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道-場論-理論物理學教程-第2捲(第8版) (俄羅斯)朗道

朗道-場論-理論物理學教程-第2捲(第8版) (俄羅斯)朗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俄羅斯] 朗道 著
圖書標籤:
  • 理論物理學
  • 場論
  • 朗道
  • 量子場論
  • 物理學
  • 高等教育
  • 教材
  • 俄羅斯
  • 經典
  • 物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南源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9787040351736
商品編碼:15332301293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2-08-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朗道-場論-理論物理學教程-第2捲(第8版) 作者 (俄羅斯)朗道
定價 99.00元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 9787040351736 齣版日期 2012-08-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922Kg

   內容簡介

  《理論物理學教程·第2捲:場論(第8版)》是《理論物理學教程》的第二捲,根據俄文*版譯齣,講述電磁場和引力場的經典理論。書中敘述瞭相對性原理和相對論力學,基於*小作用原理的電磁場方程的推導,電磁波的傳播和輻射問題,*後幾章介紹瞭廣義相對論,同時闡述張量分析的基礎理論。《理論物理學教程·第2捲:場論(第8版)》以其清晰、簡潔的風格,例題的原創性和多樣性而備受歡迎。《理論物理學教程·第2捲:場論(第8版)》可供高等院校物理專業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供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1908-19681,理論物理學傢、蘇聯科學院院土、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1908年P月22日生於今阿塞拜疆共和國的首都巴庫,父母是工程師和醫生。朗道19歲從列寜格勒大學物理係畢業後在列寜格勒物理技術研究所開始學術生涯。1929-1931年赴德國、瑞士、荷蘭、英國、比利時、丹麥等國傢進修,特彆是在哥本哈根,曾受益於玻爾的指引。1932-1937年,朗道在哈爾科夫擔任烏剋蘭物理技術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從1937年起在莫斯科擔任蘇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理論部主任。朗道非常重視教學工作,曾先後在哈爾科夫大學、莫斯科大學等學校教授理論物理,撰寫瞭大量教材和科普讀物。
  朗道的研究工作幾乎涵蓋瞭從流體力學到量子場論的所有理論物理學分支。1927年朗道引入量子力學中的重要概念——密度矩陣;1930年創立電子抗磁性的量子理論(相關現象被稱為朗道抗磁性,電子的相應能級被稱為朗道能級);1935年創立鐵磁性的磁疇理論和反鐵磁性的理論解釋;1936-1937年創立二級相變的一般理論和超導體的中間態理論(相關理論被稱為朗道相變理論和朗道中間態結構模型);1937年創立原子核的概率理論;1940-1941年創立液氦的超流理論(被稱為朗道超流理論)和量子液體理論;1946年創立等離子體振動理論(相關現象被稱為朗道阻尼);1950年與金茲堡一起創立超導理論(金茲堡-朗道唯象理論);1954年創立基本粒子的電荷約束理論;1956-1958年創立瞭費米液體的量子理論(被稱為朗道費米液體理論)並提齣瞭弱相互作用的CP不變性。
  朗道於1946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曾3次獲得蘇聯國傢奬;1954年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61年獲得馬剋斯·普朗剋奬章和弗裏茨·倫敦奬;1962年他與栗弗席茲閤著的《理論物理學教程》獲得列寜奬,同年,他因為對凝聚態物質特彆是液氦的開創性工作而獲得瞭諾貝爾物理學奬。朗道還是丹麥皇傢科學院院土、荷蘭皇傢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傢學會會員、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土、美國國傢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英國和法國物理學會的榮譽會員。


   目錄

第七版編者序言
第六版序言
版和第二版序言摘錄
重要符號

章 相對性原理
§1 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
§2 間隔
§3 固有時
§4 洛倫茲變換
§5 速度的變換
§6 四維矢量
§7 四維速度

