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陳閱增普通生物學
定價:49.80元
作者:陳守良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040250589
字數:
頁碼: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陳閱增普通生物學》第3版的修訂按照普通生物學課程的基礎性、通論性和入門性的要求,參考國外的生物學教材,對第2版有關章節的內容進行瞭必要的增刪,各章都作瞭不同程度的修改,使本書更加符閤普通生物學課程的性質和任務,更好地適應廣大讀者和教師的需要。
全書共分7篇36章,涉及細胞,動物的形態與功能,植物的形態與功能,遺傳與變異,生物進化,生物多樣性的進化,生態學與動物行為等內容。
本書具有較好的廣度和深度,深入淺齣,可讀性強,可作為生命科學類各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中學生物學教師及相關科研人員參考。
目錄
1 緒論:生物界與生物學
1.1 生物的特徵
1.2 生物界是一個多層次的組構係統
1.3 把生物界劃分為5個界
1.4 生物和它的環境形成相互聯結的網絡
1.5 在生物界巨大的多樣性中存在著高度的統一性
1.6 研究生物學的方法
1.7 生物學與現代社會生活的關係
篇 細胞
2 生命的化學基礎
2.1 原子和分子
2.2 組成細胞的生物大分子
2.3 糖類
2.4 脂質
2.5 蛋白質
2.6 核酸
3 細胞結構與細胞通訊
3.1 細胞的結構
3.2 真核細胞的結構
3.3 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
3.4 細胞通訊
4 細胞代謝
4.1 能與細胞
4.2 酶
4.3 物質的跨膜轉運
4.4 細胞呼吸
4.5 光閤作用
5 細胞的分裂和分化
5.1 細胞周期與有絲分裂
5.2 減數分裂將染色體數由2n減為n
5.3 個體發育中的細胞
第2篇 動物的形態與功能
6 高等動物的結構與功能
6.1 動物是由多層次的結構所組成的
6.2 動物的結構與功能對生存環境的適應
6.3 動物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
7 營養與消化
7.1 營養
7.2 動物處理食物的過程
7.3 人的消化係統及其功能
7.4 脊椎動物消化係統的結構與功能對食物的適應
8 血液與循環
8.1 人和動物體內含有大量的水
8.2 血液的結構與功能
8.3 哺乳動物的心髒血管係統
9 氣體交換與呼吸
9.1 人的呼吸係統的結構與功能
9.2 人體對高山的適應
9.3 危害身體健康的呼吸係統疾病
10 內環境的控製
10.1 體溫調節
10.2 滲透調節與排泄
11 免疫係統與免疫功能
11.1 人體對抗感染的非特異性防衛
11.2 特異性反應(免疫應答)
11.3 免疫係統的功能異常
12 內分泌係統與體液調節
12.1 體液調節的性質
12.2 脊椎動物的體液調節
12.3 激素與穩態
13 神經係統與神經調節
13.1 神經元的結構與功能
13.2 神經係統的結構
13.3 脊椎動物神經係統的功能
13.4 人腦
14 感覺器官與感覺
14.1 感覺的一般特性
14.2 視覺
14.3 聽覺與平衡感受
14.4 化學感受性:味覺與嗅覺
14.5 皮膚感覺
15 動物如何運動
15.1 動物的骨骼
15.2 人類的骨骼
15.3 肌肉與肌肉收縮
15.4 骨骼與肌肉在運動中的相互作用
16 生殖與胚胎發育
16.1 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
16.2 人類的生殖
16.3 人類胚胎的發育
第3篇 植物的形態與功能
17 植物的結構和生殖
17.1 植物的結構和功能
17.2 植物的生長
17.3 植物的生殖和發育
18 植物的營養
18.1 植物對養分的吸收和運輸
18.2 植物的營養與土壤
19 植物的調控係統
19.1 植物激素
19.2 植物的生長響應和生物節律
19.3 植物對食植動物和病菌的防禦
第4篇 遺傳與變異
20 遺傳的基本規律
20.1 遺傳的定律
20.2 遺傳的第二定律
20.3 孟德爾定律的擴展簡介
20.4 多基因決定的數量性狀
20.5 遺傳的染色體學說
20.6 遺傳的第三定律——連鎖交換定律
20.7 細胞質遺傳
21 基因的分子生物學
21.1 遺傳物質是DNA(或RNA)的證明
21.2 DNA復製
21.3 遺傳信息流是從DNA到RNA到蛋白質
21.4 基因突變
22 基因錶達調控
22.1 基因的選擇性錶達是細胞特異性的基礎
22.2 原核生物的基因錶達調控
22.3 真核生物的基因錶達調控
22.4 發育是在基因調控下進行的
23 重組DNA技術簡介
23.1 基因工程的相關技術
23.2 基因工程主要的工具酶
23.3 基因剋隆的質粒載體
23.4 重組DNA的基本步驟
23.5 基因工程的應用及其成果簡介
23.6 遺傳工程的風險和倫理學問題
24 人類基因組
24.1 人類基因組及其研究
24.2 人類遺傳性疾病
24.3 癌基因與惡性腫瘤
第5篇 生物進化
25 達爾文學說與微進化
25.1 進化理論的創立:曆史和證據
25.2 生物的微進化
26 物種形成
26.1 物種概念
26.2 物種形成的方式
27 宏進化與係統發生
27.1 研究宏進化依據的科學材料
27.2 生物的宏進化
27.3 生物的係統發生
第6篇 生物多樣性的進化
28 生命起源及原核和原生生物多樣性的進化
28.1 生命的起源
28.2 原核生物多樣性的進化
28.3 處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病毒
28.4 原生生物多樣性的進化
29 植物和真菌多樣性的進化
29.1 植物可能由綠藻進化而來
29.2 植物適應陸地生活的進化
29.3 真菌多樣性的進化
30 動物多樣性的進化
30.1 動物種係的發生
30.2 無脊椎動物多樣性的進化
30.3 脊索動物多樣性的進化
31 人類的進化
31.1 人類與靈長目
31.2 人類的進化過程
第7章 生態學與動物行為
32 生物與環境
32.1 環境與生態因子
32.2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關係
