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岩野外工作指南 王成善院士做序 周川閩等譯地質工作者必備口袋書科學齣版社 (英)D

沉積岩野外工作指南 王成善院士做序 周川閩等譯地質工作者必備口袋書科學齣版社 (英)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DorrikAVStow著周川閩等譯 著
圖書標籤:
  • 沉積岩
  • 野外地質
  • 地質工作
  • 地質調查
  • 地質實踐
  • 地質教學
  • 地質手冊
  • 科學齣版社
  • 王成善
  • 周川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09154
商品編碼:1538756858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11-29
頁數:332
字數:380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內容介紹
沉積學是一門觀察科學,無論概念如何創新發展,野外基礎工作始終是研究的核心。有瞭野外基礎工作,纔能更好地開展室內分析測試與理論研究。沉積岩野外基礎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知道觀察什麼,怎樣觀察,如何記錄,以及如何更好地解釋這些數據。本書以簡練的文字、直觀的圖錶,簡明扼要地闡述瞭四大類岩類中常見的11種沉積岩及其特徵,並配以400多幅露頭和岩心的彩色圖片進行說明,為讀者更好地觀察和識彆沉積岩起到指導作用。

目錄
目錄
譯序

前言
緻謝
第1章 概述1
內容提要1
沉積岩分類2
沉積物的經濟屬性3
第2章 沉積岩野外工作方法5
野外安全5
野外用品6
野外工作原則和記錄本選擇7
基本參數測量與記錄8
野外素描和繪圖12
古流嚮與古斜坡分析17
地層序列與地層頂底標誌18
其他方法20
沉積岩基本特徵23
相的概念23
第3章 沉積岩基本特徵23
層和紋層24
侵蝕衝刷構造29
沉積構造30
沉積期後變形與泄水構造65
生物成因沉積構造84
化學成因沉積構造90
沉積物的結構及顆粒排列109
沉積物成分114
化石成分118
沉積物顔色119
第4章 礫岩127
定義及主要類型127
礫岩的基本沉積特徵128
分類130
産狀131
第5章 砂岩139
定義及主要類型139
砂岩的基本沉積特徵140
分類143
砂岩的産狀144
第6章 泥岩152
定義及主要類型152
分類156
産狀158
第7章 碳酸鹽岩167
定義及主要類型167
基本沉積特徵168
分類172
白雲岩基本特徵173
産狀174
第8章 燧石和矽質沉積188
定義與主要類型188
基本沉積特徵189
産狀190
第9章 磷灰石196
定義和主要類型196
基本沉積特徵197
産狀198
第10章 煤和石油202
定義和主要類型202
基本沉積特徵203
産狀206
第11章 蒸發岩213
定義和主要類型213
基本沉積特徵213
産狀216
第12章 鐵岩223
定義和主要類型223
基本沉積特徵224
産狀225
第13章 土壤、古土壤和結殼235
定義和主要類型235
基本沉積特徵236
第14章 火山碎屑岩243
定義及主要類型243
基本沉積特徵245
産狀248
第15章 沉積環境及解釋260
沉積環境建造單元260
沉積相的特徵及相模式261
相序和鏇迴263
側嚮變化和幾何形態264
構型要素和沉積相組閤266
層序地層學和層序界麵267
岩心沉積環境解釋268

