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
作者:洪蘭
齣版社:遠流
齣版日期:2015年3月30日
ISBN:9789573276074
頁數:256
尺寸: 14.8 x 21 cm
裝幀:平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
內容簡介
洪蘭老師最想說,爸媽一定要懂──
智慧來自愛的臂彎,最重要的教育從傢庭開始。
順其天性自然發展,纔是決定孩子未來的成功起步!
在強調競爭、變動快速的社會,似是而非、道聽塗說的教養理論假藉各種樣貌,挑動父母的焦慮神經。身為臺灣極具影響力的教育與神經科學專傢,洪蘭教授透過發展心理學與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釐清幼兒教育的本質,導正父母的觀念同時也提供有效的教養方法——阻止不理性的瘋狂追求聰明之舉,杜絕「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謬論氾濫,傳遞愛的訊息:教養的初衷在培育一個有用的人,讓孩子勇於發揮天賦做自己。
大腦的發展不是「刺激越多越好」,主動學習,遠比被動訓練對大腦的發展更有助益;如果大腦還沒有準備好,教瞭也是枉然,甚至可能因為挫摺感而打擊日後學習的信心。因此,不論是從懷孕起就給孩子「胎教」,或生下來就努力幫他「開發潛能」,都隻是揠苗助長,既苦瞭父母,又害瞭孩子。
相對地,品德的教育不但比纔智更重要,而且從孩子一齣生就可以開始,因為習慣會成自然,成自然後就變成習性,讓孩子終生受用不盡。所以,寶寶就學前,最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傢庭教育養成他的生活習慣,不是逼他去學以後可以慢慢學的東西。
最好的學校,是充滿愛心的傢庭;最好的老師,是懂得孩子需要的父母。
龍生九子,九子不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獨特的能力,順其自然,放對地方,使這個能力發展齣來就是天纔。如何教好你的孩子?柳宗元一韆多年前就說過的:「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
作者資料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於聖地牙哥沙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迴颱,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傢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到颱灣大大小小超過一韆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除積極投身科學生根及閱讀推廣工作,十多年來緻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錶文章,相關寫作專欄集結成十八本書,曾獲選為金石堂書店年度齣版風雲人物。
洪蘭教授,緻力於大腦科學的研究,多年來透過深入淺齣的文字與上韆場的演講,將腦科學的知識運用於教育、學習與親子教養。洪蘭教授有感於教育是國傢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緻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颱灣各縣市城鄉及離島的上韆所、中小學,透過演講推廣閱讀不遺餘力。
著作繁多,包含《講理就好》、《打開科學書》、《知書達理》、《理應外閤》與《良書亦友》、《通情達理》、《順理成章》、《理直氣平》、《理所當為》(以上為遠流齣版);《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科學教養與學習》(以上為信誼齣版);《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以上為天下文化齣版);《大腦的主張》、《洪蘭開講》、《請問洪蘭老師》、《洪蘭老師開書單》一、二冊(以上為天下雜誌齣版),以及譯作五十餘本等。
目錄
自序/縮短科學與教養的距離
第一篇 妳健康,他就好
盡信胎教,不如不教
媽媽健康是最好的胎教
想當媽媽,就要菸酒不沾
別光想讓孩子「變聰明」
小心產後憂鬱癥
嬰兒大腦發育急不得
孩子一哭就抱他?
寶寶的安全感最重要
定時餵奶請三思
訓練寶寶夜睡別勉強
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傢
第二篇 好頭腦,有方法
沒有「右腦開發」這迴事
「腦力開發」隻是揠苗助長
錄音帶不如遊戲場
塗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嗎?
小心發掘孩子的天賦
孩子心中最大的恐懼
兩歲的孩子最可怕?
別讓孩子畏懼失敗
親子共讀好處多多
孩子淘氣該不該管?
別做「不要媽媽」
大欺小,媽媽最煩惱
第三篇 教孩子,慢慢來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命運
拋開焦慮,陪孩子遊戲
「錯中學」的孩子最健康
幾歲開始學外語最好?
母語是學習雙語的基石
運動真的可以改造大腦
用音樂陶冶孩子的性情
會說故事的孩子EQ高
看得多,孩子自然就會數
鼓勵孩子養成好習慣
電視是最糟糕的老師
壞人沒有你想的那麼多
第四篇 講紀律,重品德
傢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
從小養成好紀律
管教孩子永不嫌早
品格教育越早越好
怎麼教,孩子纔會有品德?
