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佛经音乐史料类编(精)

汉文佛经音乐史料类编(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经音乐
  • 汉文经典
  • 史料
  • 音乐史
  • 宗教音乐
  • 中国传统音乐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献
  • 精装本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凤凰
ISBN:9787550620872
商品编码:162792726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汉文佛经音乐史料类编(精)
  • 作者:编者:王小盾//何剑平//周广荣//王皓
  • 定价:220
  • 出版社:凤凰
  • ISBN号:978755062087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12-01
  • 印刷时间:2014-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806
  • 字数:837千字

编辑推荐语

王小盾、何剑平、周广荣、王皓编写的《汉文佛经音乐史料类编(精)》旨在将分散在各部《大藏经》中的佛教音乐史料,辑录并按14类编排,以反映原始佛教音乐的发生、传播及流变。此次修订,在初版的基础上增补了一批《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华大藏经》二书所遗录的资料,且增收了《卍新纂续藏经》中的音乐史料,将汉译佛典中的音乐资料,做了穷尽的搜罗辑录。

目录

原始佛教的音樂及其在中國的影響(代序)
凡例
一、音樂神話
1.乾闔婆
(1)佛與乾閩婆王對彈箜篌
(2)乾闔婆彈七寶琴讚佛
(3)釋女瞿夷聞呗變男身
(4)般遮尸棄
(5)“乾闊婆”的名義
2.樂神般遮
(1)般遮翼彈琴娱佛
(2)波遮旬調琉璃琴以偈歎須菩提
(3)般遮翼執樂求婚姻
3.五結樂子彈流離琴娱佛
4.鹿牛彈琴天女歌舞因緣
5.緊那羅
(1)歌神緊那羅
(2)大樹緊那羅王鼓琴奏法音
(3)饨真陀羅王鼓琴
6.其他
(1)寶女善口
(2)銀天人坐七寶花上彈箜篌
(3)龍王、天地釋等化樂示教
二、佛國世界的音樂
1.佛世界的自然音聲
(1)諸種妙音與好聲
(2)無惡聲和離欲聲
(3)兜率天音聲
(4)樂音說法
2.天伎樂
(1)供養之樂
(2)善業之人所享受的天國音樂
3.天國的園林
4.鳥音聲
(1)諸種音聲烏
(2)烏聲與佛聲
(3)關於頻伽烏
5.樹音聲
(1)音聲樹
(2)樂器樹
(3)多羅樹
(4)樹之神變
6.水音聲
三、音聲中的哲學
1.音樂與修行
(1)彈琴調絃缓急得中
(2)聽聲識因緣
(3)佛法相應相順如童子戲
(4)於妓樂已聞當聞
(5)一其心念不顧聲色
……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不包含《汉文佛经音乐史料类编(精)》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 --- 《大漠风沙中的丝路梵音:敦煌壁画与乐器考证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集考古学、音乐史学、图像学与文献考证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专著,聚焦于丝绸之路上最为璀璨的文化瑰宝——敦煌莫高窟中壁画所呈现的音乐图景。本书旨在通过对敦煌石窟中数以万计的壁画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深入的分析,重建一个立体、鲜活的中古时期西域乃至中原地区的音乐生态。 自古以来,敦煌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枢纽,其石窟艺术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当时社会生活、风俗礼仪乃至技术交流的缩影。在敦煌的千年壁画中,乐舞供养、经变故事、飞天形象中,蕴藏着大量关于音乐活动的珍贵视觉资料。然而,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壁画的宗教内涵或艺术风格,对于其中所描绘的乐器形制、演奏姿态、乐队编制乃至音乐流派的细节挖掘尚有待深入。 第一部分:壁画中的乐器谱系重构 本书的基石工作在于对敦煌壁画中所有与音乐相关的图像进行分类、测绘与比对。我们采用先进的数字图像技术,对第 172 窟的“反弹琵琶”到第 45 窟的“供养乐舞”等标志性壁画进行高精度复原与细节描摹。 我们重点研究了以下几类乐器: 1. 弦乐器: 详细考察了琵琶(包括曲项与直项)、箜篌(卧式与立式)、筝、古琴(七弦琴)在壁画中的形制演变。特别是针对箜篌的结构,结合出土实物与文献记载,首次提出了敦煌时期箜篌形制在不同朝代间的细微差异谱系。我们通过对图像中弦数、音箱形状的精确测量,推断其可能的音色范围与演奏技法。 2. 管乐器: 对筚篥、横笛、箫以及造型独特的法螺、筚篥等进行了细致的辨识。书中特别辟章节探讨了被称为“天乐”的唢呐类乐器在佛教仪式中的角色转换。 3. 打击乐器: 重点分析了羯鼓、钹、铙、拍板等打击乐器在营造乐舞节奏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比不同窟室、不同时期的壁画,揭示了唐代“燕乐”与西域“胡乐”中打击乐器组合的趋同与分化。 第二部分:乐舞场景的社会文化解码 音乐不仅仅是器物,更是行为的艺术。本书的第二部分着眼于壁画中描绘的“音乐事件”本身,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 我们深入分析了“供养乐舞”的场景。在敦煌的供养壁画中,乐舞往往具有强烈的仪式性和世俗性并存的特点。本书试图区分哪些是纯粹的佛教供养仪式音乐,哪些已经吸收了唐代宫廷燕乐的元素,哪些则保留了西域健陀罗或龟兹的特色。通过对乐伎服装、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的精微分析,我们尝试还原出当时音乐的“现场感”。 此外,本书对“经变”故事中的音乐描绘给予了特殊关注。例如,在描绘《维摩诘经变》或净土变时,乐器往往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象征意义。我们考证了在这些“天乐”描绘中,艺术家如何有意地夸大或简化某些乐器的现实特征,以表达宗教的超越性。 第三部分:乐器图像与文献的交叉印证 本书的价值在于实现了“图像”与“文献”的有效对话。我们并非孤立地解读壁画,而是将其与出土的古乐谱、现存的古代器物以及同时期的文献(如唐代的《乐府诗集》、史书中的乐律记载)进行交叉印证。 例如,通过对壁画中琵琶的描绘,我们反推当时可能使用的“品位”设置,并将其与中古时期琵琶指法理论进行比对。对于那些在壁画中出现但实物已失传的乐器,如某些形制奇特的拉弦乐器,本书尝试利用图像学的方法,结合波斯、印度的同类乐器图像,构建其可能的声学模型。 本书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的融合与审慎的推断。我们深知壁画作为一种程式化的艺术表达,可能存在写实与程式化之间的张力,因此,所有推论均建立在严谨的图像证据链和多重文献支持之上。 结论与展望 《大漠风沙中的丝路梵音》不仅是对敦煌音乐图像的详尽记录与分类,更是一次对中古时期声响世界的考古性重构。它试图穿透历史的尘埃,让那些沉寂千年的旋律,在现代读者的想象中重新流淌。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中国音乐史,特别是中古乐史的研究提供一套扎实、细致、直观的视觉数据库与分析框架,揭示敦煌艺术在中华文明音乐版图上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类“史料类编”的书,阅读体验往往是碎片化且需要高度集中的。它更像是工具书而非休闲读物,通常需要我备着放大镜和好几本参考书才能有效利用。我希望这本书的体例设计能够照顾到读者的实际操作需求。比如,如果它能提供完善的拉丁字母转写、年代对照表,或者对某些冷僻文献进行简要的背景说明,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编”——如何将散乱的珍珠穿成一条有逻辑的项链。如果作者在处理不同语种(梵文、古藏文、西域文字等)的音译和对译上展现出足够的敏感度,那么这本书的学术地位就不言而喻了。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可以随时查阅的权威参考手册。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者,我非常关注这类汇编的“存证”价值。现今很多一手史料都面临着数字化损耗或者原件难见的困境。一本高质量的文献类编,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备份”。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对于早期犍陀罗、中亚丝路以及早期汉传佛经译场中音乐元素的记载和引用。这些内容往往散见于各种不显眼的地方,比如石窟壁画的题记、寺院碑刻的铭文,或者是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碎片信息系统地整合起来,并给出可靠的出处注释,那无疑是为后来的研究者铺平了一条捷径。对我来说,它首先是一座可以信赖的“资料库”,其次才是一部可供阅读的专著。那种严谨的文献校勘和索引系统,比任何华丽的论述都更能打动我。