在綫試讀
第1章概述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成為野外沉積岩識彆與描述的指南,其*大的特色是使用瞭大量彩色露頭照片和高度概括的圖件,以圖解的形式對沉積岩主要類型及特徵進行瞭闡述。突顯的重點條目和大量高度概況的錶格,使得本書內容更加簡練。為便於在野外工作中使用,本書還使用瞭詳細的交叉引用和索引係統,並在章節前和附錄中收錄瞭一些常用的工具圖錶(P314~320)。沉積岩野外工作的第*步是尋找地質嚮導,嚮其瞭解背景資料,並一起探討野外工作計劃。
本書共分15章,其中,第1章簡要介紹瞭不同成因類型沉積岩的定義和識彆特徵,並強調瞭沉積物和沉積岩的經濟價值;第2章詳細介紹瞭野外工作的基本情況,包括安全事項、設備選擇、記錄本的記錄方法、基本參數和測量、露頭素描和岩性剖麵描述,以及古水流和地層沉積過程分析等;第3章係統闡述瞭沉積岩的基本特徵,包括地層特徵、沉積構造、顆粒排列、沉積物的成分和顔色,以及這些特徵的識彆方法、觀察內容和參數測量;第4~14章依次闡述瞭主要的沉積岩類型及其特徵,並配以大量露頭照片進行說明;第15章對如何根據沉積環境進行沉積相和特徵解釋作瞭簡要的總結。*後,附件列舉瞭野外工作中常用的圖錶,包括地層年代錶、圖例、粒度對比圖版、極射赤平投影網(吳氏網)和蘭伯特等麵積投影圖闆。
本書主要適用於地球與環境科學專業的大學生,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人士。同樣,也適用於對沉積岩感興趣的高中生和業餘愛好者。本書圖錶極其豐富,共包含50多幅圖錶,以及400多幅彩色的露頭和岩心照片。這些照片拍攝自30多個國傢,幾乎包含瞭所有的地質年代。
沉積岩分類
沉積岩是由堆積於地球錶麵的顆粒物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形成。這些作用貫穿於整個地史時期的所有自然環境,至今仍在進行。因此,沉積物和沉積岩的分布極廣,現今覆蓋瞭大約7%的地球錶麵,地質記錄中也占重要比例。
沉積岩與火成岩、變質岩的主要區彆如下:
· 沉積岩在三維空間上通常呈層狀近平行分布。
· 沉積岩成分包含分散的顆粒和膠結物,其中顆粒包括各種礦物碎屑、生物碎屑,以及經過搬運的岩屑。
· 沉積岩可見各種化石和沉積構造。
根據成因(正如組分所反映的),可將沉積物(岩)劃分成以下四類:
· 陸源沉積物(矽質碎屑或碎屑)主要指先成岩風化和侵蝕破碎形成的各種碎屑顆粒,包括礫岩、砂岩、泥岩和古土壤等。
· 生物成因沉積物(生物碎屑或有機質)源自先成生物的骨架殘骸、生物軟組織,以及與生物作用有關的閤成物,包括碳酸鹽岩(灰岩和白雲岩)、磷灰石、煤,以及部分燧石。盡管灰岩和白雲岩的形成從根本上多數與生物作用有關,但部分灰岩(鮞粒灰岩和石灰華)由化學沉澱形成,多數白雲岩由早期方解石轉變而成。可見,沉積岩的成因類型與岩性並無一一對應關係,成因分類方案並不完美。
· 化學成因沉積物(化學的或自生的)由濃縮鹵水結晶析齣的晶粒直接沉澱形成,包括各類蒸發岩、鐵礦、金屬沉積物,以及一些碳酸鹽岩和鋁鐵矽鈣殼。
· 火山碎屑沉積物主要由火山爆發時形成的顆粒和碎屑組成,包括自碎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水攜型火山碎屑岩、外生型火山碎屑岩,以及火山灰、凝灰岩和集塊岩。
根據特殊的沉積構造、結構和成分,還可將上述各類或亞類沉積物(岩)劃分齣一係列的沉積相(包括描述相和成因相),它們是開展進一步沉積環境解釋的基礎(第15章)。
沉積物的經濟屬性
沉積物(岩)是當今世界工業和社會發展*主要的原料來源。事實上,沒有沉積物的開發和利用,世界將完全不同。錶1.1列舉瞭一些基第本工業活動與沉積物資源的關係,章1由此可見,能源、水資源、金屬和概礦物原料,以及化學品和日用品原述材料等,很多都源自沉積物和沉積岩。
由錶可知,露頭沉積學不僅是地球科學的基礎,還能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沉積物資源的開采,首先應確定它在沉積岩中的位置,然後再評估其豐度、分布範圍、品質和可采性。對上述特徵的評價,可通過詳細的野外工作、閤理的沉積相建模,以及隨後的實驗室分析完成。希望本書對露頭和室內岩心的沉積學研究有所幫助。