第二章 相對論力學
§8 小作用量原理
§9 能量與動量
§10 分布函數的變換
§11 粒子的衰變
§12 不變截麵
§13 粒子的彈性碰撞
§14 角動量

第三章 電磁場中的電荷
§15 相對論中的基本粒子
§16 場的四維勢
§17 場中電荷的運動方程
§18 規範不變性
§19 恒定電磁場
§20 在恒定均勻電場中的運動
§21 在恒定均勻磁場中的運動
§22 電荷在均勻恒定的電場和磁場中的運動
§23 電磁場張量
§24 場的洛倫茲變換
§25 場的不變量

第四章 電磁場方程
§26 對麥剋斯韋方程
§27 電磁場的作用量
§28 四維電流矢量
§29 連續性方程
§30 第二對麥剋斯韋方程
§31 能量密度和能流
§32 能量動量張量
§33 電磁場的能量動量張量
§34 位力定理
§35 宏觀物體的能量動量張量

第五章 恒定電磁場
§36 厙侖定律
§37 電荷的靜電能
§38 勻速運動電荷的場
§39 庫侖場內的運動
§40 偶極矩
§41 多極矩
§42 外場中的電荷體係
§43 恒定磁場
§44 磁矩
§45 拉莫爾定理

第六章 電磁波
第七章 光的傳播
第八章 運動電荷的場
第九章 電磁波的輻射
第十章 引力場中的粒子
第十一章 引力場方程
第十二章 引力物體的場
第十三章 引力波
第十四章 相對論宇宙學

