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售商品须知
预售商品请单独下单,到货后将尽快安排为您发出。
若您将预售商品与其他商品一并购买,则该订单默认在预售商品到货后发出,拍下即视为认可,谢谢您的支持。
作 者:冯先铭//安志敏//安金槐//朱伯谦//汪庆正 著作 定 价:180 出 版 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01日 装 帧:精装 ISBN:9787501009534 ●序言内容简介
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陶瓷史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很多的学科,一部完备的陶瓷史的写作需要有多学科的协作与努力。中国硅酸盐学会在组织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的许多文物考古部门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这本关于中国陶瓷史的书,坦率地说,简直是历史爱好者和艺术鉴赏家的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我通常对这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会有些敬而远之,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将陶瓷简单地视为工艺品的演变,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社会、政治、甚至哲学变迁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比如,书中对唐代长沙窑的外销瓷与中原主流审美之间的张力进行了深入探讨,那种描述仿佛能让你闻到海上传来的咸湿气息和瓷器在窑火中变色的微妙瞬间。作者对不同朝代典型器物群落的划分逻辑非常清晰,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斑驳图案,到宋代五大名窑的含蓄内敛,再到明清景德镇的繁复绚丽,每一步跨越都伴随着对当时技术革新和社会需求的精准剖析。读完关于元青花的章节,我才真正理解了那种“鬼谷下山”式的威严与神秘感是如何由技术突破和国际贸易共同铸就的。这种将物证与史实无缝对接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人也能轻松跟上,同时也让资深藏家找到新的解读角度。
评分从编排结构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极其严谨,但阅读起来却毫不费力,这无疑是编辑团队高超功力的体现。它采取了“大时代脉络梳理”与“单项技术/品种深度剖析”相结合的双轨制叙事模式。在叙述主要朝代更迭的大框架下,它巧妙地插入了多个“专题聚焦”部分,比如专门讨论了南方越窑的刻花技术,或是北方磁州窑的民间朴拙审美是如何抵抗宫廷主流的。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立体感,避免了传统通史的线性疲劳。尤其是对于那些技术细节的描述,比如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拉坯工艺对器形流线的影响,或者氧化焰与还原焰对釉色最终呈现的决定性作用,作者都用极其精确的术语和通俗的解释并存的方式进行了阐述,确保了学术上的严谨性与读者的理解性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图版质量简直是业内标杆。很多重要的馆藏珍品,那些平时在博物馆隔着厚厚的玻璃才能一睹风采的孤品,在这里都以近乎完美的色彩还原度和细节清晰度呈现出来。特别赞赏的是,作者在介绍特定器型时,不仅展示了成品,还穿插了大量对窑址、泥料开采地以及制作工具的考古现场照片,这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维度。比如,在解析汝窑天青色的釉色成因时,书中展示了窑址的土壤成分分析图和不同烧制温度下的釉面微观结构图,这种科学层面的介入,使得对“美”的探讨不再停留于主观感受,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我花了好大力气去研究那些关于明代釉下彩与釉上彩的过渡阶段的对比图,那些细微的层次变化和晕染效果,即便是通过印刷品,也足以让人屏息凝神。对于需要进行实物比对和鉴定学习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图像资料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提供的细节之丰富,远超一般画册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陶瓷“符号学”层面的挖掘。陶瓷不仅仅是容器,它承载着权力的象征、哲学的思辨乃至士人的情趣。作者对明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如何参与到瓷器设计中的论述尤为精妙。他们如何用釉色和纹饰来表达对隐逸生活或儒家思想的偏好,如何通过对青铜器、玉器的模仿,将古老的礼制精神“移植”到日常可见的器皿上。我以前一直觉得清代康熙五彩的“郎窑红”不过是追求一种亮丽的红色,但书中解释了这种红在当时宫廷语境下所代表的生命力和对权威的宣示,一下子让这抹色彩厚重了起来。它不再是简单的颜色,而是一段复杂的历史宣言。这种将艺术品置于文化权力场域中进行考察的视角,使全书的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简单的“器物史”,而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化变迁史”。
评分坦白讲,我抱着一种“也许会有些过时”的心态来翻阅这本关于陶瓷史的著作,毕竟考古发现总是在不断更新。然而,这本书展现出的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对现有学术成果的全面梳理,让我放下了这种疑虑。它不仅全面回顾了过去半个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更重要的是,它对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性问题——比如某些窑口的归属问题、某个器物群的断代——都给出了清晰的、基于多方证据的权衡分析,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接受“是什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陶瓷的理解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不再仅仅是记住那些漂亮的名称和年代,而是建立起一个基于历史脉络、技术逻辑和文化意蕴的完整认知体系。它真正做到了成为一本可以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经典性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