錶1.1沉積物的經濟價值
鬆散山麓碎石堆
圖1.1塞浦路斯南部上新統-更新統扇三角洲露頭與素描圖。砂體的幾何形態是開展油氣儲層和地下淡水層評價的基礎。開展露頭與井下沉積學對比研究,是石油公司深化地下砂體構型認識、提高儲集砂體預測準確性的有效方法。如圖所示,透鏡狀和寬闆狀砂體由扇三角洲平原河道砂體快速進積形成。扇三角洲由塞浦路斯內流河形成,具有近源和高能的特點。每期砂體上部可見古土壤層,對應於衝積扇不活躍的氣候乾旱期野外工作具有一定的風險,需要時刻警惕周邊環境的變化,並為所有可能的突發事件做好準備,每個人既要對自己的安全負責,也要留意他人的安危。野外工作時。
·提前瞭解工作地點的特殊災害,包括天氣、潮汐和海況的變化,以及危險的動物和昆蟲等。
·提前配備閤適的急救設備,包括急救藥箱、口哨、手電筒、火柴、太空毯、水、備用的食物和葡萄糖片等,並穿著適閤野外活動的衣服和鞋子。
·提前參加培訓班,學習基本的急救知識,並領取急救手冊;瞭解危險的暴露標誌,掌握暴露應急處理方法。此外,還要特彆注意飲水衛生。
·提前計劃好行程中每天的住宿地點和隨行人員,*好與同事、朋友、海岸警備隊或其他人員結伴,住宿可選擇野營基地或酒店。
·盡量配備移動電話,記住當地急救電話以及國際緊急救援電話112。特彆注意事項。
·裸露的懸崖、采石場岩壁和其他陡壁。
·陡坡上鬆散的碎石,避免滾石傷害到自己及附近的人,必要時配戴安全帽。
·潛在的各種落石、山體滑坡、泥石流、下陷的泥沙、山洪和地震等。
·沿岸的巨浪及濕滑的岩石。
·不要沿著陡坡猛跑,也不要攀爬陡峭的懸崖和峭壁,除非受過專業的攀岩訓練並有他人陪同。
·避免在老舊礦山巷道和礦洞內工作,除非受過相應的訓練,並獲得進洞許可。
·使用地質錘和采樣器時應佩戴護目鏡,並與他人保持距離,以免岩石碎屑飛濺傷人。
·廢棄的物品、垃圾(罐頭、玻璃)、炸藥(采石場)、交通情況,以及地質遺産與保護區的規定。
國際通用求救信號
·連續的6聲哨音、6次閃光、6聲呼喊或6次揮舞的彩帶,如有必要每隔一分鍾重復一次。
·連續3聲哨音。
野外用品
充分的準備對野外工作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野外常用物品包括:
·背包(結實、輕便、多口袋)。
·地質錘(重約1kg)。
·地質羅盤(需預設研究區磁偏角)。
·手持放大鏡(一備一用,倍數以10倍為佳)。
·袖珍摺疊刀(帶有開塞鑽、開瓶器,以備放鬆討論時使用)。
·捲尺(長度依據實測剖麵長度確定)。
·鹽酸瓶(裝足鹽酸)。
·野外記錄本(硬皮、防水、頁麵大小足夠剖麵素描、岩性剖麵繪製及簡要的文字記錄使用,建議至少為180mm×220mm)。
·粒度和分選圖版,以及極射赤平投影網(吳氏網)和透明紙。
·鋼筆、鉛筆、尺子、編圖彩筆和投影時使用的圖釘。
·樣品袋和記號筆。
·底圖及畫闆(如需繪圖)。
·標準岩性記錄紙和文件夾(如需大量記錄)。
·地質圖、地形圖及相關資料。
·相機及愉悅的心情和微笑。
·本指南!
現代地質學前沿探索:從深部過程到行星演化 書名:深層地球的奧秘與行星地質動力學 作者: 國際地質動力學研究協作組 譯者: 李文濤,張曉晴 等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擬) 字數: 約1500字 ---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瞭當代地球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聚焦於地球深部過程、闆塊構造的驅動機製、以及行星尺度的地質演化規律。它不僅是一部麵嚮專業研究人員的深度參考手冊,更是一部激發新一代地質學傢進行跨學科思考的指南。全書內容結構嚴謹,邏輯清晰,涵蓋瞭從地幔對流的精細模擬到火星等類地行星錶麵結構形成的宏大敘事。 第一部分:地球深部結構與物質循環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地球內部的物質組成、物理狀態及其相互作用。重點內容包括: 1. 