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尺寸: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 一辑 (10种)所收录的均为传世名碑,以所见初拓本或善本为主,同时选取海外藏稀见早期拓残片对底本进行了精心整理修复,弥补了部分缺憾。本丛书为首次将全碑整体修复,用高品质宣纸全彩精印,浓淡得宜,纤毫毕现,原寸原大,不仅大可能地再现了子口原貌,而且更可得见碑刻谋篇布局的宏伟气势。实为填补碑刻出版领域空白之作。
内容简介:
汉碑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历来为史学家和书法家所重视,在汉文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汉碑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东汉以来,书法皆备,篆、隶、楷、行,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尤其是以汉碑为代表的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 **(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其艺术成就至今尚无人 **。习隶书者必习汉隶。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划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一辑选录汉碑十通。《乙瑛碑》雄健中和,笔法精熟,开魏晋隶书之先河;《石门颂》结体洒落自然,意趣横生,素有“隶中草书”之称;《孔宙碑》(收录有碑阳、碑阴、碑额阳、碑额阴)端庄严谨;《史晨碑》(收录有碑阳、碑阴)工整细腻;《三老讳字忌日记》所成的点画藏头护尾,纵收得体,沉稳有力;《张迁碑》(收录有碑阳、碑阴);方整刚劲,于雄厚古茂中透出秀雅之气;《西狭颂》(收录有碑阳、碑阴、碑额)书法笔力道劲稳健,字体方正,结体严想而又古拙;用笔方圆并用,富有变化;《景君碑》(收录有碑阳、碑阴)用笔或方或圆,刚柔相济,寓巧于拙;《曹全碑》(收录有碑阳、碑阴)秀丽华美;《礼器碑》(收录有碑阳、碑阴、碑侧1、碑侧2)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俊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王刘纯,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编审,兼任中国编辑学会理事、全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界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字研究会理事。李红:1969年出生,长期从事出版编辑、艺术品复制工作。现为郑州弘观文化公司总经理,河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郑州市政府命名优秀科技人才。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之前接触到的碑刻资料大多是模糊的线描图或者质量不高的照片,很多细节都因信息损耗而丢失了。这套《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纸质资料狂热分子”量身定做的救赎之作。我记得有一方唐代的造像题记,上面有一段关于佛教修建的记载,以往看的资料总觉得那几行小字辨识度很低,但在这次的拓本中,那几行小字清晰得仿佛刚刚刻上去不久,连那些微小的点画都清晰可见。这种清晰度让我得以重新校对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引用的错误,真是让人感到振奋。而且,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人性化,它保证了书页的平整度,即使是跨页的长篇碑文,展开后也能保持良好的视野,不会因为书脊的阻碍而让人阅读起来感到吃力。这说明编者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使用者在实际研究中可能遇到的所有不便,并提前进行了优化,这种用户体验上的细致入微,令人十分赞赏。
评分说实话,当我拆开那层层保护的包装,看到这十种珍本并排陈列时,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是相当震撼的。它们不是那种追求新潮设计的现代书籍,而是散发着一股子古朴、厚重的气息,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陈年宣纸特有的味道。我最喜欢的是那些记载了地方志或家族事迹的碑刻,它们不像帝王将相的功德碑那样宏大叙事,反而透露出一种扎根于民间的真实烟火气。我细心地对比了几块不同朝代的“小碑”,发现不同时期的书写习惯和隶书、楷书的过渡痕迹,在这整拓本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于一个痴迷于书法演变脉络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我甚至带着放大镜去观察那些细微的裂纹和修补痕迹,这些“瑕疵”恰恰证明了它们的真实性。这套书的出版方在选材和装帧上,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那种对“真”的执着追求,让人由衷地敬佩。它不仅仅是收藏品,更像是博物馆级别的复制品,让我不必远赴千里,就能在方寸之间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强烈建议那些对碑学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亲身体验一下这种纸本的魅力。
评分这套珍本的十种内容涵盖的年代跨度很大,从先秦遗风一直延伸到清代的文人书法高峰,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过度地美化或“修复”原碑刻,而是忠实地呈现了历史留下的痕迹。比如其中一套记载了某位名宦生平的碑刻,上面有明显的被火烧过的焦痕,这些焦痕在其他出版物中往往被刻意淡化或抹去,但在本套珍本中,它们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并且通过高质量的拓印技术,这些“伤痕”反而成了历史场景感最强烈的证据。这种对“原真性”的坚守,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书籍,而是一份严肃的学术馈赠。每当我翻阅其中一辑,都会有一种时空错乱的奇妙感受,好像我不再是坐在书桌前,而是亲身站在那风化的石碑前,感受着历史的沉重呼吸。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最传统的方式,为我们留住了最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的“原貌”,这种对传统的致敬,比任何花哨的包装都来得更有力量和说服力。
评分我最近开始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志铭,那段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但对个体生命的记录却异常丰富。这套珍本的第一辑里,恰好收录了几方那个时期的精品。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整拓”的理解还停留在粗浅的层面,以为就是把碑文拓下来就行了。但实际接触到实物后,我才明白“整拓”二字的份量。它意味着对碑石原貌的完整保留,包括那些因风化而产生的斑驳点点,以及碑框周围不甚清晰的装饰纹样,都被细致地记录了下来,这对于构建完整的语境至关重要。我翻阅其中一方墓主人的墓志时,被其行云流水的草书所折服,那种在刀下流淌出来的自由感,是任何印刷体字帖都无法传达的意境。我甚至能从拓片上感受到当时书写者运笔时的急促和从容。这本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它没有采用那种拥挤的样式,而是给每一块碑刻留下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让观者能够从容地进入到每一篇碑文的叙事世界中去,体会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
评分这本《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的第一辑,光听名字就让人肃然起敬,感觉一下子就钻进了历史的深处。我最近入手了一套,虽然还没完全翻完,但光是那份沉甸甸的质感和细致入微的拓印工艺,就足够让我爱不释手了。它不仅仅是几本书堆在一起,更像是一个个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被小心翼翼地请到了我的书房。我特别留意了那些碑文的细节,比如字与字之间的气息、刀刻的力度,甚至是纸张的纤维对墨色的微妙吸附,这些都是电脑印刷品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复刻的。尤其是那些在风雨中剥蚀了大半的珍贵碑刻,透过这精美的拓本,那些模糊的笔画仿佛又重新鲜活了起来,讲述着当年的风云变幻。我时常会对着其中一块汉代的残碑出神,想象着两千年前立碑人的心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文献资料范畴,它承载的是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对于研究书法演变、雕刻技术乃至社会风俗变迁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光是看到那些清晰的“入刀”痕迹,我就能体会到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那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今天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