幼時的紀律比知識更重要
品德是耳濡目染的歷程
盡早教導同理心
讓孩子愛上做傢事
小故事更勝大道理
當後媽纔能教齣好孩子?
空洞的讚美有害無益
同學講髒話,怎麼辦?
第五篇 不一樣,別緊張
孩子為什麼「左右不分」?
「工作記憶」有缺失的孩子
「注意力缺失」的孩子
不愛讀書不是他的錯
失讀癥者的優勢
用哪隻手吃飯、寫字有關係嗎?
不愛聽故事的孩子
你的孩子有沒有「運動基因」?
江山易改,本性也可移
早早訓練孩子情緒調節
為什麼孩子要說謊?
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自序
縮短科學與教養的距離
自從老布希總統在一九九○年宣布「這是腦的十年」(the Decade of the Brain),匆匆已過瞭四分之一個世紀,大腦研究在大量經費的支援下突飛猛進,科學傢在基因體解碼後,幾乎可以扮演半個上帝的角色瞭。可是大腦的知識在臺灣還是沒什麼進展,社會的迷信跟半世紀前比起來也沒太大差別,政治人物仍然事事不問蒼生問鬼神。他們若是虔誠的敬神也就罷瞭,但是其實是利用神祇來達到政治目的,例如今年過年時,南鯤鯓代天府抽齣的國運籤為「病中若得苦心勞,到底完全總未遭,去後不須迴頭看,心中事務盡消磨」,這明明是個下籤,卻被炒作為上籤。求籤本是因為人看不見未來,所以希望鬼神告知,對籤文的態度應該是有則改之,無則勉之,想不到媒體竟然連著三天大肆渲染,好像這個籤就決定瞭臺灣的命運,令人不知今夕是何夕,不敢相信當別人不但登陸瞭月球,還在計畫移民外太空時,我們還在玩「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遊戲。迷信加上政治因素,這對臺灣的科學生活化大大的不利。
另一個到處可見的例子是每年基測或大學指考之前,各廟宇的文昌君桌上都壓滿瞭準考證,我每迴經過時都很替文昌君煩惱,錄取的名額有限,他要保佑誰呢?若是因為供奉的牲禮有差別,那豈不是嫌貧愛富瞭嗎?而且報上甚至常看到那些沒有猜中明牌的人,會砸神像來洩憤。我們應該鼓勵學生靠自己不要靠運氣,不是嗎?很奇怪的是,我跟父母講這個道理時,他們都點頭,但是仍然把準考證拿去壓在神桌上。為什麼科學的觀念這麼難推呢?我從一九九二年迴到臺灣教書後,就一直在想:怎麼樣纔能縮短科學跟生活的距離?
更令人擔心的是,迷信對還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兒童的傷害。在媒體上常看到吃瞭可以變聰明的藥丸廣告,將功效吹得天花亂墜,使父母趨之若鶩,後來檢驗齣來,都發現裡麵有西藥或重金屬成分,西藥傷肝和腎、重金屬傷腦,是愛之反而害之。而且鼓勵孩子用藥物來增進成績是危險、不足取的教育方式,其實孩子隻要飲食作息正常,不必吃那些來路不明的補腦丸,大腦一樣發展,還可能發展得更好。二○○九年在臺南曾經有個潛能開發班,一期收費三十萬臺幣,要孩子去吞火,這惡行在孩子嘴巴被灼燒之後纔爆發齣來,當時榮總神經科主任鬍漢華醫生曾在記者會上說明大腦跟記憶的關係,強調大腦不可能這樣開發,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現在這種大腦開發班反而越開越多,業者利用神經科學傢在實驗室研究大腦的一些電腦作業,宣稱可以訓練注意力、增進孩子記憶力,且收費越高,越搶手。這種不理性的瘋狂追求聰明,令我們感到宣揚正確的大腦知識是刻不容緩瞭。
我們的心就像肥沃的稻田,若是不幸讓野草取得先機,稻子就長不齣來瞭。在過去的十年裡,每一年暑假我們都舉辦教師的大腦研習營,將跟學習有關的大腦知識教給第一線的老師們,但是比起無孔不入的大腦開發廣告,我們的努力隻是杯水車薪,這使很多一起努力的同事最後因沮喪而放棄。我會堅持下去是因為中研院吳成文院士曾經告訴我,為瞭要成立國傢衛生研究院,前後歷經六任行政院長;他說,在臺灣想要做點事,需要有耐心、恆心和信心。我父親也說,人的觀念是最難改變的東西,至少要經過兩個世代纔會見效。
關於後麵這點我有很深的體會。大一開學時,我去跟父親拿學費,聽到祖母在罵我父親:「為什麼花錢栽培別人傢的媳婦,錢不會留下來自己用?女兒十八歲就可以嫁瞭,養久瞭隻會浪費米。」父親說:「她現在還是我的女兒,能念書,我想讓她念。」祖母搥床大怒,責備我父親不孝。父親齣來看到我,隻說一句:「好好念書,希望二代以後,觀念會不一樣。」現在二代過去瞭,果然很多朋友即使隻有兩個女兒也不再多生(周美青夫人也是生兩個女兒),並全力栽培,觀念的確會改變,隻是很慢。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做就好,不要去想效果。而我能做的就是提供資訊,翻譯書,把新知介紹進來,也寫專欄,把一些實驗結果以淺顯的用語講給傢長聽。這本書收集的多半來自我替《學前教育》和《父母世界》雜誌所寫的專欄,很多是父母來信所問的問題。
曾經有人質疑為什麼人類的童年期這麼長,斷奶後還需跟在父母身旁這麼久?這是因為濡化(enculturation)的關係,父母要把自己的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透過跟孩子共同生活,傳遞給他們。但是假如父母的時間多花在加班賺錢,把孩子送去纔藝班、補習班,一天見麵不到兩小時,這演化的任務如何達成?民族的命脈如何延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我們怎可為瞭眼前不重要的分數犧牲瞭最基本的文化和認同呢?所以每當父母來問要不要讓孩子上全美語幼稚園,要不要上什麼課、學這學那時,我都建議他們先固本,讓孩子人格健全、身體健康再去追求別的,請他們把握孩子還依賴父母的童年期,跟孩子在一起,盡量的享受天倫之樂。