俯衝帶的動力學與深部物質返還: 詳細分析瞭俯衝闆塊進入地幔深處的軌跡、變形模式及其對上地幔的物質和熱量輸入的影響。引入瞭最新的地震層析成像數據,揭示瞭超深俯衝闆片(DeEP)的精細結構,並討論瞭水在俯衝過程中遷移和釋放對岩漿活動、地震孕育乃至地幔楔化學演化的控製作用。討論瞭俯衝帶的“盤繞效應”(Slab Tearing)和“錨定效應”(Slab Anchoring)如何調控地幔對流的模式。 2. 地幔對流的數值模擬與岩石學約束: 本章基於高性能計算(HPC)平颱,展示瞭三維、非綫性、粘彈性地幔對流的最新模擬結果。重點闡述瞭“粘滯性”與“擴散粘性”兩種機製在地幔不同深度(從古地幔到現今地幔)的相對重要性。結閤高壓高溫實驗岩石學數據,校準瞭模型中的本構方程,尤其關注瞭橄欖石和石榴石在高壓相變下的流變學行為,力圖解釋地幔柱的形成與消亡機製。 3. 外核-內核的耦閤與地磁場起源: 探討瞭地核內部的物質傳輸過程,特彆是液態外核的對流運動(地球發電機效應)與固態內核的生長速率之間的熱力學耦閤。引入瞭最新的約束,解釋瞭地磁場極性漂移和反轉的周期性,並討論瞭地幔底部熱流的波動如何影響外核的動力學穩定性。 第二部分:闆塊構造的驅動力與全球效應 本部分將視角拉升至地錶,剖析驅動全球闆塊運動的核心機製及其對氣候和生物圈的深遠影響。 1. 闆塊邊緣的應力平衡與地震活動性: 細緻分類瞭不同類型的闆塊邊界(匯聚型、離散型、轉換型),並運用大地測量學(如InSAR和GNSS)數據,量化瞭現今闆塊邊界上的應變積纍速率。重點分析瞭慢地震(Slow Slip Events)的物理機製,探討其在調節大地震周期中的作用。引入瞭基於斷層摩擦定律的統計模型,用以評估特定構造帶的長期地震危險性。 2. 大陸岩石圈的形成與破壞(裂榖作用): 係統考察瞭大陸裂榖的啓動、發展及最終的洋中脊形成過程。通過對東非大裂榖和南中國海等經典案例的分析,闡述瞭地幔熱柱(Plume)對岩石圈減薄和地殼拉張的觸發作用。深入討論瞭“滯留的岩石圈根”(Thick Lithospheric Roots)如何阻礙幔源岩漿上升,並可能導緻復雜的多期次構造事件。 3. 闆塊運動與古氣候的相互反饋: 本章強調瞭構造事件對全球環境的調控作用。例如,特提斯洋的閉閤如何影響季風係統和冰蓋形成;大型造山運動(如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如何通過風化作用吸收大氣二氧化碳,從而影響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引入瞭同位素地球化學的指標(如鍶、氧同位素),重建過去數億年間的海平麵變化和氣候波動曆史。 第三部分:類地行星的地質動力學比較 本書的創新之處在於將地球模型應用於太陽係內其他岩石行星的演化研究,尋求普適性的行星地質定律。 1. 火星與金星的構造模式: 對比瞭火星“停滯蓋”(Stagnant-Lid)模式與金星“局部蓋闆迴收”(Episodic Lid Tectonics)模式的動力學根源。對於火星,分析瞭巨大的奧林帕斯山和水手榖等構造形跡,推測其深部地幔熱演化曆史。針對金星,探討瞭其全球性地錶重塑事件(Resurfacing Events)是由於地幔對流失穩引發的快速構造轉變。 2. 月球與水星的冷卻曆史與岩漿洋殘餘: 考察瞭早期岩漿洋的結晶分異過程,以及這對月球和水星的錶麵結構和內部熱演化軌跡的影響。通過重力場和地形學數據,推斷瞭它們早期磁場的有無及其與深部熱演化的關聯。 3. 行星地質時鍾的校準與新方法: 介紹瞭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鏈(如U-Pb, Sm-Nd)和撞擊坑計數方法對行星錶麵地質年齡進行精確標定的最新進展,並提齣瞭一個統一的、基於熱力學原理的行星地質動力學模型框架,用於預測不同初始條件下的行星演化路徑。 --- 目標讀者: 專注於地球物理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行星科學等領域的研究生、博士後、以及一綫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本書強調理論深度與觀測數據的結閤,旨在推動地球科學從描述性研究嚮定量預測性科學的跨越。

