些著名的地标“拆解”成了最基本的元素,然后告诉我每个元素是如何协同运作的。比如,关于京都的某个著名庭院,它不仅展示了主要景点的布局,还细致地标注了“枯山水”中石块的摆放角度与阴影关系,以及水池边植物的配置逻辑。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意境”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设计。带着这样的理解去实地观察,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比单纯看风景要深刻得多。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日本审美哲学的理解层次,不再是肤浅的“漂亮”,而是开始触摸到其背后的精神内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要知道,这种对细节还原度要求极高的图鉴类书籍,对纸张和印刷工艺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我翻阅时,能明显感觉到纸张有一定的厚度和质感,油墨的覆盖非常均匀,即便是最细微的线条,比如瓦片上的纹理或者石灯笼上的刻字,都清晰可见,没有任何模糊或重影的现象。这对于“解剖图鉴”的严肃性来说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细节的失真都可能误导读者对结构原理的判断。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处理一些古代木结构图时,使用了不同色阶来区分承重结构和非承重装饰部分,这种视觉上的区分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认知负担。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的读者来说,这种用心是看得见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本身也体现了一种日式工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它所描绘的对象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