评分

初翻起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和“陌生感”并存的体验。它不是那种用现代流行语解读古代概念的轻松读物,而是要求读者沉下心来,去适应一种更古老的知识叙事方式。我注意到开篇似乎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界定“佛经音乐”的范畴,这很关键,因为它决定了后续所有史料的取舍标准。我尤其想看看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比如佛教仪式中的“歌咏”与纯粹的“俗乐”之间的界限划分,这往往是研究中最容易产生争议的地方。这本书的学术气非常浓郁,它似乎更倾向于向同行学者而非大众读者进行陈述,这对于追求精确性的研究者来说,是一种难得的高品质。它要求你带着问题去翻阅,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跨学科、时间跨度大的研究课题抱持一种既期待又担忧的心态。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图景,担忧的是信息量过载或者论述过于跳跃。我特别留意了它在梳理史料脉络上的功力。从目录上看,它似乎尝试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编年体系,这对于理解佛经音乐的演变至关重要。我希望看到作者不仅仅是罗列文献,而是能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实践与文本记录进行有效的钩沉和对照。如果能挖掘出那些被主流音乐史忽略的“边角料”式的资料,那就更值得称赞了。好的史料汇编,其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我们已知的知识,而在于它能引导我们发现多少未知的可能性。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暗示了其广博的涉猎范围,让人忍不住想一头扎进去,看看它究竟是如何驾驭如此庞杂的素材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是没得说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大功夫的用心之作。纸张的质感很棒,字体清晰锐利,排版也很有章法,即便是厚厚的精装本,读起来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尤其是那些插图和表格,处理得非常精细,很多历史文献的影印件,都能看得出校对人员的严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但光是翻阅这些印刷精美的篇幅,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对学术的敬畏感。这种对待实物资料的态度,让人对书中内容的可靠性充满了信心。有时候,一本学术著作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它作为“物证”的完整性和美观性上,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做到了顶尖水准。封面设计也很有古典韵味,既体现了专业性,又不失典雅,非常适合放在书架上陈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