用戶評價

評分

翻譯質量對於一本外文引進的專業書籍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像地質學這樣術語精確性要求極高的領域。我非常關注周川閩等譯者團隊的專業背景。地質學中的許多專業詞匯,比如特定的沉積構造名稱,如果翻譯得過於直白或者不準確,很容易在實際應用中造成誤導。一個好的譯本,應該能保留原文的專業韻味,同時確保國內地質工作者能夠無障礙地理解和使用。我希望這本書的譯者不僅是語言專傢,更是深諳國內地質學界常用術語的行傢,能夠做到信、達、雅的統一。如果能在一些關鍵術語旁標注上英文原文或常見的拉丁詞根,那就更貼心瞭,這對於後續查閱更深入的英文文獻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期待看到一個精準、流暢、沒有“翻譯腔”的優秀譯本。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抓人眼球,那種略帶復古的米色調,搭配上醒目的標題字體,一下子就讓人感受到瞭地質學的厚重與專業。作為一名業餘地質愛好者,我常常因為專業術語的繁復而望而卻步,但看到這本小冊子的設計風格,就覺得它應該會是那種既嚴謹又不失親和力的讀物。我特彆期待它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地質學傢一樣,在我手中徐徐展開那些復雜的地層故事。我希望能通過它,更直觀地理解那些教科書上乾巴巴的描述,比如沉積岩的層理變化、古生物標誌等等,最好是能配上一些清晰的野外照片或者手繪圖,那樣在實地考察時,就能立刻對應起來,而不是隻能在腦子裏空想瞭。這本書的定位顯然是“口袋書”,這就意味著它必須在便攜性和信息密度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不能太厚重,但也不能為瞭輕薄而犧牲掉關鍵的識彆特徵和分析流程。如果它能做到這一點,那它絕對是周末去郊外“尋寶”時的最佳夥伴瞭。

評分

從一個實戰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口袋書”定位意味著它必須極其耐用和實用。我設想它應該采用某種高質量的紙張和裝訂方式,能夠承受反復翻閱、汗水甚至是不小心沾上的泥土。一個好的野外工具書,它的物理形態應該能適應惡劣的工作環境。此外,如果能在書的最後幾頁附帶一些實用的附加信息,比如不同地區常用的地層單位速查錶、常用的物理常數(如密度、摺射率的近似值)、或者一個簡單的野外應急指南(比如如何在復雜地形中快速定位或求助的建議),那就太棒瞭。這些看似“題外話”的內容,往往在關鍵時刻能發揮齣意想不到的作用,體現齣編寫者對野外工作者真實需求的深刻理解和人文關懷。

評分

我最關心的是內容組織上的邏輯性。地質野外工作往往是高度依賴經驗和係統性思維的,一個好的指南不應該隻是知識點的堆砌,而應該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手冊。我希望這本書能清晰地勾勒齣從“發現一個露頭”到“完成一份現場記錄”的完整工作流程。比如,它應該首先教導如何安全有效地接近和觀察露頭,接著是不同風化程度下岩石的初步判斷方法,最後是如何進行精確的測量和描述,包括走嚮、傾嚮、傾角這些核心數據。如果能將這些步驟融入到具體的案例分析中,哪怕隻是簡單的“如果遇到這樣的層理,你應該首先記錄什麼”,那對於入門者來說都是極大的幫助。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標準的、全球通用的記錄錶格模闆,這樣我們就能用最專業的範式來記錄下每一次的發現,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可比性。

評分

作為一本由專業人士翻譯和序言的書籍,我對它在專業深度上的把控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它不僅僅停留在基礎的岩石分類,而是能深入到一些更細微的、決定沉積環境的關鍵指標上。例如,對於泥岩和頁岩的區分,或者在灰岩中如何識彆齣生物碎屑的種類和含量,這些都是區分不同沉積相的重要依據。一個真正的野外指南,應該能夠教會使用者如何“閱讀”岩石,理解沉積物在形成過程中所經曆的能量變化、搬運距離和水動力條件。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簡明扼要的圖錶,將特定的岩相特徵與可能形成的環境(如河流、湖泊、三角洲、淺海等)直接關聯起來,那無疑能大大提升野外推斷的效率和準確度。這種由錶及裏、由象到因的引導,纔是衡量一本專業指南價值的關鍵所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