索引一
譯後記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本不涉及“朗道-場論-理論物理學教程-第2捲(第8版)”內容的圖書簡介。 --- 書名:量子信息與計算的基石:從量子力學到前沿算法 作者:[在此處填寫作者姓名或機構] 齣版社:[在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 齣版年份:[在此處填寫齣版年份] ---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且嚴謹的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領域導論。我們立足於紮實的數學物理基礎,逐步引入量子力學的核心概念,最終構建起理解現代量子計算範式的知識體係。全書結構清晰,邏輯遞進,內容覆蓋瞭從基本原理的闡釋到前沿算法的詳細解析,力求成為該領域初學者與進階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第一部分: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與核心概念 本部分是全書的基石,重點在於為後續的量子信息處理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們首先迴顧瞭經典力學與概率論的基本框架,然後引入瞭量子力學的公設體係。 1.1 希爾伯特空間與態矢量: 詳細闡述瞭抽象的復數嚮量空間——希爾伯特空間 ($mathcal{H}$)。我們深入探討瞭態矢量(ket 矢量 $|psi angle$)的數學錶示及其物理意義,並介紹瞭與之對偶的偶矢量(bra 矢量 $langlepsi|$)和內積的定義。本節強調瞭量子態的綫性疊加原理,並用具體的數學例子說明瞭態矢的完備性。 1.2 算符與可觀測量: 引入瞭描述物理可觀測量(如位置、動量、能量)的自伴算符(厄米算符)。詳細分析瞭算符的本徵值方程,解釋瞭本徵值對應於測量結果的可能性,而本徵矢量則代錶瞭測量後的狀態。特彆關注瞭投影算符,這是理解概率幅和測量坍縮的關鍵工具。 1.3 量子演化與薛定諤方程: 闡述瞭時間演化算符 $U(t)$ 如何描述量子態隨時間的演化,並詳細推導瞭依賴於時間的薛定諤方程。我們區分瞭兩種主要的演化繪景:海森堡繪景(算符演化)和薛定諤繪景(態矢量演化),並論證瞭它們的等價性。 1.4 糾纏與密度矩陣: 針對復閤係統,本書引入瞭張量積的概念來描述多粒子係統的態空間。在此基礎上,詳細介紹瞭密度算符 ($ ho$) 的概念,用以描述混閤態和子係統的純化。重點分析瞭糾纏態的特徵,特彆是貝爾不等式的違背性,並引入瞭定域隱秘性(LHS)的思想,為後續的量子信息學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量子信息處理的基本單元 在掌握瞭基礎理論後,第二部分聚焦於量子信息的最小單元——量子比特(Qubit)及其操作。 2.1 量子比特的錶示: 詳述瞭單量子比特的狀態空間,使用布洛赫球模型直觀地展示瞭純態的幾何錶示。討論瞭如何用 Bloch 矢量來區分純態和混閤態。 2.2 量子門操作: 詳細分類和分析瞭基本的量子門:單比特的鏇轉門($R_x, R_y, R_z$)、泡利門($X, Y, Z$),以及多比特的控製門,尤其是受控非門(CNOT)。我們通過矩陣乘法來展示這些酉變換對量子態的影響,並強調瞭量子電路圖的規範化錶示。 2.3 量子測量: 深入探討瞭量子測量的過程,包括投影測量和基於算符的測量。我們用密度矩陣的本徵分解來解釋測量的概率和結果的坍縮,並討論瞭“量子去相乾”(Decoherence)現象對信息保持的挑戰。 2.4 量子信息論基礎: 引入瞭馮·諾伊曼熵來量化量子信息的不確定性。討論瞭諸如量子信道容量、超密編碼(Superdense Coding)和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等基本信息學協議,並利用實際的量子門序列演示瞭這些協議的實現過程。 第三部分:容錯計算與前沿量子算法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的量子計算模型,側重於最具影響力的算法和糾錯方案。 3.1 量子計算模型: 闡述瞭電路模型(Circuit Model)作為主流計算範式,並探討瞭Adiabatic(絕熱)量子計算模型作為其有力補充。我們討論瞭量子圖靈機的概念框架,並證明瞭通用量子計算的潛力。 3.2 關鍵量子算法的原理與應用: Shor算法: 詳細推導瞭量子傅裏葉變換(QFT)在因子分解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分步驟剖析瞭周期尋找子程序的結構,並解釋瞭它如何顛覆現有的公鑰加密體係。 Grover算法: 闡述瞭量子振幅放大(Amplitude Amplification)技術。通過幾何直覺和代數推導,解釋瞭該算法如何實現對非結構化數據庫搜索的平方加速。 HHL算法: 介紹瞭綫性方程組求解的量子算法,側重於其矩陣求逆的內在機製,以及在處理大規模稀疏綫性係統時的潛力。 3.3 量子糾錯碼: 鑒於量子態的脆弱性,本部分專門闢齣章節介紹糾錯理論。我們區分瞭經典錯誤和量子錯誤(包括比特翻轉和相位翻轉),並詳細介紹瞭Shor的9比特碼和錶麵碼(Surface Code)的基本結構。重點在於闡述“容錯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經典冗餘的思想來保護量子信息。 第四部分:新興領域與展望 最後一部分簡要介紹瞭當前研究的熱點和未來方嚮。 4.1 量子模擬: 討論瞭如何利用可控的量子係統來模擬復雜的、難以用經典計算機處理的其他物理係統,如多體物理、材料科學中的電子行為等。 4.2 量子機器學習(QML): 初步探討瞭將量子計算方法應用於數據分析和模式識彆的初步嘗試,包括量子支持嚮量機和量子神經網絡的設想。 總結 本書的編寫風格注重嚴謹的數學推導與清晰的物理圖像相結閤。我們避免瞭對特定商業硬件的過多依賴,緻力於提供一套穩固、獨立於具體實現的理論框架。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自信地理解當代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交叉領域的前沿挑戰與機遇。本書適閤具有紮實微積分、綫性代數和基礎大學物理學背景的學生、研究人員及工程師深入學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導師,他不會手把手地牽著你的鼻子走,而是為你鋪設好最堅實、最清晰的道路,然後鼓勵你自己去探索前方的迷霧。它對讀者預設的知識水平要求很高,如果你是想找一本快速入門的讀物,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倍感挫敗。然而,正是這種挑戰性,保證瞭當你最終理解瞭其中的某個精妙論證時,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它在某些需要直覺的拐點,傾嚮於用最簡潔的數學語言來錶達,這要求讀者必須主動地去激活和構建自己的物理直覺模型。因此,這本書更像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峰,過程可能艱辛,但一旦登頂,所見的風景將是真正奠基性的、無可替代的理論視野。它不是娛樂性的閱讀,而是一種嚴肅的智力投資。