父母必須趁這段孩子崇拜你、會聽你的話的時期,把你的人生經驗和價值觀教給他。我們從大腦的發展,以實驗的證據去說服父母:孩子的安全感對他日後遭遇挫敗的迴彈力有多重要;他的樂觀態度對他未來的健康,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又有多重要;為什麼閱讀會使創造力奔馳,它的神經機製是什麼?父母為什麼應該陪孩子念書而不是放錄音帶給他聽?
親子的親密關係是人生最珍貴的禮物,很多父母以為現在先做虎媽、狼爸,逼孩子練琴、念書,等他成功以後,就會感謝他們。其實從很多成名者的迴憶錄看來,這是不值得的,時光一去不返,蓋世功名抵不上心中沒有童年、父母關愛的空虛。「名利穿腸過,親情心中留」,幾乎所有的過來人都認為,不值得為社會上所謂的「成功」,犧牲掉生活的品質和生命的意義。
因為人生不可逆轉,所以很多事不能等經驗來告訴我們,在教養的路上,順著大腦的發展去做是最正確的,因為如果大腦未成熟,還沒有準備好,教瞭也是枉然。在書中,我希望傳遞一個訊息:珍惜你的孩子,讓他自然的長大,在這過程中,不放棄一分一秒可以跟他在一起的時光,因為這纔是生命真正的意義──繼起宇宙的新生命。不管你是誰,隻要教好你的孩子,就不虛此生瞭。
讀完這本書,我的育兒觀念有瞭翻天覆地的改變。之前我總是在孩子錶現“好”的時候給予錶揚,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批評指正,總覺得這是一個“奬懲分明”的教育模式。然而,《港颱原版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 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這本書讓我明白,幼年的大腦發育是一個動態且極其敏感的過程,過度的批評或者奬勵,都可能對孩子大腦的神經連接産生意想不到的影響。書中詳細闡述瞭不同年齡段孩子大腦皮層的發展特點,以及情緒、認知、社交能力是如何與這些發展緊密相連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依戀關係”的部分,它強調瞭安全依戀對於孩子未來情感健康和學習能力的重要性。我以前可能更側重於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滿足,而忽略瞭高質量陪伴和情感連接的力量。現在我意識到,與其想著如何“教”孩子,不如先營造一個安全、穩定、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的大腦能夠自由地探索和學習。這本書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建議,比如如何通過遊戲化學習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傾聽孩子內心的需求,以及如何成為孩子情緒的“安全港”。我真的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書,更是一份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有智慧、有溫度的父母的寶貴指南。
評分一本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書,往往不是因為它提供瞭多少“標準答案”,而是因為它能引發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港颱原版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 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對我來說,就是這樣一本書。它並沒有給我灌輸一套僵化的育兒理論,而是通過科學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兒童早期敏感期”的解讀,讓我意識到,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對某些事物有著天然的、強烈的學習欲望。而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不是去“強製”孩子學習,而是去敏銳地捕捉這些敏感期,並為孩子提供閤適的學習機會和支持。書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貼近生活,讓我能夠很容易地將書中的理論與自己的育兒實踐聯係起來。我曾一度對孩子的“不聽話”感到非常沮喪,覺得自己沒有做好一個父母。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孩子的某些行為,其實是大腦正在探索和發展的信號。它鼓勵我以更耐心、更包容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相信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這本書讓我從“控製者”變成瞭“引導者”,從“批評者”變成瞭“支持者”,這種角色的轉變,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評分在我看來,《港颱原版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 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這本書更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為我們這些在育兒道路上摸索的父母指明瞭方嚮。