32.3 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33 種群的結構、動態與數量調節
33.1 種群的概念和特徵
33.2 種群的數量動態
33.3 種群的數量調節
34 群落的結構、類型及演替
34.1 群落的結構和主要類型
34.2 物種在群落中的生態位
34.3 群落的演替及其實例
35 生態係統及其功能
35.1 生態係統的基本結構
35.2 生態係統中的生物生産力
35.3 生態係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35.4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36 動物的行為
36.1 本能行為和學習行為
36.2 動物行為的生理和遺傳基礎
36.3 動物的防禦行為和生殖行為
36.4 動物的社群生活與通訊
36.5 利他行為和行為節律
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必須強調一下這本書在內容前沿性方麵的處理,這著實令人耳目一新。生物學發展日新月異,很多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科研進展,但本書在處理新興領域時顯得尤為敏銳和審慎。它沒有盲目追求追逐每一個熱點,而是精選瞭那些具有基礎性、支撐未來發展方嚮的關鍵進展進行介紹。比如,在基因編輯技術或蛋白質組學相關章節,作者的論述既包含瞭紮實的原理,也恰當地引用瞭最新的研究成果作為佐證,確保瞭知識的“保鮮期”。這種平衡感把握得極佳,既沒有讓內容變得過於深奧而嚇退普通讀者,又保證瞭其學術的嚴謹性和指導價值。對於有誌於從事相關研究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而又與時俱進的知識平颱。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簡直是教科書中的典範,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紮實的質感。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既有足夠的厚度來保證翻閱時的舒適度,又不會過於沉重,這點對於需要頻繁查閱和攜帶的學生黨來說簡直是福音。更值得稱贊的是,插圖的呈現效果極為齣色,色彩的還原度高,細節刻畫得淋灕盡緻,無論是復雜的細胞結構圖還是精妙的分子機製示意圖,都能一目瞭然。很多生物學教材的圖往往是色彩黯淡或者綫條模糊,讓人看瞭抓耳撓腮,但這本書的視覺體驗卻是享受,這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理解抽象概念的難度。封麵設計也透露齣一種嚴謹而又不失活力的氣息,讓人在眾多教材中一眼就能被它吸引,仿佛預示著其中蘊含的知識寶庫等待著被挖掘。裝幀的堅固程度也讓人放心,即使是經常翻動,也不用擔心書脊鬆脫或者內頁脫落的問題,是一本可以陪伴學習者走過漫長求學生涯的可靠夥伴。
評分從宏觀結構來看,這本書的章節組織展現瞭一種極高的係統性,堪稱一部結構精密的知識建築群。它遵循瞭生物學從微觀到宏觀、從結構到功能的自然邏輯展開,過渡環節處理得極為平滑,仿佛是精心設計的階梯,引導讀者一步步攀登知識的高峰。例如,從分子生物學基礎到遺傳學原理,再到生態係統層麵的運作,層層遞進,彼此咬閤緊密,沒有絲毫的鬆散或重復。這種嚴謹的框架結構,使得學習者在建立知識體係時,能夠獲得清晰的坐標感,不容易在龐大的信息量中迷失方嚮。它為後續更專業化、更細分領域的學習打下瞭無比堅實的基礎,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學科地圖。
評分這本書的案例研究和思考題設計,簡直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絕佳訓練場。它沒有提供標準化的、唯一的答案,而是設置瞭大量開放性的、基於真實實驗數據或臨床情景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需要讀者將不同章節的知識點融會貫通,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推理。我嘗試解答其中幾個難度較高的題目時,深感自己不僅僅是在復習已學知識,更是在模擬科研人員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這種“以用促學”的模式,極大地激發瞭我主動探究的欲望,讓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建構。每當解開一道具有挑戰性的思考題時,那種成就感,遠比單純背誦定義要來得實在和持久。
評分深入閱讀後,我立刻被作者在概念梳理上的匠心獨運所摺服。不同於一些堆砌知識點的教材,本書的敘事邏輯流暢得如同高明的講師在授課,總能精準地把握住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係。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是什麼”,而是深入地探討“為什麼”和“如何運作”。例如,在講述代謝途徑時,它不像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瞭曆史背景和實驗發現的脈絡,讓學習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讀者的睏惑點,總能在關鍵的轉摺處設置精闢的總結和對比,將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區分得清清楚楚。這種行文風格,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起來,每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知識上的深度對話,而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這種對教學藝術的深刻理解,使得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同類教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