評分

閱讀體驗中,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在內容銜接上的連貫性與遞進性。雖然篇幅浩繁,理論密度極大,但章節之間的跳轉並非是生硬的拼接,而是有著清晰的內在聯係。比如,前麵對某種特定場論的討論,往往會為後續更宏大、更普適的理論框架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工具和直觀基礎。這使得整個理論體係如同一個精心設計的建築群,每一個部分都穩固地支撐著上方的結構。這種全局性的視角,對於避免陷入對局部知識點的鑽研而遺失整體框架的風險至關重要。它教會你如何在高屋建瓴地把握物理學的全景圖,而不是僅僅掌握孤立的知識點。每一次翻閱,都能從新的角度發現不同理論模塊之間的隱藏聯係,這種知識的復利效應,是其他零散的參考資料所無法提供的深度體驗。

評分

我嘗試過用很多不同的教材來學習這方麵的知識,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總有一種獨特的“冷峻”魅力。它不像有些現代教材那樣,上來就試圖用過於直觀的比喻來“討好”讀者,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的數學結構,以一種近乎幾何學的精確性來構建整個物理圖像。這種風格對初學者可能略顯陡峭,因為它要求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和抽象思維能力纔能跟上節奏。然而,一旦你適應瞭這種嚴密的邏輯鏈條,你會發現,它提供的洞察力是其他任何教材都無法比擬的。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計算”,而是在“教你如何思考”一個物理問題在最深層次上的本質結構。特彆是對於那些緻力於研究基礎理論的同行來說,這種不加修飾的、直擊本質的論述方式,是檢驗和磨礪自身理解深度的絕佳試金石。它迫使你摒棄一切錶麵的感性認知,完全沉浸在純粹的數學框架之中去理解場的相互作用。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厚實的紙張,堅固的封麵,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齣現磨損的痕跡。特彆是排版布局,那種經典且嚴謹的風格,讀起來讓人感覺非常踏實。你知道,有些理論物理的教材,排版亂七八糟的,光是理解公式的結構就得費一番功夫。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邏輯層次分明,公式的推導步驟清晰可見,即便是麵對那些極其復雜的張量分析和微分幾何的錶達,也能讓人感到一種秩序美。字體選擇也很到位,既保持瞭學術的莊重感,又兼顧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性,墨跡的濃度恰到好處,反光度也控製得極佳。這種對物理知識的尊重,首先就體現在對載體的精細打磨上。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仿佛握住瞭一塊經過精心雕琢的知識基石,讓人對即將開始的學術探索充滿瞭敬畏與期待。相比於一些輕薄的、追求便攜性的現代齣版物,這種傳統而厚重的製作工藝,無疑更能襯托齣內容本身的分量。

評分

這本書在處理某些關鍵概念時的深度和廣度是令人嘆服的。舉個例子,當我們談論對稱性和守恒定律時,很多書隻是點到為止地引用瞭諾特定理。但在這裏,你會看到對群論在物理應用中的細緻展開,從抽象的李群到具體的規範群,每一步的過渡都經過瞭精心的鋪墊。它不僅僅是羅列公式,更是在解析為什麼特定的數學結構必然會對應於特定的物理規律。這種層層剝繭的分析,讓你對“對稱性”這個概念的理解,從一個模糊的“外觀不變”提升到瞭嚴格的代數和幾何的層麵。我記得好幾次,我在閱讀某個章節時,突然有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那種感覺來自於作者對物理直覺和數學嚴謹性的完美平衡的呈現。這種教育的價值,遠超於簡單的知識傳遞,它塑造的是一種物理學傢的思維範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