我曾經對孩子的很多行為感到睏惑,比如為什麼孩子會突然對某個事物産生極大的興趣,又為什麼會突然變得異常固執?我總是在猜測,但卻找不到根本的原因。而這本書,則從大腦科學的角度,為我揭示瞭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奧秘。它沒有提供一些“包治百病”的萬能公式,而是讓我理解,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的大腦發育過程也是韆差萬彆的。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與其一味地去“糾正”孩子的行為,不如去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並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給予恰當的支持和引導。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遊戲”的論述,它將遊戲視為孩子學習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並提供瞭許多簡單易行的遊戲方案,能夠有效促進孩子認知、運動和社交能力的發展。這本書讓我明白,育兒並非一場“戰鬥”,而是一場充滿愛與智慧的“旅行”,而這本書,就是我這場旅行中最可靠的導航儀。
評分收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內心是既興奮又有一絲絲的忐忑。興奮是因為封麵設計簡潔大方,散發著專業的氣息,讓我覺得裏麵一定蘊藏著不少寶貴的育兒知識;而忐忑則源於“大腦科學”這個主題,我怕它會過於學術化,我這樣的普通傢長難以消化。但當我翻開第一頁,那些熟悉的中文詞匯和淺顯易懂的開篇,瞬間打消瞭我的顧慮。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在耐心跟我分享育兒心得,而不是在講授枯燥的科學理論。它沒有上來就拋齣一堆專業術語,而是從最貼近生活的場景入手,比如孩子剛齣生時的啼哭,蹣跚學步時的跌倒,還有和同伴玩耍時的爭執。這些場景都讓我感同身受,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用大腦科學來解釋這些日常育兒現象,並且提供切實可行、不會讓傢長感到壓力的應對方法。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關於如何培養孩子專注力、情商、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麵的具體指導,讓我知道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哪些能力是需要特彆關注和培養的。
評分這本《港颱原版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 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立刻勾起瞭我對孩子大腦發育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育兒這件事,與其憑感覺摸索,不如多瞭解一些科學的依據。尤其是“大腦科學”這幾個字,讓我感覺這本書會帶我深入瞭解孩子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他們的認知、情感、社交能力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我想這本書會提供一些非常實用且有深度的見解,幫助我理解孩子那些看似“不懂事”行為背後的科學原理。比如,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為什麼有時候會突然變得很粘人?是不是和大腦發育的某個關鍵期有關?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解開這些育兒中的“謎團”,讓我能夠更科學、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如何通過互動遊戲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有利於孩子學習和成長的環境,以及如何更好地處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齣現的各種挑戰。總而言之,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育兒路上的“指南針”,讓我少走彎路,更好地成為一個懂得孩子、支持孩子發展的傢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